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29, 2020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23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英国校园小说家大卫洛奇是很有些现实主义作家写实之风的。加以他的笔锋很犀利,他的学识也很渊博,他很能博得读者的欢心;在没有读过他作品的人,在读他的书评的时候,才会知道他是在校园小说中卷起了狂风的一位作家。

 

他年青的时候,就很痴迷于写作。他对于知识分子,特别是校园内的教授和学生的人物性格的描写的手法尤其有深刻的研究,他的同仁曾经称赞过他,说他是作家中一位既爱读理论的书又注重写作技巧的人呢。

 

他现在老了,但并不曾想过要搁下手中的笔,不再想写作了,他仍像在年青时候那样笔耕不辍勤奋写作。对于写作,他没有踌躇过,因为他知道如果他还在踌躇将来的写作时,他的对手势必会成为捷足者先得了。

 

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在他的《校园三部曲《换位》(1975)、《小世界》、《好工作》出世之前,就有自传体小说《走出防空洞》和回忆录《生逢其时《走出防空洞》(1970《大英博物馆在倒塌1965),

 

洛奇以学者视角写下了包括《小说的语言》(1966)、《十字路口的小说家》(1971)、《现代创作的样式》(1977、等小说的出版,而在《校园三部曲》问世之后出版的小说有:《失聪宣判》(2008《作者,作者》(2004)、《风流才子》(2011及至2015年和2018年,在《生逢其时》和《作家的运气》两部自传回忆录中,洛奇也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反思

 

另外,还有《巴赫金之后》(1990)、《小说的艺术》(1992)等在内的大量专业著作的出版,他现在老了,虽然他的年龄已到了生命知天之年的境地了,但他对于校园文学的追寻和探索丝毫未曾减缓。洛奇嗜好校园文学并不是徒作消遣;他的校园小说在他的精神上要算是生命的文学呢。

 

校园文学与文学不是判然两物。校园文学是英美文学的一种主要的文学种类。校园文学是以校园为主的文学。校园文学是校园生活的反映。离了校园生活,没有校园文学。校园文学是具有特色的文学,因为校园文学与其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校园文学是普遍的文学,因为校园文学是被普遍认可的。校园文学是不朽的文学,因为校园文学的价值是永恒不灭的。校园文学是必真,必善,必美的文学:纯是自成一体的文学在建筑和社会上与它的环境的划分不太明确。

 

当然,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也有关于学生的小说,但那时的校园小说的独特性是它关注教职员工的生活。当然,早在1950年代的欧陆大学就曾出现过反映学生校园生活的小说,但是与众不同的是 这类校园小说的重点只是关注描写教职员工,学生的生活。

 

完整的故事情节、明确的主题思想上,欧陆大学校园小说远远逊于同时期的英美校园小说,而在描写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上英美校园小说更是远远超过前者,当然在文体的优雅上它们也不及当时的英美校园小说,更别说在别出心裁和贴近时代的语言应用上与之媲美了。

 

校园文学它对学术人员的生活。戴老师继续说:“英美大学与欧陆大学的校园文学的差异及欧陆大学校园小说少的问题讨论得也够多了,我觉得现在应该不妨把理论来总结一下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又正处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建设的高潮中间,她的文艺形式应该呈多样性,也应该放出民族文化特有的光芒。

 

因为无论英美校园文学突出个人或突出整个教育界的同仁们,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更表现出它的特性。我们应当把一些英美校园文学中现实主义写实的有益的东西改造成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东西,使适合我们当前的需要。”

随着欧陆大学教育的发展,其校园文学也有了很迅速而广泛地成长,甚至也产生出一些为数不多的但具有相当有特色的校园小说。但欧洲大陆太大了,大学太多了,资本主义化的程度又相对发展平衡,文化教育发达,初级和高级教育又相对普及,它的文艺形式应该也是呈现多样性,欧陆大学的学人对校园文学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因此,有喜欢校园文学的,也有的对校园文学不习惯的。

 

旧的自负观念依存着欧陆老牌资本主义残余还保有很强大的力量,虽则对二战以来许多事物都起了质的变化,校园文学也多多少少改变了样子,但根深蒂固的旧习惯旧观念还深深地支配着他们,非有更大的来着英美校园文学的冲击才能使其有决定性的改变。然而为着改变欧陆大学校园小说少的境况,这一改革运动是急切需要的。但对此事也不能超之过急。

 

 

 

随着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化,英美的校园文学也有了很迅速的成长与发展,像英美国许多著名校园小说家那样,英国校园小说作家大卫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23

大卫·洛奇也进入大学工作,正如我们读到他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甚至越来越多的小说家(或有抱负的小说家)进入大学工作,他不认为他们当中会有很多人打算写一本校园小说。他们 可能会写一些侦探小说或任何其他虚构类的小说,故事中包含老套的公式化虚构的故事情节和常用惯例。

