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26, 2020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17)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17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一天我在晚饭后独自一人散步走在毗邻我们“开门办学”的那所农村中学的那座小镇的路上,偶然路过一座我没有光顾过的村庄。

太阳已经落下去了,傍晚的阴影张开来,盖住了正在开花的裸麦。两排栽得很密,长得很高的白杨树站在那儿,跟两堵连绵不断的墙一样,中间夹出一条美丽幽暗的林荫路。

我悠闲地走过这堵竹篱墙,顺着这条林荫路走着,地上铺着白杨树叶,有一寸厚,走起路来滑脚。那儿安静而黑暗,只有高高的树梢上的一些地方,有明晃晃的月光颤抖,在蜘蛛网里化成了彩虹。空中一股树脂气味,浓得叫人透不过气来。

后来我拐弯,走上了一条两旁栽着桉树的长林荫路。这儿一切也是荒凉而古老,秋天落下的树叶在我脚底下悲伤地沙沙响;暮色里,阴影藏在树木与树木之间。

在右边的一座村庄里的一棵老槐树上一只猫头鹰用微弱的声音勉强唱着,它大概也老了。可是末后,桉树林到了尽头。

我走过一所紧挨小镇进城处的青砖瓦房,门前有一块露台;我的眼前出乎意外地展开一个大院子,一片绿色的竹林环绕。一霎那间,这景致使我感到一种亲切而很熟悉的东西的魅力,仿佛我小时候有一阵子见过这个风景似的。

戴老师曾向我们介绍说:“我为了上好这堂英语观摩课奔忙了近三个礼拜,和教材编辑小组的成员,校革委会主任和教导主任打交道。最后终于承揽下来了这桩苦差事。

从那以后我就清闲不下来了。于是我很快就陷入要备好这堂课而觉得十分苦恼的境地。我还从没有正规读过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课程。我不熟悉初三设置的英语教学课程。我就被校革委会领导委派为英语观摩课的主讲老师。

校领导对我讲的话总离不开那几句话-“你要相信群众,相信组织,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知难而上,你是学校教改的积极分子,要带头起好先锋模范作用云云。本来我对这件事就心存疑虑,可是经他们这样一说我心里倒活泛了起来,只有鼓起自己的勇气坚持干下去了。”

而这样一来他们的话反倒成了我努力学习的推动力。我在校图书资料室的破烂书堆中找到了那几本功德无量的毛主席著作和诗集,它们已经破损得不成样子了。

我把它们借出来想要好好地读一读,但搁置在我身边的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已经不能再吸引我了,我又读了一遍,从此就没有再去动它。

在这种紧张备课的情况下,我突然想到等待上完这堂英语观摩课后,是不是可以自己来试试写部什麽小说。好心的读者已经知道,我受的教育不多,也没有机会获得甚麽正规的大学教育,

到十六岁中学毕业后我还在跟同村的社员们一起在地里干活,后来社教运动开始我就从小队调到大队搞运动,之后再从大队调到公社当文秘干事,文革之前,随一批四清运动的积极分子成为拿生产队工分的调干被调到这所公社办的农村中学当教师。

文革爆发后,停课闹革命便在无所事事中消磨时光,我们在校园里到处张贴大字报,搞大辩论,开批判大会。而且那时我觉得做一个作家是那么不可思议,是我们这种外行人所不可企及的事情,因此提笔写作这种想法起初竟使我吓了一跳。

我连有幸会见一个作家的愿望至今都还未能实现,岂敢奢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作家中的一员?但是这使我想起一件事来,我想说一说这件事,以证明我对自己祖国的文学总是怀着满腔热情的。

一九六一年七月我初中毕业后返家乡务农,一次偶然的机会出走到重庆北碚去为我生病的母亲买药。尽管我在那里没有一个熟人,但我还是度过三四天的时光;那几天日子过得充实极了;

我第一天就到药房为我妈买到了药,之后的两天,我每天都悄悄到西南师院去,登上中文系教学大楼第四层楼。我想知道所有老师的名字,除了张贴在走廊墙壁上批判若干人的大字报外,只见整个楼层上面空无一人。

我不免大感失望正准备下楼离去时,正遇见有两个青年大学生迎面朝我走来。“你知道被批判的这人是谁吗?”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这是吴宓教授,是个著名作家。”

