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8, 2021

闲聊二丑角演艺之术

 闲聊二丑角演艺之术

 

乱伦起源于一次如宇宙原点般大爆炸那样的惊人的网络性大丑闻爆发之后的那段时间。在那次网络性大丑闻大爆发之后,有两位丑角人物就脱颖而出了,一位是夏娃和另一位是亚当

 

在当时爆发的网络大丑闻引起的强大冲击波袭击下。性丑两位主角衣杉遭狂风猛然刮走,全身片甲不留,一切均荡然无存了,这两位性丑角赤身裸体暴露于世人面前,在光天化日之下,长久展示在人们面前而毫无羞耻感可怕地赤裸着的身体。他们在众人面前还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春宫大戏。

 

夏娃和亚当,他们两人原是母子兼情人的关系。夏娃58岁了,亚当年龄比她年轻许多。这夏娃似乎是可以称之为是一位体型健壮高大如母牛般,乳房硕大无比的现已育有三子女的家庭主妇。

 

而亚当是一体形特矮小的侏儒。这亚当有癖,他除了象有抽大烟酗酒之外的恶癖外,还犯着喜欢暴露自己身体性器官的恶癖。

 

这侏儒亚当爱色情如命,是一个相当好色之徒。这厮常言道:“性就是他的信念,除此之外它尚无任何其他信念可言,性就是他的人生之本的源泉,除了性之外尚无任何其他嗜好,没有性就没有他自己的生命,坚称无性自己宁可死去。

 

这厮常与夏娃常嘿咻性爱不已;在它爱闻夏娃的体味和尝到她的体液‘之后,亚当这厮还常常喜欢在网上自鸣得意地自炫吹嘘自己这些猥亵的性爱之事,宣传自己喜欢大小嘴唇舔,是一名喜爱性爱的达人。

 

 

 

但此侏儒还有一“恶”是一旦自己的水性杨花的情人移情别恋,他马上豪陶大哭泪飞顿作倾盆雨,然后就非常戏剧化侮慢性地口诛笔伐抨击说她曾如何Oral sex服务他,甚至情不自禁地例举出对方“性器周りの毛”(pubic hair)究竟长有多少根毛。甚以不惜采用这样如此卑鄙无耻的下三滥手段来了揭露夏娃一些不堪入目的个人隐私来达到把此人彻底搞臭的目的。

 

中国现代文人如亚当之流所具有的恶,这正如与中国旧时文人辜鸿铭真喜欢女人为他们做オーラルセックス(oral sex)同样的恶癖令人可厌一样。我们现在要求现代中国有为的青年,不但是文人,都要保持着健全的精神这实在是不容易的,切勿借了夏娃和亚当之流的“文人无德无行“的幌子,再患上和亚当和夏娃同样可诟病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人格上的精神分裂病症。

 

然而例外是有的:直到有一天,虽然很突然地这侏儒亚当完成了他的渴望,上了他妈夏娃的身体,感觉很刺激也很满足,至于有无乱伦之爱情结晶诞生,还待观察母牛大妈夏娃今后是否能怀上孕才能得知,但是这株儒亚当还是感觉得到他妈夏娃怪怪的,但他没多去细想,还是品味着之前日亲母夏娃获得的乱伦快感。乱伦的‘不近人情’的并不是文人无文,而是文人无德偷情所引起的。

 

拾些以往的这些琐事,拿来做篇随笔的是有用的;写一篇议论文兼回忆文,算是自作自有的。进一通不是昏话的话,称为随笔的短文编成一篇杂文暗捧自己的也是有的;

 

收罗乱伦之徒的猥亵谈,写成文章;聚集旧文,用油印机印着评论文的也是有的。不过,尤其为难地是忠厚文学远不如乱伦文学之易于号召读者,所以须有才能更大的作家,如果一时不易征求到,那么本文就要减色了。我想,还不如就用先前凑场演出的二丑当个主角来唱一出戏,那么,暂时之间倒也特别而有趣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已有0位网友点赞!

