Thursday, January 13, 2022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70)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70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 The Reminiscences of My Workers-Peasants-Soldiers -Students Life from Autumn 1973 to Spring 1977 (170)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此文为原创。

13/01/22   940 am   那天妹妹与几位好友站在建华的墓前祭拜他的时候,她捏着昔日建华写给她的信沉吟。她和建华性格有些方面相同,有些方面又不尽相同,然而建华的快言快语,爽朗,刚毅,做事有担当,敢说敢干,却又常使妹妹钦佩不已,两人还有点相同,就是绝没有从小养成娇生惯养的高傲脾气。所以在大学时代,他们两人还算得上是一对习气相投合得来的朋友,但也有呕气吵嘴的时候。如今妹妹站在建华的墓前沉吟着这封他往日的来信,使她回忆起几十年前在大学同窗学习时的情形,宛然是一对互帮互学,比学赶帮,相互支持鼓励,努力学习的好伴侣,微微皱起眉头的努力思索学习上碰到的难题时样子的“学习先生”--------这是建华在学校里的绰号-----再浮现在妹妹的眼前。

回忆起往日温馨的恋情,妹妹又对建华思念起来了。她想起建华那短暂又悲壮的一生,将自己和建华比较,觉得自己幸运得多了,没有对死亡的恐惧,也没有生活的担忧,尽管也有生活烦恼的事在耳边絮叨。自己毕业后也有一份称心职业,想着昔日温馨的恋情,男友的温暖的关心,觉得这样的生活是一去不复返了,想起这些,一时也是悄然泪下,心很难过的。

我们全家的除夕年夜饭之后////夜深了,为了增添过年的欢乐气氛,也为了这难得全家人团聚。我决定多大几圈牌。况且,今年过年的节庆意义还不一般,因为明年春天,我们就要大学毕业了,在这静弥喜庆的时刻,那么,多一份娱乐的欢笑声,何尝不好嘞。

客厅墙上的挂钟,打了四下,照例的另一圈牌的开局,就要来了。妹妹皱起眉头,坐在牌桌前,用手哗啦啦的洗牌。洗牌声时而缓一阵,时而紧一阵,又夹杂着欢乐的嬉笑声,很清晰地在这充满了温馨气氛地客厅里回荡着。平常的这种喧闹声,对于大家毫无影响,我们总是照常地翻牌出牌。但是今天的除夕夜,大家打牌的兴致更高,不知道已经打了多少圈牌了。我自己也惊讶为什麽今夜大家还仍然如此专心致志地投入打牌,最后我情不自禁的思衬道:“是因为等待明天‘大年初一’到,全家人欢天喜地去青羊宫参拜菩萨,期盼来年幸福吉祥,诸事顺利圆满。”是因为等到这一年一度的这一天过年拜佛事习俗礼节的到来。妹妹说明天上午我们一家人就要去青羊宫参拜菩萨了,我们早就期盼着这一天了!

半夜除夕的小雨就开始下起,一直没有停过,但时而风声变大也不见这雨加大;细绵绵的小雨软而无力拍打在房檐上,湿润无声。在宁静的客厅里,拂晓的曙光从墙角爬出来,bei

 

Monday, January 10, 2022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68)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68)

 (2022-01-10 10:58:08)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 The Reminiscences of My Workers-Peasants-Soldiers -Students’ Life from Autumn 1973 to Spring 1977 (168)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此文为原创。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不止有烦恼和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回忆起四年前(2018年初)在文学城网站上读过的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语言文字的活泼,跳跃,俏皮,节奏明快的风格顿时便将我吸引住了并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假使这位作者没有上网写出这样隽永,清丽的文字,你恐怕还是没有机会能够读到这样的隽秀的好文字吧?

 

四年来我不知道听到过多少次数读者发出过像我这样的问话了?她的文章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好评和喜爱,是具有广泛读者基础的。每篇文章读者的点击率都是很高的。这位作者四年来在文学城论坛上不断地辛勤耕耘,创作了那一株一株像小树苗那样一篇篇的妙趣横生的优秀文章,现在怕已经长成高大的乔木了吧?如今应该是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紫薇树开花结果,到了该大丰收的时候了吧!

