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26, 2021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48)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48)

 (2021-07-26 10:05:37)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 The Reminiscences of My Workers-Peasants-Soldiers -Students’ Life from Autumn1973 to Spring 1977 (148)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我完全不敢苟同有些英美汉学家的论断,声称:“1949年之后的30年内,很难找出什麽有影响力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品来。对中国本土文化有意义的文学作品,对英语读者来说却很难有什麽意义,因为他们对那些只能偶尔被委婉提及的问题压根儿就不感兴趣。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30年间,作家们很少能够公开谈及一些重大的问题,而且他们也没有多少机会去任意玩弄些无伤大雅的文字游戏,或尽兴讴歌人士的悲欢... ... .. ....。”

 

 

这里有个文学创作的问题是以工农兵生活为唯一的题材呢?还是以写城市富裕家庭子弟生活和知识分子为题材?此问题这样答复为好:写工农生活自然是建国以后30年间首屈一指的题材,但要写工农生活却不能凭空去写,要你深入工厂,深入农村,深入战士保卫的边疆,要你有切实的调查和体验然后才可以写,而且可望写好。

 

城市生活和知识分子依然是可以写的。而对于城市的中小工商业者和知识分子有切实的的调查和体验,我们当然可以写,而且可望写好的。问题不在于写什麽,而是怎么写,以什麽题材写。

 

 

假使坚决地站在人民的立场,即使大资产阶级,大地主,买办的大军阀等的生活都是可以写的。历史的题材,也应在容许之列。再重复说一遍:问题不在于写什麽,而是在怎么写,题材的确立和选择可以有相当的自由,而主题的定位绝不容许脱离人民的本位。

 

 

坚决地走着现实主义写实的路,一定要有充分的研究,深湛的体验,然后才可以执笔写。空头的工农兵文学,和庸俗的市侩主义,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不少英语国家的学者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了解几乎为零,甚至有很多人连鲁迅的名字都没听说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符合事实,这只能说有很多英语国家的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学或现代文学是一无所知的。

 

 

我还是赞同一位英国汉学家论断,即便是如此,我们也不能把中国现代文学在英语国家的地位和它在国际上的地位混为一谈。如在欧洲,就有很多国家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有所了解。过去几年,德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远远多于英美商业出版社的总合。

 

除了世界上以中文为母语的地区之外,日本在普通教育中,既让人们学习本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又欣赏中西方文学,大多数日本作家和学者很了解鲁迅,深受鲁迅的影响。如上个时代的日本作家太宰治,又称之为一个时代的迷惘与绝望的作家,与我们同时代的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只是其中的两例而已。与英语国家的学者相比,日本学者更倾向于将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学视作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价值是不存在的;只有阅读原著的道地的英译文之后才能真正领略文学之美。不过现在,有很多人对应该怎么衡量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国际地位”持有不一样的观点------中国过去很落后,如今正在崛起;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数量很多;中国人口众多,中国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国外读者的赏识,能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有些中国作家令人敬佩;他们在世界文学上还是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的现代文学,在现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不尽相同,而都是迂回屈折的一点,却是毫不例外,尤其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可以说是整个地形成了一个大后退。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是了解中国观念和价值观的宝贵资源,因此忽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是不公平的。这里我们可以轻易地找到这样两个有趣的例子恰恰能说明上述的两个观点----有些备受中国读者推崇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英语读者那里却受到了冷遇(例如巴金的大部分作品);有些在西方获得高度评价的作品(例如亨利·詹姆斯晚期的小说),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却是一文不值。

 

英美的汉学家不会试图对一部中国长篇或短篇小说进行书评。因为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这让英语读者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在英格兰,大学教授在讲授英国文学时,有时会提到法国,德国,俄罗斯以及欧洲其他地区的文学,因为这些都与英国文学紧密相关。

 

 

不过英美学者们仍有可能在漫谈中国红极一时的十八世纪古典小说时,对《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只字不提,尽管这两部小说都已经有精彩的英译本问世,因为这些中国古典文学与英国文学没有紧密相关的联系。而受到一些英美学者的冷遇和漠视。

 

 

但在这里,一位英国汉学家要向我们推荐几位受到英美读者喜爱的中国作家的作品。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人都应该读一读鲁迅的《呐喊》和《彷徨》中收录的短篇小说,有无数的理由值得推荐-----这些短篇小说对中国20年代的年轻读者产生过莫大的影响;对于改变中国人的民族和文化意识起到了历史作用;胜过同时期大部分中文小说;

