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28, 2015

怀念父亲-----------( 10 )

父亲曾工作过的川西北发电厂现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的照片 学员们一行人在刚抵达俄语培训中心的第一天,就受到了培训中心行政管理部门的恩惠, 每人发給两套免费的蓝色的棉布的干部制服,无论去到那儿,他们都穿着这样一套的蓝色制服,所穿着的这种服装样式就像当时在北京很流行的大多数男人和女人穿着的那种统一的服装样式一样,有的服装面料是用蓝色哔叽布制作的,另外还发放了两套用棉花衬垫的那种蓝色制服的样式的冬天穿的棉袄,它如同当时所有北京工厂工人们都穿着的那种样式的棉制服一样。 在不知不觉之中,父亲就已经与在哈尔滨留苏人员俄语培训中心一起学习的同事们一道度过了好几个星期的时光了,正在建设中的这个新的留苏预备教育培训中心位于哈尔滨郊区。父亲与另外两位学员同住在培训中心修建的住宅小区的一栋公寓楼的一套房子里。 除了有时星期日外出与同事们聚餐外,平时他们都在培训中心食堂用餐.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日子,大家邀约一起去坐落在培训中心附近一条街道上的一家餐馆聚餐。雪到早晨时分虽然停住了,路面上仍有积雪,走路有些湿滑. 但这就不用冒着大雪外出聚餐了. 那年冬天延绵下来的下雪季节,雪老是不容易停下来,总是下个不停,已经断续地下了好几天的大雪,到了那天周六早上,雪竟然停了下来,而且是天放晴了.这是最好的外出游览的日子了. 要去用餐的餐馆所位于的街道离培训中心并不远,只隔两个车站即可到达..周末街上的游人甚多,饭馆的规模都不大.这是一家名” 雅轩居”的饭馆,规模大小能容纳三,四,十人进餐. 这家东北餐馆面积不大,但却明亮整洁,屋内只有七八张桌子,除了摆在店堂里的餐桌外,还在进门处的右边摆设了一个服务柜台,背后的陈列架上摆设着各式各样的酒瓶,外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这似乎也表示着这些酒瓶内装的酒是一些不同口味的酒. 父亲一行人就选择了这家餐馆进餐.这些东北地区餐馆的装饰从外表上看得出与内地南方的餐馆的装饰有很大的迥异,东北地区一年中严寒的天气延续时间较长,为了保暖,御寒,节省燃料, 餐馆门窗的陈设都较封闭和坚固,平时是用一条厚厚的棉布门帘挂在大门口挡住风寒.那就是顾客一进门,就要用手掀起门帘而入.避免室内热气朝外流. 他们一进这家饭馆就受到店主和堂倌十分热情地欢迎.店主安排他们满满坐了三大圆桌.北方人的饮食习尚和我们有些不同,他们的菜肴差不多都是清淡,味道崇尚本味鲜嫩,不像我们菜肴中大胆的采用麻,辣,鲜咸的味道.他们一行人就这样在餐馆里人凑齐了,硬是满满坐了三张大圆桌,桌面宽,筷子长,汤匙大,充分显示东北地区用餐豪爽的特色. 首先上桌的东北菜, 有排骨炖豆角,小鸡炖蘑菇,猪肉白菜炖粉条, 炒肉大拉皮儿, 白菜炖冻豆腐, 地三鲜,老虎菜等菜肴.不一会儿上桌的菜就已经很多了, 除了东北水饺外,菜全上齐了.这时该水饺出场了,席间, 见一位穿件白衣的青年堂倌手托一大盘水饺步入席次. 该青年一手托盘,一手持一碟酱油泡的蒜末,东北叫蒜酱.东北人吃饺子也蘸麻辣佐料?大家甚觉惊奇.讯问这青年用此佐料何意?他笑着说咱东北人也喜欢品赏麻辣味.我也给你们呈上一碟,请你们尝试一下咱东北的麻辣味.他们旋即将水饺蘸着此麻辣佐料吃,果然不出所料,味道奇佳.这水饺以大盘陈出,做法与南方不同,多以蔬菜做馅. 这就是东北人最爱吃的饺子,而且这还是他们日常三餐吃得最多的食物! 水饺食毕,重整席面,又有两款大菜,东北鱼头炖豆腐,白菜粉条炖丸子,以大盘盛出.