 

在文学城有许多读者和我一样,每当我写作疲倦了,或者忧郁不堪的时候,便登上文学城论坛在这位作者的文章上徘徊,仔细阅读结果总是收益良多。我估计有我这样想法的人应该不在少数,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读者争抢着要阅读她的文章的缘故了。

 

当我把这位作者写过的诗回忆诉述了一遍之后,一位网友突然背诵起了两句旧诗来:------“关山飞云渡,网友们情谊逐年曾“,这位作者当年的心境怕是反映在这首诗里面的啦。”我读起这首诗倒觉得很熟悉,费了好几秒钟的功夫,我才回忆起是我自己的诗,但诗的具体内容都不甚记忆了。

 

------“这诗你是在何处阅读到的?”我询问道。

 

---------“记不清楚了大概是在你的博客上。诗的头两句是”信非吾美士,奋飞意未竟‘。因为我近来思想的体验和这相仿佛,所以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诗的下文呢?”

-----“忘记了。“

诗确实是我写的诗,在文学城开博客之后写的,当时也觉得这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在文学城写博文的这几年间,生活体验有了改变之后,一次也不曾记得写了这首诗,为了忘却的纪念,才又想起了这首诗来。诗谈不上是什麽律诗,后四句呢,真好像追忆一段幽渺的往事一样,越追忆,越是迷茫。网友们喜爱她的文字------------

 

可是她的文字并不是那种浮躁,华而不实,一味投机取巧,取宠那样的文字,清丽而俏皮的文字,而是像一道清澈的泉水滴下幽深的井里发出叮咚声那样的文字。清澈的泉水滴下幽深的井里,井上有大树华盖遮荫,让你在那树下歇凉,倾听着那节奏感强烈的,发出有韵味的一点一滴的声音,那是多么清永的文字韵味呀!古树,幽庙,故宫里幽怨的钟声在那夜境的忧郁中回响,曾引起过那样不同凡响的感觉。可我竟由此领略到她文字异样的韵味了。

 

那是多么隽永的回忆啊!但不知不觉地网友们阅读她的博文也就快满四年了,在这四年里,文学城也曾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啊!一些闻名遐迩的学士大咖也相继去世了,自己的感觉也在数年前开始变得迟钝起来了。

 

但愿她那像诗与远方那样隽永,清丽,优雅,活泼,跳跃,俏皮,节奏明快的文字不要再沉默下去了,恳请网管能否高抬贵手再给这位网友一次机会,让她重新出发远航再一次展露自己写作的才华,以她漂亮,洗练,温暖,优雅,不随波逐流的文字以嗜读者。敬请网管考虑此建议。并再一次向网管致敬。并表达我深深的敬意。

 

打印 ]
编辑 ]
删除 ]
阅读 (2) ┆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不支持HTML代码
注意: 请不要在评论中留下不友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69)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69)

 (2022-01-10 11:12:03)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 The Reminiscences of My Workers-Peasants-Soldiers -Students’ Life from Autumn 1973 to Spring 1977 (169)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此文为原创。

 

每年除夕的这一天大概是每家每户约定好了的吃年饭的日子。照例我家也不例外。我们又把吃年饭.习惯叫住“团年”。大年三十除夕夜的日子就这样愉快而平淡地度过了。那一晚的时光差不多是花在愉快的交谈和打牌的娱乐活动之中度过的,每年都是一样,几乎并没有没有多大的变化。

 

在这除夕的晚上照旧是全家人围坐在烧得通红的杠炭炉火旁闲聊趣闻轶事或者聚在一起打牌,玩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没有人打扰我们。我明白这些娱乐事对增添过年愉快的气氛是很有意思的,我是常常积极参与的。牌声和畅谈的欢笑声一直从傍晚持续到凌晨才停止下来。

这一夜大家都玩得很尽兴,很晚了众人都竟然毫无一点睡意。临近拂晓时分,我才回到我的卧室去睡,打算明早能早一点起床,协助母亲打点初一早餐的事。事后他们也各自回到自己的卧室去睡觉去了。我觉得我睡在这间房子里感觉很舒服,还是比学校宿舍里睡觉自由多了。我躺在床上,听着墙上挂钟发出的滴答声,不一会儿就进入梦乡。

 