清衣江发过的热

Wednesday, February 24, 2021

谈崇今怀古

 

谈崇今怀古

 (2021-02-24 20:00:04)

谈崇今怀古

 

智商欠佳者要想在历史研究领域方面当上一只考古学上的古董豪猪也不是一件易事。

 

智商欠佳者大抵上喜欢太重复,太长久唠叨一件事,就很容易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说的话,这回是这个意思,下一回也是这个意思,,他去年唠叨这件事,明年也许还在唠叨这件事,只是没有什麽新意。即使有了,可能大部分的话还是老调重弹聊无新意,因为翻来覆去总共就只能说这几句话。所以稍有点记性的人,就会觉得十分乏味,听不出什麽新鲜意味来。

 

中国原是“崇拜民族英雄礼仪之邦”,关于赞扬他们的书有汗牛充栋之多。有的书外国也译出,我真特别佩服这些书的翻译者。而某位事君,一位智商短路者现在这下可好了;只要谁谈起某民族英雄,它就给谁豪猪急,愤愤不平之后,随后循例的动作,首先必须找材料以证明此人非民族英雄。

 

找法有二,一是拍拍脑袋瓜闪出一些闲言碎语,花边新闻来验证此伟人非民族英雄。二是遍觅文章作法,但他无能力做到此事,竟只好在破纸堆里寻出一些东西来,一看竟是中华民国X年X月X日的上海各种大报小报的拔萃。去今已经整整的好几十个年头过去了。

 

拿出来能做什麽用呢,自己已经记不清;莫非就想把这些材料拿出来希冀做验证否定什麽,这能起什麽作用呢?除了成为一则笑谈之外,还能成为什麽呢。

 

读文章,不总是有益的,甚而有时也令人感到十分沉闷。例如罢,有人喜欢刷屏以发表文章最多而感到欣喜,每天上网,总见得有他人的几块记载,几篇文章。但这事见多了也感到太重复,太长久之后也就习惯他人的刷屏。文章倒不是完全千篇一律,但经常只是几句话的短文也在往网上凑刷屏。

 

中国又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既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就必有众多的忧今追古之士,而越能忧今追古,也就越见其需要深厚的历史知识之沉淀支撑自己去追古,复古。

 

只是如今不少忧今追古之士写的的文章大多聊无新意,表现手法陈旧,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之生活样式,心理状态,言语口吻,无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研究得不十分透彻,当然肤浅还谈不上,描写得极不自然。不能自由自在地转换,写去写来,写来写去,文章总脱离不了复古的窠臼。

 

时而不浑厚,时而不细腻,时而歪歪扭扭,时而平铺直叙,写人不恰如其人,写景不恰如其景,特矜持,惜力。矜持到在网上曾留言愤愤不平曰“为何我的文章才这一点点击率?”,甚至令人捧腹大笑。可见此翁自我感觉之良好已经到了何等矜持的程度了。

 

总之,要想在历史研究领域方面当上一名考古学上的古董豪猪也不是一件易事。

 

最后某君送此老翁一只从山上才捕猎到的野鸡,让你尝鲜吃野味,但叮嘱此翁千万别把这只野鸡存放得太久,否则这只野鸡会腐烂变成一只臭野鸡,那就可惜了。

打印 ]
编辑 ]
删除 ]
阅读 (3) ┆ 评论 (0)
评论

Tuesday, February 23, 2021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31)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31)

 (2021-02-21 17:39:43)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 The Reminiscences of My Workers-Peasants-Soldiers Students’ Life from Autumn1973 to Spring 1977(131)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受着21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时代潮流的影响,我逐渐喜欢上了校园文学。但不料我在去年春季的一天去我们当地的一家参考图书馆借阅书时无心之间和英国的校园小说家大卫·洛奇的作品接近了。

 

那天我从图书馆里借了他的小说《The Campus Trilogy》(校园三部曲),这是从他的三部小说选出来编辑成的一部书。它们是Changing Places》(换位),《Small World》(小世界),《Nice Work》(好工作)。我把它们来展读时,分外感受着清新而恬淡的风味,和向来所读过的校园小说不同,和中国的类似小说之崇尚花前月下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描写也大有区别。

 

从此我便成为了洛奇的崇拜者。凡他早期的作品,戏剧,书评我都想找来读一读。我还大致了解到洛奇小说《校园三部曲》故事发生的背景。1969年1月,洛奇在伯明翰大学请假六个月,带着他的妻子玛丽和三个年幼的孩子离开讲师岗位,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成为访问学者客座副教授。

 

就在伯克利跨过海湾大桥抵达对岸的旧金山,他们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恬静宜人的夏天,1965年,在他获得哈克内斯奖学金之后,但正是从那时起欧洲和美国各地的校园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于受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掀起的文革运动的影响,1968年5月在巴黎爆发一场要求全面改革的大规模的学生运动。伯明翰大学在该年的秋季学期经历了一场相对温和的示威活动,尽管激进学生占领学校行政大楼,伤害了一些象洛奇那一代的许多年长和资深的教师同事。