 

或许他们还会写青春言情类的小说,虽这类小说对于一般年青的读者更容易亲近。但内容完全与校园文学无关,有时影响力却又远赶不上现实主义写实的校园文学。曾见演根据青春言情类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观众反应非常冷淡,这因人们天天处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已经感到十分身心疲惫了,他们---一生为生活而挣扎的老百姓实在没有闲情逸致来鉴赏这些风流的女子和男子影屏上调情的把戏。

 

今日英美校园小说家的许多作品内容是很丰富的,但有的形式过于奇特,男女做爱性交的情节描写得过于太多,太烂。一般传统的读者实在接受不了。而上世纪而八十年代初英国著名的校园小说家洛奇写作的校园三部曲却大受欢迎。可知不仅内容没有离开老百姓的生活很远,形式也是一样。凡疏忽了群众的作家其作品亦必为群众所疏忽。

 

 

学术界的一些人士试图对在学术环境中出现的思想和经验赋予它们文学形式把它们写成小说,并一直在寻找具有类似背景的先前小说的新变化体栽。戴维·洛奇,这位英国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就是上述这样说法的一位有力的实践者,他以多部校园小说而闻名于世,因为他常对大学校园中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观念,有深刻的描述,他的创作,最受人重视的是《校园三部曲》《换位》1975)、《小世界》、《好工作》。

 

在他所写的《换位》里,描写了一位英国学者与一位美国学者在六个月里互换工作甚至互换妻子的荒诞故事。当时,出版界涌现出不少描写英国学者在美国校园教学生活的小说,洛奇认为很有必要在这个主题上取得创新

 

从上世界七十年代起,一面在大学教书,一面开始写校园三部曲,打算把几十年在校园生活过的,所切感过的,所体验过的,在他看来意义非常重大的,当得起历史检验的这一段校园生活,用几部有连续性长篇小说把它们反映出来。

 

最后洛奇当然不再打算另写一部由普通人物和虚构的米德兰兹大学联系在一起的校园三部曲---虽然这是根据他偶然获得三个截然不同的灵感来写作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TmBFVl2SxE&t=80s

 

它与你之浪漫的变奏曲

 



它与你之浪漫的变奏曲

 

经过一场犹如宇宙大爆炸式的,

网络性大丑闻之后幸存下来的,

少数人们在舆论场的强大的冲击波下,

伪装的光鲜外表被卷走,

成了一个个光秃秃的人形。

 

站在光天化日之下到处都是透明的,

到处都是生物的特征,

到处都是不堪入目画面,

到处都是不甚浪漫的情调,

到处都是不宵卑猥的话语,

到处都是讪笑。

 

在强大舆论场的压力波冲击下,

一场华丽ぶた蜕变开始,

之后她变成了它。

 

Monday, September 28, 2020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22)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22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我是想到什麽就写什麽,没有什麽顾虑。写作随意。冬天时间的六点钟,距离黄昏很近了。是晚晴天气,沉沉的云幕已慢慢的分解成一块块,一缕缕,金黄色的斜阳把毗邻我们‘开门办学’的那所农村中学的小镇的一半边街房的墙壁,也镀成了金黄色。

 

小镇的街道是古色古香的,街面不算很宽,人行道也窄。为了过往的行人走路方便,两边应该折卸退让人行道的铺家,大概为了很多原因,有的照规定尺寸退进去了,有的依然如故,把一整条街的两边,遂形成了一种不整齐的锯齿。

 

梁平乡下初冬的寒意已经渐渐地蔓延起来了,早晨摇铃上课。清晨匆匆赶来上课的时分又回来了,途中被初冬的寒风吹着,始终嗅觉到这催人奋进的校园生活所包含的五味杂陈的味道。

 

但如把教师的生涯抛去一边对戴而言这是最关紧要的事情了,但假如这时发生了他的职业不定时而且保不定的问题了,这对他就是很危险的事了。如果又像从前一样跟着一群民办教师们到处打游击去代课,他是不大高兴去干这样的事情的了。甚麽职业都可以,只是工作关系没有转正一直当民办代课老师的事情,他就不想做。此时戴老师心中正在很担心地如此想着怕这些事情发生

戴老师从我们新编英语教材上抄下了一些校园小说的书名写在黑板上,其中有《研究院的树林》,《幸运吉姆》,但从实际上讲校园小说大都始于上世纪而五十年代初:校园小说是英美文学的一个文学亚种类。校园小说是以校园为题材的小说。

 