仿佛经过除夕之夜的欢聚后,大家的心情变得舒畅了,这一夜很平静地过去了。晚上众人很晚才睡,但仍然睡得十分安稳。直到第二天早晨,大家起床之后,妹妹才对我们谈论起她昨晚睡觉的事,她说,她刚开始睡不着,她在回想往事。

 

她虽然睡在自家的卧室里,可是她的眼前仍然晃动着一双明亮而多情的眼睛。她总是把它们挥之不去,它们永远在她眼前浮动着,而且越来越清晰,逐渐放大,一个高鼻梁而白皙长方型的脸浮现在她脑海中。这张刚毅而生动的脸就像一尊雕塑一样出现在她的眼前,的确,这绝不是一个新发现,而且似乎还有一种使她不能抗拒的力量让她的眼光注视着这张美丽的和这样动人微笑的脸。

 

事实上正因为她经常看见过,所以这张脸才给了她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而且还给她留下了一个很深的印象,让她魂牵梦绕,她难以忘却的挥之不去的却是这张对她始终微笑亲切的脸。她忽然想起这事多少会令她感到有点难为情,但她仍然不由得想起这张男士俊朗的脸,实际上他却不能不时时刻刻也在想她。

 

这情感的激流永远冲击着这两位年轻人的心,并不曾有过什麽时候能稍稍停留下来的趋势发生,在他们的一生岁月中也有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时候。其间也曾有过爱,恨,欢乐,也有痛苦。她跟所有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一样。也曾在爱情的激流中随波逐流过。

 

那时,妹妹有个男朋友建华是她成都中医学院同班同学,一个干部子弟,退伍的军人,高个子,穿着一身草绿色的军装的青年。有一双非常明亮活泛的眼睛。一张英俊的脸庞上永远绽放出青春灿烂的笑容。

 

1968年底至1969年初正当全国掀起了老三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时,妹妹的男朋友建华请求他父母开后门帮助他参军入伍,从而逃避卷入上山下乡的浪潮随他初中同班同学们一道去西昌农村插队落户当知青。

 

后来,他父母开后门让他当兵的梦想成真,他终于披上戎装。此时建华心中充满了希望,他愿意与自己当兵的幸福感相伴随行,他只愿在部队中多增加些艰苦历练,艰苦历练是良心与信念的调节剂,艰苦是爱情的代价。下部队当兵的艰苦锻炼是他现在所应享有的幸福的保证。

 

他父母赞成他参军入伍分配到沈阳军区边防部队当兵,之后他随部队迁移到战备情况紧张的东北中苏边境地区驻防,而他最终如愿以偿地留守在边防前线的哨所里站岗。

 

1969年二月下旬的一天,建华在成都火车北站登上了开往东北的新兵专列,天色已渐渐移入晚景了,临行前他父母再三叮嘱他,“到部队一定要听话,不能给家里丢脸。他频频点头誓言决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二老辞别了建华,新兵专列在暮色苍茫中从成都火车北站朝北边驶去,远远望见这趟新兵专列驶出车站已经没有终影了。二老才忽忽转身走出车站,转乘无轨电车进城,电车路过车站广场时还有很多人进站送别参军的亲人,当他们及抵月台时,发现新兵专列早已驶离车站渺无踪影了。

 

东北中苏边境线上的风光使建华回忆起驻守珍宝岛的日子、1969年3月苏边界冲突爆发引发了珍宝岛反击战的那段岁月,在此之前建华就随部队渡过黑龙江踏上珍宝岛后,他曾步到江边蹲下掬了一握水来尝尝它的滋味,但是,是淡的。----”多得些苏军士兵在这场珍宝岛之战中来流些鲜血罢,把这黑龙江水变咸,把这黑龙江水变成染血的江水!“

 

啊!奋起抵抗的勇士哟,你们是太英勇了!你们之中的有些士兵是从西南的天府之国来到东北边陲度过历炼生活来的,你们是接受艰苦磨练来的,但在这珍宝岛上只有你们视死如归魇面的笑容,黑龙江水中却没有你们的泪滴呢。

 