“著名作家,”我不由自主地叫起来了,马上丢下没有看完的大字报,连头也没有回,便跟着这两位大学生下楼走到校园里去。

我走在路上往四下里瞧了瞧,发现那两人已经走到远远的地方,便沿着校园的一条主干道紧紧跟去,只是没有跑步。我走了几步,突然有人把我拉住,我回头一看,一个外地串联学生模样的人对我说,问我知不知道中文系大楼怎麽去?我便向他指了指中文系教学大楼的方向。

倒霉的是我时时刻刻都遇到问路的人,时时刻刻都要停一停,而那两人却越走越远了。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追赶别人的路是那麽的遥远,从来没有感觉到当一个作家的人是那么令人羡慕;

 
我终于在学院图书馆大楼门口赶上了那两个青年人。“请问,”我微笑着对他俩人说,“你们认识吴宓先生吗?刚才我有幸在中文系教学大楼四楼走廊上听到你们其中一位提到作家吴宓先生的大名。”

“是的,同学,”一位年轻人回答我,

“我们不是作家,而是西师中文系大三的学生;不过吴宓我们很熟悉;他是给我们上专业课的老师;一个钟头以前我们在中文系教学大楼门外遇见过他。”

就这样,我对中国文学的尊崇使我最近距离地观察到了这位的文学大师的身影,得到了一次短暂的满足,几乎就要亲眼见到他了,结果还是落了空。尽管我理智上知道自己成不了作家,但是想当作家的念头还是在我脑中萦绕不去。

我回到家里终于无法抗拒自己的爱好,订了一本厚厚的薄子,决心非要写满它不可。我反复考虑,比较各种文学的体栽(我还没有想到要写朴实的短篇小说),决定无论如何要写一篇取材祖国历史的短文。花了不少功夫,我都没有找到主人公。最后我选择了唐朝诗人李贺,便动手写起来。

戴老师继续向我们进行他的英语教学观摩课的讲授,他从新编英语教材的毛主席诗集里抄下了三首诗写在黑板上,其中有《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清平乐·六盘》等英译诗篇。

他教授同学们如何从毛诗中学到一些写诗的技巧。虽然如此,同学们对写诗技巧的领会还是进展得很慢。

戴老师表示评论家的作用不是将《哈姆雷特》或《米桑特罗佩夫人》或《波夫瑞夫人》或《呼啸山庄》等名著赋予新的诠释和欣赏,也不是将这些新的诠释和欣赏的东西再塞进已经印刷出版的数百种作品或课堂和讲堂中已经所讲述过的数千种作品里面去。而是要揭示如何使此类作品能够得以产生和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它们的基本规律。

戴老师说假如文学评论应该是知识性的,那它就不能仅建立在解释上面,因为解释是无穷无尽的、主观的、无法验证的、不可证伪的。

一旦我们忽略了实际文本文字的分散面,便是忽略了永久,可靠,可供科学研究的方法,这些深层的结构原理和二元对立构成了所有已撰写文本文字的基础:范式和共济会,隐喻和转喻,模仿与演绎,强调与非强调,主题与客体,文化与自然。

他还不得不指出,试图从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特性中得出这样一个定义的尝试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这些艺术作品仅享有一种虚拟存在,直到它们在世界上被实现为止。 读者的思想(当他提到“读者”这个词时,他用右手的拳头砸了一下讲台。)

戴老师表示,文学评论的作用是对“文学”本身这一概念进行不懈的战争,这无非是资产阶级霸权的一种手段,一种拜物教式的所谓的审美价值化的观念,是通过一种精英主义的教育体系建立和维护的。 是为了掩盖工业资本主义下阶级压迫的残酷事实的。

他说,从《战后英国小说的传统与创新》一书中,我们找到了女性写作的新方向。严格来说,我今天上课时的心情是很好的。

 

Sunday, July 19, 2020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16)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16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朋友,你到过毗邻我们“开门办学”的农村中学的那座小镇吗?一个住在这个小镇上的人会很高兴地问你,仿佛他是在问你有没有到过他生于斯,长于斯,从小就没有离开过的这座小镇似的。

要是你没有到过那儿的话,那就不妨去走一趟吧,到流经小镇旁边的那条小河上修建的公社提灌站去看一看,到小镇外一处树木环绕,杂草丛生的荒芜的墓园里去读读那古老而倾斜的墓碑上刻着的字迹模糊的碑文,那你就会发现这个小镇的故事。