 

 

需要把鲁迅的作品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不应该把他的任何一部作品排斥在外;鲁迅这个人具有很多特质;中外评论家坚信,鲁迅的这些短篇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化和文学的丰碑。于是,理应居于中国现代文学中心地位的小说,就这样被轻易地浓缩成了区区25篇短篇小说。

 

 

至于其他1949年之前成名的作家,沈从文值得推荐给英美读者,尤其是他描写湘西的作品,艺术氛围浓厚,肯定符合与众不同的标准。他的文学世界不仅和现代西方的不同,而且和外国人心中传统的中国形象也相去甚远。

 

 

和沈从文笔下的山水相比,老舍的长篇和短篇小说小说中写到的小市民也很有特色。接下来,萧红的作品也值得推荐给英美读者,比如说《呼兰河传》和《生死场》。这两部作品的语言极富张力,而且善于渲染气氛。此外,她的文笔经过英美汉学家英译后仍然很美。

 

 

如果要想读到好的中国现代文学小说的英译本,英美汉学家会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作品中选择一部小说-----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这部小说是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杰作,虽然行文有些条理不清,漫无边际,我们可以把它当做路翎的杰作来读,也可以把它看作一部作家成长的小说来读。

 

 

书中男主人公的世界在日本人侵略铁蹄下崩塌了,他抛开富裕家庭生活,远离了从小生长的上海和苏州,小说所表现的是男主人公对世界的探索。这部作品兼具写实性和表达的复杂性。

 

 

外国读者已经读惯了表现迷惘的年轻人寻求生命真谛的小说,所以对此并不陌生,也能够接受,只不过书中描写的世界有些遥远罢了。(在英国作家詹姆斯·格雷厄姆·巴拉德(1930--2009)的小说《太阳帝国》中,日本人1941年底攻占上海公共租界使得侨民们失去了他们的世界;而日本人的侵略也同样摧毁了路翎的世界。把这两个故事比较一下,也挺有趣的。)

 

 

打印 ]
编辑 ]
删除 ]
阅读 (2) ┆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发表评论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47)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47)

 (2021-07-26 09:55:03)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47)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 The Reminiscences of My Workers-Peasants-Soldiers -Students’ Life from Autumn1973 to Spring 1977 (147)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20世纪80年代中叶,我从成都中科院一家研究所调到省外贸一家进出口公司当外贸推销员。那时干外贸这行,除了要经常受公司委派前往世界各地去推销商品外,还要常在全国各地出差,下工厂,组织商品货源供出口。

 

记得89年夏天七月上旬的一天,我被派往江苏宜兴出差。我听说往宜兴要坐轮船过太湖,我的高兴便登时勃发了。天下还有这麽便宜的事情吗?路费是不要我出的,我可以免费旅游宜兴,观赏些脍炙人口的江南风光,天下还有这麽便宜的事情吗?

 

我十分高兴便把这出差当成了美缺,我便满口承应了下来。我随即从公司大楼乘电梯下楼出来到外面街边上的电车站搭乘一辆无轨电车到火车北站购得当晚的一张夜行快车的硬卧车票去宜兴。乘了两夜三天的快车到了无锡,还要从无锡乘船到宜兴

 

去宜兴的轮船要早晨九点半才开。我把船票都买好了,但离开船还有半个钟头。我们就乐得在运河边上走来走去地看看江南风物。突然看见一只良西猴正醋意十足地望着一只母猴,这只母猴正与另一只猴谐戏玩耍,打闹调情,它怒不可揭地 醋意爆棚冲上去干扰。

 

原来这只良西猴最痴迷于异性的趣事,是一只喜欢鬼鬼祟祟地窥探任何人的隐私的猴。而且还醋意十足。原来还是一只喜包打听,嫉妒心极深重的猴子。

 

现在已经是一九七六年一月中旬了,上周我们刚上完了李老师教授的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英译文比较课之后,从这周一开始李老师就要接着给我们上肖华将军写作的著名长诗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第一部《告别》第二部《突破封锁线》的英译课。

 

这英译课的教学竟费时一个礼拜的功夫。李老师先讲授如何采用精炼词汇,用正确语法句子来地道英译《长征组歌》第一部及第二部。然后再向同学们示范了他英译这两部诗的译文。接下来要求同学们参照他的译文试着英译这两部诗歌,单就第一部诗《告别》英译而言,仅可称之为文字最难处理之处就有若干处以上,像那:

“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

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

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

革命一定要胜利,敌人终将被埋葬。

 

 

要算是最有诗意的地方。那些文字掺杂在诗句里而有独特的韵味,仅是在韵调上就发出铿锵之音。在这些地方译得最吃力。假如要用散文译出,也不外是下乘的诗句而已。用韵文译出时,会成为有韵味的上乘的诗句。

 

我的初译稿是用“上海牌”钢笔在用本省乐山市某一造纸厂生产的“再生纸”制成的练习本上写出的。由于涂抹得厉害,我又工整地誊写过一遍。于是将近一周的时间都为此消耗在这反复练习英译上了。

 

组诗的第二部更长,更难译。难译的原故就因为那部诗中用的词汇语义复杂的文字比第一部更多。全诗的叙事结构过于宏大,而那里面所包含的很美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成为了肖华将军写作的《长征组歌》展现出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拥有积极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使《长征组歌》成为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不过,即使在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那里,也有着不尽相同的时代含义,而《长征组歌》大抵具有更强烈的革命的现实主义的精神,以及同革命现实主义写实文学相联系的特色 ... 。

 

每当《长征组歌》的旋律在舞台上响起时,都能将听者瞬间代入到那曾经充满着汗水与艰辛的红色长征之路上去。《长征组歌》革命浪漫主义的意义与现代的没有什么不同,这是使我最感慨的。

 

 

因此我便改变了最初的想法,经反复推敲后,只译出第一部来,第二部暂不译。这个想法并不是我一时心血来潮后的随意的想法,《长征组歌》的英译有十多个版本,仅译第一部的在六七个版本以上,把第二部全译了的不上十个版本。

 

 

演唱《长征组歌》的音乐家,也多达十几个人。因此我便去请教李老师,提出先仅译第一部的的建议。 不知道为何他竟完全赞同我的建议,还是我班有些同学见我不想一次译完,便以为我想投机取巧 ,不想实实在在地做学问。在这之后,我也一直没有对 他们的这种说法作出任何回应来解释。

 

 

不久李老师开课继续讲授《长征组歌》的第三部(遵义会议放光芒),第四部(四渡赤水出奇兵)诗的英译了,我只好把第一部的译文稿收拾起来,放在课桌里,随时准备再来译第二部。其他的一些杂念同时也寄放着了。每天清早五六点钟便起床,连吃饭的时间都疼惜着,却才成就了我取得了一些成绩。

 

 

我把《长征组歌》算是最难译的第二部终于也译出来了。假使我的译稿还保存着,那倒是可以安慰一下自己。但那些底稿在第二次清写时,因字迹太潦草已经先先后后扔到废纸篓里去了。                                                                                                                                                                            

我喜欢萧华将军写作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长征组歌》,读到这些诗句使我回忆起了四十年前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踏上了漫漫征途,转战两万五千里经过千辛万苦,爬山涉水,冲破敌人重重的围追堵截,冒着枪林弹雨,不怕牺牲。最终胜利到达陕北时的激动人心而难忘的一幕。

 

再读肖华将军创作的这首长征组诗和聆听由这首组诗改编成的长征组歌时的碧玉一般的美妙音乐旋律的情趣。我便心潮澎拜起来了。我很喜欢它的音乐旋律,特别是《长征组歌》中的第五部《到吴起镇》,第六部《报喜》。

 

 

文革时期最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贾世俊在文艺晚会上唱了《长征组歌》中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到吴起镇》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是我很喜欢的歌唱家。他的歌声很特别,能把整个剧场的观众的情绪都调动起来,并渐渐引向高潮。当他高亢而嘹亮歌声演唱到最后一个音符落地结束时,接着便是片刻的静寂。然后突然爆发出了暴风雨般的掌声。跟着是接连的谢幕。

 

 

演唱会结束后,我没有像其他观众那样依依不舍地久久不愿离开剧场。但是走出剧场我很兴奋,我觉得我的心灵里充满了好的东西,我的身体内充满了力量,我需要为人民的歌唱家献出它们。

 

 

诗人肖华将军去世已经数十年有余了,史诗般的长征也过去已经有87年了。流年轮转而去,但对他和长征的记忆将要长青地留存,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将要启示他写作的长征诗歌的幻想所具有的不可穷歇的美与力。

 