1969年3月初的一天,苏联入侵的士兵-------果真是全副武装的来了,我想他们在此时蜂拥而来做个喽啰又何妨。“太阳快要西下坠落的时候,苏军出动装甲车,坦克登上了珍宝岛,爆炸腾起的烟火染红了天空,时而深红,时而猩红,时而笼罩在模糊的爆炸烟尘里。西天半壁的爆炸红光使黑龙江水变成橙红。

 

珍宝岛上到处弥漫着战争残酷的硝烟。苏军士兵死伤惨重,他们被我们的士兵打疯了,便全然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只得大量广泛地使用战术核武器。战争走到这一步的时候,爆发核战争的最危险的达摩克利斯剑已经琳琅地高悬在中天了。

 

战争从早晨一直进行到了傍晚,岛上的战火仍在燃烧。苏军战术核武器爆炸释放出的放射性的核污染威胁着岛上我军指战员生命的方方面面。岛上的一切逐渐消失在充满放射性核污染浓烟的暮色里。道路上尽是遭击毁了的苏军装甲车和坦克的残骸。空气异常寒冷。一个希望鼓舞着在这座僻静的岛上战斗得很艰难而很吃力的我军的官兵们-------那就是广阔分布在祖国大后方的温暖,明亮的家。

 

几年后我流着泪听了妹妹讲述完这个故事后,曾经在日记扉页上写了这句话:”生活本身就是由悲剧和喜剧构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生活并不只是仅仅由悲喜剧构成。它也算是一场“生与死的搏斗”。我们生活的宗旨是什麽?或者说我们究竟为什麽而生活?我自认为是“为征服大自然而生活着“。我还自认为自己这句话说得不错。

建华因遭受放射性核污染照射自有了生命危险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经历了二十几个春秋便像流星一样殒落了,他大学毕业后不久,就因当年亲历了珍宝岛之战,因遭受苏军战术核武器爆炸释放出的放射性的核污染而罹患上白血病死亡,先先后后他的不少参加珍宝岛之战的战友均罹患上此疾病死亡了。

 

但是建华的这短短的生命也并不是毫无意义地白白度过的。这期间他也曾学习了不少的知识,了解了不少世界上有趣的事情。他居于无边死亡黑暗的周围有热情关心他的恋人,朋友,伙伴,但是在他临死亡的时候,他并不孤独,并不绝望。他无论在何处总能看见充满希望的生活,鼓舞着他越过荆棘丛生而曲折崎岖的阻碍,努力地走自己开创的道路。平静而从容地面对着死亡走到他生命的终点。

 

除夕的第二天是大年初一。这天早晨,我醒的时候是九点多钟了,我睁开眼睛,阳光透过窗外树叶把斑驳的阳光洒在了室内雪白的墙上,把房间照得光怪陆离的通亮。

 

前年妹妹从加拿大回国的时候,本打算不住在成都,想在邻近成都的一个小县城卜居,以便专心休闲并领略些家乡的风味。同学们听说她回来了,便邀她前往青城山。但青城山是她到过很多次的地方了,三年前曾游历过青城山的经历使她生了戒心,所以她终究没有下定决心去。

 

荏苒将近两个月,青城山她不曾来,别处风景旅游区她也不曾去,蛰居在那座小县城中使她游历青城山的计划泡汤,归于无为,连她自己的女儿也不能从加拿大折回陪她一道旅游,因她女有工作在身不能请假。这是她感到十分遗憾的一件事,对此事也只能就此作罢了。

 

一个月之后,妹妹与几个友人一道去成都北郊磨盘山公墓祭拜前男友建华,四人改途向北,折入田畴当中的一条小路上去。路直趋一道山麓,走不多远有一农舍,院门都是紧闭着的。

 

转过农舍后现出一条小溪,溪水碧绿而见底。涓涓流淌的溪水如象一条彩链的玉带,蜿蜒流淌着。一座大理石的凉亭,是古时的建筑结构。亭下有石栏临小溪 ,左右架有小木桥,下通溪水。小溪之两岸有松树成行,树虽不高而长势茂密幽雅成趣。三面环山,左右环绕。妹妹和友人们都惊异了起来。

------“啊,有这样好的地方!真是令人感到稀奇。“

--------“此地竟有这样好的地方!“

-----“这简直就是一处世外桃源了!难怪建华的墓地要选址建在这儿。“

 