东北米饭外观呈现出晶莹透亮状,外酥里嫩很好吃,再配以闷烧羊肉下这东北米饭, 这佳肴与优质米饭的配合得相当默契,份量又足够,一切都很适宜.. 炖鱼头不大也不小而烹饪得软绵,味道即如四川盛产的粉红的鲫鱼或灰色的鲤鱼的鱼头一般的鲜美,个头也不觉得比它们的个头大多少,而且味道太不寻常了. 父亲回忆起在自己的童年时代, 有时在放学之后,站在家乡的清水田边站着钓鱼的情景,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流动的水彩画,他的影像倒映在明镜般清澈的水面上,田里悠然游弋着的鱼儿.就好象是有心为父亲享受一顿丰盛的美味鲫鱼而游水赶过来,让垂钓者钓上来做成一道鱼的美味菜肴似的. 这种在清水田里生长大的鲫鱼经过红烧烹饪后,味美可口,而吃别的鱼就很难品尝得出这样的鲜美的味道.席面上已没有主客之分了,大家趁兴大快朵颐尽食之.这席面上的陈设甚为丰盛,与四川饭馆席桌上展示出的菜肴之丰盛度相似. 来饭馆就餐的顾客倒的确不少,当他们吃得快要终席的时候,又来了两位学员,一位是来自重庆电力系统的曹XX工程师,另一位是来自云南电力系统的张工程师.他们是从友人处得到消息赶来的.大家热情地欢迎他们的到来,并请这二位就坐.堂倌拿着一只托盘来把两只空酒杯和两份碗筷放在他们面前,把两只酒杯到满了酒. 父亲指着这一桌的菜肴对那两位晚来的同事说:------“很抱歉,你们看,菜都吃得差不多了,你们才来,怎么样?还要不要为你们添些菜?” 两位点点头表示同意.父亲随即对堂倌师傅说:----“请厨房的厨师给我们添些菜来.” 堂倌回答说:-------“我问过了厨师,他说,就只没有小菜和虾子,要添哩,有鸡,有猪肉,有牛羊肉,有鱼.” 父亲与其他同事商量了一下说:----“那么,添一样鸡,一样鱼,一样牛肉,究竟怎么做,全凭厨师自己去做,只要好吃就行.只要他们二位喜欢吃,那就好了,-----还有上菜时,多给两位来点米饭.”父亲就这样还很细心地吩咐堂倌为两位迟来的同事添菜.在外表看来,好象超脱一切的父亲,他对于同事们的关心,竟如此周到.他既使同事享用了佳肴美食,又为增进同志们之间的友谊尽了力.我在心里着实佩服着他.无怪呵,古时候的人要把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算作兄弟般的情谊了. 这家餐馆大师傅的烹调厨艺还是很拿手的,碰着他们这群吃过八方,都是饕餮大家而兼高阳酒徒的食客,那就酒逢知己千杯少,要让大家开怀畅饮的好时机来到了.大家充分享以这顿东北风味的丰盛之午餐,大家还喝了一些酒,是包谷酒,乃餐馆中所自酿.看起来,吃起来,都有点象四川的老白干酒,但那酒着实很厉害,如果那酒饮多了,人一定会醉的. 大家在席间不时会谈起一些学俄语的事.为学好俄语,联系到课堂教学,大家都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一位同事还谈到假如你真心想学好俄语,最好是去苏联留学,在实践中来推进科学技术化的教育.那样才是学好俄语的根本办法. 他斩钉截铁地对大家发表了这样一通宏伟的论述,说话声音是那么刚健,象演说家发表演讲那样,而又那么地振聋发聩.令人鼓舞.我想恐怕父亲那时顿时起了一个幻想,想随这些同事们一道远赴苏联留学了...有酒便醉,无话不谈,兴致极高,酒喝得很多,终怕自持不住,有人已经略略有点酒力胆怯了,最后叫堂倌为每人上了一碗东北高梁米水饭垫胃压抑酒醉感.聚餐完后是大家采取AB制付的饭钱. 走出餐馆的时候,正遇到下大雪,天空中飘落下鹅毛般大的一片片的雪花,有的同事在说:----“这东北的天气真是怪,一会儿天晴,一会儿下大雪.已经开春了,也是差不多天天都在下着雪的.有的更幽默一些,说:---“瑞雪兆丰年,这漫天飞舞的雪花算是对我们来访东北的最好的欢迎了.”