要是你碰巧是个多愁善感的人,那你就会看着有墓园坐落在它旁边的风景秀丽的这个小镇,如果低声耳语念起这几句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来到是别有一番情趣的: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同学们继续在听戴老师的英语教学观摩课。这时戴老师翻到印有几首英文的诗歌的那篇新编教材书页上,这些是从《毛泽东的诗集》中选出来的几首诗。是《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清平乐·六盘》等英译诗篇。

他把它们翻开来展读时,分外感受着清新而恬淡辽远的风味,和向来所读过的英诗不同,和中国的古典诗歌之崇尚格律雕琢的也大有区别。他读到这一首首诗歌的佳作,或眉飞色舞,意气风发,或默化潜移。他这极富感情色彩的朗读却不料让大家无心之间和毛主席的诗歌更接近了。

接着沉静的戴老师顺着同学们的思路只娓娓地细说:“文艺评论家的作用是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学本身的功能,约翰逊博士曾著名地将文学本身定义为使我们能更好地享受生活或更好地度过生活的那种美妙的东西。“

伟大的作家或诗人是那些具有非凡智慧,洞察力和理解力的男士或女士所组成的。

作家或诗人创作的小说,戏剧和诗歌是人类的价值观、思想、想象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果正确理解和欣赏它们,我们可以生活得更加充实,然而如果文学的传统风格改变了,历史改变了,语言改变了,这些珍宝也很容易被被锁藏在图书馆里,布满灰尘,被忽视和遗忘。

评论家的工作是解锁打开抽屉,吹走覆盖在它们上面的灰尘,把珍宝带到光天化日之下,让大众欣赏。当然,评论家需要某些专业技能才能做到这一点:比如他们要具有历史知识,语言学知识,通用惯例和文本编辑的知识。“

“但最重要的是,评论家需要热情,对书籍的热爱。通过表现出这种热情,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伟大的作家和普通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戴老师说话的声音是宏亮的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他把这三首诗扼要地讲了一讲,又说毛主席的十几首诗词在1957初出版的《诗刊》杂志的创刊号上一经登载出来,便引起了轰动,这三首诗词都包括在里面。

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尤其是张同学,他象连气息都是凝固着的一样,一直听完了戴老师讲完一段话后才深呼吸了一次-----

“唉...... ... ...戴老师说,”毛主席的诗词真使我们大开眼界学习到不少东西呢。自他的诗词1957年初在《诗刊》杂志上“发表之后,又陆陆续续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把大家阅读的兴趣一下激发了起来。毛的诗词大多与中国革命或国家建设有关,对当时的时代精神产生了很大影响。“

戴老师就这样把新编教材中涉及到毛主席诗词的章节介绍了一下,他自己很是感概无量的样子,又加上了这样的话强调说:“毛主席的诗词叙事的场景就是这样宏大,你们看是不是象一部史诗般的历史性的小说呢?”

----“假如有小说家能写出象毛诗词那样拥有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小说,那一定是很好的小说。”

----“将来,谁能替我写出这样的小说?”

----“可惜我是不会写小说啦。”

----“那吗我要请在座有才华的同学替我写。”

----“你们当中有人是一定不会使我失望的,他将来一定会成为出色的小说家,他的佳作我期盼一定会读得到的。”

----“虽然,我已经改行从事教育工作很久了,但我还是把当小说家作为自己终身的追求的目标,这好像是普罗米修斯僧侣的苦修行,无论怎样都是把过去曾寄托过的希望无法清除干净啦。”

-----“那不管!总之如有同学能把我想说的事情写成一部小说吧,那我是感到很高兴的。”

-----“依我看吧,这样的机遇一定会有的,说不定就在将来的某一天就会遇到,或者可以由在座的某位同学替我写出来的。”

------“哦,同学们!”他向着坐在讲台下的同学们说,”你们有没有信心和决心成为小说家啦?我看你们是有这样的信心和决心的。“

------“喂呀,喂呀,”坐在来宾席位上的周教导主任连连说,“今天同学们是怎么的?连一个将来敢当作家态度都不愿表示一下?”