冷静的妹妹随着她的友人们只娓娓地叙说:“这儿听说是有些年头就开辟出来了,还有专人留守看护。“有一位友人只说这里是荒凉了一点,但我们来看时全无荒凉的感觉。他们慎重地将祭品放在建华的墓碑前,并同时放上了一瓶酒和一只酒杯,一起肃穆地静立在建华的墓地前诚恳悼唁他为捍卫祖国的珍宝岛而献身。

 

 

打印 ]
编辑 ]
删除 ]
阅读 (1) ┆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发表评论

Sunday, January 2, 2022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66)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66)

 (2022-01-02 19:10:14)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 The Reminiscences of My Workers-Peasants-Soldiers -Students’ Life from Autumn 1973 to Spring 1977 (166)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此文为原创。

淡淡的阳光仍然还照在北碚歇马场古镇的街道上,柳絮的微尘静静地在空中飘舞。再看歇马场古镇,歇马古镇在北碚之西南,嘉陵江上游的群山之间。沿嘉陵江而上不到北碚城区处四里许,还有所谓北温泉,这儿的一条小街的人口不出五十户。

 

史料上又称这处地方的风光如何秀丽,民风如何古朴,生活如何简朴,这便把我的兴趣提升起来了。我决定到北温泉,或者偏岸古镇;这样,我在群山之中的北温泉便可以沐浴一个温泉澡静静地冥思苦想功课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了。

 

我走进北温泉的那条小街里,先把这条小街游览了一遍。我找着了一家小饭店,但踌躇着不敢进去。我是怕这家饭店清洁卫生情况糟糕,传染上疾病。那种虚荣的想法使我很难适应这里的生活。

 

我不要有这种虚伪又缥缈的想法,我走进了这家饭店,找了一张空桌子旁的座位坐下来,一位堂倌接待了我,我扫视了一下菜单,便匆匆忙忙地点了劳什子的一朴篮子的菜,有什麽劳什子的猪脑花,猪肝腰合炒,还有什麽劳什子的烧猪大肠云云。吃完这餐饭后,我便把那一元五角钱的饭钱付了。

 

今年成都街头上过旧历新年,比去年热闹。我在家里与父母,兄弟姐妹相聚一起,过农历新年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我至今回忆起来每年度过一个春节都是一个幸福难忘的春节。除夕这晚大街上接连放了大半夜的鞭炮,使隔壁的邻居也都惊叹了起来;这些趣事和放鞭炮都成了我一年中最感到高兴的事了。

 

对年的称呼往往不尽相同;或者称之为“春节”,这是书面语言也;或者称之为“旧年”,“农历新年“,”大年“,这些是口头语称谓。但对于这“过年”的形式是一样的:家家户户置办年货,缝制新衣裳,放鞭炮,烹饪团圆饭,合家欢聚围桌而坐吃团圆饭,打麻将,祭祖,拜年,恭喜明年发财!

 

年夜饭之后,大家围在火红的杠炭炉周围通宵聊天成了我整年最愉快的时候。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过了几天后就是大年三十,这时过年的气氛更浓重了。自从我放寒假赶回来与全家人一道欢度春节,就一直感受到了过年浓浓亲情的气氛,然而到了大年三十晚上除夕夜的爆竹声响了。看见窗外燃放烟花爆竹的火光,发出“啪啪”地爆响,真正感觉到在喧闹声中欢度春节的喜庆气氛。

 

爆竹一声除旧岁欢天喜地迎接1976年农历新年的到来,于是过完年之后又继续过了一个月欢乐而幸福的生活,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亲人,登上东行的列车返回学校学习。而除夕这天晚上,母亲在厨房里正忙着准备年夜饭,她穿着雪白的围腰,头也不回地望着天然气蓝色火苗舔着炒菜锅底。烹饪一年一度最隆重的年夜饭,这绝不是一件轻松寻常的活路。

 

我走进了厨房,我靠灶台边站着,离正在忙碌着炒菜的母亲不远。我留意她的一举一动,想帮她递一递东西,以减轻她的负担。可是这并没有起什麽作用,因为她依旧站在热气腾腾的炒菜锅边挥汗如雨地翻动锅铲炒菜。母亲沉静的心态!看她完全沉浸在炒菜中的这个样子,好像世界上就只有她一个人,还有厨房的炒菜锅,除此之外似乎一切都不存在一样。

