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25, 2017

童年岁月生活的回忆

童年岁月生活的回忆 一 我记得下面的这张旧照片是我读小学三年级临放暑假时为了纪念自己加入少先队趁自己高兴之际独自一人前往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街上的一家照相馆拍下来的这张纪念照。记得那时候社会上正是处于反右斗争的高潮时期。和外界的社会起了剧烈的变化一样,这家照相馆的内部似乎也起了某种变化。 但我自己到现在都还感觉不到在那里究竟到底发生了什麽样的变化:也不知道为什麽,我会对当时已经发生了的形势变化竟持有那样一种迟钝的不敏感的感觉。自从反右斗争开展以来,我来这家照相馆拍照时,就再也没有明显发现过一幅带有封资修色彩的摄影布景图画了。 就在这样的时候不知趣的我这次到访这家照相馆时不凑巧地在被藏在一摞摄影布景展板后面的布景展板中又发现了两幅带有与时代不合节拍的布景图画,一幅是«西湖佳话»,还有一幅«牡丹花儿四季开放»。这两幅布景的图画都是分别绷在两张木板架子上的,是色彩十分鲜明的布景画。 关于这两幅画的背景知识在各种演出机会看旧戏的时候,耳濡目染地一定得过了一些的,但这家照相馆真正地把它们拿出来当摄影背景画使用是在反右斗争之前的事了,自己也晓得这次要算是照相馆开馆以来第一次因政治原因把它们收藏起来禁止使用了。 那时候传统的照相馆都喜欢在馆内布置各种风景的摄影背景的画面来增强摄影的效果,而这些风景的画面也备受顾客们的欢迎。象设置的这些摄影的背景---------------«七仙女散花»的七仙女,«游金河»嬉闹的游河场面,赶夜路挑担喜送公粮,万里长城砖墙的古老色彩,-------虽然印象很模糊了,可确确实实是留存在记忆里的。 那耸然屹立于丽日天空下的白海旁边景山上的白塔,北碚缙云山上的彿塔,山城赭红色红岩的岩石,黑魆魆的朝天门城门洞口,应该是在照相馆里常常使用到的摄影背景图画,当年这些引人注目的风景物象不知怎的至今都令我难以忘怀。--1--- 二 我的童年是发生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化的时代,我现在就把以这个时代为背景拍摄的一幅全家福的照片从相册中拿出来展示在下面。就是想要表述生活在这一转变时代人们的一点风味趣事。 岷江与金沙江汇合处的西南岸,耸立一座叙府城----宜宾,那在地方的修志书上是号称为“秋海棠”的地方,但是那有香味的秋海棠在现在是难以寻觅到了。从宜宾港口的合江门码头出城渡河到对岸,差不多完全是沿着长江的东北岸上走,走不上十里路远的地方,在宜宾下江北的长江边上一处称之为马鞍石的高坎坡地上,抗战初期就在此处修建了一座发电厂。 我诞生在这座发电厂里,它便是我的故乡了。大约这里是地处川南,就是因为这里山水比较清秀的原故罢,再加上抗战时期这座电厂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较多的技术人才的原故,一般的人文风尚比起邻近的村镇也觉稍有不同。在未修建发电厂之前,这里原本是长江边上一处极偏僻的河滩,当然不能够要求它有多么完美的人文的表现,但在修建了这座发电厂之后这儿情况就绝然的不同了。 这座发电厂里还出现过一系列在全国都算得上是有名的人物,其中出过一位解放后曾是副部长级的人物,他就是庄则栋的前岳父,钢琴家鲍慧乔的父亲,留美博士,能源专家------鲍国宝。我知道这是一件很光耀的事了,他与我父亲一样经常换好工作服来到电厂车间现场,及时了解生产上发生技术故障的原因,他们常与工人们一道在现场解决发电技术上出现的疑难问题,这种工作方式几乎成了他们的一种固定的工作习惯了。 大约他门两人的这一勤于下基层实干的精神得到广大工人的称赞表扬之声也是很不少的。就是在这样一座具悠久光荣革命历史的发电厂里面,一九四X年夏天生出了我。这是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开始的那一年,戊戌政变后的三十七年的那一年,新中国成立的一年前。在我的童年时代不消说就是新中国的最欣欣向荣的时期。 在我的一生之中,特别是在我的童年时代,影响我最深的当然要算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爱我,我也爱她。我就到现在虽然有几年不曾见过她,不知道她现在的近况如何,但我仍十分想念她。她的一生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受尽苦难,历尽坎坷的历史。 我母亲是安徽泾县的人,就是1941年1月6日发生皖南事变的那个地方。但她是生在四川成都的,她的父亲抗战前曾在成都邮政局当一名科员,后被派往宜宾做过一任县政府的科员,后遭辞退,生活便没有着落了,靠变卖家当过日子。 对于她的家史,我母亲是记忆得很清楚的。小时候她对我们讲起,连我们都觉得很光荣,但我现在还印象十分清楚地能够记忆得起来。我母亲就是那样的一个家世没落了的旧职员家庭的女儿,所以她一点也没有沾染上什麽旧的习气。她在新中国成立前几年与我父亲结婚。论起门第来,她和我父亲家当然不能算是门当户对。 我父亲的祖籍是属于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客籍人,几个世纪之前,我父亲的祖先挑着一副箩筐,背着他母亲逃难。一路上经历过千辛万苦受了不少的灾难,才从他们的祖籍地江西吉安逃到了四川安居下来,最终在此休养生息至今。一直到我父亲的一代人才出了一个他这样的一个读书人。这和他们祖祖辈辈都是务农的农民比较起来当然要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 我父亲于抗战开始不久就考取了学制为四年的官费资助的成都高等工业学校的发电专业。但在他们内江县家乡那样偏僻的乡窝里,也好象很少有象他那样穷苦人家出身子弟能考上这样官办公费学校。四年上学的学费不用交了,但生活费还得靠自己筹集。 在校四年每逢放寒暑假时他都要返回家乡帮家里干农活,为了省一些路费下来用作为生活费,他从来不乘汽车,一人长途跋涉沿成渝公路从成都步行回到内江乡下的家。这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啊! 可以想象一下, 两地距离至少也有二百五十公里远,但凭着我父亲的坚强毅力在两天半的时间内走完了这段路程。这在我们乘惯了汽车,火车,飞机的人,当然也觉得这事有点稀奇。