 

要使长征记忆永存,没有比这首组诗更适当的纪念物,便是让我们生活于他长征诗歌的精神中,让肖华的《长征组歌》和毛主席七律·长征的“...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 。”的诗歌言语永远在我们心中廻响,让他们的理想标志着我们同学意识的最遥远的地平线。他们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最伟大的圣人之一。他们是我们民族不朽精神的永恒体现。

 

 

因为那时院系领导班子需要向同学们做思想和政治上的工作,按惯例,外语系图书资料室便至少每年不能不订阅好几种国内的报刊杂志。订的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四川日报》《重庆日报》,《红旗》,英文的《北京周报》,《中国建设》,《中国画报》,《中国文学》云云。

 

 

这些报刊杂志在文革时期很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光明日报文艺副刊《学习心得》特别风行一时。那时,如需要订阅第二年的报刊杂志就得从当年的十一月初开始订,第二年一月初邮局便将寄来去年订阅的报刊杂志。

 

 

我记得好像是一九七六年一月初头几天,就第一次寄来去年订阅的这年的《光明日报》,在它的文艺副刊上我才第一次看见中国当代诗人贺敬之的《三门峡歌》,《西去列车的窗口》和桂林山水歌》及《放声歌唱》的诗。《放声歌唱》诗里面有“啊,我,是谁?我啊,在哪里……一望无际的海洋,海洋里的一个小小的水滴,一望无际的田野,田野里的一颗小小的谷粒……”“啊,我!我的——我们:我们的——我——是这样地谐和统一!”

 

 

我看了以后不觉暗暗地惊异:“这就是当代中国诗人的新诗吗?那吗我之前在一些报刊杂志上也读到过其他诗人写作的类似这样的新诗。”我便把我从前读过几首新诗郭沫若的《死的诱惑》,《新月与白云》,《离别》,臧克家的诗歌《春鸟》,《老马》,《运河》及郭小川的诗歌《团泊洼的秋天》,《甘蔗林——青纱帐》,《将军三部曲》。将它们收集一起,再对照起来仔细阅读。这下算是学习到了一些东西。

 

 

我开始学习写诗,我将几首新做的诗投寄给了某诗刊杂志。这次的投机算是彻底失败了,寄出去不久的新诗稿件全被退回来了。看见自己的作品全都变成了几页废纸,真是有说不出来的心酸。这便给与了我一个很大的刺激。在一九七五的下半年和一九七六的上半年,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衰败期。从此以后也就打消了自己想成为一个诗人的念头。

 

                                                                                                                                                                                                                                                                                                                                                                                                                                                                                                                                                                

 

 

 

打印 ]
编辑 ]
删除 ]
阅读 (6) ┆ 评论 (0)

Thursday, July 15, 2021

在风中裸奔的野鸡

 

在风中裸奔的野鸡

 (2021-07-15 12:05:29)

在风中裸奔的野鸡

 

我们今天谈及的是“一只野鸡裸奔之前怎样?”这野鸡是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诞生于鲁国的一只野鸡。是一只焖烧型的野鸡。很喜欢骚扰人。

 

这野鸡是有夫之妇的一只鸡,它当初开始只是不满足地生活在自己所谓幸福的家庭里的,而且如今它竟然开始厌弃自己的丈夫了:嫌自己的丈夫是木偶人,是傀儡,不单是牵线的傀儡,还是孩子抱着玩的人形,缺乏情趣和没有钱的人形木偶。

 

它的这种见异思迁,移情别恋,视忠贞不移,地老天荒才能走到天长地久的爱情为粪土,红杏出墙,喜欢出轨变成了它的最大嗜好。

 

这引申开去, 便是它是一种相当的爱慕虚荣,爱钱的女人,她们和男人在一起,就是冲着男人的钱包,房子去 ... 如果你不具备这些了,就毫不犹豫的踢开你,投向他人的怀抱,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遇到这种爱慕虚荣 ... 容易移情?别恋的野鸡式的女人,往往还没有定性,它对这个世界有很强的猎奇心,人们遇之总是需要绕道走,快速摆脱它 ,这才是上策...。

 

随后,它自然便是随它的情人从鲁国逃走私奔了,仓惶出走,只听到关门声,接着就是闭幕。这想来大家都知道。但这只野鸡毕竟是私奔了的。私奔了之后怎麽样?别人也并无解答;

 

