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6, 2021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42)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42)

 (2021-06-06 13:07:54)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 The Reminiscences of My Workers-Peasants-Soldiers -Students’ Life from Autumn1973 to Spring 1977 (142)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李老师把加拿大作家玛丽·奥斯汀在她书中引用的某位美国著名的汉学家翻译毛的《沁园春·》的这首诗词的英译文写在黑板之后,同时也把以前国内某位著名的翻译家在杂志上发表过的毛诗词《沁园春·》的英译文写在黑板上,把两篇英译文对照起来讲解,尝试着让同学们来评判这两篇英译文的优劣

 

古时的圣贤说他遇着诸葛孔明如鱼得水,而我们则以之得到李老师讲授的“对中国诗歌英译的见解”评论之异同专题课的两相比较法来表示这一比喻,在当时的感觉上,正好借着这堂评论这两篇英译文之优劣的课来加深同学们关于中国诗歌英译的一些正确的理解

 

李老师针对中国诗歌英译,他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时,说,当今国内从事英译汉的学者之多有如过江之卿,多如牛毛一般的多,但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常采用的一种典型的由中文思维导致的中式英语的诗歌译法,我一直是不大喜欢的,--------这就是为什麽近年也未见得会有多少外国读者喜欢阅读这些中式英语翻译的中国诗歌的原因。

 

 

 

他表示如国际译联前副主席黄友义指出:“国际翻译界有一个共识,即翻译的任务应该是把外语翻译成母语,如果试图把母语翻译成外语,那是一种错误的选择。的确,只要能把外语看懂,人们就不难在母语中找到恰当的词句。一个人外语再好也好不过他的母语。因此,世界上大多数翻译都是从事将外语翻译成母语的工作。”中英异文异种也。便可以由此断称中英两国不同文不同种。

 

当谈到中国对外翻译,向国外读者译介中国经典文学时,一位国外的著名的汉学家声称,-----把中国的经典文学由中国学者译介给外国读者是一项不可能取得成效的工作,绝不是一项明智的翻译选择:

 

这就会帮助我们创造出许多新的中式英语。中式英语的译文是那麽贫乏,不地道,甚至于那些用中式英语翻译的中国经典文学的言语简直没有完全脱离所谓“不道地英语”的印象-------国外读者没有人会读这些英文翻译。自然,一切表现细腻的区分和复杂关系的形容词,动词,前置词的微妙惯用法,几乎没有办法表达出来。

 

汉语的思维,还紧紧束缚中国人的活的言语,使他们翻译不出地道的英文。地道的英语翻译的确可有助于读者领会到许多流利的英语字眼,道地的句法,丰富的词汇和细腻的精密的正确的英语表现。除非译者母语是英语,并且是用英语思维的,否则他很难将中国诗歌翻译成道地的英语。

 

因此,我们既然要向海外译介中国的经典文学,我们对于翻译,就不能够不有所要求:用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地道的英语译介。这就是需要采用正确而地道的英语翻译中国经典文学之后再介绍给国外的读者。

 

美国著名的汉学家,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中国文学选集)的编译者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1946--),和诺贝尔文学奖荣获者莫言小说的翻译者英国汉学家詹纳(W.J.F Jenner1940---)等等名家翻译中国经典文学的道地程度就不用说了。

 

其实,说到由中国政府资助并由中国译者翻译出版的英文版的“大中华文库”系列丛书时,宇文所安曾说:“中国正在花钱把中文典籍翻译成英语,但这项工作绝不可能奏效。没有人会读这些英文译本。中国可以更明智地使用其资源。不管我的中文有多棒,我都绝不可能把英文作品翻译成满意的中文。译者始终都应该把外语翻译成自己的母语,绝不应该把母语翻译成外语。”

 

但是,外国文学的中译文之中,有谁读到过任何一本由外国译者从其母语翻译成汉语的文学经典?就诗歌的翻译而论,有谁读到过任何一首由外国译者从其母语翻译成汉语的外国诗歌?

 

的确有许多中文诗歌由中国译者或者英美译者翻译成英文,两者之间的翻译水平之高低优劣当下立等可判,除钱钟书这样的学者外,把英语当作第二语言的中国读者一般很难辨其优劣,或者说很难体味英美译者译文之妙处。

 

英国著名汉学家,莫言小说的翻译者詹纳(Jenner)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如果译者的母语是汉语,那麼他所面临的就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尽管不尽然):既能够驾轻就熟地使用英语,又敏于捕捉英语的句子节奏和语略。一门语言,如果没有从小就生活在其中,要想达到这种熟练程度是相当困难的,尤其在那些更为口语化的语略中更是这样。

但是,用一门外语来生动表现以自己母语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一根本性难题几乎是难以逾越的。让我们回到翻译的一般问题上来。有些译者试图将自己的母语译成后天习得的英文。如果一首中国诗同时由中国译者和英美译者来翻译,除少数学贯中西的学者外,以英文作为自己第二语言的中国读者很难辨别其优劣,或者很难体会英美译者译文之地地道道的妙处。

 

下面我们将中外两名译者各自所翻译的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的英文译本中把它们前面的两个五行的英译文选用来说明这个问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一位中国译者将这前五行诗翻译为:

 

See what the northern countries show:
Hundreds of leagues ice-bound go;
2)Thousands of leagues flies snow.
 

