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17, 2021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40)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40)

 (2021-05-17 08:02:43)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 The Reminiscences of My Workers-Peasants-Soldiers -Students’ Life from Autumn1973 to Spring 1977 (140)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大卫·洛奇是英国校园小说作家中的可以称之为是一位健全的写实主义作家。而且自始至终他都热爱着校园小学的写作,一直到现在,他的写作热情也没有丝毫的变化。他对于读者的热情也就是这样的热情。重信义,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心向。写作的质量绝不肯丝毫苟且,这是他所具有的美质。

 

他的学识是多方面的,经验也丰富,处世接物非常平易近人,以他那样的美质和学养应该是能够博得更大的成功的。但似乎是局限于英国小范围的思考校园文学限制了他,没有可能使他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抱负。

他是专门学语言学的人,然而一般人都很少知道他是这一方面的专家。国内的一些著名学者不像洛奇那样追求完美,尽管他们的英美文学,法国文学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学养与洛奇的英美文学学养相比较一样的深厚,但他们在这些方面的介绍却不十分显著。他们创作的才能是相当卓越的,小说,剧本都可以写,但也很少写。

 

在负责的译文缺少的我们国度里,以他们那样具有丰富的关于英语,日本语与法语的学养,也一样很少翻译。认真说,我是觉得他们未免没有尽到自己的力量。

 

1979年,当洛奇构思以全球校园为主题的小说时,就明确了要写作小说《小世界”》。那年也 是保守党赢得大选,撒切尔夫人成为首相的一年。

 

到1984年,当他的小说《小世界》出版时,撒切尔夫人政府的政策已经对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英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大学的资金被大幅削减,学校新的任命被迫冻结,并提倡要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自己的学校。

 

 

他的一些同事和一些涉足学术界的评论家认为,此时出版一本关于学术界的带喜剧性的小说是不合宜的,描写学者们受到慷慨的资助去周游世界参加似乎涉及到和聚会一样多的研讨会 :这并没有给大学生活树立一个正面的时代形象。

洛奇仍很执拗; 他相信,在他动笔写作这部小说时就确定要以狂欢节的方式忠实地表现校园学术文化的交流。 小说是国际性的,不要目光狭隘考虑的范围只局限于英国; 而且无论如何小说家都不是从事公关业务的。 但是,他理解这种反应,并且它可能会对他的下一本书的写作产生一些影响,而在不放弃喜剧写作风格的情况下,该书更认真地研究了英国的状况和大学在其中的地位。

 

   

1935-----

在洛奇看来,对撒切尔自由市场经济的一个影响是把工作的概念放在一个新的角度上来理解。淘汰缺乏竞争力的英国企业造成了广泛的失业,尤其是在西米德兰兹,大学生毕业后不再指望能找到工作。他观察到,他们最聪明的学生不会留下来做研究,因为学术生涯的前景是暗淡的,而且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金融服务领域就业。

 

工作的人比以前少了,但要求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努力地工作。 至少在人文学科中的大学教师从来没有觉得他们的工作与商业有任何联系,或者从‘工作’这个字眼的日常意义上说,确实是“工作”,不过它又是一种职业。 他们对新的企业精神不满意,但却无力抵制这种精神。

 

洛奇开始构思一本关于一个商人的小说,该商人是一家制造公司的总经理,他只为工作而活着,但当他的公司倒闭或被接管之后,他突然失去了工作,找不到另一份相等的工作。突然失去权力和地位,他的职业化为虚无,他会陷入抑郁之中,然后,他通过与当地大学人文学科的一名女教师交往,他将开始重新评估工作的概念及其在他生活中的地位。

 

在洛奇进一步展开这个模糊的想法之前,洛奇想知道他被裁员之前会做什么样的工作。虽然洛奇在伯明翰生活了大约25年,但他对伯明翰商人的生活却知之甚少,所以洛奇找到一个朋友,一个上世纪70年代他曾教过的一位很成熟学生的丈夫,他是一家工程公司的总经理,问是否有办法,洛奇可以花些时间观察他的日常工作?-"当然可以,"他说。你可以尾随我,'像影子一样,即跟随某人在他身边工作那样,或是聚拢在我周围便于观察我,这是工业界常采用的一种做法——例如,用此法将有潜力的新员工介绍给公司,让他为公司效力。但是洛奇能用什么借口来拒绝他的建议呢?