-----“等了这麽久都不见有人来表态,没办法了。上完这堂英语教学观摩课后,明天大家又要像往日一样坐在课堂上听戴老师讲课啦。”

-----“好的,”周主任说,“我来插上一段话,”今年五月校革委会决定派戴老师去西师外语系进修半年。他已经到了梁平县城长途汽车站,买了车票坐在候车室里在等待乘车去北碚了,“

“我派人到车站去带话给他说,因为学校才接到区教革委下达的文件要求我们尽快部署在全校掀起一场批林批孔,教育改革的运动,你作为学校教改的骨干,现暂时还无人能替代你的作用。“

“而你的同事熙秦晶是一个刚愎自信爱讲大话的人,又喜欢到处凑热闹,爱出风头,是一个十处打锣九处都有她的人。她最遭人诟病之处是喜欢到处打探别人的隐私,用一些似是而非,道听途说得来的信息编成故事四处传播而招惹是非。“

 
“最近又听说还闹出了一些不良影响的绯闻出来。校革委会领导让我去找她谈话帮助她认识到她自己的错误,她的态度都很不好,表示不愿接受我的批评。看来咱们对此事不能急于求成啦,再着急也是没有用的,要尽量做好她的政治思想工作,帮助她转变她的小资产阶级的思想,这事还得慢慢来才行。“

”鉴于熙同志现处于这种状况,你晓得的,依靠她来搞运动是既不现实也不可能的事,现只好就把她暂冷藏在一边,待她今后认识到自己错误改正之后再重用她。”

“而今天我之所以派人叫你回来,无论如何要想你转来回校后能协助我们打开学校运动的局面,再就是因为现今在我们学校能发动全校师生员工搞运动的人手少,这次你就不要去进修了,等以后有机会再安排你去西师外语系进修。”

“另外,我还想告诉你一件事:我们办公室的少敏是一个工作很努力的同志,在我们学校做教导处的工作他也作了很久了,我和他的关系也很好。他是一个爱好写作而又勤于写作的人。他还喜欢写各种体栽的文章拿来给我看,要我亲自指导他,他的文章也是要经我改削的。”

他很尊敬我,把我看得就象他的一位师长一样。我们的教学工作是很繁忙的,有时我们工作到夜深了便在办公室里面仅有的两尊床上过夜,但我们的关系是象长辈与年轻一辈那样的关系一样,大家相处得很融洽,一直到去年底,我才知道他身体出状况了,一直带病坚持工作。“

“今年初他因积劳成疾终于病发卧床在家修养了,目前学校领导根本不可能牺牲他的健康而强制他返校搞运动。但他是一个多年受到人民培养的教师,自己不愿意长久呆在家里继续养病,他便要求返校搞运动。“

”最近他又有闹到要求返校搞运动的举动,校革委会刘主任便率性命令我再去他家劝慰他放弃返校搞运动的念头,好好在家养病争取早日康复后返校闹革命。“

”回来之后,我便将此事详详细细地向刘主任作了汇报。他没有说更多的话,也没有作进一步的指示,只是说我劝他在家好好养病是对的。“

周主任就这样把这个故事向大家说了一遍,他自己很是感概无量的一样,又加上了这样的话:“我的故事就是这个样子,你们看是不是像一段小说呢?另外,实在对不起,我占用了戴老师讲课的宝贵时间了,向他深表歉意。现在请戴老师继续为我们讲课。”


 




Wednesday, July 15, 2020

春天的奏鸣曲



春天的奏鸣曲


一些缺乏家教的zhuzhu女,zhuzhu男,其精神和肉体,已被困乏到这般地步-------怕无以复加,到概莫能做的形容到什麽样的程度了吧。其精神和道德的底线堕落到阴间去了,连起码的尊老爱幼的常识都无,怕是智能开荒需迁徙到史前原始人的愚昧地步了吧。

都是大妈大爷级别的人了,还为老不尊,一张那臭口子嘴污言秽语脱口而出,你骂你大爷是zhu,那麽你把你家的大爷大妈放在何处?无异于你也在称呼你家大爷也是zhu。这情何以堪啊!

这说明因为你和你大爷是同类,那麽这“zhu”的雅号也应当堂而皇之地自动安在你头上。莫要 “为德不卒”说话那口子还这麽臭,谁教养你的,一点家教都没有,子不教父之罪过。

只有那些没教养的洛奔zhu女,Wzhu女,神京zhu女,阑精zhu女,大甩卖zhu哥才一张嘴口子就爆粗话脏话连篇。奇葩啊,黔路技穷只有靠骂人的脏话才能賴活下去,可叹!可鄙,可悲。奉劝某zhu女,不要瞎折腾,干点正经事,否则要短寿的。

这样随意辱骂人,随意給别人取侮辱性的绰号只能把文学城论坛的清新空气搞得乌烟瘴气。实在不可取啊。

今后凡是谁送上这雅号zhu将一律立即奉送还她/他本人。绝不客气。

你们再接着骂,我观战,一味争强好胜,这样折腾下去没啥好结果,最终会被踢出这方文学的圣地啊!