Saturday, October 24, 2015

怀念父亲-----------( 9 )

怀念父亲-----------( 9 ) 父亲曾工作过的川西北发电厂 照已拟定的日程安排第二天上午是召开学员的欢迎会和培训中心的介绍会.早饭后父亲与其他同学游览了一下校园,这样宽敞,清和,而又舒适的地方,以前还不曾到过.或许是时季上的原故吧?初春的阳光明媚,和蔼,空气清醇,使父亲相信了在这辽阔的东北大地上确是有犹如故乡那样的恬静宜人的好地方. 早八时大家整队步行到达俄语培训中心大楼.会场安排在二楼的一间宽畅的房间里,在前面的当中位置放了一张长条桌权当成主席台,对着主席台按一排排顺序安放的长板凳上就坐听讲的学员约略有四,五百人的光景. 培训中心的张主任坐在主席台上,他旁边坐着刘副主任,他看上去像一个老干部,年纪怕已经四十多岁了,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张主任很精干,主持会议,甚有条理.他首先在大会上致欢迎词,在欢迎词中,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表示特别欢迎,然后再把培训中心的情况详细地介绍了一遍. 该中心于一九五一年初成立,其成立的宗旨是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国家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展工业和国防建设,各行各业均需要大量留苏的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建设和管理高层次人才.为培养大量人才以满足即将到来的全国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国家将派出一批青年去苏联学习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为新中国建设储备人才这是当时国家要实施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战略举措。 他接着说: ...-----‘我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工矿企业选派的留苏预备学员表示特别欢迎,非常感谢你们不远千里,被派遣来哈尔滨参加留苏预备培训班的俄语学习,我希望你们怀抱着远大的理想远赴苏联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回来报效祖国.如果你们不努力学习,因琐事的耽搁而失掉了这宝贵的留苏学习机会,实在是一件憾事. --------我相信你们今天来该培训中心学习,一定会获得很多的教益的.苏联学者在研究学问上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和缜密审慎的科学方法是一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希望你们将来学成归来后能将它们好的东西带回中国来,使中国的科学技术也能兴旺发达起来.” 张主任语调异常鏗锵,极富有感情地发表的这番讲话.使下面听讲的学员们都对他的这番讲话发出了一阵阵会心的微笑.他接着说本培训中心有从事俄语教学的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外教师十余人,其中有四人为白俄罗斯或俄罗斯人.图书室藏书颇丰,共有一万多册,一半以上是俄语书籍 . 张主任还特别向大家介绍了俄语教师科柳契克娃等等外籍教师,称科柳氏是来自苏联白俄罗斯明斯克的人士, 她对中国人民十分友好,而且她对中国文学很感兴趣.她在研究”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准备对此还要发表一系列的文章. 关于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文学她主要的是研究当时的新文学,那时作为新文化运动一部分的新文学运动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反传统姿态;与五四新文学运动密切相关的主要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周树人(鲁迅)、周作人等是她极感兴趣要研究的人物 ... 她丈夫流亡中国后,于二战期间患上了肺结核病,闲暇时,他有时力所能及地做一些慈善工作,建国初他正在他夫人当时教学的那个哈尔滨留苏人员俄语培训中心附近的一家疗养院治病休养。一般人都知道他们夫妻俩的关系是最好的. 科柳契克娃是明斯克的一位传教士的女儿,她父亲本是犹太裔的白俄罗斯人,科柳氏原毕业明斯克大学社会学系,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爆发之后,随着红军在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中亚、图瓦和蒙古获胜,布尔什维克占据白俄罗斯.科柳契克娃一家人随她们的父亲逃亡到了哈尔滨.他们选择了在哈市流亡的俄罗斯人聚居区定居下来,过着一种俭朴的流亡生活. 科柳契克娃的有关中国语言和文学的造诣是令大家感到佩服的.她在中国过着流亡的生活,怀念故乡之情不可遏止.自她们全家人自苏十月革命后流亡中国东北后.她在此已住了三十多年,一直住在哈尔滨.她不仅对于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学知道得很详尽, 而且对五四新文学营造出来东北女作家萧红的作品也了解的很祥细. 另外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也有相当的研究. “五四”前后的文学研究,和当时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特征的文学革命是紧密相关的.何谓“文学革命”?用它的首倡者是胡适、李大钊等人的话说:“就是要求用现代人的语言(白话)来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民主、科学);它是与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直接对立的。”。 尤其是她喜欢中国的古典诗词,对于唐宋元以来的诗词家的流派和其短长处,谈得很有水平.这就算对一个在中国东北生活过多年的白俄罗斯人而言,这的确是一件惊异却也是一件不平常的事情吧. 她根据自己在东北地区居住多年之后所亲身感受到的一些难忘的经历来研究中国,她怀着极大的兴趣观察了解当时中国东北地区农村正在开展的那场土地改革运动,为此,她专门写了一本有关东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的书。 解放之后不久,她自愿前去哈尔滨的这家俄语培训中心申请教俄语.----还允为大家定一个半年的学习俄语的详尽计划,按步就班地教会学员俄语的基本知识,使学员们的读写听说的能力会得到全面的提高.科柳氏还自编《俄语基础教程》的一本教科书,供课堂教学之用. 毫无疑问她是把学识与教学经验融为一体的优秀俄语教师.种植;栽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工作,据父亲所亲眼看见的情形,,她真好象苗木受着园丁精心保护一般地有爱心地向学员们传授知识,用意是很周到的. 在学员们正是渴望学习知识的时候,她在课堂上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有的是直接教授式,有的是主动启发式,有的是互相诱导帮助式,有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奠定自学基础式,据说一共有七八种方式.目的不仅在帮助学员真正地掌握俄语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他们更容易接受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由此而来,她在教学上,获得了丰硕成果.在读的学员们都对她循循善诱的教诲方法感谢不尽,多年以后,父亲回忆起度过的那段难忘的岁月都还感到非常激动.接待留苏预备学员的俄语培训中心算是已经正式挂牌成立了,教师和学员宿舍已经建立. 在欢迎会结束之后,领导同志即带领全体学员参观图书馆和教室,承.图书馆长张先生接待,甚为殷勤.这位男士身材较高.骤视, 看情形颇象一位饱学之士,衣服也十分整洁.全馆书籍据称有一万多册.外文部所藏者多系俄语教科书,科技书和小说等等,书架上所陈列书籍甚多,其中有一册名称《中国苏维埃》的有关国内第一次革命战争的历史书籍,系俄文版,在国内还不曾多见. 书籍归类管理得很好,目录完备.查阅,借书都很方便.