但是我们须要知道,在我父亲那个时代生活在乡下的农民想要旅行到别的地方去,也怕是象我父亲一样靠走路去罢。 下面这张相片是我们全家与我父亲的兄弟 -----我的二叔和幺叔合影留念的照片。那是一九五五年夏天的一个周末的一天,我父亲引我们全家和我叔叔们一道从马鞍石码头上乘上渡船进宜宾城去玩耍。幺叔那时候已经考上了我父亲任副厂长的宜宾发电厂的技工,在厂里实习一年后便要正式上岗工作了,所以他只有在休班的时候才能与大家在一起。 我二叔解放后仍然留在老家务农。勤勤恳恳地种了一辈子庄稼。那时农业合作化的浪潮不消说是早冲到了我二叔务农那样偏僻的乡间。比如广泛组织起来的农村集体互助组彻底改变了农村千百年来形成的小农经济的社会意识形态。他也积极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时代变革的运动中去了。迎来了社会主义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的到来。 我二叔来看望我们的时候,给我们捎带了一竹筐青青的儿菜,这菜适合制作泡菜,吃起来又香又脆。还挑来了两箩筐从他栽的胡桃树上摘下来的胡桃。他也是沿公路从内江徒步走到宜宾来的。 当然,我作为一个新中国的同龄人与我的父辈们一样,对解放初期那时中国人民所拥有的高昂士气印象深刻,关于这方面的报道在国内外的报刊杂志上也是屡见不鲜的,我更加感兴趣 的是那时人民拥有的道德观念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人人争作贡献,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力争为国民经济的全面好转而奋斗!这是当时最流行的一句口号。 我母亲常常告诉我们是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的新中国让男女实现了平等,让千百万妇女翻身获解放,像她那样一个普通妇女解放后也能像男同志一样,走出家门,参加工作,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中去,这在解放前是连想都不敢想象的事情。 这回我们全家人进城的时候,便先到一家电影院去看了一场电影。这儿的电影院的软席座位的确是比发电厂礼堂演电影时坐的硬板凳要舒展得多。我记得那时候电影院正在上演一部苏联电影,这电影的情节我现在也记不的确了,约略讲的是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位红军战士在一条河上弄舟企图渡河去对岸侦察敌情,舟覆落水,被德寇擒获,被引到敌营刑讯逼供,但他坚贞不屈,死不招供,最后设法逃离敌营,重获自由的故事。奇妙的是这场电影展示的情节在我童年的脑中留下了一些记忆。 电影散场后,我们一大家子人一起去一家位于这家电影院附近的餐馆用餐,吃的是川南火锅。宜宾城的火锅是最有名的,也是最可口的佳肴。火锅散席后,考虑到大家今天能在工作百忙之中欢聚在一堂实属不容易,决定到一家照相馆去留影一张照片作为纪念。这种去照相馆照一张全家福照片的风气在当时的社会上很盛行,但是亲人之间笃挚的亲情却不是一张照片能够表达得了的。 三 和父亲的风貌很有相似度的是我母亲。母亲给我的印象是开朗的,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她有一张白皙椭圆形面孔。我们兄妹二人我和她的面孔很相近。我所知道得最详细的是她二哥,就是我的二舅。他年青时听说是很聪隽的,他本人也长得很英俊,二舅那时候已经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准备在哪儿学习一年便要送往欧美去留学,所以他只有在年暑假才能回家。 1945年夏天,就在一次有剧烈的霍乱疾病流行重庆的时候,我外祖父一再要求二舅乘轮船离开上海返回四川成都,到了重庆之后,他住在市区的一家饭店。一个人在四楼临江的一间房间里住定了,不幸患上了霍乱,因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很快就病死了,一人孤寂地离开了这个人世间,他随身携带的几个行李箱中装有的财物被洗劫一空。我外祖父闻此噩耗,一夜之间便悲伤得气白了头。没隔多久我外祖父便过了世。 在母亲自己虽然只是中专毕业,但她对我们的教育问题上是很费了一番苦心的。我在读小学以前,记性也好象不很坏。很喜欢看连环画小人书,读的当然不外是些«三国演义», «水浒传»之类的连环画小人书。那种就像魔咒一样令我着迷的连环画把我带进五彩缤纷的文学世界里。 «三国演义»小人书中的记事最使我感着趣味的是曹操,刘备的简单传记。小时候崇拜他们两个人真是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了。我最表同情的是最末的魏主曹奂,他在死之前还反抗了一下司马昭,那一幕悲壮的情景那真是引出了我的眼泪。 这套连环画好象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是什麽人编辑的我已经忘记了。二十四开的书型,封面是一幅彩色的绘画。喜欢读连环画,这或者就是让我把读书当成一件容易事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样的原故,所以在我上小学之前便要求读小人书;我的父母也怕是看我也还爱好学习读书,便允许了我的要求,还花费不少钱特地到新华书店去买了不少小人书带回来供我阅读。 这些小人书对于儿童的好奇心真是一服绝好的兴奋剂。儿童的欲望并不甚奢。他只要有小人书读,也不必计较它们是什麽样的小人书,这是促成我早想读书的一个重大原因。 有一年在我读小学放寒假期时我父母亲带我兄妹两去游重庆南岸的风景区---南温泉。 全家人站在一起拍照留念,其乐融融,大家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纯真的笑容,小时候我最喜欢过年了,因为可以放烟花,可以收到父母亲给我的大红包,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到照相馆去照一张全家福作永久留念..。 不知不觉几十年就过去了,当我翻看着那一张张嵌在照相簿中已经泛黄了的我们小时候与父母亲合影留念的照片时,感到那是多么隽永的回忆呀,我将永远珍惜着这些旧照片。

