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44)
(2021-06-28 09:42:12)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 The Reminiscences of My Workers-Peasants-Soldiers -Students’ Life from Autumn1973 to Spring 1977 (144)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译诗的语言恐怕是最难的,不管有韵脚无韵脚,韵律的推敲总应该放在第一位.和谐,是诗的语言的生命。这最近对于国外的汉学家,特别是英美的汉学家突然感到很大的兴趣,正在搜集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es 1923--2009)的材料,想写篇有关于他的东西。
我们谁都知道霍克斯是一位很著名的英国汉学家,霍克斯一生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主要译作包括《红楼梦》(前三卷,80回)(The Story of the Stone,1973-1980)。此后,他的女婿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继霍克思翻译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分两卷出版。霍克斯倾尽十余年时间研究翻译《红楼梦》,是中国之外最著名的红学家之一。
对于当代西方读者来说,阅读所有的中国古典小说都会面临一些问题如:完全·陌生的社会,历史及宗教背景;超自然元素与现实叙述的并置;令人迷惑的姓名,名号等等。霍克斯通过极好的的译本前言和附录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扫平了阅读障碍。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被公认为目前最优秀的文学译本。在国外学术刊物《红楼梦》研究新期刊发刊时,他成为第一位受邀撰稿的外国汉学家。
主要学术著作包括:
《楚辞》(The Songs of the South,1959,修订版1985)
《杜甫入门》(A Little Primer of Tu Fu, 散文体详注本,1967)
《柳毅传书》(Liu Yi and the Dragon Princess,2001)
Classical, Modern and Humane: Essays in Chinese Literature (1989)
The Story of the Stone: a Translator’s Notebooks(2000)
可见他汉语功底之深厚在他英译中国古典文学的名著《红楼梦》中就充分地展现了出来。甚至连翻译家杨宪益的英裔夫人翻译家戴乃迭都称赞霍克斯英译的《红楼梦》可谓本世纪最优秀的译作之一,其他任何一部作品都没有像它那样对中国文明作如此详尽的叙述。
霍克斯是英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及诗歌成就最高的英国汉学家。他一生致力于研究,翻译和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他学惯中西,将汉学研究与翻译实践紧密结合,是典型的学者型翻译家。
他将中国古典文学《楚辞》(包括离骚),《杜诗》,《红楼梦》,《元曲》,李煜诗选《鸟夜啼(二)》(“Crows Cry in the Nights”,N02),《虞美人》(“To the Tune of The Beauteous lady Yu”)和《浪淘沙(一)(二)》(“To the Tune of Waves Scour the Sands”,No.1 &2),
李贺《神仙曲》(“Ballad of the Immortal”)和《神旋》(“Magic Strings”),阮籍《吟怀诗七十二》(“Poems of My Heart:72”),韦庄《归国遥》(“To the Tune of Kuei Kuo Yao”),曹雪芹诗《红梅花》(”On a Branch of Red Plum Flower”)等等一系列中国古典文学及其诗歌的宏大著作译成英文。
霍克斯英译中国古典文学的规模之宏大已经相当地足以惊人,而在中国各个时代的名著及其诗歌,他都能用自己道地的英语依作家的气质不同而译得不同,有的偏于诗的,有的偏于散文的。有的偏于古文的,他的译文流畅,绝不显得凝滞,呆板,译文的局势便能得到充分地展开,收放自如。全盘局势不流于散慢,则不伤于琐碎,他的译文也一定是扼要的。
中国古典文学和诗歌都亏他英译得那样的透辟,译得那样自然。他那一支令人羡慕的译笔,自由自在地,译去译来,时而浑厚,时而细腻,时而浩浩荡荡,时而曲曲折折。
霍克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涉及的另一大领域是中国元曲,他在一次演讲中曾提及元代戏剧《西厢记》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第五折【秃厮儿】,【圣药王】和【麻郎儿】三段曲文。他还翻译了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八出【诊崇】中贴旦的几句话“梦去知他实实谁?病来只送的个虚虚的你。做行云先渴倒在巫阳会!”
霍克斯 早年生活:
霍克斯1923年7月6日出生于英国伦敦。在东伦敦长大。1942年,他作为基督教堂的学生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拉丁语和希腊经典语言和古典文学。入学一年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高峰期,霍克斯被征召入伍。因体检没过关而免上战场。应战时之需,他由拉丁和希腊文专业改学日文,并一度出任英军日语教师,战后因对日语没有兴趣,转而研究中国文学。从此开启了他与中国文学的渊源。
1945年霍克斯就读于牛津大学汉学系,师从前伦敦传教士休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以《尚书》《易经》以及《论语》等中国先秦典籍和背诵为主,唐代之后的文学作品都未有涉及。三年后获得牛津大学汉学学士学位。
1948年从牛津毕业后来到北京大學中文系留學。在北大,也聽過俞平伯的杜甫講座,但沒有意識到他是紅學家。他一口浙江方言,我不大聽得明白。”还听过北京大学教授游国恩教授的《楚辞》。但霍克斯对这位老师不甚满意。
1950年,霍克斯的未婚妻琼(JEAN)前往北京与他相聚,两人经过与当地警察局的长期谈判,于1950年4月结婚。几个月内,霍克斯的妻子怀孕了, 1951年,由于朝鲜战争,他和妻子琼(JEAN)被校方强烈建议回国,之后,再也没有踏上中国这片土地。
此外霍克斯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得到西方世界的汉学家的高度评价的,他涉猎广泛,有零散译作,1969年,在《亚洲专刊》上发表整理后的英国汉学家韦利译作其中包括他所译《祖堂集》中的一段白话故事的英译文。在他女婿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翻译的《鹿鼎记》试行版(两回)的译文,其中第一回《纵横勾党清流祸 峭茜风期月旦评》由霍克斯翻译,但这些译作对于霍克斯的汉学研学生涯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霍克斯于1984年正式从汉学学术研究中退休,随妻子移居威尔士,将4500册中文藏书捐赠给威尔士国家图书馆。他和他的妻子种植了一个大花园,养了山羊,而此时霍克斯则把个人研究的重点放在宗教史上。
2009年7月31日,霍克斯在牛津大学静静去世,身边家人围绕,享年86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zUJAbke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