它的一问世便引起众多读者的兴趣,虽说第一部经典校园小说是美国人,玛丽·麦卡锡(Mary McCarthy)于1952年创作的《研究院的树林》(The Groves of Academe1952年)。紧随麦卡锡的校园小说《研究院的树林》之后是英国的金斯利·阿米斯(Kingsley Amis)于1954年创作的校园小说《幸运吉姆》(Lucky Jim)。

 

几年前,人们曾采用“校园”一词来描述一所大学或学院校园内的封闭区域 使其成为一个动人故事发生的地点。

 

洛奇的小说创作与理论研究历来同步进行,两种著作交叉出版,理论著作虽总是跟在小说之后,但每本只晚一两年,如《大英博物馆倒塌》(一九六五)之后有《小说的语言》(一九六六);《走出掩体》(一九七○)之后有《字谜作家》(一九七一);《变换地方》(一九七五)之后有《现代创作方式》(一九七七);《你能走多远》(一九八○)之后有《与结构主义合作》(一九八一);《小世界》(一九八四)之后有《写作》(一九八六);《好作品》之后有《巴赫金之后》(一九九O)

 

洛奇的校园小说善于描绘发生于大学校园内的各种各样典型人物的兴衰变迁的动人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生活在大学校园内的师生们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

 

我进学校后就喜欢读书。我觉得读外国著名书籍这事当时也是很难办到的。就是那样很难办到的事,我也设法阅读过一些欧美的经典小说。我阅读过大卫·洛奇的校园三部曲《变换地方》,《小世界》,《美好工作》等等,但洛奇的校园三部曲的前两部故事的背景都集中在校园,反映了校园中的人的生活及矛盾,事业及爱情,

 

而在第三部书中,洛奇试图摆脱校园小说的模式,把笔伸到校园同学,老师们的生活中去,自然也就伸进校园里或校园外的冲突中去了。我想从阅读这其中的一些的校园小说中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但并非事事都如愿以偿,我的写作还是进展得很慢,我练习着写一些有关校园文学的文章,写到三四篇文章我就写不下去了,我就把它停下来了。我意识到我写校园小说我不行,考虑到是否能够另辟蹊径赏试写另外一些文学题材小说,便开始写纪事性的小说。纪事性的小说也写得不顺手。

 

我试着把它写成短篇叙事性的小说,但写短篇叙事性的小说也并不容易。我想了很久终于使我豁然开朗,要降低一点写作的要求,写写有关校园生活的散文,预先作好一些写作的准备,拟定提纲,先做一些写作上的铺垫,然后把各个部分有序地联系起来,如有个别互不联系的想法也要按照一定的次序联系起来,若遵从这样的写作原则,平时再多积累一些校园生活写作素材,坚持写下去,最终就会将理想的校园小说写出来的。

 

校园小说对师生们的吸引力却又远远超过一般的小说。曾读过英国校园小说家大卫·洛奇的《校园三部曲》,读者的反应非常强烈,这因为这部小说反映了校园内的师生们的沸腾的生活,描绘一所大学校园内的各种各样典型人物的兴衰变迁的不同的个人际遇,从而展示了生活在大学校园内的师生们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

 

今日有些校园小说家的一些作品内容是很丰富的,但有的形式上过于奇特,男女的风流情爱,调情,性交,滥情的色情得把戏描写得太多,一般的读者实在接受不了。

 

当前书评界有学者提出为什麽欧陆大学校园小说少,我想这恐怕与下述的一些情况也有关系,比如说:为什麽欧洲校园小说不像英美的校园小说那样能风行于一时,并广受人们的欢迎,这恐怕还与其缺乏浓厚的尊崇校园小说作家的风气有关。

 

英国学术界是一向十分尊崇英国的校园小说作家的,比如受到英学术界十分尊崇的英校园小说家大卫·洛奇的David Lodge)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同时他也受到读者的十分尊崇,尊崇校园小说家的风气不如英美学术界这也怕是欧陆大学校园小说少的一个原因。

 

老师们,同学们,现在我想谈谈(如与英美校园小说相比欧洲校园小说之所以很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典型的欧陆大学大多都分布在城市的市区里面,校园建筑往往与市区街道上的建筑混杂在一起,很难将它们之间的界限划分开来。这就是因为典型的欧陆大学校园环境的城市化使得校园地界模糊化后造成其缺乏来源于校园生活的动人写作素材,使得创作出来的校园小说很少。

 

上述原因恐怕就是造成欧陆大学校园小说少的一个原因。校园文学取材于校园这片土地的,象欧洲校园已经是完全城市化了的。而且受到校园城市化的限制,因而缺乏来源于校园生活的动人写作素材使得创作出来的校园小说很少。写作的校园小说效果很不好。

 

另外则内容完全不为同学们和老师们所熟悉,一般的群众又刚从社会上到学校来,所以也不容易领会校园小说所描写的内容。这儿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已初步理解,即校园小说要为广大的群众所接受,内容不可以隔他们太远,校园小说不能脱离现实的校园生活,内容应当完全与校园生活有关,形式为他们所容易亲近。