Sunday, October 18, 2015

怀念父亲-----------( 8 )

父亲乘坐的从沈阳开往哈尔滨的列车一直到早晨九点钟过后才到达哈尔滨火车站.哈尔滨的天气早晨就到七八点钟过后,虽早已见到日出了,都还是感到很冷,又加以在车站广场上刮起了大风,冷得更令人难耐了.父亲携带着行李走出车站,车站上遇着了由留苏俄语培训中心派出的一位接待人员驾驶着一辆军用卡车来车站接他们. 那位接人的师傅见父亲携带着一口大皮箱从车站走出来,便跑上来讯问他是否是来哈尔滨参加俄语培训的留苏预备班的学员.父亲带着一口很浓重四川口音的普通话回答他:”是的,我是赶到哈尔滨来参加留苏预备班俄语培训的.” 父亲随后自感宽慰地说道:”-------我昨晚在沈阳火车站乘的夜车,在车上熬了一通宵,今早一早才到达哈尔滨火车站.出站之前还怕没有人来接.想不到你们准备工作做得太周到了,我一出火车站,立刻就有人来接我们,要不然,我还真没办法. 今后几天还将陆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抵到,但他们就用不着担心没有人来车站接他们了.” 这位师傅操一口浓重的哈尔滨口音的东北话先作了一番自我介绍说他姓李,是留苏俄语培训中心的一位干事,今天被专门派遣来火车站迎接学员们的.他热情地向父亲表示欢迎,并关心地讯问父亲是否是第一次来东北.父亲向他表示这次是自己的第一次东北之行,一路上都感受到了同志一般的温暖情谊. 事后他回忆起了除了这一次东北之行是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初在宜宾发电厂工作期间,被提拔成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后,受上级领导委派来哈尔滨学习半年俄语为留苏作准备是自己的第一次东北之行外,还曾有过若干次的东北之行,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调至重庆电技校任副校长后,为了进一步搞好《电力职业课程的教学及其与实践相结合, 父亲曾两次率队赴东北考察学习当地电力工业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 另外还有过的东北之行是在五十年代末期从重庆被调至川西北一座大型火力发电厂担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之后, 为了学习借鉴东北发电厂先进的技术以及运行管理方式, 父亲曾数次带队前往东北学习考察当地大型火力发电厂的先进技术. 文革结束之后不久,父亲就从川西北的一座大型的火力发电厂被调到成都的省电力科研院任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那时候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科学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了适应当时的电力科技 事業蓬勃發展的新形势,他是众人中最热心地学习专研新科技的人. 因为他在前曾从事过多年的发电厂的实际管理工作,自然有着多年丰富的发电厂的运行管理的实践经验,尔后又在省电科院从事过多年科研工作,由此而来又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素养,他曾数次不远万里亲自率队前往东北参加电力技术的学术研讨会.他很乐意去参加这类的学术研讨会,学习到新知识和新科技. 一九八四年当我还在成都中科院某研究所工作的时候,我尚记得的是就在那年的年中,父亲终竟被入选成为了改革开放后由西南电管局首次组织的赴美国考察代表团中的一名成员.七月过后不久的一个礼拜日,就是他们赴美考查代表团从成都双流机场启程飞往北京转机前往美国的日子. 那时候是陈钢先生在当西南电管局局长,临行之前父亲被应邀去局里帮忙拟定考查提纲.从清早九点钟一直忙到午后四点钟,才告了一个段落. 当他们代表团一行人一个月之后从美国考查归来之后,最显着地令他感到诧异的是中美两国之间的电力技术的差距是很大的.当时一些落后技术和老设备还一直在国内电厂中应用和使用着,这足以证明两国的电力技术的差距是明显的. 他清楚地认识到在电力技术的许多方面中国要赶上美国,缩短技术上的差距还需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的. 但中国的电力工业, 自建国六十余年来,以大家的见解,认为还是取得了很大成就的,这是与父亲那一辈人辛勤工作分不开的 .父亲在电力部门工作时间很长,算是一位较老的电力工业基层领导者和组织者。他为了搞好电力工业的岗位工作,不仅勤奋地工作,而且勤奋地学习,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和他在学习上的刻苦钻研精神,都是令我敬佩的。 