 

碰巧,刚刚开始的1986年被命名为英国的工业年,目的是“对国民生活的这一领域带来一种理解和态度的改变”,"并且伯明翰大学正在散发许多文件,宣布各种积极的措施,以加强与当地工业界的联系,洛奇当时是一名半职教授,而1986年的春季学期不是他的"任职期"。洛奇和他的朋友虚构了一个故事,说他正在休假,通过了解文科毕业生在这个领域的就业机会,为“工业年”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洛奇花了几周的时间,恰好过了几天后,洛奇尾随他的朋友参加他的专业活动,出席会议,检查车间,访问潜在的客户和其他工厂。只有一次,有人认出洛奇是一个作家,他保持谨慎的沉默:要不然就会有人在洛奇的面前膛目结舌地表示惊讶了。

 

---To be continued---

 

 

 

 

 

 

 

 

打印 ]
编辑 ]
删除 ]
阅读 (3) ┆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不支持HTML代码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39)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39)

 (2021-05-17 07:50:09)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 The Reminiscences of My Workers-Peasants-Soldiers -Students’ Life from Autumn1973 to Spring 1977 (139)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从西师校园去北碚街上的路,正经过北碚电影院。这天正逢电影院上演新电影,电影院大门口十分热闹。观众们争先恐后购票进影院,都想观赏新上演的电影。北碚城区三面环山,西面靠嘉陵江。四周青山叠翠,树木繁茂,风景极佳。

 

由于北碚街上的房屋房基都用大石块凿了砌成,所以这四周的几座山被大量取石,长年累月,有的半山腰上成了采石场,远远望去,山峰平缓,山脚下却从地面突兀而起,和一般的山大不相同。北碚城区的东西两方,一边是平阔的盆地,一边是临嘉陵江,嘉陵江是东西走向,傍着北碚城区环绕着缓缓流过。

虽然我们于1975年12月31日从梁平县的一所农村中学结束了‘开门办学’活动后乘大卡车返回了学校,但上课后还是安排了每周三,四下午为搞运动的政治学习时间。

 

1976年1月1日刚过完元旦节,一月3日礼拜一我们就正式开课了,这和我们的回到学校只相隔了三天,相别了一个月的李老师又和我们在课堂上见面了,出乎意外地是他显得更年轻,更加精神抖擞了。

 

他抱着一大包讲稿走进教室来把它放在讲台上。原稿纸是通常教研室用的五百字一张的,订成了两大厚册,每册有两三百张的光景,用字数算应当在三十万字以上。那便是他给我们上课的的讲课稿了。

 

从我们上大学一年级开始,他就是给我们上专业课的老师,我早就知道,他在从事着编写大学英语专业教学的讲稿的工作。但没有想出他的讲稿已经编写到这种程度了,而且分量是那样的大。这大约也是由于受到他抗战时期在四川乐山读武汉大学研究生时导师对他的影响罢了。

 

凡在像李老师这样年辈的人,在青年时代,可以说都是一些爱国主义者。他为什麽没有选择到英美等西方国家去留学,主要还是由于经济上的一些原因造成的,他心怀的远大志向是想学些近代的科学或技术来,使中国强盛起来。因为爱自己的祖国,所以就在抗战爆发之后的一年,选择到内迁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上学,攻读英美语言和文学专业。

 

在学术上,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讲授英美文学课时,他大抵上的确是很有自己的一套见解的。绝不像我们系上一些半路出家的— 大批执教多年的俄语教师“现学现卖”,从俄语转教英语的老师,论事仅凭直觉,要叫他举出实证,尤其像提供某篇译文的原文出处,说出一些英语大单词的意思,他既拿不出手,而且身边没有材料佐证,也有手难拿。

 

李老师却全然不同,他是学英美语言和文学专业科班出身的英语老师,所有的一切资料,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取诸左右而逢其源了。有同学说,李老师编写的讲课稿的一切材料是在我们上大一的时候就注意收集的,编写是在第二年上开始的,写了有一年的光景才完成。这坚忍不拔的毅力,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恐怕我们在座的侪辈中所少见的。

