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30, 2013
【習氏对新疆维族的高压政策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習氏对新疆维族的高压政策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与胡錦濤派系斗争激化
【矢板明夫—发自北京的报道】将于11月9日開幕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18届三中全会要召开之前, 在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天安门发生了汽车强行冲撞爆炸事件,这可能会加速引发共产党未来的权力斗争.据中国媒体报道,这明显是维吾尔族人干的,这是对习近平主席近期主导的少数民族高压政策所产生的事与愿违的结果的反应。未来,还存在要求制定政策重点向与习主席拉开距离的党内改革派转移的可能性。
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从今年四月至六月警察与维吾尔族人已接二连三不断发生群体冲突事件。当时,习氏在新疆的领导班子为此投入大量的武警官兵应付,并允许他们开枪镇压。在那之后,还从维吾尔族人手中收缴了刀具,在一些地区还强行实施禁止人们留胡子等措施,继续强化实行宗教压制。
据共产党的有关人士透露,前国家主席胡锦涛领导的顾问小组人员批评说,习氏的这些高压手段“加剧了民族之间的冲突” 。今年6月在习氏自己强烈意愿主导下进行的访问美国也没有获得具体的成果,否定习主席的对内对外的政策,并要求习氏的当今实行的政策完全改弦易辙,持这种意见的人在党内急剧增加。
据有关官员透露,此时习主席向作为自己后盾的江泽民请求帮助。已完全退休的江氏在7月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时,对习主席表示全力支持。有关如何应对维吾尔族人的问题,江曾题写一联上面书写着: “果断地决定,迅速冷静应对”的字幅送给了习氏。由于在党内至今仍然保持很大影响力的江氏在此时给予习氏及时的帮助,使得党内对习氏的批评暂时平息了下来。
然而,根据香港的人权组织透露,据称此次事件中的其中一名死者的亲属,早前在6月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发生暴乱恐袭中被公安击毙,如果证实他为了报复亲属之死的目的而自己装置了这个“自杀炸弹”的话,这就事实上证明习氏的少数民族政策是“失败”的.可以想象批评之声会再度高涨起来。
还有信息透露称: 在三中全会上,习氏准备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书记張春賢就最近发生在北京天安门的汽车冲撞爆炸事件中要承担的責任进行质疑问責,改革派要从习氏手中夺回政策制定的主动权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编译自:產經ニュース: 習氏の弾圧策裏目…胡錦濤派と闘争激化も
Saturday, October 26, 2013
【写实的当代短篇小说大师爱丽丝•芒罗】……2
【写实的当代短篇小说大师爱丽丝•芒罗】……2
芒罗就是加拿大的一位乡土文学作家,一生笔耕不缀,创作甚丰,成就主要体现在写实的乡土小说与心理小说创作。此外,散文创作、文艺理论和文学评论亦呈现出丰富的文化蕴含.她的很多具丰富的本土文化特色的短篇小说的背景都放置在一些并非虚构的安大略省西南部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小镇上.
同样与莫言与福克纳他们俩相似的是, 莫言的作品扎根取材于他的家乡山东省高密县东北乡,而福克纳的作品扎根取材于美国南方.芒罗作品深深扎根于她的加国的故乡安大略省小镇的这片土地上,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有力地拓展了她的文学的想象空间、使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是什么使其作品赢得了公众的青睐,而且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起全球读者的关注?