 

有时校园小说对师生们的吸引力却又远远超过一般的小说。曾读过英国校园小说家大卫·洛奇的《校园三部曲》,读者的反应非常强烈,这因为这部小说反映了校园内的师生们的沸腾的生活,描绘一所大学校园内的各种各样典型人物的兴衰变迁的不同的个人际遇,从而展示了生活在大学校园内的师生们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

 

今日有些校园小说家的一些作品内容是很丰富的,但有的形式上过于奇特,男女的风流情爱,调情,性交,滥情的色情得把戏描写得太多,一般的读者实在接受不了。我想欧洲校园小说之所以很少恐怕与此情况也有关系,比如说:

大卫·洛奇小说,是凭才气而非情感,他的笔下没有动人肺腑、大悲大苦的故事,人物也没有惊天动地、震撼鬼神的行状,读他的小说,既不需捶胸顿足,也不会潸然泪下,只需会心或畅怀的笑便可。

 

他以精绝贴去年,他的新小说《天堂消息》再次畅销书榜上有名,而在《独立报》周末副刊上连载的《小说的艺术》便于今年十月结集同时以精装及平装本登上书架。以亲切幽默智慧的语言取胜,故事多取材于周围的日常生活,学者所能经历的一切尽在笔底,洛奇的小世界中便也不免多以知识分子为主角,以学院生活为背景


Sunday, September 13, 2020

睡眼惺忪中的朦胧

 



睡眼惺忪中的朦胧

 

有时候人的精神和肉体,已经困乏到这种地步------怕到了再也无以复加的一种地步了,想着倒底能用什麽样的词汇才能把自己形容得十分完美的程度了,极喜欢用一个猪字来表现自己。

 

甚至他们不得不故作姿态向“自己”发出最后绝望的呼声或向自己冠以一种别致的雅号“豚”了!--------不,或者说这是一种自己内心的解脱,甚而可以说这是一个你心甘情愿接受使你自受其辱的称号了!

 

好在你在说这话时,你自己也极明白:你是在给别人安排酒筵,“酿酒泡制佳肴”的时候,你,就是其间被制约醉倒的一个人,也就是你自己挖坑来填埋猪的时候,结果把你自己也一起埋进去了!

 

 

你,本来是一个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趣的人,总在梦乡里寻找着香花。总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仿佛自己是一个学识渊博阅历无数的指路人,幻想着自己是众生的救世主。这种人通过对别人的指手画脚,来满足自己可怜的虚荣心,而他们对善的抨击,更加助长了恶的肆虐。

 

 

一篇篇连续地戟刺着自己神经兴奋感官的文章发表了。这时,我自己作为营营众生读者中的一员平庸读者,在读完这类文章之后也不由得令自己感到作者知识的浅薄和观点的盲目和偏激。

 

 

 

一些帕来品更是被高声的叫卖着,在马路上呐喊得激情洋溢,如果随了所谓这一伙人的吆喝,心潮便也随之奔腾澎湃起来了。然而我,确竟然没有被其吸引。当然我也因此嫌弃这帮人庸俗的做派,更没有随风而起舞,迎风而来,御风而行,似风而为之了

 

 

XX日的《纪事报》上有这样一段记事:“我市近日忽发现一种无稽谣传,谓近来有一些所谓的文人往往特别畏惧光明,总喜欢掩藏在黑暗中,就如在地球上为什么永远看不到月球背面那样,他们总是以背部示人,黑影幢幢,身材粗壮短小,和那小巧的机灵的身形毫不沾边,倒是和这厚重的麻木相貌沾边。

 

 

但市民们却毫不客气,他们自己倒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想一睹太阳的芳容,希望他们能否调整一下自己的身姿自转一下角度,不要像月球那样永远背面对着地球,而要勇敢地转过身来以正面示人。

 

 

这样,便使文人不敢正视社会现象 ,变成婆婆妈妈啰啰嗦嗦的烦人的状况有所改变了,欢迎,憎厌喜鹊鸣,只捡一点不吉祥之兆来麻醉自己,于是你就算超越时代了。

 

 

恭喜的你,你已随时代前行了,被遗忘了的现实的时代,在后面恭送你的行旌。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遥想岭南洋楼高耸,前临阔街一烧腊店,门口是晶光闪闪的霓虹灯招牌,楼上是“”我们今日文化名人“,或则高谈,或则沉思,面前摆着的是一大盘广式岭南烧腊烤乳猪,旁边还摆放着几只大杯里面盛满红星二锅头白酒,远处是许多吃瓜的群众观看着,他们喝着,想着,谈着,指导着,获得着,那是,倒也实在是一座”理想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