Friday, May 19, 2017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31 )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31 )

 (2017-05-19 19:53:46)下一个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31  )


照片为西师校园与大邑安仁古镇风

1965年6月由四川美院的雕塑家结合本地艺人一道创作,为时约四个月完成的收租院的泥塑群雕像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而言曾被当时地主庄园列为接受阶级斗争教育的一处重要普及教育的场所,雕塑艺术本身在我自己却是喜欢的。“中国是不是也有自己杰出的雕刻家呢”?欣赏了这收租院的泥塑雕像后,我自己就能很有把握回答出来了。并十分痛快地说上一句:有,肯定是有的。


我们中国的雕刻家和文学艺术家似乎已经从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学艺术的争论中解放出来了,雕刻,写诗作文的文学艺术家不在是像以前那样为自己的功名成就而创作,艺术家们的服务对象已经转变成是普通的老百姓了。收租院描述的故事情节系由地主阶级的施行残酷剥削的手段采取强行收租而引发出的一场悲剧,这悲剧的出现是有其必然性的,这种必然性的出现是有其历史的时代意义的。


我在随大家一起参观完这收租院群雕像之后便有了上述这样的一种感觉,馆中展出的收租院泥塑群雕像由文革前夕的1965年10月起陈列展览到现在,一切都甚为井井有条。一部完整中国农村近代史更被形象化地在此展现出来了。


这个收租院是那个年代接受阶级斗争教育绝好的场所。参观者只须在几个小时之内,漫步于收租院陈列馆,谈笑之间,便可以温习一遍中国的近代史或甚至民国史,可见当时的阶级斗争教育之蓬勃开展着,这绝不是偶然发生着的。


《收租院》作品公开展出后,每天来自全国各地到此参观的来宾甚多,游客络绎不绝。不断的人们列队前来参观。每天需要排四路纵队买门票。在泥塑群像前,游客们空前拥挤,既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每天闭馆后都要捡到许多双鞋子,这种场面当然是文革时候才会出现的。陈列馆的建筑甚为古朴,璧上挂着多幅与各组雕塑有关联的解说词。


记得曾有馆内的解说员告诉过我们收租院就开设在刘文彩庄园的内院祖堂的左边有一套一进二的厢房里面,这厢房子是政府征用来专门作为泥塑雕像展览区用的。当时留给我们的印象它也就是一种地主庄园式的博物馆,系就民国时代的地主庄园为原型而成,其中一切陈设可以看出民国时代的面貌。


庄园看起来与江南苏州园林颇为相似,园内的装饰的假山并不高,蹬道多由明清时代的古砖砌成,看上去多少有点古意盎然。庄园内的殿堂和墙壁都涂成了灰蓝色。涂成朱红色的庄园大门上的装饰和园内塑立着的佛像,一律都素朴典雅。为了故作风雅,园内还立了一座年代久远的碑碣,上面还见有什麽题咏,它真是一座充满了古意的庄园。


庄园全面积约为7万余平方米,一切附属建筑物均为民国时代的旧样。建筑面积2.1万余平方米,房屋共545间,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庄园建筑群。庄园始建于末,历经多次扩建,于民国末年形成现在规模。刘氏庄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庄园北面一片树林,据云凡几千平方米的面积。远者名曰防护林,与优化附近的环境有关。文革期间各级政府注意保护本庄园亦不遗力,幸运的是庄园躲过文革初期的那场破四旧运动,文物幸免于难,未遭破坏,文革时期本庄园一直在进行修复工作。政府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不遗余力的。


明天虽然是我第一次参观收租院,然而我曾于文革初期步行串联时到过这里,当时经一位队员提议后,我们步行串联小分队的一行人便专程慕名前来参观这收租院,抵达地主庄园时,见其大门紧锁,闭馆,自然馆内陈列展出的收租院泥塑雕像也不能参观了。不知是否是因为怕文革初期兴起的那场破四旧运动会对馆内的文物造成损害,而这是他们采取的一种闭关自救的措施而已。


