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10, 2021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58)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58)

 (2021-10-10 19:53:43)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 The Reminiscences of My Workers-Peasants-Soldiers -Students’ Life from Autumn1973 to Spring 1977 (158)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此文为原创

 要是没有曹禺,茅盾,巴金,郭沫若。萧红,丁玲和钱钟书等作家的作品,20世纪的中国文学会更加匮乏。除了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外,而且还促进了一种意识的形成,这些作家的作品在1949年鼓舞民众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这些以及其他中国作家的作品可以看作是借用西方文学形式创作的民国文学早期作品,可以说这些作品总能让那些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人为之着迷。在写作手法上,在观点上,在题材上,就在编辑形式上,都比以前的旧小说进步得太多了。

 

不过,如果把这些作家的作品当成中国最杰出作家的作品译介,或是将这些作家作品当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顶峰介绍给英语读者,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这些读者会成为回头客了。英语读者总是希望以后能够逐渐把中国新兴作家和反映了中国真实情况的新兴文学作品经常多为介绍给他们。

 

提供给英语读者不合适的,或者说不和他们口味的中国文学的英译作品很可能就是英语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大量需求迟迟没有出现的原因。如果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推荐不当,非但起不到引起英语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让他们对中国文学作品有心生厌倦的感觉,使他们再也不想阅读其他的中国文学作品了。

 

如果传统的英美汉学家会去选择英译一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或者选择英译一部长篇小说,或者英译中国的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如果这些中国文学作品在写作语言方面是精练的文字,对人性或人类社会有深刻的见解,小说情节有奇妙构思。不是单纯的模仿,不是一些文学风格把握拙劣的文字,那么,这些英语读者就会有乐趣去体验一下中国20世纪文学作品了。

 

他们就会对英美汉学家们英译出版的这样的当代中国文学作品感兴趣,或是有的英语读者就不会迫于中国文学课程必读书目的压力反而高兴地去进一步阅读这些令他们感兴趣的中国文学作品了。

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国“五四”运动特殊含义,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状的读者而言,他们都应该好好读一读鲁迅的《呐喊》和《彷徨》中收录的他的短篇小说,理由不胜枚举-----这些短篇小说对中国20年代的年轻读者产生过巨大影响;对于改变中国人的民族和文化意识起到了历史作用;

 

的确,即使之前有人曾抱有鲁迅可能也显得与伟大作家的地位相差甚远的这样一种误解,然而读过他大部分作品的人觉得他实至名归。他的价值之所以会被如此不公地贬低,主要是因为他早期的短篇小说被选来代表他的全部作品,因此,留给英语读者最早的鲁迅印象是不真实的。

 

鲁迅到底是不是一位令人惊叹的小说家呢?这要阅读他的大部分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后才能得出正确结论----鲁迅肯定无疑的是一位令人惊叹的小说家。想要把鲁迅这两部集子《呐喊》和《彷徨》读懂还真不容易。这些短篇大多采用19世纪末的象征写作手法和贯穿着阴郁情绪,读后会令读者压抑沮丧;

 

而且鲁迅试图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现出多个人物,使得读者很难跟得上他的创作思路。这些短篇中有些读起来比较轻松,但是却不容易翻译出其中的幽默。可是,对那些致力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人,他们只是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作品感兴趣,想要在鲁迅最早选集中的至少某些短篇故事中找到可圈可点的地方,这是不太容易的。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开始寻求更多的国外读者,所以作家会把目光从国内读者转到国外读者身上,这不是一种好现象。最能引起国外读者强烈反响的作品,往往正是那些明确为中国读者而写的作品。

 

因此,国外的汉学家恳求中国的作家朋友们,写作的时候千万不要总想着国外读者。如何为他们而写作,如何将自己的作品推向世界。这绝不是一种好的苗头。一个中国作家要使自己的作品在英译国家中引起极大的影响,那吗他的作品差不多都是针对中国问题和中国读者的,风格言简意赅,气势磅礴,颇具中国特色,几乎没有受到外国模式的影响。而且还能过翻译这一关。

 

所以,中国作家们千万不要专门为那些西方读者写作,而要为你们自己国家的读者写作,为无知的英语读者挑选中国文学作品的工作就交给英美汉学家吧(对中国文学作品的选择标准在中国读者们看来很有可能非常荒唐可笑的)。

 

没有几个英语作家会因为担心自己在中国的名声怎样而睡不着觉,这一点似乎值得中国作家们好好学习。对于外国文学,可以任意借鉴,但借鉴的内容一定要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盲目模仿外国文学作品的模式不大可能获得国外读者的认可。只有被你自己国家读者叫好的作品才有可能经过翻译而在另一文化中存在下去。

 

我在文革时到农村插队落户当知青的时候,我很渴望阅读苏联文学书籍,萧洛霍夫著名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和《被开垦的处女地》是两部悲剧史诗式的小说,也都是有意识地去表现现代主义潮流的对立性与一致性。又我那时有崇拜革命英雄的情节,这点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有英雄主义的倾向。

 

我在世界观待转换前(一九七一年前),文学上是接受俄罗斯文学,喜欢普希金,高尔基,莱蒙托夫,契诃夫,果戈里,绥拉菲摩维支,萧洛霍夫的。我之所以会接近俄罗斯文学,重要的原因是在文革早期停课搞运动时期我伙同我班成立造反派组织‘井冈山战斗队’的几位同学一道从学校查封了的图书馆里偷偷取出了很多苏俄著名小说来阅读,而此后就喜欢上了俄罗斯文学。近来萧洛霍夫的小说在俄罗斯给予了新的评价,他的几部经典小说中提炼出了俄罗斯的新思维。

 

打印 ]
编辑 ]
删除 ]
阅读 (1) ┆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不支持HTML代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