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0, 2018

回国纪游---乘动车到重庆去旅游--(3 )

回国纪游---乘动车到重庆去旅游--(3 )


十二时将近,我们从九园包子铺用完餐后,走出九园的时候,同仁们和我商量了一下,现在我们到那里去?我便提议先去参观位于重庆九龙坡区黄桷坪的重庆电力职业培训专科学院,而那是我度过童年时代的地方,这所专科学院前身是重庆电力技工学校。



 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为了 满足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的要求,以及为国家培养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经当时水利电力部批准,于1956年创建了这所重庆电力技工学校,那个时代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模之庞大已经是相当地足以惊人,而那个时候的各阶层的人民,无论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全力以赴地投身到这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去了。



 随着1956年上半年父亲工作调动到重庆电技校,我们全家不久便也跟随他来到重庆,居住在重庆电技校了。这,便是我和重庆电技校以往的关系。在过去我写的博客文章里,这关系自然是曾提到过的,但在局外的人,如不经我提起,我相信是不会有多少人知道的。



 从上清寺去位于九龙坡区黄桷坪的电技校相当远,而轻轨车仅从市中区通车到杨家坪,从杨家坪还要转乘公交车才能到达九龙坡黄桷坪的电技校。


 究竟乘轻轨车或出租车去,我们没有那样的时间,来作细细的研究,别的且不说,要在上清寺街头找到一座轻轨地铁站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此刻已近中午十二时,我们打算走访电技校后,还要折返回到市中心的解放碑来观光游览,访美食街,品尝著名小吃。当晚我们就要返回成都去了。



 ------时间不早了,再这样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怕是不行的,干脆咱们乘出租车去电技校算了!大家赞同了我的建议,我们就在路边乘上一辆出租车朝九龙坡黄桷坪驶去。



 而最省时的路线是从上清寺出城顺着去袁家岗,谢家湾,大坪,杨家坪,滩子口到黄桷坪的那条公路走,那也刚好是一条直线距离的公路。



 司机想多绕一些路来多挣一些车资。他就驾驶着出租车沿着长江边的一条公路往西走朝九龙坡黄桷坪驶去,公路下面是一道面临长江的陡坡,路的右边修建的是商铺和住宅楼。这是很远的一段路程,足足费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的功夫才算到达了黄桷坪。



 黄桷坪!这不知道是当年的那一个饱读过经书的文人雅士所命的名,不仅字面大有诗趣,而且对于这地方实际上也尽极致地用这好听的名子去美化了它。在这儿的周围并没有见到什麽“黄桷树”,也没有什麽“坪”,只是一片常见的类似重庆市区里那样的一些街道。



 总而言之,这块土地原来未变迁时的摸样已经变成了我童年回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依稀记得半个多世纪之前它的原来的摸样来。对这里的当今变化,我实在感到有点震惊。随着时光的流逝,时局在大动荡,这里的环境在某种意义上也经历过一番巨大的变化。



 在这片对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建立起来不少外观宏伟的高楼大厦,它们塞满了这片街区,使街道显得很拥挤。这片街区经过了多年大刀阔斧改建后,已经令这里市容变化之大可能连不常来此光顾的本地人都难以辨认出来。



 电技校坐落在连接黄桷坪街道右边的一条公路延伸进去的一处小山坡上。我们乘的出租车到了黄桷坪街上,却怎麽也找不到这所电技校。问了街上站岗的协警,协警也不知道。他只是说:来问这所电技校的人很多,但却实不知道在什麽去处。



 我突然凭借着自己童年的记忆,想起通往电技校的由东向西到黄桷坪公路出口处的那条公路右边的小山坡上曾建有一个邮局,而此刻位于由东向西到黄桷坪公路出口处的那条公路右边的那座小山坡上,也的却刚好看到有一座邮局。




 我便引导着司机顺着那条路的出口处开进去,仅朝里面行驶了一会儿,便见到了一所学校,校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书写着“重庆电力职业培训中心”的字样。想来总应该是在这儿的吧,姑且也去问问,出乎意外地却问着了。就是这里,稍远处有一幢较高的楼房,想必是才新修的教学大楼了。



 -----啊!我不禁欢叫了起来,对了,这儿就是电技校了!我转身去把仍坐在出租车里的同仁们招呼了下来,向司机付了车资后。我们一同朝大门口接待室走去。这间门卫接待室装修得有点象一间接待贵宾的客房,我们在窗口外面向坐在里面值班的保安咨询着。



 ---------“找到这个单位,好不容易。请问这就是原来的重庆电力技工学校吗?“我好不介意地这样说。



 --------“是的,重庆电力技工学校是它以前的名字,现已经改名为:‘重庆电力职业培训中心‘了,这位保安倒是很乐意地回答我们的问话。



 ------“请问你们想会见谁?”