不能进馆参观。我们便在馆外的广场上散步了一会。接受着馆外栽植着的树林中散发出的新鲜空气的涤荡,身心大受补益,逗留了约一二十分钟后便原道折回到我们临时性住宿的小学休息去了。对于明天我们就要参访收租院了,刘老师亦曾不遗余力地强调我们一定要注意从参观收租院中好好接受阶级斗争的教育。参观完后大家一定要好好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这对于我们下一步开好批判大会时大有裨益的。


次日六时顷在房东的留宿房间内起床,盥洗收拾毕,留在房中整理资料。早餐用完毕。按今天的日程是参观收租院,接受阶级斗争的教育。九时顷出发前往地主庄园前面的广场上集合,由刘老师带队购票进入庄园内参观收租院。当天快晴,气候颇佳,天气很适宜于郊外游览及参观访问。

收租院内塑立的群雕共有人物114人,道具108件,有7个部分(“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帐”、“逼租”、“反抗”。平均每天接待上萬人次,另有“上山打游击”一节)、26个情节组成,全长近100米。 “上山打游击” 一组的造型,是在文革中增加的,后来又被删除、收藏起来了。泥塑群像汲取了民间传统泥塑方法。从1965年6月到10月历时4个月的艰苦努力便完成了收租院泥塑群雕像的创作。


我们的一群人购得集体票入庄园后被导入一座凹字形的长廊中参观,收租院便设立在这长廊之中。长廊一面均有迴栏,栏外有藤萝掩映,透过藤萝见里面是一座花园,花木繁茂。最先来到收租院名为“交租“的第一组塑像前参观,见到这组雕像就好象见到了当年农民交租的情景。同样在“交租”这组的雕像前,我见到一个老大爷双手推车送租粮,头顶上栓着一根稻草,汗水顺着稻草往下流。生动逼真,这太有生活性了!我不由得心里暗暗赞叹不已。


这是毕业于四川美院附中的李奇生的杰作,他于1961年从四川美院附中毕业后,又于1963年调入地主博物馆工作。他说自己小时候就住在成都南门外,常见到农民挑着担子进城,他们就爱在头顶栓根稻草。优秀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李奇生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我对这次参观很感兴趣。


据称自从«收租院»展出后便盛况空前,李奇生回忆说,当时来参观的群众太多了,他们每天闭馆后打扫卫生,总能扫出一大堆从观众身上挤下来纽扣。观众被泥塑雕像深深打动,很多人看得泪流满面,有人哭得昏倒在地,还有人愤怒地向狗腿子雕像吐口水,拿东西打,李奇生不得不三天两头地为“狗腿子”们接手补脑袋,“送租”场景中那个手牵狗地打手,手拿的那把扇子都被换了好几把了。


第二年夏季梅雨量过大因而发大水,有时水会潜渡进收租院,李奇生和妻子便半夜守在收租院,生怕雕塑被水浸坏,他们刚满一岁多的女儿就睡在两张藤椅中间。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他觉得特别有意义。


参观完这群共分为七个部分(组)的栩栩如生展出的泥塑群雕像后,我们深刻感觉到它们生动地表现出了当年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农民的真实景象。 民国时代的刘氏地主庄园附近居住的农民所受者纯系地主封建剥削的待遇。欠租后所遭受的刑罚极其残酷,一切的生活救援设施全无。收租院内如旧中国地主公馆,鞭朴犯跪,与奴隶毫无区别。此等旧社会的情况有各种实物及塑像示例,与今日庄园附近农民生活相对照,真是天堂地狱般的区别了。

记得文革时期参观者太多,平均每天接待上萬人次,展场也不够宽敞,空气倒是流通,象进了大剧场一样。看到最后一两部分“逼租“,”反抗“的时候,我头便有点眩晕。这便是身体出现疲劳的症候了。在这样的时候,我见到了小王,她也快参观完了,正随着人的潮流朝外涌。


小王是一个长相靓丽的姑娘,她还是一个时常充满着幸福感的那种人。她常把自己形容为是一个性格上有点内向的人,她有许多业余的爱好。而且常发现她的许多业余的爱好难以在她的个人生活中得到平衡的发展。她对此深表遗憾和抱歉。


 她对在收租院中所展现出的这一幕幕地主阶级残酷压榨剥削农民的情景如:---租债比山高,压断穷人腰,地主手里算盘响,佃户头上杀人刀……”;“四方土地都姓刘,千家万户血泪仇!”“斗啊斗,你是刘文彩的手,你是地主的嘴,你是豺狼的口,你吸尽了我们穷人的血,你刮尽了我们穷人的肉。可你,你装不完地主的罪,你量不尽我们穷人的仇!-----当她观看到地主犯下的这一桩桩的罪行之后,她深感到这残酷剥削压迫是旧社会欠农民的一笔血债。


但她也看到这个腐朽没落的地主阶级政权彻底破裂瓦解的时刻的这一天终于来临了。尽管上世纪中叶降临中华大地的这种旧社会政权的瓦解崩溃绝对谈不上是一个旧政权的浪漫地顺应历史潮流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瓦解崩溃。