 

李老师今天上午要上三节课。我们再度返回教室上课的意趣,起初是相当复杂的。因为现在我自己对于英美文学已是渐渐感兴趣了。再加上有李老师这样学识渊博的老师给我们上课,让我对返校上课的意趣就更加浓厚了。此时上课的铃声响起来了,才把教室喧哗嘈杂的声音压低下去。我的座位太靠后了,怕妨碍自己听课的效果。我站起来朝前走了三排座位在靠左的过道边上找了一个空座位坐下。

 

第一节课开始了,只见李老师站在讲台上开口讲话:“同学们,你们好!欢迎你们重新回到你们熟悉的课堂上来了,再一次翻开你们的教课书开始了你们的英语学习。这是一件值得我们大家庆贺的事情。“

 

“在开始讲课之前,我对你们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只是希望你们应该把自己的思想和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上,不要过多地分散精力去考虑其他方面的事情而妨碍你们的学习了。“

 

在你们下乡‘开门办学’的一个月中,‘异乡新逢‘的朋友和知己肯定不少吧。这次结束‘开门办学’返校时,我听说你们还把曾在农村中学搞‘开门办学’时认识的民办中学教师曾老师,也动员到我们系里来进修英语了,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我是举双手完全赞同和支持这种为农村培养教育人才的举措的。”

 

“曾老师才来我们学校几天就从不适应到完全适应了我们的校园生活了,并接受了我们班同学们的邀请来旁听我教的英语课进修英语。这里在座的同学大半已是他的朋友了,而且大多是在你们 ‘开门办学’时认识他的,也有他来我们学校才结识的新朋友。

 

大家见面只是应酬了几句,当别的同学相互交谈时,曾老师就默默地在旁观察。一个肤色黝黑,个子中等,人家呼为‘老曾’的,说话不多;他说话时每句末了便哈哈大笑颇有几分‘自娱自乐’的样子,有同学每次见他张口说话,便是发出一阵会心的微笑。“

 

李老师继续说:“同学们,如果你们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哪,那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了,这是普遍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是不足为奇的。在外语学习中碰到疑难的问题只有经过自己努力学习后,应重在随时请教老师就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解疑释惑,还要就大家遇到的突出困难提出解决办法。同学们不能只单纯地从理论上和书本上去死钻牛角尖,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向实践学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这样才有利于你们解决这些疑难问题。“

我看见你们一个月前临出发去梁平县农村中学搞‘开门办学‘活动时在外语系教学大楼前面召开的的誓师典礼是那样地豪情壮烈,方恍然于平日所见的有些同学在学习时所表现出的疲倦和烦闷只是小小的缺点,不足置疑;因为这些疲倦烦闷的同学在必要时确能够慷概为伟大教育事业而付出自己毕生精力的。”

 

这个新发现给李老师一个很大的启发。所以现在他思想上虽然还有些小小的起伏波动,精神上竟是空前地健康。这时,李老师站在讲台上欲言又止,似乎又把想说的话咽下去了,没有说出来。

“好!同学们,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要讲的是‘黄河三门峡水电站’,我们现在开始学第十二课《黄河三门峡水电站》,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这篇课文。

 

同学们,十九年前我就听见人讲起‘黄河三门峡水电站‘。我在西师认识的豫,晋,陕籍的朋友似乎全知道它。其中一位年纪比我小的原我校外语系毕业后留校当老师的同事曾经在那里住过一个短时期,他怀着一种兴奋的心情对我描绘那里的大致情形。我把从朋友们那里得来的一点一滴信息聚在一起,再用自己的想象串连起来,于是在我的脑子里有了一个‘黄河三门峡水电站“的印象。

 

查阅有关资料后得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我们国家建立后,在黄河中上游段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其连接河南省三门峡市山西省平陆县工程于1957年4月动工,1961年4月基本建成投入运用。有时也称为三门峡大坝、三门峡水库。

The Sanmenxia Dam was built half-a-century ago to tame the power of the Yellow River (Credit: Philip Ball)

坝体上有“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八个镶红色大字。坝后石柱即为“中流砥柱”中的砥柱石。装机容量:45万千瓦,多年平均年发电量60亿kw·h,年发电量:17.1亿千瓦小时,

三门峡大坝每年10月至次年6月非汛期正常运作时,库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深秋至每年初春野鸭成群,大雁结队,还有白天鹅造访。6月至10月份,大坝泄洪放水,蔚为壮观。

 

“同学们,你们知道黄河三门峡水电站英文怎麽翻译吗?”