Saturday, July 11, 2020

译美国诗人阿曼特劳特《困难》一诗



译美国诗人阿曼特劳特《困难》一诗

 
By Rae Armantrout     ·阿曼特劳特

This film, like many others, 这部电影,像许多其他电影一样,
claims we’ll enjoy life声称我们会享受生活
now that we’ve come through毕竟我们已经历过许多困难

difficulties, dangers困难,危险
so incredibly condensed难以置信地接踵而至
that they must be  over.这样的情况必须结束了。

If the hardship假如随伙伴们
Was  undergone by others,一起经历艰难险阻,
We identified with them我们与之有共鸣

And, if the danger was  survived 如果在劫难中存活下来的
By simpler life forms,是一些简单的生命形式,
They’re included in this moment它们就来自这一时刻

When the credits roll剧终银幕上映出演职员名单时
And we don’t know我们仍沉思不已不知
When to stand何时起立离去


·阿曼特劳特1947--),美国当代诗人。她出生于加州瓦列霍市,在圣地亚哥长大。她读中学时接触到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iam Carlos Wiliams)的诗歌,遂对写诗产生浓厚兴趣。

18岁时,她进入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学习人类学,而后转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修英美文学,师从当代诗人丹妮斯·莱维托芙(Denis Levertov,1923--1997.1978年,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极限》(Extremities. 阿曼特劳特笔耕不辍,著作颇丰,至今已出版十多部诗集--------云云。

她获得2010年美国国家图书批评奖和普利策诗歌奖。阿曼特劳特也创作散文,于19982007年分别出版了回忆录《真实》(True)和《散文选集》(Collected Prose)。她长期任教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诗歌和写作课程。

选诗围绕着“看电影”这个日常生活场景展开。诗歌有五小节,无韵式的自由诗。全诗为抑扬格,四二音步错落排列。

 

Thursday, July 9, 2020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15)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15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这是一个星光闪烁的冬天的夜晚。月亮在像一座座镶着银边的高高的黑山似的云中间浮动着。月亮露出半边面孔,俯视着夜色笼罩着毗邻我们“开门办学“中学的这个小镇。

晚餐后我在路面上铺着青石板的小镇街道上缓步前行。我的鼻子所闻惯的是完全不同的气息:冬天滴水发霉的湿墙头的气息;饭馆里乡村风味的川菜散发出麻辣鲜的气息,蒜苗和芹菜的气息,抹在街边房屋墙上的湿泥灰的气息,鱼和内脏的气息;从小镇外田野上由微风吹过来的冬小麦的气息...... ... ...

我慢慢地一路走,一路心里想:“要是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晚饭后到这小镇上来散步,至少一个星期来一次,到这个小镇来,享受一下小镇安宁祥和的自由气氛,这有什麽不好呢?唉,多好的小镇啊,多好的小镇!”

我们今天要上的不是一堂课文内容涉及从阿里奥斯托到拜伦的喜剧史诗浪漫文学的乌托邦式的自我梦想的学术研讨课 。而是一堂叫初三年级新编英语教材的教学观摩课,课文题目是《纪念白求恩》。是啊,凡是讲到白求恩,那就不同凡响了,他可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伟大人物,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而不是别的甚麽人。

先前我们在编英语教材的时候对是否把白求恩在中国抗战时期的感人的轶事典故编进我们的教材曾有过一番讨论,我很荣幸地全程参加了这次讨论。我十分赞成郑同学的见解。我们的看法一样,因为在19391221日毛主席曾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悼念他的为抢救八路军伤病员而感染病毒不幸逝世。

文中对白求恩有很高的评价:“...... ... ...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这篇文章后来和毛主席的另外两篇同一时期的文章《为人民服务》和《愚公移山》一起在文革期间成了所有中国大陆老伯姓人人都要背诵的老三篇。白求恩的名字也因此而被大众所知晓。”