有关这方面的描叙在电影,书籍,描写因失恋而产生悲伤的戏剧,诗歌和歌曲中都有着非常深刻,广泛而大量地探索且清楚的论述,但这种政权破裂远不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社会政权的破裂---它是一种实际的来得非常及时的旧政权的必然破裂。在这组雕塑作品中,写实风格和泥土材料的运用颇为恰当,中、西雕塑技巧的融合也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


《收租院》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发起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之中,从它的创作背景中可以看出它是当时阶级教育的重大题材,直接反映了1949年以前中国农村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是一段形象的乡史村史,又是"一幅旧社会缩影的图画"《收租院》泥塑群像和秦兵马俑的出现,填补了中国缺乏《荷马史诗》这样长篇叙事诗的空白,这样的评价也许并不过分。


费时约三个多小时的光景,参观完了。我们随着人的潮流涌了出来。陈同学紧紧挽着小王的左肘,步行到庄园大门外广场中心的时候,我们年级有一大群同学拥在那里。----”观看完收租院后,你也许为农民的悲惨遭遇会感到心情很悲愤吧?陈同学这样问着小王。-------“或许是吧,”小王如此地回答着她:-------“但这组雕塑有的是其艺术性,人民性,时代的悲剧性,真实性和典型性,或许这些就是它们称之为自己的独特性吧?”


散居在广场附近的同学们,陆续都聚拢来了,大家都围着刘老师很高兴地谈论着,不期然地品排着坐在广场边缘的花坛的阶沿坎上,大家还自嘲着说:-----“真是‘天下无处不是咱的安家处’呵!平时谁也不会坐这阶沿坎,今天大家都在这儿坐着。”面临着广场聊天。谈谈自个儿今天参观收租院后的心得体会,也谈谈我们开门办学以来自己思想上的一些收获体会。


刘老师对我们谈了谈明天将在公社大院召开忆苦思甜的批判大会的情况,他一再叮嘱我们:--------“你们一定要结合今天你们参观收租院后的心得体会在明天召开的批判大会上来揭发批判安仁公社地富反坏右分子,这样才能够使我们大家的思想得到统一。


-------“我们现住的位于公社大院内的那两间房子是公社暂时分配给我们住的 ,“刘老师忽然这样对我们说道。他还说道:-------”那里的两间房,在开门办学活动结束以前,我们领导小组就一直住在那里了。目前我们暂时不会搬迁的,如果同学们有什麽事需要找我们办的,就请直接到我们住处来拜访我们吧,你们随时都会找到我们的!“
打印 ]
编辑 ]
删除 ]
阅读 (501) ┆ 评论 (0)