 

他向同学们提问。先后有四五位同学拥跃地举手回答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成了众同学视线的焦点:有几位睁大了惊异的眼睛瞧着,犹如地球人见了“外星人”。

 

问题并不难;然而仍不乏有交头接耳商量的同学,直到李老师慢慢地从身后走来,方才对他们打了一声招呼,各自归了原号才不出声了。这些现象,杨同学看着又好笑又好气,她对此也感到很无奈,但还是忍耐着定心写自己的答案。

Chinese rulers have had to learn how to limit the mighty rivers' destruction - or lose their mandate to rule (Credit: Philip Ball)

“同学们,当你们翻译这个地名时,翻阅教科书不禁止。但是尽抄课文的原文也不中用,时间不早了,大家还是用心想一想,我还要接着往下讲课文。”李老师说道。

 

杨同学忽然听到李老师这麽说。课堂上有些笑声起来了。杨隔座的一位同学正忙着偷偷地翻阅教科书,这才如梦初醒地把书塞进课桌里,收住了笔,抬起头凝视着课堂前方。杨不禁暗想到:“刚才回答有关翻译问题的同学算是班上学习出色的同学了,原来他们的翻译都不是百分之百的完全正确!”

毫不出于意外,李老师仔细地解析每位积极回答提问同学的地名译文中所存在的问题,他说:“刚才主动回答翻译问题的那几位同学,不论你们的翻译水平如何,但你们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的这种学习态度就值得表扬,而且也是令人感到钦佩的。”

Dujiangyan, built by ancient engineer Li Bing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is still in use (Credit: Philip Ball)

“同学们,你们知道怎麽用正确的英语翻译‘黄河三门峡水电站’吗?这里有两种翻译方式,比如,一种是音译(transliteration),另一种是意译( free translation or sense-for-sense translation):

 

首先他在黑板上先写下了‘黄河三门峡水电站’音译的译名,”The Yellow River Sanmenxia Hydropower Station or the Yellow River Sanmenxia Dam,“,他还说明汉译英中常见的音译包括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表示中国特有的,独一无二的事物,尤其是‘三门峡’地名之类的专有名词就可以采用音译的方式来处理 ;

 

接着他又写了意译的译名,or The Yellow River Three Gates Gorge Hydropower Station’ or有时也称为‘‘三门峡大坝’ ‘the Yellow River Three Gates Gorge Dam,“

The Three Gorges Dam has so far prevented the kind of flood that has killed millions over the ages (Credit: Getty Images)

李老师还强调说:“意譯指单词在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时根据其語意而不是根据其读音来进行翻译。与之相对的是音译。除了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等),翻译时一般采用意译,但有些專有名詞可能因意譯較音譯易讀好記的關係,而以意譯為主。”

 

李老师旋即又问道:“The Yellow River Sanmenxia Hydropower Station是什麽时候修建的?”“什麽时候正式开始发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它将发挥着怎样的重大作用?” 这问题一个接一个的提出来,我想至少需要熟读课文后才能回答这些问题。

 

这篇课文,李老师是从当时国内出版着的一种英语月刊杂志,叫着《中国建设》(China Reconstructs),它是文革时期出版的一种十分流行着的应时刊物。这篇课文是从《China Reconstructs》杂志当年发行的某一月刊上选出来的一篇文章。是一位资深的英国记者在黄河三门峡水电站现场采访后写下的一篇报道文章。

 

我把这篇课文拿来展读时,分外感受着清新而恬淡的风味,和向来所读过采访报道文章不同,和中国记者写的英语文章也大有区别, 这篇用地道英语写的文章差不多是我读过的令我感到最满意的文章中的一篇。学习地道的英语总是使我们感到有收获。

 

 

随后,李老师随手把讲稿翻开到“黄河三门峡水电站‘’这课来了。看着第一页,特意放开声音有节奏地念着:

 

To get some perspective on the Three Gorges Dam project, I travelled some 700km (450 miles) north to the Yellow River to see the Sanmenxia Dam bordering Henan and Shanxi provinces. It was built during the Mao era half-a-century ago. The contrast with the brash, tightly orchestrated, high-security visitor experience at the Three Gorges Dam was striking – and telling.

