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23)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英国校园小说家大卫洛奇是很有些现实主义作家写实之风的。加以他的笔锋很犀利,他的学识也很渊博,他很能博得读者的欢心;在没有读过他作品的人,在读他的书评的时候,才会知道他是在校园小说中卷起了狂风的一位作家。
他年青的时候,就很痴迷于写作。他对于知识分子,特别是校园内的教授和学生的人物性格的描写的手法尤其有深刻的研究,他的同仁曾经称赞过他,说他是作家中一位既爱读理论的书又注重写作技巧的人呢。
他现在老了,但并不曾想过要搁下手中的笔,不再想写作了,他仍像在年青时候那样笔耕不辍勤奋写作。对于写作,他没有踌躇过,因为他知道如果他还在踌躇将来的写作时,他的对手势必会成为捷足者先得了。
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在他的《校园三部曲》《换位》(1975)、《小世界》、《好工作》,出世之前,就有自传体小说《走出防空洞》和回忆录《生逢其时》《走出防空洞》(1970)《大英博物馆在倒塌》(1965),
洛奇以学者视角写下了包括《小说的语言》(1966)、《十字路口的小说家》(1971)、《现代创作的样式》(1977)、等小说的出版,而在《校园三部曲》问世之后出版的小说有:《失聪宣判》(2008)《作者,作者》(2004)、《风流才子》(2011)及至2015年和2018年,在《生逢其时》和《作家的运气》两部自传回忆录中,洛奇也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反思。
另外,还有《巴赫金之后》(1990)、《小说的艺术》(1992)等在内的大量专业著作的出版,他现在老了,虽然他的年龄已到了生命知天之年的境地了,但他对于校园文学的追寻和探索丝毫未曾减缓。洛奇嗜好校园文学并不是徒作消遣;他的校园小说在他的精神上要算是生命的文学呢。
校园文学与文学不是判然两物。校园文学是英美文学的一种主要的文学种类。校园文学是以校园为主题的文学。校园文学是校园生活的反映。离了校园生活,没有校园文学。校园文学是具有特色的文学,因为校园文学与其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校园文学是普遍的文学,因为校园文学是被普遍认可的。校园文学是不朽的文学,因为校园文学的价值是永恒不灭的。校园文学是必真,必善,必美的文学:纯是自成一体的文学在建筑和社会上与它的环境的划分不太明确。
当然,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也有关于学生的小说,但那时的校园小说的独特性是它关注教职员工的生活。当然,早在1950年代的欧陆大学就曾出现过反映学生校园生活的小说,但是与众不同的是
这类校园小说的重点只是关注描写教职员工,学生的生活。
在完整的故事情节、明确的主题思想上,欧陆大学校园小说远远逊于同时期的英美校园小说,而在描写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上英美校园小说更是远远超过前者,当然在文体的优雅上它们也不及当时的英美校园小说,更别说在别出心裁和贴近时代的语言应用上与之媲美了。
校园文学它对学术人员的生活。戴老师继续说:“英美大学与欧陆大学的校园文学的差异及欧陆大学校园小说少的问题讨论得也够多了,我觉得现在应该不妨把理论来总结一下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又正处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建设的高潮中间,她的文艺形式应该呈多样性,也应该放出民族文化特有的光芒。
因为无论英美校园文学突出个人或突出整个教育界的同仁们,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更表现出它的特性。我们应当把一些英美校园文学中现实主义写实的有益的东西改造成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东西,使适合我们当前的需要。”
随着欧陆大学教育的发展,其校园文学也有了很迅速而广泛地成长,甚至也产生出一些为数不多的但具有相当有特色的校园小说。但欧洲大陆太大了,大学太多了,资本主义化的程度又相对发展平衡,文化教育发达,初级和高级教育又相对普及,它的文艺形式应该也是呈现多样性,欧陆大学的学人对校园文学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因此,有喜欢校园文学的,也有的对校园文学不习惯的。
旧的自负观念依存着欧陆老牌资本主义残余还保有很强大的力量,虽则对二战以来许多事物都起了质的变化,校园文学也多多少少改变了样子,但根深蒂固的旧习惯旧观念还深深地支配着他们,非有更大的来着英美校园文学的冲击才能使其有决定性的改变。然而为着改变欧陆大学校园小说少的境况,这一改革运动是急切需要的。但对此事也不能超之过急。
随着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化,英美的校园文学也有了很迅速的成长与发展,像英美国许多著名校园小说家那样,英国校园小说作家大卫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23)
大卫·洛奇也进入大学工作,正如我们读到他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甚至越来越多的小说家(或有抱负的小说家)进入大学工作,他不认为他们当中会有很多人打算写一本校园小说。他们
可能会写一些侦探小说或任何其他虚构类的小说,故事中包含老套的公式化虚构的故事情节和常用惯例。
或许他们还会写青春言情类的小说,虽这类小说对于一般年青的读者更容易亲近。但内容完全与校园文学无关,有时影响力却又远赶不上现实主义写实的校园文学。曾见演根据青春言情类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观众反应非常冷淡,这因人们天天处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已经感到十分身心疲惫了,他们---一生为生活而挣扎的老百姓实在没有闲情逸致来鉴赏这些风流的女子和男子影屏上调情的把戏。
今日英美校园小说家的许多作品内容是很丰富的,但有的形式过于奇特,男女做爱性交的情节描写得过于太多,太烂。一般传统的读者实在接受不了。而上世纪而八十年代初英国著名的校园小说家洛奇写作的校园三部曲却大受欢迎。可知不仅内容没有离开老百姓的生活很远,形式也是一样。凡疏忽了群众的作家其作品亦必为群众所疏忽。
学术界的一些人士试图对在学术环境中出现的思想和经验赋予它们文学形式—把它们写成小说,并一直在寻找具有类似背景的先前小说的新变化体栽。戴维·洛奇,这位英国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就是上述这样说法的一位有力的实践者,他以多部校园小说而闻名于世,因为他常对大学校园中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观念,有深刻的描述,他的创作,最受人重视的是《校园三部曲》《换位》(1975)、《小世界》、《好工作》。
在他所写的《换位》里,描写了一位英国学者与一位美国学者在六个月里互换工作甚至互换妻子的荒诞故事。当时,出版界涌现出不少描写英国学者在美国校园教学生活的小说,洛奇认为很有必要在这个主题上取得创新。
从上世界七十年代起,一面在大学教书,一面开始写校园三部曲,打算把几十年在校园生活过的,所切感过的,所体验过的,在他看来意义非常重大的,当得起历史检验的这一段校园生活,用几部有连续性长篇小说把它们反映出来。
最后洛奇当然不再打算另写一部由普通人物和虚构的米德兰兹大学联系在一起的校园三部曲---虽然这是根据他偶然获得三个截然不同的灵感来写作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TmBFVl2SxE&t=80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