Sunday, May 14, 2017

闲聊我收藏着的几件涤荡着岁月风尘的文物

一.下乡当知青时凭票购买的一只上面烧制着毛主席语录的搪瓷缸 在我的一生的记事中最使我感兴趣的几件物品中有一件是一九六九年初下农村当知青时,由国家统一分配给我们每位知青一个凭票购买的进餐及饮水两用的搪瓷缸,上面用硕大的红色的字样烧制着的毛主席语录“ “最高指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引用的毛主席于一九五五年为了鼓励知青上山下乡在一份文件上批示的按语中的一段话。 这个搪瓷缸是在一九六九年的春节过后,我母亲引我到成都市百货大楼知青专供点去凭知青专用票买的。当时究竟付出多少钱买这个搪瓷缸的确是忘记了。一共买了两个。我一个,我妹妹一个。 我后来把它带到乡下去作为茶缸,饭碗等多用途的器皿使用。记得在农村当知青时,夏季的一天从地里收工回来已经是晚上七八点钟了,我一个人围坐在一张小小的饭桌旁边。吃饭的饭菜就是用的这只搪瓷缸一缸煮着窝笋叶,米饭的酱油汤,-----“今晚上也找不出什麽其他菜来吃了,就将就着这一缸吃罢。一切事情明天就可以弄顺畅了。”此时我心里这样想着,但也没有说出口来。 下乡当知青自己煮饭,好像都是在自寻苦恼!为了图省事,有时一个礼拜就用这个搪瓷缸自己煮饭来吃了。我永远不能忘怀这只多用途的搪瓷缸。你在我手中让我用你来为我煮了多少餐饭;你又让我用你来为我熬了多少次汤和中药;我们在乡下甘苦相共两年有余,而今我又把你保留在我身边。 我觉得,这只搪瓷缸是一件最美妙的艺术品。那圆融,滑泽,和那统一的形态,花纹,色彩,恐怕是费了一番功夫才设计出来的东西吧。我要永远的保留着你,珍惜着你。 二.收到一份用钢笔书写的初中入学通知书 一九六一年的秋季我从小学升入重庆第三十三初级中学校了。八月十七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了一封来自重庆三十三初级中学的信,文字是用钢笔写的。但也不难把笔迹认准确。阅读完信后,我却高兴到了万分,原来寄给我的是一份入学录取通知书。我觉得信中用钢笔写的文字比现在用印刷机或电脑打印出来的文字还要有意思。 因为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经济不发达,人民的生活水平低,基本物质缺乏,毫无疑问当时连一架普通的油印机都难以寻觅到。学校只好发动全校教职员工一份份地的用钢笔来手工书写着入学录取通知书。当时人们连吃饱饭都在成问题的时候,代表学校的教职员工却能以这样勤奋认真的态度在艰苦奋斗努力地工作着,这着实是令人钦佩的。 整整隔了快六十年,谁能料到我还保存着这份学校用钢笔书写的入学录取通知书呢?信的尺寸是二十四开的一页纸。信的纸张是有点泛黄旧了,信的折叠处也有点破损了,信封呢?一定被扔掉了。五十六年来我自己的职务是变迁了。生活的环境也变迁了。 我早已离开故国,是往国外住了很久,前不久,我在翻阅一本旧书时,无意之间发现了夹在书页中的这份五十六年前学校寄给我的用钢笔书写的初中入学录取通知书。 我怀念着我曾就读过那所中学的老师们,同学们。我珍惜着这份用钢笔写出的寄给我入学录取通知书-------但我也感受着它带给我的无限的安慰,无限的鼓舞,无限的力量--------- 学校校址是在四川美院对面的山坡上,坡下有一条公路便是通向最热闹黄桷坪街,学校没有修建围墙。左边有一道石梯坎路与电技校相通。右边有一小路与铁路家属住宅区相通。但因教学大楼的地基很宏大,教学大楼的前面也有一片很宏大的敞地,它自然就成了学校的运动场地了。 初中的第一学期是发挥尽致了一种过渡时代的现象。因为我父母亲当时已调动工作离开重庆了,一年级的第一学期读完之后,我就转学到位于成都南门上的一所初中紧接着去读它的第一年级的第二学期的课了。到了成都以后,我自己最初在这样新的环境之中是怎样度过的呢?我焦躁,我怀疑,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前途在何方? 对于学校的英语课程十二分不满意,因为我原来就读的重庆三十三初中没有开英语课,而当时能够填补这种不满意的课外补习课程又完全没有,我自己真是焦躁到不能忍耐的地步了。从零开始,艰苦自学英语,这是当时怎样焦躁的一种心境哟,但是我当时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只有笨鸟先飞,后起直追了。 三.一份推迟很久才颁发的高中毕业文凭 一九六四年的秋季我从成都二十五初中毕业升入高中了。川师附中的校舍就是由从前的工农速成中学改建的,在成都外东狮子山的东麓。学校的后部有一段坡地,上面栽种着水果,成了一座果园,一直绵延着差不多覆盖了整座山头。学校大门与川师的大门相通,校门的前面有一片敞地。前面有一条公路伸延出去与成渝公路相连。 如果不是因为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我们本应该于一九六七年七月高中毕业时就因该获得高中毕业文凭,但后来我们的高中文凭被推迟到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八日才补发的。 记得一九六七年七月,大约是从上旬开始吧,校园的形势一天天的紧张了起来,学校的两派都不退让,说不定那一天他们双方之间的武斗就会突然爆发,动用武器打起来了。 当时市里面两大派的关系已经不绝如缕,川大八二六派曾经被人袭击,川大校园内已经修筑起了武斗工事,以备另一派的进攻。在短短的时间内,双方呈现出了一个紧张相持的局面。 然而形势的缓和在酝酿和进行着,之后,大约就在一年的时间里面形势就发生了变化,陆续先是军宣队被派往学校制止武斗,随后是工宣队被派往学校帮助复课闹革命。 但就在返校复课闹革命后不久,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主席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开展了全国范围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几乎全部前往农村。 上山下乡当知青---这是发生在我人生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它决定了我嗣后十年乃至半生的生活路径。这不可谓不算是一次重要的转折了。下乡当知青两年后,一九七一年初才招工回成铁局当上了一名列车员。 在二十年之后,已经是一九九二年七月中旬的一天了。那天我们全体的高中同班同学在成都百花潭公园举行一场久别重逢后的聚会,庆祝大家分别二十多年后再相逢,还特意邀请我们当年任课老师参加这次聚会,我见到了已分别了二十多年的同学们和老师们,此时大家都兴高采烈地欢聚在一堂,欢声笑语不断。都十分恳切地欢迎着各位的光临。 我还见到这次同学会的召集人杨同学。随后他把我们引领到了一间会议室,围着一张椭圆形的长条桌而坐,在桌面上铺了一张上面印有各种花卉的桌布,座椅上还配有坐上很软和的厚大的坐褥。壁上也悬挂着色彩颜丽的山水国画。在那张极长椭圆形的长条桌上陈列了无数的果品,各种糖果糕点,点心,每人配了一杯茉莉花茶。 茶叙间,大家亲切的交谈,交流各自离开学校,踏上社会二十多年后的心得体会。大家都心情激动喋喋不休地谈论着。我还遇见这次同学聚会的参与者张同学,二十多年不见,他比从前消瘦了好些。他说我的相貌一点也没有变,这应该是他对我说的一句恭维话而已,这是不可能的事。 张同学已经在省的一个厅工作近二十年了,已娶妻生一女,女已十几岁。他在厅里做民政救济,灾民的救援等工作,民政的抚恤等等事务也都是属于他管辖的工作。他很思念高中同班同学,差不多每位同学,他都殷切地问候到了。 十一时倾,主持同学聚会的马同学率领客人至宴会厅。该厅颇宏大,可容纳百人以上就餐,我们的人已坐满五桌。主持人讲话完毕,堂倌开始为每桌上菜。有红烧,清真,炖,凉拌等各样丰盛菜式并配有各种甜酒,白酒。席间,大家侃侃而谈,欢声笑语不断。宴席延时三小时有余才完毕。 在宴席完毕之后,我们应该感谢高中同班高同学,陈同学和当年教我们高中课程的老师们,是他们经过商量的结果,在我们离开附中二十多年后,在这次聚会的现场向每位同学颁发了已迟发了二十多年的高中毕业文凭。 四.一份未经考试获得西师的毕业文凭 等到我在成铁局客运段工作的第二年的十月初头,我还在跑成昆线的时候,有一天客运段人事科科长来我们车班对我说:“我已经被段上推荐上大学了。”这真是一件令我求之不得的大喜事,太令我感到高兴了。在当天晚上,我就被留下来了,不用再跟随车班跑车了。 就只这么一晚,我便与车班的同事分别了。临行之前,车班同事还是特意为我举行了一场欢送会。这次我们便算得上是真正地分别了。之后,我一个人孤影悄然地从成都到重庆来上大学了。 在校就读了近三年半多一点近四年的时间。我们是提前在七七年一月毕业的,因为农历新年后要返回到原保送单位成铁局上班。毕业考试的榜示也没有揭晓了,因为我们大家从入学到毕业都没有参加过一次考试。最后一学期的成绩顺序我还算是在前列,这刚好表示了我既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又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结尾。 在校差不多有四年的时间,痛痛快快而艰苦努力地学习了近四年。那时作为一个年青人还是比较好学的。这一点可以说恰如好的由我后来的学习经历所证实了的。但我自己不是一个甘心堕落的那种人。 毕业了,毕业了,好容易才盼到了毕业的那一天哟!虽然在校只学习了七个多学期的课程,但就好像受了三十年的煎熬似的。毕业文凭是系总支书记亲自临场颁发的。大家都好像觉得十分荣光似的。离校前一天的下午大家在北碚街上的一家餐馆里吃毕业宴席庆祝获得毕业证书。 尽管我们在校努力读书近四年却没有参加过一次考试,这本是当时执行的教育路线的结果造成的。对不考试本身就拿到学业文凭在我自己却不甚喜欢。而这样的结果却为我们今后的工作造成了一连串的误解。这误解必然会对我们今后的人生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