但是,万万令人想不到的是它私奔之后开始竟裸奔起来,闹出一出天大的性丑闻----上演了一场裸奔大战戏。然而野鸡既然私奔了,是很容易回到梦境里去的,因此它也只得在梦境中私奔了;可是私奔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迷茫。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谁也没有料到,私奔后竟然变成了一名裸奔君在当今的网络上又爆发出一场特大的性丑闻出来,并引起强大的冲击波效应,至今余波未了,仍在蔓延。

 

性丑闻的主角衣杉遭狂风猛然刮走,全身片甲不留,一切均荡然无存了,这场戏的性丑角赤身裸体暴露于世人面前,在光天化日之下,长久展示在人们面前而毫无羞耻感可怕地赤裸着自己的身体。在众人面前还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春宫大戏,由私奔开始到处裸奔,裸奔!裸奔!裸奔!裸奔!... ... ...

 

否则,现今就得有人问:它除了没有羞耻心以外,还剩下了什麽?倘若身上只剩下像Stripper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线绳,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寸或三寸,也完全是不中用的。它还须更快地裸奔,提包里有准备衣裤,直白地说,就是需要花钱去买来穿上,遮身蔽体。要不然,这成何体统!

 

野鸡私奔后怎样?---------别人可也是发表过意见的。一个英国戏剧家曾作一篇戏剧,说一只野鸡走出家庭,再也没有路走,终于堕落了,进了网络性丑闻的大世界了。

 

野鸡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才发现无路可走。做梦的野鸡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要有人去提醒它。别做永远睡在梦中的野鸡。这岂非明明是一个梦,可是有什麽人给它一个忠告,唤醒它,要使它练敏了感觉来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苦痛和心酸,叫起灵魂来目睹它自己的腐烂的死骸。

 

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就是让它别做梦;但不要做将来的梦,即使只做目前的梦,也需要它的丈夫去把它从沉睡的梦中唤醒过来。这才是它的应该走的正路。

 

 

打印 ]
编辑 ]
删除 ]
阅读 (3) ┆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Monday, July 12, 2021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46)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46)

 (2021-07-12 09:31:20)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 The Reminiscences of My Workers-Peasants-Soldiers -Students’ Life from Autumn1973 to Spring 1977 (144)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近年来中国学者英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英语国家几乎没有産生过什麽重大影响,更遑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这一点显而易见。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缘于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西游记》(Monkey,1942)《道德经》,《诗经》,《论语》,《九歌》,《李白诗集》,《白居易诗集》,《袁牧诗集》译本的译介,才使得英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曾经在英语世界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时代大约是二十世纪初叶以来的中国文学作品,比如,《大地》,《红星照耀中国》,《目的地:重庆》,《中国的惊雷》,《中华影像》《女勇士》,《苦海余生》偶尔会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林语堂和蒋彝用英语写成的中国文学作品,也一度在英语国家有着自己的读者群体。除此之外,至今尚看不出这种中国文学作品的推广在英语国家中不利发展趋势有多大的改进。

 

英译中国文学作品的成功或失败对英语国家的读者的影响很大。正如杜克大学的杜克教授在他文章里写道:“中国当代小说在世界各地的国际声望主要取决于其英文翻译。”如今,欧洲的汉学家有时候会觉得,阅读中国小说的英译本要比读原著容易一些;

 

英译的中国小说要想打入一个早已完善的英语国家市场,就要拿出真正或看上去与众不同,译文美或价廉的书籍来。如果书籍在装帧差不多的情况下,如果发行和推广工作做得很糟糕,而且译文翻译质量也不佳,即使就算出版了价格低廉的图书,英语国家的潜在读者也少有人问津。

 

我们总是很难说清楚什麽叫英译文的美,因为这英译文美是根据英语读者固有的标准而定的,况且这种英译文还是经译者咀嚼及反刍后的产物。如果竟然如此都不可能让翻译文学作品达到优秀的话,那吗,一部翻译作品要想拥有读者,要优于一般作品并且妙趣横生,与众不同,而且不能语法错误丛生,句子晦涩难懂,这样,译者要做到上述几点将是很困难的。

 

希望这些浅显的观点能如实地体现英译中国文学作品面临的问题,而且让英语国家的汉学家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这点。这样,我们就可以找到一些更为有效的方法应对中国文学作品面临西方读者不接受的困难的局面。

 