 

加大伯克利分校,他发现更像是由反越战人士和嬉皮士的力量之花的反文化运动人士发动的一场正在进行的真正的文化革命----一种完全自发而纯粹精神性的运动——嬉皮运动。一个迷惘与理想的集合体——嬉皮士终于发起一场反主流文化的运动,其中旧金山是革命的源头。

 

当洛奇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当访问学者的时候,学生们斗争的焦点是集中在将这大学的一处不动财收回变成一个人民公园。 当局对此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措施。 学生示威者和警察之间发生了暴力冲突,警察从直升飞机上向校园喷洒了催泪瓦斯,并把国民警卫队召唤来应对这场骚乱。

 

有学生受伤,有时学生被关进监狱。 但是,假如与同时期俄罗斯坦克开进并占领布拉格的情形相比较称这两者之间具有相似之处那是一种不靠谱的说法。抗议者们基本的政治自由并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大部分抗议活动都带有狂欢节性质。

 

就像一名战地记者一样,这是一种与文化无关兴趣的职业。 战地记者只關心戰場的事,於是他實地去報道,希望其他人都如他一樣關心战场上报道战斗实况、记录战争进程.. 。与此同时,洛奇说在学运期间他还履行了自己教学职责。

 

洛奇称,我被美国和英国学术生涯之间的反差所吸引和迷住了----比较起来,前者的竞争力和专业性使后者显得更人性化而非专业性。 我向自己承诺,回到家后,我会用所有自己的这些经历写一本小说----一部喜剧小说,就像校园小说一样,这是在探索学术机构的崇高理想与其成员的人性缺陷和愚蠢之间的差距。

 

英美诗人写的长篇诗剧,据我看来,恐怕是很值得考虑的一种文学形式,对话都是用韵句表现,实在是显得太不自然。《浮士德》这部诗剧,单就第一部而言,仅可称之为这是一种玩‘诗句对成’表现的文字游戏,像艾略特《荒原》长诗,·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罗伯特·勃朗宁的《戏剧抒情诗》、《剧中人物》、《指环与书》等。与丁尼生齐名,是维多利亚时代两大诗人之一。他以精细入微的心理探索而独步诗坛,对英美20世纪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假如要用散文译出时,会成为全无意味的一些句子。用韵句译出,也不外是下乘的游戏文字而已。我觉得元代杂剧,和以后的中国戏曲,在这方面就处理得比较好,唱与白分开。唱用韵句以抒情,白用散文以叙事,比之纯用韵句的欧美诗剧似乎是比较近情理的。

 

然而,近年来,年轻的英国作家利用我的朋友和伯明翰前同事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Malcolm Bradbury)的访问美国大学的经历,出版了几部小说,包括Stepping Westward《向西行》,我意识到我对待这类校园小说需要从一些新的、特别的角度来研究。

 

考虑到这个问题,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人写过一本关于美国学者在英国大学度过学术研究时光的小说,尽管那些事在当时看来并非罕见。学者交流通常是按照研究机构之间的制定的某种交流计划来进行的。

 

瞧! 那是漫画家的创作灵感之灯泡在我脑海中点亮的那一刻。 假设我不仅只有一个学术核心人物,而是有两个,一个英国人和一个美国人,两个在具反叛性的校园背景下他们相互之间进行了六个月的教学职位交换,我的叙述角度随着他们的命运在他们之间来回切入而转换。他们结识了彼此的家人后,他们的命运就被深深地缠绕在一起。 他们甚至可能会固定下来双方交换各自的妻子和工作----。

 

这一剧情需要两个主角,尤其是,他们要对自己国家和专业自然环境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我毫不费力地塑造了菲利普·斯瓦洛(Philip Swallow)这个角色,除了他的外表和发表学术文章不多之外,从他身上还看到了我本人的很多特色。

 

对于莫里斯·扎普(Morris Zapp)这个角色来说,我借鉴了我两次访问美国时遇到的许多犹太学者,尤其是其中的一位朋友,他很碰巧地沉湎于一幅人物肖像画,事实上,他相当夸大了他与这幅人物肖像画之间的相似程度。

 