四川电力工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除了发电厂的老旧发电设备得到改造更新之外,还有一件最普遍,最彻底现代化的表现,那便是大量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的发电设备和技术.这随之而来四川电力工业落后局面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那时以成都为中心的成渝,成昆,宝成,川黔,川鄂五大铁路干线的铁路枢纽的形成,可以说是四川的经济发展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向东南亚,西亚,中东,非洲等各国输出成套发电设备和技术的工作也在陆陆续续地展开,那时西南电管局已经改名为四川省电管局了,后者经营起了援助巴基斯坦修建火力发电厂的项目,在项目的实施上,采取了输送成套发电设备和技术,再派遣工程技术人员去现场指导建厂的方式, 当时省电管局指定省电科院派遣工程技术人员,由父亲带队前往巴基斯坦援建一座火力发电厂.为此省电管局在巴基斯坦卡拉奇设立了一个办事处,在成都也设立了一个办事处.这样摆出来的一幅架式好象很可以使那曾经偏僻的四川一跃而与先进发达的欧美能并驾齐驱一样似的. 援建修一座电厂与设计一座大型的火力发电厂毕竟不是一码事,而对援建的这座巴基斯坦火力发电厂的设计却是由西南电力设计院来承担完成的,修建这座发电厂也算是一项大工程了,在测量的当时,就发现修建这座发电厂的工程量很大,因为工地地面也不平坦,工事自然很不容易进行.同时还要建设一条运煤的专用铁路,这都增大了建发电厂的难度. 难道修建这座发电厂遇到的难度比我们四川人修建宝成,成昆铁路遇到的难度还大?父亲率领的团队坚信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是能够克服的. 他们在异国他乡展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的勇气使巴国河川失掉了它的艰险,而建电厂也失掉了它的困难. 大约在那儿所呈现出的这些艰难困苦对父亲的团队是含有几分挑战性的,于是就象这样,他们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显示来的英雄色彩又在这片友好国家的土地上再大放光彩.-----难道不是?图大事,成大业者是不可畏惧艰难而苟安的! 随后父亲礼节性地向李干事告知了自己的姓名并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情况.李干事帮着父亲拿着行李,父亲便跟随他向站外停车场走去,一路上他们刚好说了几句话,从月台传来了列车进站时发出的鸣笛的声音,此时一列客车正在缓慢地开进哈尔滨火车站.李师傅对父亲说:”---哎呀!麻烦你在这里等待一会儿,我还要赶回车站检票口去接乘这趟火车来的学员. 他便迅速地朝检票口走去,在那里遇着了乘这趟车来刚出站的十余名俄语培训学员.他们都乘车得很疲乏,但脸面上到是显出一种十分期盼的神情,就象是谁叫他们来此出席一场盛大的集会一样.李师傅走过来热情地向他们打招呼问候,大家彼此之间熟悉后,由他引导着大家穿过这若大的站前广场. 走到离停车场不远处的一个地方与站在那里已等候良久的父亲汇合在一起,李师傅向大家指着不远处停放着的那辆军用大卡车,这一行人便精神焕发地朝那辆卡车走去,走到卡车边上,大家停下来围集在那卡车周围,等待李师傅安排他们乘车. 李师傅请大家按秩序排列好逐次上车.起初每人相隔得五六尺远的距离鱼贯地按顺序上车.等学员全部上车后,汽车出发了,似乎是向着市区在走.市内看不出有什么破烂的房子,有的房屋还呈现出俄罗斯风格,或者日本风格. 有些房屋由於建於不同的年代,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汽车从市面上经过,还算得上是巡览过哈尔滨的市容了. 汽车朝近郊驶去,不一会就抵达培训中心,汽车缓缓停靠在一幢大楼的底楼大厅门口.下车后,每人各自带着自己的行李走进大厅.见厅内陈设颇为堂皇,给人一种现代化的印象.大家排队按秩序向柜台间里坐着的值班干事递交自己的身份证件和介绍信办理报到手续,他接件后,便迅捷审核并在相应表格上签名确认后,就算完成了报道手续了. 之后由一名干事引导大家去宿舍楼,找到自己落宿的房间,每一套房间住叁人,里面包括一寝室,一客厅和一盥洗间,父亲在此住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晚上到食堂用晚餐,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差不多都聚集在这儿用餐.有趣的是大家总是依照自己的省籍,操着一口乡音围坐在一张餐桌周围进餐.菜肴是很丰盛的.主食包括有面食和米饭.大家都享受着一样的款待.