有趣的是我们教材编辑小组的四人都读过英文的《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这才真叫人高兴啦。我们教材编辑组的四位同学今后毕业后将成为中学的英语教师,而在1975年底我们去川东梁平县毗邻一个小镇的一所农村中学搞开门办学的时候就曾读过并教授过这篇英文的《纪念白求恩》文章了。将来我们还得在我们任教的中学向同学们再教这篇英语文章。

漫天的阳光普照着校园,阳光透过窗户温暖地照在同学们的身上,这是初冬的阳光。在这南方的川东地区冬天是很短暂的,每年欢度过春节后不久,不知不觉间春天已经来了。

第二天早晨,我用过早餐后就朝初三一班的教室赶去,准备参加当天举办的新编教材的英语教学观摩课。请帖前几天就发送出去了。观摩课预订这一天上午八点半钟在初三一班教室举行。

这一天是晴天,到我走进初三一班教室门口的时候忽然听到一片嘈杂声。我拿着一本新编教材走到教室门口,那里已经站了不少人,有的站着朝里面观望,有的站在门口在与另外的人交谈。

郑同学拿着一本英语教科书出现了。他笑着问我:“你不怕人多吗?”我说:“不怕。”他笑笑说:“这麽多的人来参加观摩课。这教室能容纳得下吗?”

一个身材高高的人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本我们新编英语教材,在我们旁边站住了。郑同学很热心地给我介绍:这是区革委会教育委员欧同志。我读过他的《不平凡的日子》。他写作流畅的文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用标准的普通话跟我谈了几句话。周围的噪杂声一直不停,他安静地翻开我们的新编英语教材看着。

有几位老师在旁边商量改期或者改换大一些的教室。也有人主张如期举行不要改换地点了。可是噪杂声越来越大,更多的人涌来了。教室不是很宽敞,容不下很多人,他们退了出去。一位校革委会的领导人着急地踱来踱去,他也没有打定主意。

但是到快八点半钟的时候。一个同志走过来对那位校领导人说:“观摩课开始吧。人怕拥挤走了不少。不过还有这麽多人不愿走。”

郑同学告诉我:“这间教室可以容纳一百多人。”那位高个子的欧教育委员说:“留下来不走的都是你们新编教材英语教学观摩课的忠实听众啊。”

来听课的老师好像越来越多。拿这间教室来说,人的确太多了。我看见在这间教室门口的上方张挂着一长条红布横幅上面用黑色的仿宋体字书写着:“欢迎各位嘉宾光临初三一班的新编英语教材的教学观摩课

看见这间教室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仿佛回到我们外语系上课的教室。自然,两个教室的布置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而且两间教室的朴素和简单的风格也相差不远。

教室门口的走廊上也站满了人。每个人都想在一堂课的很短时间内了解采用新编教材进行英语教学后到底会产生怎样的教改效果。我没法在教室外面停留太久。

坐在教室里的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摊开着我们新编教材的绝大部分内容是我熟悉的,还有摆在教材旁边的练习簿,文具盒和一些小东西:它们说明了一个同学的成长,也不禁使我想起我们编教材时所度过的那些不平凡的紧张而繁忙的日子。在教室里,戴老师正在紧张做课前的准备工作。

此时,我在教室门口遇见前来出席观摩课的教导主任周老师,我像欢迎熟朋友似地跟他握手。我第一次看见他身穿一套新衣服。他那亲切的笑容,潇洒的态度,有风趣的谈话和瘦削的身材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把我拉到他的身边告诉我今天刘校长也来出席我们的英语观摩课。

我一看站在不远处一个微胖的中年人,他就是刘校长,和李主任同来的一个老师在交谈。我想起我们刚来该校“开门办学”的时候为我们举办欢迎大会上刘校长向我们致热情洋溢欢迎辞的情景,他发表的讲话听起来是多麽的亲切,真挚,语言显得多麽简洁而朴素。

初三一班的同学早已端端正正坐在教室里等待戴老师来上新编英语教材观摩课。这堂观摩课还是由戴老师主讲。这是一堂庄严隆重的英语教学观摩课。洒满了阳光的教室里坐满了人。

 
到了早晨八点半钟,戴老师手拿讲稿走上讲台,同学们和来听讲课的老师们马上静了下来。所有的眼睛都向着那张讲台。这堂庄严而生动的新编教材的英语观摩课就开始了。这篇英文的《纪念白求恩》课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讲解:主题介绍, 艺术特色,作品评价。作者简介。

戴老师站在讲台前讲:“我们今天聚集在这间教室里上我们班的英语教学观摩课,我怀着感激的心情向出席我们英语观摩课的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致意,感谢来我校‘开门办学’的西师外语系的老师和同学们,特别要感谢你们英语教材编辑小组的同学们为我们初三年级的同学们编辑出了适用于他们英语学习的教材.