Sunday, May 7, 2017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30 )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30 )

 (2017-05-07 12:15:07)下一个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30  )

照片为西师校园与大邑安仁古镇风

望着 挂在木架上的那幅褪色了的上面赋予不同色彩绘制的标识着的各种经济指标的«大邑安平公社地图»真使我们的感官焕然一新。再加上周书记妙语连珠,按图索引讲解得比较有趣味。我们到这时好像才真正领略到它的奇妙的吸引力一样。

促成当地农村巨变的自然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力量,这在当时是代表着一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潮流的,但在大邑农村那样曾经是偏僻的乡陬,在周围邻近乃至县城附近的农村都还不十分注意到这一点即----大家共同走集体农业合作化的道路的时候,他们独能开风气之先河,很早地改革了过来,锐意进取,这儿却不能不说是人的因素在发挥作用了。

当地农村基层干部艰苦奋斗,锐意变法,这是他们卓识过人的地方。像他们那样忠于职守,能够离开我见,专以群众利益为本位的人,我一生之中所见绝少。当然他们起初也彷徨犹豫过,而且很悲观地观望着未来,但那也并不是出于他们的初心。因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是很落后的,不是他们不思进取,是当时的社会逼迫他们不能思进取的。但他们能以尖锐的角度转变过来,他们以后便再没有彷徨犹豫过了。一直在农业合作化运动道路上高歌猛进。

周书记在介绍会上还作了关于安平公社今后五年发展计划的报告。有详细的规划蓝图,蓝图指实,一一加以详细说明。据云全部计划完成将费时五年的功夫。分两个阶段计划而执行之,将使安平公社成为一个具有初步农业现代化的公社。届时村村将修通行驶拖拉机的机耕道,将靠着有机复合肥料和农田水利建设的设施使川西坝子的这片沃野变成粮仓。实现规模宏大的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程度甚高,一切设备如城市。

而现在的安平公社社员经过尚不足三十年的努力,己从旧的安平乡蜕化而为新的安平乡,这是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伟大胜利。这对于我们应该是一个很大的鼓励。我敬祝安平公社的各位社员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然而我们今天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参加周书记的介绍报告会,拜听了他的报告后,我们得到了很多的教益。农村的基层干部自建国以来在执行农业集体合作化政策上所具有实干而又艰苦奋斗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缜密审慎的方法是十分值得我们钦佩的,我们将把它们带回课堂上去更深化地结合实际学习,使我们的教育革命更能深入开展下去。

周书记的有关安平公社的基本情况介绍会花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才介绍完毕,完毕了刘老师就将我们全年级开门办学的同学们分成了四个连队。俄语班同学是第一连队,英语一班同学是第二连队,英语二班同学是第三连队,英语三班同学是第四连队。

这四个连队的同学,都来自四川东西南北各地,地方区域很相近,同时同学们的性情也大概相同。川东北的同学带些豪爽气质,不免有些急躁,冒进,川西南的同学带些都会气质,不免有些清傲,自以为是。