Monday, October 12, 2015

研究表明多食用李子干可以降低患肠癌的风险(修改版)

结肠癌的照片 食用干果可有助我们体内肠道保持有益菌防治癌症. 据最近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2015年实验生物学会议上由美籍人士提出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饮食中多食用李子干可以降低患结肠癌的风险,水果可促进体内结肠保留有益细菌。(所谓的李子干就是乌梅) 德州农工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人员基于从他们之前的研究中得出的研究成果证实了一个人的饮食是如何能改进体内新陈代谢和结肠的微生物组成的(细菌存在于整个结肠和消化道中)。据南希•特纳医生说,有万亿多个胃肠道细菌存在于人类的消化道中,其中超过400多菌种已经被确认。 以往的研究已经表明肠道内的细菌失调会引发肠道炎症,同时反复出现的炎症会逐渐发展成结肠癌。 特纳医生解释说:“我们的研究采用了在小鼠体内复制了的人类结肠癌模型来探索李子干的潜在的防癌性能,“李子干中含有酚类化合物,对机体的健康有诸多的益处,包括可作为抗氧化剂中和机体的自由基等。” 在实验中,我们证明了食用李子干可促进肠道保留有益菌群并改善结肠中菌群的代谢模式,进而便可以帮助机体降低结肠癌的发病风险的设想是正确的。研究人员向小鼠既喂养包含有李子干的饮食,又喂养了不含李子干的饮食。 在检测了小鼠各段结肠的内容物以及结肠组织之后,研究人员发现食用了含有李子干的饮食后, 远端结肠中拟杆菌的数量增加了而厚壁菌的数量降低了,(拟杆菌和厚壁菌是结肠的两大主要菌群,而这两大主要的肠道细菌可以在远端结肠中找到。) 此外,研究人员还观察到食用了李子干的小鼠呈现出其结肠内隐窝、异常隐窝灶及变性隐窝灶的数量显著减少。“异常隐窝灶通常是结肠癌前病变的最早期可观察到的表现,通常是癌症发展的最强指标。 编译报道

Thursday, October 8, 2015

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荣获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斯德哥尔摩瑞典文學院宣布 - --白俄罗斯作家和记者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位对前苏联政权及当今的俄罗斯政府持长期批评态度的评论家荣获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戴紐斯在本周四公布该奖项时表示:”阿列克谢耶维奇女士已经向我们呈现了我们尚不熟悉的一些历史资料,她还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新颖的写作风格。“ 阿列克谢耶维奇为白俄罗斯作家、记者,女,1948年5月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这位67岁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的作品已经记录下了苏联时期及后苏联时代的人民生活以及之后发生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等重大事件,她一直发出最强的声音反对俄罗斯卷入乌克兰的危机,公开谴责俄罗斯去年吞并克里米亚,并声称这是一种是犯罪行为。 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的两部作品-----《鋅皮娃娃兵》------即:《來自阿富汗戰爭的蘇聯聲音》和《 切尔诺贝利的呼唤》,前者描绘了苏联1979-1989年间对阿富汗发动的战争。而后者描绘了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发生核爆炸后所引发的大灾难。这两部作品均出版有英文版。 她的第一部作品《戰爭的非女性面孔》似乎是现已绝版了. 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于本周四公布后,她的美国发行商表示,他们正在匆忙地赶印新版的《锌皮娃娃兵》和 《 切尔诺贝利的呼唤》两本著作并及时推出了《 切尔诺贝利的呼唤》的电子书。”她的《二手时间:红女人的死去》是“乌托邦之声”系列书的最新力作。此外,她早年写的《最后的见证者》(1985年出版)也是这个她投入一生时间创作的书系的一部分。 的确对瑞典文学院而言,选择一个记者作为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是一个不寻常的举动。近几十年来,这项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诺贝尔文学奖此前很少把这种奖颁给非小说类作家。 阿列克谢耶维奇女士说,当她接到瑞典文学院电话告知她荣获2015年贝尔文学奖诺时,她正在家中熨烫衣服。 她对瑞典SVT电视台说: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令人激动的时刻, 同时,它给人如此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但也令人感到十分不安。” 阿列克谢耶维奇女士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把上百个采访对象发表的意见编撰在一起来探讨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发生爆炸后所产生的灾难,还探讨了苏联在阿富汗发动侵略战争后所遭受的失败和苏联妇女二战期间在前线的亲身经历。这些是属于称之为“乌托邦之声”(Voices of Utopia)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要写作的宏大书系的一部分。” 为了创作发表于1985年的“《戰爭的非女性面孔》的这部作品,”阿列克谢耶维奇女士采访了数百名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妇女。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有一百万苏联妇女在前线服役.这一段重要的值得探究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忘了,瑞典文學院常务祕書戴紐斯女士补充说,《戰爭的非女性面孔》这本书在前苏联是一本非常受人们欢迎的畅销书,销量超过二百万册。 “一个传统的记者会把采访到的内容經過縝密安排后,再拼貼成一篇更大的故事,但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则将自己置身于这样的采访背景之中并收集人们的声音,然后再编辑这些声音,” 瑞典文學院常务祕書戴紐斯Danius女士说。 “她希望接触到人类生活体检的核心,尤其是爱情和所遭受的痛苦,然后她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把这些语音合成在一起,或多或少就像制作成一部音乐作品一样,令人听后感到赏心悦目。” 为了创作《锌皮娃娃兵》这部作品,作者花了四年时间搜集有关20世纪80年代苏联对阿富汗发动侵略战争的材料。她在俄罗斯各地旅行,与在战争中丧生士兵的母亲交谈和花费时间在阿富汗度过。 阿氏的主要中文出版作品:   《锌皮娃娃兵》,2012,九州出版社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2014,凤凰出版社   《我还是想你,妈妈》,2015,九州出版社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2015,九州出版社 编译报道