校园文学的创作在英美文学界是很进步了。但当今仍处于起步阶段。因缺乏经验,我自己仍感觉困难,在形式上难能恰到好处,在内容上恐怕也很难满足广大读者的希望。我自己以前并没有写作过任何校园文学,往年英美文学界虽然也出过一些校园小说,但多半是一些老一辈作家的作品,欧洲大陆文学界鲜见有校园小说问世。

我自己来创作校园小说,这回要算是第一次。万一读者诸君的期待过高,因而致使读后的失望加剧,那我首先便应该致歉。这部《校园三部曲》的小说在酝酿上所费的时间颇长,在写出上也费时较多。现有的形式是三部曲,《Changing Places》(换位),《Small World》(小世界),《Nice Work》(好工作)。

莫里斯和他的妻子迪西瑞(Desiree)的语言能力和讽刺的机智也归功于我敬佩的犹太裔美国小说家和短篇小说家的功劳。 撰写小说《换位》的乐趣之一是有机会以此方式扩展我通常的写作风格范围,通过使两种不同类型的英语结合在一起,有时甚至是碰撞来欣赏这两种英语之间的差异。 我在外语方面能力实在忏愧,但是我相信我对美国英语的听力是非常好的。

 

写作《The Campus Trilogy》(校园三部曲)这部小说时,我为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展开,我需要为我的小说故事背景发生的两个地点寻求名字,这些名字会唤起人们想起赋予他们创作灵感的地方,但又要足够好玩,以阻止用真实的名字对虚构的机构进行字面意义上的鉴别:例如,埃斯塞菲('Esseph'),快乐州('Euphoric State,)'鲁姆米奇 (Rummidge')等等。随着这些背景地点的确立和人物角色的到位,故事几乎是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发展的,一个国家中的每个事件或场景在另一个国家都会产生相对应的事件或场景。

 

每个国家的生活特征(不仅是学术生活,还包括社会,性和文化生活)都可以通过不使用它们的眼睛就被观察到而变得有趣----这是一种在文学体系中被称为“去异化”的文学手法。

 

当我精读小说时,我担心剧情的对称性似乎显得有点呆板和可预测性,因此我毫无顾忌地使用叙述手法,用不同叙述风格的语言含义写小说后面的章节,引述已经出版的文献,插入的回顾性故事片段,以及最后插入的是电影剧本。

 

许多文献是我在伯克利分校时收集到的真实的新闻剪报和传单。 我特别珍惜一位八岁的加利福尼亚小孩的评论:“警察只是通过当警察来毁灭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也使自己无法成为一个正常的人。”当我的小说写作接近末尾时,我发现我不想以有利于它带来的任何可能的生活选择的方式解决“长途换妻”故事情节"。电影叙事的对话对此提供了一个方便的解决方案。

 

英美两国之间产生喜剧幽默式的差异如今已不像1969年那样引人注目;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差异已完全消失。 在许多方面,英国的高等教育已变得更像美国的模式:我们采用了模块化课程教学系统,小组辅导教学几乎消失了,教职员工必须发表自己的学术论文否则他们就不能再留校教书了,大学的运作像商业一样。 大西洋两岸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对比也变得不那么明显了。

 

在英国,我们长期以来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许多物质便利设施,例如中央供暖系统和大型冰箱,冰柜都是应当有的,这些设施曾经令人羡慕地与美国富裕联系在一起;现代通讯的快速和廉价性(航空旅行,电视,互联网, 等等)创造了一种几乎由同一种族人组成的跨大西洋文化。 简而言之,小说“换位”现在它只是一个时代的作品,但我希望它仍然是一部引人入胜有趣的作品。

 

《The Campus Trilogy》(校园三部曲),这是我的第五部小说,就我的这部小说而言,出版商称之为这是一部具有“突破性的小说”,但出版过程并不容易。 在汤姆·罗森塔尔把这部书稿交给塞克尔和沃堡出版商之前,我先被一家出版商附加条件地拒绝了,随后又被另外的两家出版商拒绝了,但前者的条件是我的书稿必须删减1.5万字(我很难同意这位富有怜悯心的编辑提出的这一建议,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在我写完这本小说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最终才于1975年1月出版,这本小说获得了一致好评,并获得了两项大奖,并且几个星期以来这部书从未停止过印刷一直销路很好。 由于该小说结构是基于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的电影“剪裁”式的结构,因此很明显它可以改编成电影剧本的。

 