 

我并没有因此而失望,我知道我终归会帮到她的忙的。但是我还是不得不望着她。我轻声招呼母亲,想引起她的注意。然而这也没有用,她没有任何反应,只是全神贯注地炒菜。这时母亲猛然回过头来张望着我。

 

“我现在终于找到一个人做我帮手了,XX快把那瓶郫县辣椒豆瓣酱递给我,”她用清朗的声音说。

 

“年年有余,这道菜是除夕年夜饭的一道重头菜,除夕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家家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鱼。我要把红烧豆瓣鱼这道菜做好,一定会给年夜饭增色不少。好罢,我就舀一勺郫县豆瓣酱投入锅里,可为这道菜增加不少鲜辣香味。”

 

她说罢舀一勺豆瓣酱放进炒菜锅里。一股香味扑鼻而来。一番忙碌之后,很快客厅的餐桌上摆了十几道菜,有炒菜,烩菜,烧菜,蒸菜,凉菜,洗沙甜烧白等甜食展示着更丰盛的年夜饭,母亲将年夜饭的菜做好了。我和妹妹忙着将炒好的菜从厨房里端过来摆放在客厅的一张餐桌上。

 

此时一进入客厅,一股浓浓的过年气息扑面而来,散发着茉莉花茶的清香,菜肴的香以及糯米蒸甜烧白怡人的香味。在绣花丝绸灯罩的折射下发出幽幽的光辉;一层淡黄色的灯光柔和地照射在餐桌上。

整张餐桌上都摆着一碗碗的菜肴,在宽边的盘子旁,都摆着一个酒杯,一个小小竹篮中盛满了山核桃味的炒花生。卤熟了的鹅翅膀翘在碗外面;硕大的一条红烧鲫鱼放在一张大盘子里;餐桌上还摆着卤鹌鹑;四处都是热气腾腾的年夜饭的菜肴。菜是很丰盛的。

 

年夜饭上自然少不了饮酒来助兴。酒的品种不少,有五粮液,泸州特曲,剑兰春,成都全兴大曲,葡萄酒。而客厅里却弥漫着除夕之夜合家团聚温馨的气氛。全家人围桌而坐,我将吉林通化红葡萄酒依次斟满每个人的玻璃酒杯里。为欢庆新春佳节,盼大家能畅饮下这杯酒。

 

今天除夕夜这一顿团年饭,完全不同于以往过年的团圆饭。摆在桌上的,还有母亲刚才特别烹饪的一大品碗莴笋红焖鸭,这一大品碗芋头烧羊肉,也是母亲旋做的。母亲还素炒了翠绿色的嫩豌豆尖,素焖莴笋叶。今天逢年过节,又是家庭团聚喜庆的日子,一桌丰盛的年夜饭,这在大多数的家中算不上是一桩稀奇事,在我们家中,当然也是很普通平常的事了!

 

我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食欲了,我似乎已经把一双筷子伸进美味的菜肴里面去了似的,我忽然收回筷子回过头来看见家庭团聚热闹而温馨的这样一种场面。这是一个何等让人感情激动的时刻。亲人团聚不再是一场渺茫的梦。

 

我的青春的年华才刚刚开始,而那结束的时刻还遥遥无期没有来。那个时刻要到什麽时候才终将来临呢?我宽慰自己说:“等着瞧罢,那是很遥远将来的事了。”但我禁不住又反问自己:“我拿什麽来装点自己青春年华呢?”想到这事不觉有些黯然神伤了。

 

但今天除夕夜却是例外,一张餐桌上,只有我们一家人。为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餐桌上除了摆放吉林通化红葡萄酒外,母亲照例又把一瓶陈酿的绍兴黄酒摆在餐桌上。

 

她说:“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能在除夕之夜凑齐吃一顿团圆饭也是不容易的。告别去年,辞旧迎新,迎接1976年春节的到来,我的祝福天天有,我和你们的父亲都祝愿你们明年事业大发步步高,”

 