对英语国家读者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中国文学作品是英国汉学家霍克斯,韦利和闵福德(霍克斯的研究生及女媳)英译的中国文学作品。他们献给英语读者的译文不仅文美,而且与众不同。霍克斯和闵福德在企鹅丛书颇有头脑的编辑们帮助下,他们将《红楼梦》英译为《石头的故事》,丰富了许多读者的生活。

 

从20世纪20年代到五十年代阿瑟·韦利英译了许多中国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通俗易懂,文字简练,很符合那些受过教育普通老伯姓的口味。

 

中国文学同英美文学从任何方面说起来都没有什麽非常深切关系的两个不同的文学体系,如这样说起来似乎像是文学评论家的口吻,可是事实是这样,无法歪曲的是20世纪的中国文学作品在英语国家的文学文化中没有占据值得一提的地位。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这些作品本身的某些特征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推销工作做得很糟糕。

 

英美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的赠与----不,中国作家创作的许多作品,在中国文学上已经不是少数,带有明显的英美文学的模仿或改编的痕迹。说白了,与他们自己或者英美同源的文学作品相比,英语读者所接触到的这些中国文学既做不到物美,也做不到与众不同,但是,到了近年,只是用尽全速力在进展着拙力地模仿和改编19世纪和20世纪的西方经典文学罢了。

 

看起来这似乎是事实,不过当人们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毫无兴趣,那他们凭什麽要下功夫阅读曹禺。茅盾或者巴金的作品呢?要是他们能读懂伊夫林沃的讽刺小说,那又有什麽必要去读钱钟书的《围城》呢?没有远溯来暴露贫乏的中国文学的智识的必要,在近代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稍远一点的留下一些作家的相当多量的小说和纪行文带有模仿和改编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的印迹。稍近一点就不再累述了。

 

英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詹纳尔(W.J.F.Jenner1940---) 20世纪80年代末,曾在中国外文局工作并翻译过《西游记》《鲁迅诗选》《中国现代小说选》《丁玲小说选》,诺贝尔文学奖荣获者莫言的《小说选》等作品。

 

詹纳尔所取得的英译的成就是实在令人惊异的。他在未到中国之前对于鲁迅的作品很有研究,并从事翻译,来到中国之后,在中国外文局担任英文译审工作期间,有暇即从事研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成绩斐然可观。把英译中国现代文学视作己任,此外还把《西游记》也翻译成了英文,这功力我们能不钦佩吗?

我们也有不少的翻译工作者,试问谁翻译过鲁迅,丁玲,莫言?汉学家詹纳尔兼翻译家就做到了。单只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能不奋勉吗?

 

但汉学家詹纳尔是很谦虚的,他《西游记》这部书被英译,但是,当他每完成一章,他的条件却是一定得由擅长中译外的中国外文局的译审汤伯文先生核定。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他这话说得一点也不错,汉学家詹纳尔真可以算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打印 ]
编辑 ]
删除 ]
阅读 (2) ┆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不支持HTML代码
注意: 请不要在评论中留下不友好信息或者类似侮辱性的言辞。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45)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45)

 (2021-07-12 09:16:50)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 The Reminiscences of My Workers-Peasants-Soldiers -Students’ Life from Autumn1973 to Spring 1977 (145)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北碚有定期的中型客轮与重庆市区的牛角沱码头往还。坐船上不了缙云山,一上山都是寺院。这缙云山的”守得住青山绿水”的几个字隔了四十几年才使我感受了惊异。我想在古时的缙云山上或许是树木参天,满山的青绿的,而嘉陵江里面的水断不会是浑黄的,肯定是碧绿的水。

 

我们由缙云山折转到北碚,再返回西师校园去。途中我们专程去一家饭铺进餐,是因为先前听我们年级的一位同学说他登缙云山返回学校时,路过一个叫做“山泉铺”的乡场。场上有一家日本料理风味的饭铺,比那些用冒牌的日本北海道函馆的叙猪烹饪的菜肴味道要好。我们听了他的话,便也到了那儿的山泉铺乡场去寻访那家饭铺,尝一尝鲜。

 

那儿确有一家‘日本风味‘饭铺,但不是正宗的,而是冒牌的日本风味。一个堂倌把我们引进店堂里坐下,说可以替我们做一桌很丰盛的叙猪晕菜,和北京,上海的大饭馆的上等席面相差不远。

 

菜虽爱假冒日本风味,这秃头老板虽对日语是一窍不通,但甚喜欢做作,附庸风雅将饭铺冠上日本雅名,还特别喜好中日名号混用。该秃猪很有点虚荣心。而且还为我们介绍了这款食材---冒牌北海道函馆叙猪的来龙去脉。

 

这冒牌日式叙猪实际上是我们这里乡村喂养的土猪,老秃头还自吹用这叙猪肉做的菜比用江豚做的菜味道好上十万倍。我看这倒未必。我一听江豚二字,暗笑这豚字,不就是日语的猪吗?日语与汉语同文,文字源远流长啊!这江豚不正是某假太君的大名吗?哈!哈!这老儿有福气啊!