Sunday, October 4, 2015

岁月如歌-------广汉知青生活回忆( 29 ) ----6 (全文完)

(知青小说) 我们队上有一位姓杨的年轻女子,一般人都叫她是”翠萍’,很有姿色,是周围方圆一带大家所公认的 一个大美人.她无论出现在哪里,一般人都要去和她亲近,但她却不是那种来者不拒的人,而对大多数人保持有一种戒备的神情. 我才刚到队上下地干活的第一天,在一大群人之中,便首先注意到了她.她的确是很美貌.她那双眼睛含情脉脉,非常敏活,非常墨黑,眼睫毛是很长而浓密的.身形高而不管穿上什么衣服都凸显出她十分丰满的身材.她有一张哲白的瓜子形的脸蛋,但怎么看也觉得可爱. 再留心观察一下这位青春妇女的像貌,虽然经过长年干农活的劳苦,受到乡间的风霜雨雪侵蚀,但肌肤仍似城里姑娘们那样细腻嫩腼,绝不象一般乡村妇女那样显得又黑,又黄,又粗,又糙.除了一双手由于天天做着繁重的农活,不但变得骨节粗大,手掌宽阔,而且手上还长满了很多老茧.而她是眉梢眼角间风韵犹存,长脖翹臀身量丰满如故. 體格風騷,恰如一顆熟透了的水蜜桃一般,渾身上下洋溢著一種成熟的少婦風情。天生一幅标致的模样. 当时在我们乡下,干农活,挣工分----吃饭问题,这是相联系的. 翠萍只读过小学,就失学回家务农了.她只是凭自己的聪明和经验,学会了不少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她刚回到家中,父亲照着平常的惯例安排她相亲嫁人. 她的父亲是很有持家本事的.她们这一家中能干活的人也特别多.这是她家在邻里之间遭人羡慕的重大原因.当时她家不可能发迹的,但她的家境到是比一般的家庭殷实得多.不消说要以她个人的优越条件嫁人,与其说是靠她殷实的家境嫁人,倒不如说是靠她的美貌嫁人. 她的眼光甚高,她不大肯下嫁给一般的乡里人,或许怕是他们与她不相般配的原故吧.他父亲见她嫁人的主见很坚决,之后他绝对也没有要强迫她嫁人的意思了.就这样追求合自己心意的理想伴侣的幻想,在她脑海中时隐时现,一直缠绕了她好长一段时间.她在梦中就好象过了好几年似的. 1969年一月正是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出现的时期,就在那年的年初我与李同学也下乡落户到翠萍所在的生产队-------广汉县太平公社三大队五小队.我们落户的村落是坐落在一片靠近东风渠的平原上.平时我们是很难得光顾到这个地方来的.在下雨天的时候,村前面的那条东风渠中的水流奔腾凶涌地流淌着,人们就在这渠上架着的一道石桥上取捷径走过去走到公社去办事. 记得我们刚到队上的第一天,队上分配给我们每人一间不大不小的房间,我一进屋就在那张杂木制成的床边上坐了好一阵,我才起身把我的床铺好,在那张床之外还安放有一张杂木制作的方桌,我看那是用来供我吃饭和学习用的,等自己充满新鲜感的好奇心一过,把油灯吹熄之后,我便脱衣就寝了. 房壁是由泥砖堆砌成的,睡在床上可以望得见从墙壁上的一扇小窗户上透进来一缕缕乌青色的光.饲养的牛的牛栏就在院落边上,一阵一阵的牛屎臭味扑鼻而来.这对初来乍到的我是一种奇怪的环境,我一来情绪不安定,二来不习惯,睡在床上只听见隔邻住的李同学打起的鼾声,我自己却怎么也不能入睡. 我住的那间土屋,墙外便是一条机耕道.天快亮了的时候,嘈杂的脚步声,人声,蜂拥而至,明晃晃一道一道的光亮从机耕道上闪过,这透过那扇小窗户是看得很清楚的.此时我心里又顿然升起一股新鲜感.想不到在这儿今晨会遇见这一番难得见到的景色. 天亮了,我一起床,隔邻的李同学也醒来了.我把门打开,就听见队长,会计,老杨还有其他的社员都同声地叫道:------“啊,你们好!这么早就起来了!”------“怎么?队上出了什么事情吗?”-----我不由得焦急地问道.队长随即答应道:--------“没有出什么事,我们只是来欢迎你们来我们生产队落户.” 我随即指着李同学,向他们介绍说道:”这位乌黑头发复额的小伙子便是随我落户生产队的知青李同学了.”他们都走过来围在他面前,有的握着他的手向他问好,他微笑着应答他们的问候.此时我瞅了李同学一眼,见他鼻子还是鼻子,眼睛还是眼睛,依然是那张英俊的面庞, 依然是双颊红润,双眉微颦,眼仁漆黑;只是一幅人高马大的样子.但他那壮实的身材,显出高大有型的体魄.城里人的穿着是比较入时的,因此李同学的到来的确为我们生产队带来了新的气氛. 在我们下乡大约有半年的时候,据传翠萍家里遣人找到李同学来说亲,要论年龄,像貌他们是相当的,但李同学却回绝了这门亲事.他推委的理由是称他已经在城里有了一个女朋友,我想这恐怕是他找到的一个借口而已. 李同学对这桩婚事不敢承诺的原因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城乡差别是非常突出的,这个差别确实是异乎寻常持久地长期存在着的,持续的时间之久也超出其他国家。一个重要原因不是简单地可以地理或者其他原因能解释清楚的,而这是制度上造成我们城乡二元化分割的。