“你们兄妹俩明年春天就要从大学毕业,从1973年秋天入学到现在,不过才三年光景。在不少人的眼里看来,你们的际遇还算不错了,既未经过什麽普考高考,而只是凭着拉了一些关系,我只在你们的上级机关活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便由主管你们单位的厅或局人事处极有权力的干部一函一电话的推荐,就被选送进了大学。”

 

“你们仅仅受了几年的培训,还经历了无数次开门办学,占去了不少学习时间。你们真正的专业水平是很令人担忧的,毕业后,将按照工农兵学员的“哪里来哪里去”的分配原则,你们当中的绝大多数的同学将分配回原单位工作。“

 

“我希望你们回到原单位工作后不要自命不凡,要懂得谦虚,学会低调做人,只有这样行事,才对你们今后的发展有好处。这样几年内在单位上也断不会就闹到混不下去的地步;”

 

听完母亲的这番话,我禁不住问:“虽然我们的专业学术水平不高,但我们有必要拿妥协忍耐来忽悠自己吗?”

 

此时,母亲的脸上显出一副很严肃的神色,接着父亲又出来打圆场。他语重心长地跟我们说:“你们应该学会忍耐,妥协。要尽量与你们的同事和领导搞好关系,这样你们的工作才能做好... ... ... ”

 

我感到有些迷茫了,我笑着说:“因为实际上我已经懂得学会如何忍耐了。但我也许还缺乏勇气做无原则的忍耐。因为实际上我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青年人,我很难在遇到一些不平事或受到委屈时,一味忍耐而不反应的去做出任何改变现状的事情.. .. .. .. .. .. ..,”

 

突然,父亲说话来打岔我,意思是叫我不要继续说下去。

 

一直没有说话的妹妹却说:“在这样欢庆的日子,我们不谈别的话,却谈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学会如何忍耐的这类伤感情的话,你们说在除夕夜吃团圆饭的时候,哪里会扯到这些荒繆的事情上来?”

 

 “爸爸不要多心了,哥哥只是想对要学会‘忍耐’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而已。我们现在都在你们身边,却想不到去年一年父母为我们全心全意的付出,和给我们无限,无私的爱,母亲还为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我们应该表达我们对父母深切的爱,回报他们对我们一年来的辛劳的付出.. .. .. .. ..“

 

妹妹的确很懂事,用这样的话说出了我们都想讲的真心话。她穿着粉红的衬衫,笔挺的蓝色的毛料裤子,披肩的黝黑秀发,明亮的一双大眼睛,带着春意盎然微笑的脸庞。

 

她端起酒杯来开口讲话,就好像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响起了风铃声,用多么清脆嗓音说,“今天的除夕夜母亲为我们准备了这麽一桌丰盛的菜肴,让我们一家人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我们应当先给父母拜年。然后祝你们工作,学习,生活顺利.. 举杯祝福二老健康长寿, .. .. ..”

 

妹妹一连串祝福父母的话语,简直没有商量的余地,一直说到了我的心坎上。说到父母对我们辛劳的付出,她的理论更强,她归根结底地说了一句话:“我们感受着父母对儿女温暖的亲情及无尽关爱与呵护,同时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家的幸福和温暖。只有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常陪伴在父母的身边悉心地照料他们。以偿还他们给我们一生的挚爱.. .. ..。”

 

她的这句话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下来。

 

打印 ]
编辑 ]
删除 ]
阅读 (1) ┆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发表评论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67)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67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 The Reminiscences of My Workers-Peasants-Soldiers -Students Life from Autumn 1973 to Spring 1977 (167)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此文为原创。

英国著名的校园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戴维·奇(1935----)出版他的校园三部曲之一的小说美好的工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有不少读者认为应对他的这部小说研究而设计的封面故事是构思小说情节的绝妙基础素材,最近有读者写信来声称他们觉得洛奇设计的封面故事是很有意思的。这部小说封面图画的设计,纯是出于作者之手,一些读者觉得甚是得体。

 

作者编辑这部小说不只是守着萧规曹随的主义,努力趋承着小说第一版的出版步伐,至于印刷方面,有读者觉得要多添加一些插图,这样读者在看到插图之后,可以更好的通过插画理解小说的内容。

 