虽然在文革时期由于各地方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本来已有城乡,县界的地方观念,又加以不同班,在学校中虽同住了许久,同系同年级的同学中有的完全不知道姓名,有的见面情同佰路,互不相识的情形还是极为罕见的。能够接近而想得的人,不消说还是来自同一地方或同班的同学了。

待我们把四个连队学生的名单拟定之后,刘老师向我们交代了进驻安平公社以后的我们开展开门办学活动的步骤,他把预计着的计划梗概告诉了我们,他特别要我们注重对教育改革方面的宣传。

他说:“安平公社中学大部分同学是贫下中农子弟,他们似乎从往昔文革时代前的旧的教育制度气习里还没有十分解放得出来,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功名成就,而是为了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和毫不利己专门利 人的精神,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与贫下中农相结合,全心全意献身于农业现代化的精神。我们的开门办学能让他们重新精神百倍回到课堂上来接受教育的。“

-------‘我们将用教育革命的理论来指导我们这次的开门办学的活动。开门办学要为广大的贫下中农服务,开门办学才能获得正常的发展。贫下中农要被农业科学知识武装,农民群众才会发挥伟大的力量。这科学知识与劳动人民的结合,只有在我们国家是确实地作到了。广大社员群众们拥有的这种实践精神我们也一定要带回课堂上去,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焕发出一种崭新的气象。“

-------“按照我们开门办学的日程,明天是参观四川美院的雕塑家与当地的艺人相结合创作的收租院,接受阶级斗争的教育,这一展览地点恰好是最适宜于接受阶级斗争的教育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

--------“结合参观收租院之后的感想,我们将与公社革委会一道联合举办一次阶级斗争忆苦和批判大会。之后,我们将下乡去开门们办学,还要深入田间地头与社员一起干农活。最后我们要将这次开门办学之行的经验好好总结一下,带回去,把这些宝贵的经验传达给本系的同学们和老师们。我今后就打算写一份我们这次开门办学的纪要,经这份纪要把我们的经验公布出来,希望大家注意。假使下一届的同学们将要来安平公社开门办学,我们开门办学的经验将对他们有很方便的参考作用的。“

刘老师是很有趣味的一个人。他虽然是系上的一名政工干部,但他在政治上和理论上的知识是很正确而丰富的,而且还有文艺上的修养。他很喜欢诗,特别喜欢往年自杀了的俄国的薄命诗人普希金。他的关于俄罗斯文学的造诣是使我惊异的。他在大学仅仅学了四年的俄语,最初在家乡的初中开始学俄语,其次是在家乡一个镇上办的一所高中继续着学,最后来到重庆西师学俄语。

他不仅对于上世纪中叶以来的俄国近代文学知道得很详细,而且对于旧文学也有相当的研究。尤其是他喜欢诗,对于俄国诗人的派别和其短长,谈得很能中肯。这在一个大学的普通的政工干部的确实可惊异的事情。在空闲的时候,他随身带着的一册贺敬之的诗集,里面夹带着一本普希金的诗集,有时我以请教他为由,请他把普希金清新的歌吟农村的诗,在口头上替我们翻译过来。他总是欣然应允。

大约因为他见我们也是喜欢文艺,而且也特别喜欢诗的原故,大家和他都很能相处。自从北碚出发赴安平公社开门办学以来,一有闲暇,他总爱应我们的要求朗诵一些他认为译得好的普西金的农村诗歌。记得有一天,在开门办学活动结束之后,在归途中,他与我们一路同行,应我们大伙儿的要求,他兴高采烈地用醇厚的男低音,用发音颇为标准的俄语,带着很浓烈的感情向我们朗诵了普希金的农村诗歌---“乡村”一诗:

     乡村          by普希金

祝福你,荒远僻野的一角,

闲适,工作和寄兴的所在,
是在这里,我的日子悄悄流去了,
沉湎于快乐和遗忘的襟怀。
我是你的,我已抛弃了豪华的宴饮,
虚妄的游乐,女人的声色的迷宫,
只为了田野的静谧,树林和谐的乐音,
为了自由的安闲,最宜于幻想驰骋。
我是你的:我爱这一座花园
幽深、清凉,各样的野花开遍,
我爱这广阔的绿野,洋溢着禾堆的清香,
一些明澈的小溪在树丛里潺潺喧响。
无论放眼哪里,我都会看见生动的画面:
这里是两片湖水,平静无波,
在碧蓝的水上,偶尔闪过渔船的白帆,
湖后是起伏的丘陵,一条条庄田,
远处散布着稀疏的农舍。
在潮湿的湖岸,成群的牛羊正在游荡
谷场冒着轻烟,半夜旋转着磨坊的风车
啊,到处是劳作和富裕的景象。
我住在这里,摆脱了世俗的束缚,
我学会在真理中去探寻快乐,
我以自由的心灵崇拜自然的规律,
我不再聆听蒙昧的世人的窃窃私议,
我会以同情回答羞怯的心灵的倾诉,
而不再羡慕恶徒或者蠢驴
尽管他们怎样以不义而飞扬跋扈。
古代的先知啊,是在这里我向你们请教!
         ----------------------------------------
           -----------------------------------------------------
打印 ]
编辑 ]
删除 ]
阅读 (2218) ┆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不支持HTML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