 -------------“我们父母亲以前曾在这所学校工作过,我们来访的目的只是想会见曾与他们一起工作过的几位老同事,想打听一下某某老师,他如今生活过得怎麽样了?。”



 就这样,这位保安到没有怎么为难我们,很客气地放我们进去找人。一进校门,风的气味便不同了。阵阵浓烈的花香扑鼻相迎。四月初重庆天气还不太炎热,在这春天的宜人的气候中,我们早把旅途中所遇到的一切烦恼丢在我们背后去了。 



我们攀援上了一段石梯阶。见上面是一块平坝,还依稀记得这里当年曾是一个篮球场,我们小时候曾常常在这里打篮球,锻炼身体。在篮球场左边曾耸立着一幢教学大楼,在其右边建有一幢把学生食堂与教职工食堂相连在一起的平房。



 转瞬间几十年过去了;这里的环境竟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旧的教学大楼遭折毁了,在其原址上重建了一幢新的漂亮的教学大楼;而旧食堂也遭折毁了,取而代之的是重建了一幢办公兼科研的大楼。




 但校园却绿化得很好,颇呈葱茏的景色。好些地方都已经绿树成荫,但这并未刻意加以修饰过,全是自然长成的。校园内栽植的树木长得葱翠而繁茂,栽种和维护一定是费了苦心的。



 在通往教职工宿舍的路上我们遇见两个花工却打着赤膊,手里拿着工具,正蹲在地上在修缮花圃,我顺便走过去,向他们询问有关某某老师的近况,一个花工说:------哦!这样吧!我去请老年离退休办的主任来接见你们,他很熟悉这学校里老年离退休人员的情况。由他来向你们作介绍,你们一定会感到满意的。 “ 



他接着扔下手中的工具,站起来,快步向老年办走去,请那位主任出来接见我们。不一会儿,从前面大楼一楼的一间房中走出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手里拿着一本书,和他有点健硕的身子两相辉映,很有点象王蒙年轻时候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里的那个年轻人。



 这个不拘行迹的姿态我很喜欢,但他一看见我们,就发出了一声表示欢迎的亲切的声音,略一踌躇就邀请我们到他办公室去面谈。我们在忐忑不安的心情中被他领着到他办公室去,进入前面那幢大楼,穿过一楼廊道在东头的一间相当宽敞,内部非常朴素的房间就是他的办公室了。



 室内靠墙壁摆放的一排玻璃柜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全校离退休人员的档案资料。他引领着我们进入退休办公室,请我们在沙发上坐下。



 --------“大家不必拘束,我们长辈都是电力系统老同志了,你们想咨询什麽事都可以问我。” 



这位主任这番话,给我的感觉是这个人很 随和,说话也实在,这样咨询起来就比较轻松。 毕竟主管离退休老干办工作的同志总给人们留下一种亲切随和的印象。



 --------------“请问XX老师的身体近况如何?“我还问起其他几个老师的近况。



 --------”在你询问到的那几位老师中,已经有六位已经去世了,五位是因患癌症去世,一位是因患老年痴呆症去世。其余的两位还健在,但如今已经不良于行走了,现很少出家门。“这位主任回答着我的询问说道。



 我在心里暗暗地为这些老师的去世和身体衰弱的状况感到悲惜,他们毕竟都是搞电力技术的人,年轻的时候都风度翩翩,充满了青春活力,乐于为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而艰苦奋斗了一辈子,他们常常忙于工作和学习,却无暇顾及到自己的身体健康,待老年身体透支得差不多了,要想补回来,也没有什麽机会了。应该吸取他们不爱惜自己身体健康而造成致命隐患的这一教训,这对大家都是有益的。



 因为时间短促,只草草率率地问了几位老师的近况。在我们把话谈完之后,我依然恋恋不舍地站起来向主任告别。一再向他表示感谢。他随我们走出办公室,一直把我们送到大楼门口才向我们告别。 (待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