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民无论就经济和政治,社会文化,公共服务及其他方面所享受的权力而言, 他们所享受到的这些权力与城市居民相较都是不平等的,和城市居民的社会地位相比,他们处于较低地位,这也是制度造成的不平等。当然有很多历史原因,但简单的说这就是不合理的。 当时李同学恐怕是这样想的,他想他假如与翠萍结婚了,无论如何也回不了城里了,他心里暗想着---“我是回城里去,还是不回去呢?要回去,就绝不能在此与她结婚.”但是当他念头一决定后,他就毫不踌躇地拒绝了这门亲事. 令我感到敬佩的是我到是没有听见李同学私下对这桩婚事说过什么中伤的话,他并没有因为翠萍是农民,就说她的出身微贱, 他也并没有因为翠萍的父亲,祖父都是农民,才对这件婚姻不满意的.他曾在日记中记载下了对这件婚事的一些美好的回忆.这或者也怕是他对于恋爱结婚的一种憧憬的表现吧. 最终翠萍的婚姻也算是很圆满的,后来她与邻村的一个退伍军人定了婚.定婚之后不久就结婚了.她喜欢军人,她的丈夫性情也很温柔.但出乎意外的是他们结婚之后,伉俪情深真正如胶似漆了. 是的,一切都是有姻缘关系的.以前乡下女子的命运就是这样由城乡差别决定的,因拥有不同的城乡户籍,便有终身的境遇不同.李同学与翠萍无缘相恋自然不能说是不幸,但就因为有这样城乡差别而生出幸与不幸的,恐怕这种不幸在当时是不计其数的多吧. 使我惊异的是这两位盛传曾有过恋爱关系的人而今却非常坚定地否认他们之间曾有过这样的关系.他们两人幸好最终没有成为夫妇.假如他们是夫妇,还不知道别人会对他们说些什么样的闲话嘞. 不过我们知青的到来也为我们插队的乡村开通了不少的风气,最显著的是当地的年轻人也开始学着城里的人自由地谈起了恋爱来.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促成这样的变化-----自然是因社会进步的力量顺应了时代前进的潮流而才促进这样社会变革的. 但我们那种偏僻的乡下,在周围邻近乃至县城中都还不十分开放的时候,我们何以能独立开风气之先河呢?我记得我们刚下乡不久,我们同村的长辈向着李同学说:-----“凡是初来我们乡下的人,一定要在此找到一位自己初恋的情人以解思乡之忧.”这句话李同学分明晓得是在开玩笑,但心境里面总挾着几分怀疑,好象下乡的知青真正是非得在此找一个农家女成亲才算得上是名不副实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了一样. 同时在他的心目中,也怕同样地怀着了一种不愿对这种世俗观点屈从的心态吧?不然他们为何总拿他开这种玩笑呢, ?他也不甚愿意人们拿他来开这种玩笑的. 平心而论,李同学的社会地位在当时的文革时期确是没落了,他是出生在旧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制度被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冲垮了的时候, 他虽成长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但从小就承载着一种时代的使命感, 而表现出具有一种新的气象.标榜自己的自由的新思想与农村封建残余的旧思想是格格不入的.那时候的李同学已经成了一名知青了.尽管他的家庭在文革中遇到不幸,但他家文革遭遇到的不幸也怕就和一些家庭遭受到的不幸一样.充满了悲剧性. 后记 以上58章的知青回忆文章是我从2010年夏天开始至2015年十月止在共计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我利用一些闲暇时间随时的记述写作了这部作品,这纯粹是一部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写实的现时主义文学作品,文章中没有加进自己多少意想化的东西. 自己的原计划还想继续写下去,写出文革中在重庆的一段求学生活,文革之后在中科院研究所,省外贸工作的一段生活,出国之后在海外的一段生活,最后写到最近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琐事.但这样没有曲折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的枯燥乏味的文字,自己在写作中都已经感到觉着应该收笔了.在这儿作品是可以成一段落而告结束了,我采取了一种随心所欲的写作方式,按时间先后顺序写下了这部作品的. 没有在更多的话可说了.读了这部书的读者如能够有耐心地读完,在掩卷的时候尚可保持一种平稳的心态,能包容下我的这部作品,我就感到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