 

老秃头怕我们取笑继续不辞辛劳的为我们介绍这款冒牌猪--北海道函馆叙猪的由来,称:“这叙猪生来就性情乖戾,喜到处挑起事端,惹事生非,挑衅争斗,闹得四方不得安宁,无奈之下,曾遭主人封闭圈养了很长一段时间,如今刚放出来不久,仍不思悔改,旧病复发,本性难移,不吸取先前教训,又开始兴风作浪,如今仍喜欢四处乱拱,挑骂战不断.

 

据称最近才放出来有一段时间了,却仍然顽劣性突显,恐将重蹈覆辙,其结果很难预料。将再次被圈养的可能性是有的。那秃头的饭铺老板怕或许是想用这冒牌的日本北海道函馆叙猪做菜就会奏了功效。哈!哈!他说不定把我们当成了美食家了。

 

另外,这饭铺有一道菜还算是一样真正的乡村美食,牟红大婶厨师用青椒爆炒长着蓝色鸡毛的岭广花痴土狗。我是完全被这道风味菜肴的味道迷住了,尝了一口,觉得挺好吃的。牟红大婶红烧的闷骚型的野鸡也是堪称一绝。这野鸡菜肴味道极佳。鸡虽是裸奔的,但它毕竟是野鸡嘛。

 

父亲的信一九七六年一月二日写的,内容很简单,但却紧紧地抓住了我。我翻来覆去的读,已经能够暗诵了:

 

‘’你安心地去重庆完成你的学习任务吧。你母亲和我一切都平安,只是有时很挂念你。因为你一人离家在外学习,学习很艰苦,学校生活又很简朴,你要好生保重自己的身体,避免过于劳累而生病,不要和班上的同学们闹不团结,与他们和睦相处才能使自己身心健康。要尊敬老师和学校领导干部。

 

同你在一起的时候不觉什麽,事实上分开了真觉得你是一个迷茫,既年轻又缺乏智慧的学生。唯一的希望是你要多多注意劳逸结合,加强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并希望时常能得到你的消息。你走之后,即收到保送你读书的原工作单位成铁局客运段补发给你的一月工资三十四元钱,此款在家中,如你需要,随时可给你汇来... ... ... 。“

 

与父母的相别已经半年了,此时,我们学校应该是快到放寒假的时候。校革委会已经决定了我校放寒假的日期,而不久我又将乘夜行列车返家度寒假,欢度春节了。恐怕我们去川中遂宁县化工厂‘开门办学’学工要等到过完寒假返校,待到下学期开学后才能成行了。

 

假使我们全年级同学能同去一家大工厂‘开门办学’,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呵!单是恰逢今年三四月份温暖的春天气候时我们去遂宁化工厂学工已经就是很可宝贵的了。而此时正值寒冬这北碚冬天的天气比成都稍稍暖和一些。

 

校革委员会办有《校园周报》,自然是周刊,自从它刊登了报道我们班赴梁平农村中学‘开门办学’学农活动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的文章后,它的主编陈干事要约我和郑同学叙谈,作为他对于亲历了这次下乡‘开门办学’的我班同学和老师的致意。

 

电话中约好了本周星期天的午后二时在校行政大楼《校园周报》编辑室会面。那天下午二时尚差十五分钟,我和郑同学两人同往访问陈干事。办公室是在校行政大楼的二楼上。适逢其会,恰遇我班的于同学也在场。

 

于同学和陈干事很能谈得上来,之前,郑同学曾经告诉过我,“陈干事很有文采”。不一会儿于同学与我们告辞了。陈干事人很高,年近五十,带着眼镜,鬓发有点斑白了。假使不是穿着褪色的军服,很象位大学教授。