 

就在读完了这段英语之后,李老师译出这段话的意思,并把它写在黑板上:

----“为了了解三峡大坝工程,我驾车向北行驶了约700公里(450英里)来到黄河边上,参观了与河南、山西两省接壤的三门峡大坝。它建于半个世纪前的毛泽东时代(1957年春天)。 与对三峡大坝访客的傲慢,特别严格的安排,采取高度安全性措施的体验相比形成鲜明对照,这是很说明问题的。”

 

作者是自驾车从长江三峡大坝出发直往黄河三门峡水电站参观的,文章表明了他沿途行车的路径。同时还显示了黄河三门峡水电站所处的地理位置,又点明电站修建的时间。工程于1957年4月动工,并说明电站何时投入运行及年发电量:1961年4月基本建成投入运用。装机容量:45万千瓦,多年平均年发电量60亿kw·h,年发电量:17.1亿千瓦小时,

 

自三门峡水库孕育,诞生,已经走过了近十九年的光辉岁月,尽管质疑,批评,攻击一直围绕在它的周围,但不得不承认,三门峡水库的建成,满足了库区两岸百姓用水需求之余,同时也在库区周围形成了一片生态湿地。

Chinese rulers have had to learn how to limit the mighty rivers' destruction - or lose their mandate to rule (Credit: Philip Ball)

作者是想用写实的手法写成一篇新闻报道稿。但他没有逃避现实,却又逼着他把“黄河三门峡水电站”写成了那样一篇成名器的作品。作者开始写时,本打算写出“黄河三门峡水电站”的今昔变迁的文章。为求得实感起见,他驾车去黄河三门峡水电站实地考察过一次。因此他经过采访后才写下了一些更具实际意义的内容的文字。接着,李老师把课文的第二段,第三段写在黑板上,自己来加上一段译文。

 

Historically, the Yellow River has left even deeper impressions on the Chinese national psyche than the Yangtze. Long celebrated (falsely) as the “cradl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Yellow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are largely responsible for bringing water to the North China Plain.

 

从历史上看,黄河给中国人心灵上留下了比长江更深刻的印象。 它长期以来(似乎)被誉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黄河及其支流主要肩负着给华北平原供水的重任。

The Three Gorges Dam is intended to show the world China's engineering prowess (Credit: Science Photo Library)

 On these vast alluvial plains half of the country’s wheat and one-third of its maize is grown, and around it an estimated one trillion people have lived and died. But the Yellow River is also “China’s Sorrow”, prone to catastrophic flooding that has in the past killed millions at a stroke.

在这片辽阔的华北冲积平原上,种植着全国一半的小麦和三分之一的玉米,估计有史以来已经有一万亿人生息、繁殖在这块辽阔的平原上。但黄河也被称为"中国的悲哀",它容易发生灾难性的洪灾-------这洪灾过去曾一次性地淹死了数百万人。

 

River of revolution

It was to the Yellow River that Mao first turned his attention after coming to power in 1949. Mao’s government launched an almost frantic campaign of dam-building in what was portrayed as a battle to conquer nature itself. The newspaper Renmin Ribao spoke of battling the Yellow River in the same way that legends told of struggles with river dragons: the engineering projects would “chop off the scales, claws and teeth of the wicked dragon”.

 

革命之河

毛泽东在1949年取得政权后,首先把注意力转向黄河。毛的政府发动了一场几近狂热的筑坝运动,这次运动被描绘为是征服大自然本身的一场斗争。 人民日报谈到同黄河的抗争就像传说中所说的与河中蛟龙搏斗一样:该工程项目将“砍掉性情凶恶河中蛟龙的鳞片,爪子和獠牙”。

 

打印 ]
编辑 ]
删除 ]
阅读 (3) ┆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