作者觉得即使要 加上插图也只想加上他的同仁们自己的作品。同仁中能画插图的人虽有,但是能有自信的作品可惜还不算多。插上名人的图画只陡作为一种装饰品时,就譬如一位乡村姑娘向贵妇人借了一只金项链戴在脖子上一样,究竟是不妥当的;倒不如不加修饰,随意穿着的衣裳的好看得多了。

 

他还写作了不少文学评论著作主要包《现代写作方式》(1977)、《二十世纪文学批评》(1972)和《现代批评理论》(1988),和《巴赫金之后:小说与批评论文集》(1990),《小说的艺术》(1992

 

另外还编有《小说的语言1966《运用结构主义》(1981)、;剧本《四面墙》(1963)、《击中要害》(1965)和《写作游戏》(1990)等。

 

洛奇发现这种像影子一般跟随别人的经历绝对令人着迷且极具有教育意义。 文学研究不会促使你对商业和工业发生兴趣,许多 19 世纪和 20 世纪的经典文学明确反对维多利时代的工业革命及其给社会带来的举足轻重的结果。

 

在某些方面,他的像影子一样跟随别人的经历证实了这些偏见。 他对许多工厂的繁重和重复性的工作以及在肮脏甚至有时是危险的条件下工作感到震惊。 但他也认识到管理人员和熟练的操作人员致力于在他们的职业中取得卓越成就,这是令人钦佩的。

 

此外,与人交往的整个经历不断被成本和利润问题所困扰,这让他明白了一些学者和文学知识分子往往忽视了一个事实。 这种高雅文化最终依赖贸易


他很快意识到为他的小说研究设计的封面故事是构思小说情节的绝妙基础素材,它取代了他开始时有点感情用事的想法。 它类似于小说《换位》中的交换方案——他的想象力似乎被二元结构所吸引,这些结构将把对比鲜明的环境、文化和人物带入接触和冲突之中。


而不只是一个单一的中心角色和一个单一的观点,洛奇会有两个中心角色;一位受过理工学院教育、脚踏实地的医学博士努力让一家陷入困境铸造厂和一家工程公司保持盈利,而一位来自当地大学的学者则不情愿地被迫一周一天像影子一样地跟随他,参与庆祝维多利亚时代工业年活动的演习。


如果影子是一个女人,并且维克·威尔科克斯(我称之为我的医学博士)对维克·威尔科克斯(Vic Wilcox)几乎没有同情心的那种知识分子,这将增加他们被迫合作的风险,也将增加他们被迫合作的乐趣。


因此,洛奇创作了罗宾·彭罗斯这个角色,一位年轻的左翼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家和研究维多利亚时代“工业小说”的专家,她一生从未在工厂里呆过,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出现在维克·威尔科克斯的办公室里,令他感到震惊和沮丧( 他一直在期待一个叫“罗宾”的男主角出现)。


他们是两个完全没有共同之处的人,除了对工作的奉献——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以及潜在的焦虑,他们可能很快就会失掉自己的工作。


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工业小说”,如迪斯雷利的《西比尔》、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南北》和狄更斯的《艰难时期》,在当时有时也被称为试图直接解决当时社会和政问题的英格兰状况”小说,因为这些小说是对伟大社会的政治局势紧张,与 1980 年代没有什麽不同的一个时期作出的回应。


正如罗宾·彭罗斯在他小说第 3 章的演讲中所解释的那样,1840 年代普遍存在失业和贫困,尤其是在英国中部和北部的工业城市,引发了罢工、停工和暴力示威。


尽管罗宾对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试图调和他们那个时代相互冲突的阶级利益的尝试不屑一顾,但由于影子计划,她确实在某种程度上重新演绎了她们女主角的经历,尤其是加斯凯尔夫人的玛格丽特·黑尔 ,并且对高雅文化与商业之间的关系获得了更见多识广和细致入微的看法——就像维克一样,意识形态方向与之正好完全相反。


他们之间最初的对立的典型维多利亚式叙事解决爱情和婚姻方案———是因为出于几个原因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但故事中有一种浪漫的——性故事的情节,这成了让他能够在后期逆转故事基本情节的手段 ,并派 维克去大学跟随罗宾。 他参加丁尼生诗歌的辅导课是他特别喜欢写作的一个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