电影版权很快就卖给了一位英国电影制片人,该电影制片人获得了成功,但不幸的是他不能翻拍这部电影。 采用彼得·尼科尔斯(Peter Nichols)编写的剧本,他尝试了很多年,想圆一场电影梦想,选约翰·克莱斯(John Cleese)饰演菲利普·斯威洛(Philip Swallow),选沃尔特·马特瓦斯(Walter Matthauas)饰演莫里斯·扎普( Moriss Zapp),再选雪莉·麦克莱恩(Shirley Maclaine)饰演迪西瑞(Desiree)。

 

但他从未设法将拍摄成一个个单独的镜头,然后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将它们组接在一起 ...把它们融入在同一帧电影镜头画面里,而且由于电影版权已被永久售出(电影版权出售恰好就发生在电影拍摄的那些日子里),就没有其他人可以拍这部电影了。

 

这是大多数作家一生中都可能会遇见的一件事,并且当我偶尔再次惆怅回想起来这件事时, 而除此之外,我只为我的这本小说获得的好运而感到很庆幸。

 

 

 

Sunday, February 21, 2021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30)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30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 The Reminiscences of My Workers-Peasants-Soldiers Students’ Life from Autumn1973 to Spring 1977 (130)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我们的临时宿舍位于我们‘开门办学‘中学的一幢教学大楼的一楼,是在一片槐树林之中。树林之南北,有极大一片的松林沿通往那个毗邻我们‘开门办学’中学的小镇的公路两旁而立着。跨出宿舍,左转,向西走去时,不上百步路远,便可以到达校园外的田野路边上。

 

初冬的田野显得平静异常,栽种着油菜和小麦的田野上时常看见有社员在辛勤耕作,夯地,浇水,上肥。每当夕阳落山时,血霞涴天,田野黛色紫红,人在路两边栽植的松林中,自暮色笼罩着的树柱望出看田野时,最是壮观的奇景。

 

而在这时,同学们每肯从校园出来,在通往小镇的公路上闲步,步着,同学们总爱昂起头看着满天闪烁的星光。围着小镇外流淌的一条小溪,溪水淙淙流淌,对岸有一片厚厚深绿色苔藓。我们从小溪上架设的一道小石桥而过,站在对岸的那片绿地上回望着那座小镇。现在离春天还远着呢,似乎还不到动物交配的季节,这时还听不到从乡村农舍传来的母猪叫春的声音。

 

在小镇集贸市场近处的一家小饭馆就像顾客们平常等待他们用的晚餐一样---正在供应各种菜肴,如番茄汤,炖羊肉和现炒各种蔬菜,还有炒华芙猪肉片,良种C系列猪的肝腰合炒,油焖鸡,鸡蛋炒番茄等等----每道菜都经过长期高温烹饪而认真去除了所有腥味。飘荡在空气中的乡村风味的川菜的味道闻起来极佳

 

转瞬便是一九七五年底了。绵延了一周的我们新编教材观摩课就要告终结了。从今天起,是我们对观摩讲座进行最后总结的一天。因而‘语言的文学问题’又讨论得甚嚣且尘上来了。

 

我们初到这所农村中学来开门办学时,是决心编辑出一部紧密联系教学实际的教材出来的。那个年代的我们差不多每个同学都可以说是满怀激情主义者。那时的口号是‘把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稍有志向的同学,谁都想学些实际的学问来把国家强盛起来,因而对于教学改革有一种普遍的向往。我们班的同学们就是在顺着这股潮流走出了校门到农村去搞‘开门办学’的。

 

虽然有倾向于去农村办教育的素质,却存心要找到机会利用它。这就是我们所以要在当地学校搞“开门办学”时要自编教材的原故。最初想以点带面带动同学们一道学习英语。推动农村教育改革全面向前发展。

 

受着时代潮流的影响,当时有的同学知识偏科倾向严重,有的既厌弃文学,同时厌弃数理化,政治经济之类的学科,而自己的科学上的基本知识却没有坚实的基础,有的同学对于数学尤其有点畏难,所以避开了理工科,而在受入学推选时则拣取了学语言的折衷路径,但我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我想选择理工科,却遭别同学先拣去了。此时自己已经没有什麽可选择只得选择文科学习了。

 

但不料我们在这次‘开门办学’自编教材时并在无心之间和毛主席诗词作品接近了。殊不知同住的带队张老师,她趁我们这次来此开门办学之机,她事先从外语系的资料室里拿了印刷有几首毛主席诗词的英文的油印本来供我们新编教材参考,这些是从毛主席的《诗词集》中选出来的几首诗。是忆秦娥·娄山,《浪淘沙·北戴》,清平乐·六盘,《七律·长征》等篇诗词。