他说,他好像见过我们两位。我忽然想起,那是在一九七三年十月间的事。那时候我们作为新生刚刚迈进校园读书,校革委员会曾经在大礼堂开过一次欢迎全校七三级新生的大会,陈干事当时是校革委员会的委员之一,我在那次欢迎会上曾经听过他的演说。隔了将近三年,人世间几经沧桑,陈干事也显得老了一些,但他那慈祥恺悌的面貌是越见有精神了。

 

-----难得我们碰着受他邀请聚会这样的一个场面。郑同学在一旁对我说。

 

陈干事很恳切地接待着我们,见面时表示热烈的欢迎。在办公室里特别又为我们泡了茉莉花茶。

 

郑同学先把我们班同学在梁平‘开门办学’中所取得的业绩简单地陈述了一遍,他说:“我们这次在梁平的一所农村中学搞‘‘开门办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第一时期是自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初至十二月中旬,第二时期是十二月中旬以降一直至十二月末尾。

 

算起来,我们’开门办学‘的时间只有一个月,这一个月总算为那儿的同学们做了一些工作,而且我们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其余的时间也是整个地消耗在为同学们编写教材上的。这消耗了的三十个日日夜夜,不!这消耗说法的用词欠妥,应该是度过了的紧张,繁忙而愉快的三十个日日夜夜,我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无限快乐,这三十个日日夜夜只是我们生涯中的短暂一瞬间,竟这样闪电般地飞逝过去了。

 

这’开门办学‘前后二个时期始终不变的是我们精神上的过有意义的生活,那是自不待言,但在度过这精神上充实的生活后,却完全像判若为两人一样的。在前期,我们主要是帮助同学们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推动全校的教育改革。在后期,特别是对于学校师生情的感念,纯然是以提升学校教育水平为己任,以同学们作为友人,作为我们的学生,而我们作为他们的老师,但是这一种感情至今还犹存的。

 

特别是在这段难忘的时间内我们驾着幻梦的翅膀,用我们的苯拙的笔为他们编写着适用的基础教育的教材。虽然同学们老早是失落教育的。正如十八世纪的大哲人卢骚曾经为“走回自然去”而大声疾呼,但是我们宁可来呐喊着“把同学们请回来接受教育”。这段开门办学‘’的生活在我们是很重要的一段生活经历。

 

之后,报道我班在‘开门办学’中涌现出好人好事的文章在院革委会主办的《校园周报》上发表了,这是令我们十分憧憬的。陈干事一开口就极口称赞我们班的这次‘开门办学‘学农的活动进行得很成功,但他叹息自己对我班同学 ‘在开门办学‘这方面开展的活动还缺乏了解。

 

他问到了我们这次‘开门办学’带队的张老师,他读了她撰写的有关我们‘开门办学’的总结性的文章。他说:-----“张老师的这篇文章也把你们班在‘开门办学’中表现出色的同学也介绍了,我很高兴。我很愿意多读介绍你们班同学感人事迹的文章。

 

他问道:“在外语系七三级的其他班的‘开门办学’中是不是也有如你们班那样多的表现出色的同学呢?”对这个问题,我自己回答不出。只好不假思索说一句,应该有吧。

 

我们班的同学似乎从往年旧的教育时代的文人气习里解放出来了,他们知道读书学知识不是单为了自己的功名,更不是为了使读书求知识能够成为让自己获得功名或利禄的名利场,谁还来管你一般同学,更谁还来管你一般同学究竟学习的是什麽知识呢?

 

陈干事向我们问到了李老师的近况如何。李老师留给他的印象极深,他的教学艺术和水平似乎是被他认为代表着当今平凡教育的两大要素。这在尊重民众教育形式的我们是应该的,但我们在这儿似乎应该有一番更迂回的自省。我们的旧东西自然不能一概说是好的,这就是所谓“国粹”,我们早已经知道什麽该保存,而什麽不该保存;

 

但我们表现新时代,反映新生活的东西,却还没有充分的被挖掘出来。我们今后究竟应该怎麽办?赴校《校园周刊》编辑室,与陈干事谈约两小时,谈及我们在梁平农村中学的‘开门办学’,允为谈及我们下学期将赴遂宁化工厂‘开门办学’学工的情况。陈干事主要的是关注人文科学方面,和我们感兴趣的东西便不约而同的一致了,大家聊得相当的愉快,关系也比较融洽了。我们今后竟然成了陈干事的常客,告别陈干事后,我们离开他的办公室,沿着校园的一条小路散步返回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