3) Behold! Within and without the Great Wall
The boundless land is clad in white,
And up and down the Yellow River, all
The endless waves are lost to sight.
 

4)Mountains like silver serpents dancing,
Highlands like waxy elephants advancing,
All try to match the sky in height.
 

5)Wait till the day is fine
And see the fair bask in sparkling sunshine,
What an enchanting sight!

 

某一位美国学者将这前五行诗翻译为: 

 

All the country to the north

Is enclosed in a thousand li of ice

And ten thousand li of  a whirlwind snow.

 

To one side and the other of the Great  Wall

There reigns nothing  but a vast turmoil.

From the banks of the Yellow River,  both upstream and down,

No longer can one see the running water.

 

The mountain ranges are writhing silver serpents,

Like glittering  elephants the hillocks rise from the plains

And our height is the height of the skies.

 

In the bright weather

The earth is as  charming

As  a red—cheeked girl  in a garment of white.

 

且不说英诗本身的音韵节奏,单比较第一行中“ See what the northern countries show: Hundreds of leagues ice-bound go;
Thousands of leagues flies snow.”

 

和 “All the country to the north Is enclosed in a thousand li of ice And ten thousand li of a whirlwind snow.”

 

两种译法,中国读者除了其字面意义外,很难有什麽联想,而一般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不会说“See what the northern countries show: Hundreds of leagues ice-bound go; Thousands of leagues flies snow.

 

他们一定会说All the country to the north Is enclosed in a thousand li of ice Is enclosed in a thousand li of ice And ten thousand li of  a whirlwind snow.

 

或许中国译者在这首诗里选用的词在语义层面上没有错,但却没有转达出一个清晰的意象。这行诗的译文自始自终都有一些蹩脚的错误----采用中式英语来翻译中文诗词,而且都是因为拘泥于字面意义结果造成了用不道地的英语来翻译中文诗。

 

个人认为美国译者版比中国译者的版更接近文学语言,多用名词和动名词,多用描述性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美感和音乐感十足;而国内某译者版几乎每行都是一个小句,每行都有动词,读起来好像是几个简单句的拼凑,是直译过来的,缺乏形象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某国内译者将这后五行诗翻译为:

 

5)Our motherland so rich in beauty
Has made countless heroes vie to pay her their duty.
6)But alas! Qin Huang and Han Wu
In culture not well bred,
And Tang Zong and Song Zu
In letters not wide read.
7)And Genghis Khan, proud son of Heaven for a day,
Knew only shooting eagles by bending his bows.
8)They have all passed away;
9)Brilliant heroes are those
Whom we will see today!

 

某一位美国学者将这后五行诗翻译为: 

 

Such is  the attraction of her rivers and mountains

That innumerable heroes have striven in pursuit  of her charms.

The emperors Chi huang and Wou Ti were barely cultured,

The emperors Tai Tsoung  and Tsai Tsou lacked all finer feelings,

Genghis Khan only knew  how to bend his bow against the eagles.

All this belongs to the past------today for the first time  men of

sensibility  stand on this soil.

 

美国译者在第一行诗里采用一个英语惯用句型such-------that把两句话的意思自然而恨道地串联起来,其译法明显高于那位中国译者的中式英语的译法。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如此美妙的诗句。“红”与“素”形成了鲜明色彩对照,竟把严冬雪天写得如此令人陶醉,实在是令人赞叹。

 

且看美国译者的译文The earth is as  charming As  a red—cheeked girl  in a garment of white.将大自然的景色用拟人化的方法描写出来了。红妆素裹用a red—cheeked girl来形容,  分外妖娆用“charming“一单词来形容从而生动地将大自然妩媚的情形描写出来了。

 

 

由此可见中国译者将中国诗歌翻译成英语时,更多地是在浅表层次上考虑字词的对等意义(实际上是中式英语上的对等。),以及英文行文的语言及语法规范,而母语是英语的英美翻译家译中国诗歌时,则会更多考虑其文学意义,历史意义,联想意义,甚至习惯语的意义,而他们的译文包含有上述的这些文化因素,当然更迎合英美读者的共鸣,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审美乐趣,获得更多的审美快感。

 

 

 

 

 

打印 ]
编辑 ]
删除 ]
阅读 (1) ┆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不支持HTML代码
注意: 请不要在评论中留下不友好信息或者类似侮辱性的言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