 

当张老师把这些诗词拿到我们编辑小组来要我们把它们编进教材时,我们就把它们拿来展读,分外感受着诗词带有的清新而激励人心的风味,和向来所读过的汉诗译成英诗不同,和中国的旧诗之崇尚格律雕琢的也大有区别。

 

从此我便成为了毛主席诗词的崇拜者。凡是他早期的诗集和著作我差不多都是读过的。我在上大一时便也学过它,用英文来做过无韵律的诗。《忆秦娥·娄山》开首的几句诗便是一九七四年元旦节我用英文写来献给新年的散文诗,后来我把它改成了中文的。

 

当时农村的同学也准备开始学外语了,因当时正遇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大部分学校学生对英美文学爱好的倾向又被极大地提升了起来。他们从学习第一外国语俄语改学英语了。

 

文革之前或文革时期学校里教英语的老师又多是一些合同制的农村代课老师,用的书大多是我们大学为他们新编的英语简易教材。例如我们在这所农村中学初三年级上课所教的英文便是毛主席的老三篇英文版简易读物《The Three Old Articles Of Chairman Mao 》,以及毛主席的诗词英文版。

 

我们受到这些诗词语言学的功课的影响同时又把我们想用力克服的爱好文学倾向助长了起来。这时我和英国文学,特别是叶芝和华兹华斯的诗歌接近了。----或者可以说担任这次新编英语教材观摩课主讲的戴老师本来是有些受毛主席的革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所以在这次讲课时他才特别喜欢讲述这些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倾向的毛主席的诗歌的。

 

同学们在认真学习这首毛主席骑在马背上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词,见其生动描述长征途中红军经过千难万险取得娄山关大捷,红军战士们充满了喜悦豪迈之情之后才深刻体会到这是一首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诗篇。才接受了这首词是“在古今战争诗中都是少见的杰作的诗词的这一说法。

 

那里面所包含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思想,是并不令人感到很茫然和费解的。待到一和清平乐·六盘》,《七律·长征》等诗歌参证起来,便真是到了“一旦豁然而贯通”的程度。

 

此时,戴老师在讲课时突然临时冒出了一个想法,想做出了一部《毛主席诗词评论》,把想论述的观念和想法详细写在黑板上,他这一举措便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

 

这时与我坐在一起的校革委会主任刘校长侧过身来对我说:“这位戴老师是很有远大志向,教学业务能力也很强,不久我们就要选送他到西南师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去培训半年英语。”刘的脸上不免舒展了一下。刘主任在对戴“培训”之上冠了两字“不久”,自然是暗示我为他的培训之事已经是早就商量过的。

 

难道学校真的是有想重点培养他的意思吗?老实说,当时在这所农村中学当一名教师,除了公办中学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比这更好的地方了,这点常识我早是有的。假如戴老师想调到公办中学去,学校送他去培训之事恐怕早就与他无缘了。

 

事后我用开玩笑的口吻对刘主任说:----“那你们不费俄顷的迟疑送戴老师去培训,如果他早就有新的打算;他要另寻他途”朝高枝飞“怎麽办?”刘主任这样回答说:---“这件事是不可能发生的,从民办中学调到公办中学人事调动手续很难。“

 

“况且戴老师曾不止一次说过:”---自从我与我的学生和同事,领导同志们都在这所学校里朝夕相处共度过了十几年漫长的宝贵时光之后,我决定选择将终生献给这所学校当一名老师。从事我所喜欢的教学工作,将来我定要有所作为,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得更好,绝不辜负学校领导对我的希望。“我们听了他说出的这一番话,再加之他的极诚实的品质,我们是完全相信他的----

 

这时戴老师在课堂上讲得挺好的,他正在强调英语这个词much的用法,他解释说:--”但它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用于否定句中,如There isn’t much water left.(没有剩下多少水了。)如用于肯定句中,much往往听起来怪怪的,或者显得很不自然。“

 

Much/a lot 出现在修饰不可数名词和可数名词的场合时,前者修饰不可数名词而后者修饰可数名词-----。“戴老师向同学们详细地讲解这些单词和词组的基本用法,这象是他经常采用的习惯教学方法了,我之前便听见过他这样讲过无数次了,“你讲得很好的。”我在下面鼓励着对他说。