“同学们,我相信你们在英语学习上都是挺不错的,每个人都是聪明的学生,你们不能仅仅因为受条件的限制而少了那麽一点想象力,就给你们贴上学习‘笨’的标签,或者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喜欢钻牛角尖,就叫你们是问题学生。这称号对你们是不公平的。”

“依我看,我们学校没有条件学英语也要创造条件学英语,这就从坏事变成了好事。”戴老师语气很肯定地说,“自西师外语系老师和同学们来我校‘开门办学’后我们学校的英语教学条件就发生了改变。这是他们给我们学校带来的非常了不起的转变。”

“先前我们学校没有开设英语课,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教英语课的老师。而今天我们大家欢聚一堂在这里首次举办我校的新编教材的英语教学观摩课。这堂课便是引领我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一堂启蒙示范课。“

戴老师是一个同学们很喜欢听他讲课的老师。他真是一个会讲故事的能手,他把整个课堂的听众都引笑了,调动起大家听课的兴趣。坐在我前面的周主任,新近发表了《西师外语系老师和同学‘开门办学’纪事》文章,他都几次发出笑声。

主题介绍和作者简介占去讲课的不少时间,可是课文仍然讲解得很精彩,有抗战时期在晋察前线与白求恩大夫一道抢救八路军伤病员的医护人员写的回忆他的文章,有赞颂白求恩大夫的乐曲和歌曲,有白求恩大夫救治八路军伤病员时拍摄的照片,

有《纪念白求恩》课文的朗诵。朗诵和歌唱都是由杨同学一人担纲。杨同学是一个文艺爱好者,她在我们学校就是欢庆节日晚会演出的常客,还在文革初期就曾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歌舞演员了。白求恩大夫则是她所敬仰的救死扶伤的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的国际友人。自然她表演起来兴致就显得特别高昂。

 

Sunday, July 5, 2020

最怕人与人相比



最怕人与人相比


最怕人与人相比,
人与人相比气煞人。

咱诗情才艺不咋的啊,
咱也只能写写大白话诗,
闲聊一下家常话。

那谁谁想与谁比?
那谁谁想与谁比啥?
人与人比气死人。

人家一手漂亮的散文,
文思如泉涌,
洋溢诗情画意的文章一篇接一篇,

文采极其敏活佳作经常闪亮登场不断,

散发着文学艺术的气息。
那谁谁能否也学着写出一篇?

那谁谁却尽写些打酱油诗
还常遭遇人们的嘲笑诟病,叽讽。

蛋露逼,什麽都敢露达人,
黑夜在自家的宅舍里露无可厚非,
干吗偏要经常端到公众场合污染大众视野
那这就是谁谁你的不对了。

洛奔,到处洛奔,
这就丢脸,丢大了。
还要摆出一副我是西门大人
我怕谁的样子。

更可笑还要摆出一副豪放,
傲然挺立于世的窘态相。

人家有体面的奉公事,年薪数酬达六位
文艺范,
那谁谁与之相比...... ... ... ......寒酸,心酸,寒酸相啊 ..
穷其一生窘态毕露啊。

比甚麽呢?比蓝色烟雨苍茫
心事浩茫连广宇,比跟随拉风抽筋啊?
就怕人与人相比,一比就心酸啊

一个人要甘于平庸,不要不知廉耻,
到处洛奔还自信满满,
学会沉默是金啊,三岁娃都懂啊!
不要学横路进二越演越猥琐。

命悬一线啊,那谁谁一抽疯,
那洛奔哥泪飞顿作倾盆雨,
泪水流成河,
那才真是痛哭哥一枚。

这为之痛哭是洛奔哥的专利啊,
谁敢为此横刀夺爱啊。
一股祸水咱唯恐避之不及,
还有谁有雅兴为之哭泣啊,
怕只有洛奔哥才为之哭泣!

啊!在惊骇与屈辱中踌躇潜行
咱洛奔哥竟然自称是岿然不动
服啊,不服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