 

突然在这个时候。我听见有人在说来我们学校参加‘开门办学’的西师同学和老师被校革委会统一安排住宿在这栋教学楼一楼里,男女生分住两间教室里。每天要走到设在另一栋平房的食堂里吃饭,有时他们还在校园的教学大楼举行学术讲座和讨论会,从而确保所有人在因天气不好刮风下雨的情况下可以不受影响地自由来回行走于课堂与食堂之间。

 

 

此时听讲课的带队的张老师突然站起来发言:“戴老师主讲的这系列观摩课的教学内容极其祥尽而广泛,甚感不易,现在,我们敬请校革委会主任刘校长对教学改革今后努力的方向作一指示,藉作本次系列观摩课结束的总结性的发言。

 

刘主任:“在很短的时间内,为了配合当前教育改革客观形势的深入发展和需求,我们应当确定今后这个教改行业中所使用的教材不应带名人效应而应带着英雄的榜样情节的效应,它们展示的是无产阶级英雄主义榜样力量和凝效应。这些英雄值得同学们去崇拜和敬仰甚至学习。”

 

“我听了戴老师的花了一周时间主讲的英语自编教材的教学观摩课后,感悟良多,打消了我之前存在的马虎应付外语课教学的念头,但我的疑虑并没有因而打消。我想起这个班的不少同学在长时间竟至狂到了上外语课时连课堂都不愿意进了。或者一上外语课有的同学踞在教里只是读小说和小人书一类的闲书的状况。”

 

“当戴老师在观摩课上讲了《毛主席的老三篇》,毛主席的诗词《忆秦娥·娄山》,《浪淘沙·北戴》,《清平乐·六盘》,《七律·》,《芭蕾舞红色娘子》剧情简介;还有好些文革样板戏的剧本简介之后。同学们越和这些课文接近,便越见喜欢读这些课文,对上外语课又开始感兴趣起来了,这样的发展势头很好。”

 

“同学们想进学校学习外语的事情我觉得也不是象人们想象的那样是很难办到的事,同学们,老师们,各位领导同志们,就是那样难办事情也怕是能够办得到罢? 假如当时学费要使他们负担,我的心实在不许可。同学们,老师们,我作为校领导,我想到这些事情,越想我便越想到自己所负责任的重大。但当时他们是全免缴学杂费的,只有这样对他们才是令他们感到最快乐而且是幸福的一件事。”

 

“这次教学观摩课已经连续上了一周时间了,今天终于全课结束了。从听课的师生们普遍反应的情况来看,取得的教学效果显然是不错的,戴老师的教学任务也算圆满完成了,我们学校的外语教学也算是找到了出路。来我校“开门办学”的西师外语系的师生们在我校的教改中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他们也即将完成“开门办学”任务要返校复课了。我们到时还要开欢送会为他们送行,欢送会上即便没有人约我发言,我也要十分高兴的致辞欢送他们。“

 

“他们来我校后,就住在教学大楼里的两间教室里,男女生各住一间。他们更好象漂流到孤岛上的鲁滨逊了,但确切地说更好象是分配到我校来进行实习的老师了。”

 

“那位姓郑的被同学们称为大编辑的听说来西师之前是重庆的什麽工厂的普通工人出身,来我校“开门办学”需要下田与社员一起劳动时,身上穿的是劳动布工装,手中拿的是锄头,脚上穿的是解放牌胶鞋。他的脚步好像羚羊一样,走得很快,与其说在走宁可说在跳。他每天起床很早,一起床便在楼上图书资料室读英语教科书。在学校食堂吃饭,差不多从来没有听他说过炒菜不好吃。“

 

“每天上半天要到教室去教英文,上课时总爱一脸笑容的讲课,下半天有时要到田里去与社员们一起劳动,有时则要去校图书资料室编写英语教材。据说随他一道来的同学们跟他一样过着这样平凡而有意义的生活。他们所给我的第一印象却很好。“

 

“我敢于这样说,象郑同学那样的同学是值得我们赞扬的。-------在同学们看来,或者又会说我是在一味地爱夸赞人,那倒可以说是近乎事实。”郑同学可以令人佩服的地方,是在他的一贯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和做好事,但他的成绩也实在是明显的。他和他的同学稍后很快就要结束在我校的开门办学,返校复课了。我祝愿他们归途一路平安,并欢迎他们今后有机会再光临我校指导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