当她初开始写作的时候,能激发她创作灵感的生活环境就存在于她生活的那片土地了,这些对她是很真实的,而她要写的故事又是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事迹,而且她对此的感受又是非常真实的.之后真实发生的获得诺贝尔奖就是预料之中的事了.随着她个人生活的经验的不断累积,写作的灵感也不会枯竭。多年来好作品层出不穷。
读她的有些作品使我们联想起了君特•格拉斯,威廉•福克纳和莫言的作品.都是充满乡土气息,积淀着本土文化,凝聚着地域特色,弥漫着乡土气息浓郁的小镇、安大略省西南部小镇的地方风情、家庭环境都成为芒罗写作的主题 ... 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维多利亚”里,充满了男女间矛盾、男女困扰和家庭的不和谐。随着她在这里成长,结婚,生子,这些人生多彩的经历给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芒罗就是依靠这些积累起来的素材多年坚持不懈的写作, 而成就了自己的无可非议的短篇小说大师的地位。
我们这里就是人们要寻找的作家爱丽丝•芒罗的家园,她的作品经她操持外科手术刀式的修饰后表现得如此强有力,以致于一个喧闹的怀疑论者会询问道是否真的有这么有趣的作品会从安大略省西南部的一座被画家格雷格•柯诺把它称为索韦斯托的小镇产生------不仿读一读她的一篇故事,只是一篇故事,然后读完你会感到非常震惊地放下书来,陷入了沉默思考。
芒罗向机遇挑战,而不是向获得诺贝尔奖的胜率挑战。要赢得诺贝尔文学奖所有你需要做的就是才华出众地写作一辈子。许多人这么做了。但是不一定人人都会有把握住机遇成功,这就像一道如同高高的洛矶山脉似的屏障挡住他们通向成功之路。起初的情况对芒罗也是相当不利的.当芒罗很年轻,经验不足之处甚多时,所有对抗她的文化影响力聚集起来敲打着她。
芒罗与众不同是她对单调乏味的生活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敏感。这给
她带来了很不起眼的平平常常的写作素材:-------加拿大的乡村生活,遭践踏的妇女,爱浮夸的人,难熬的冬天,平淡的情感,平静清贫而令人绝望的生活,最简单的食物,不大声说话喧哗,很颓废的意气消沉。” 芒罗把它们编造出宝石般的东西。她不会作出评判,让读者们自己去评判.这就是芒罗的才华过人之处。她用平淡的色调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挖掘出他们的性格特点,这就是她最好的创作手段,把人物生动地描述出来,让读者们阅读后感到震惊得目瞪口呆。
这也就是她的描绘社会人文风景的观念,而这种观念提供了一种惨淡的人生的欢笑嬉闹的画面(通常是最好的一种画面。)。正如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所写的,“她的敏锐的,细微的社会阶层意识的观念,这观念鄙视将一个阶层的人们从另一个阶层中分离出来,她的这种观念来得太实在了,如她笔下的人物都习惯性地严格反省自己的言行,情感,动机和良心,并发现她们自己的不足。“
阿特伍德变得更加有些悲观忧郁了且作出准确的描述。 “宽恕是来之不易,惩罚是频繁和苛刻的,潜在的屈辱和羞耻潜伏在每一个角落,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人会侥幸不被她发觉。”
所有的人都深感奇怪的是好像芒罗的小说中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当人们剥开它们,这些秘密就暴露出来了。我相信这一点,但是我自己没有这样干过。我不需要这么做,因为芒罗已经这么替我们这么做了。
芒罗觉得你真是有趣的。你很有意思,也许这不是一种奉承你的方式,但芒罗操持解剖手术刀戳进你的沉默的历史深处,同时将解剖带出不寻常的事物。美国的小说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曾经说过, “大部分严肃小说的旨意是” “让读者,像我们所有人一样被放逐困守在作家自己的头颅中,让他的想象力可以接触到其他自我。”没有人能够在芒罗完好无损的创作发掘过程中幸存下来。
迄今为止,芒罗发表的小说多以描述女性为中心,善于描写,捕捉普通女性复杂的心理活动与情感世界,在平常的叙事中,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一种具有美感的享受。国内于2009年出版芒罗小说集《逃离》,由著名翻译家李文俊担纲翻译。她的小说《亲爱的生活》中有很多以性格坚强的妇女们为基本核心的人物描述---- --- 我们认为她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或者她只是从一个女性的视角被吸引来写小说的作家.
艾丽斯•芒罗已发表14部作品, 包括13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大多数取材于加拿大普通小镇的生活经验,以描写女性为中心,重点探索普通女性复杂的心理与情感世界,在她精心策划,细腻的描述中, 给读者带来阅读与心灵上的强烈震撼。因此,芒罗的小说被归于写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但她对女性们的心理描述分析研究准确,人物刻划细腻,可说是达到了微妙微俏的境地。
在故事叙述中,她不像现代西方文学主要流派那样大量使用诸如意识流超现实主义或是魔幻主义等现代派手法,她从不使用,她完全采用传 统写作手法. 是的,确实如此。猜测为何如此的原因可能是在一些国家,许多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要受到政治的影响,例如,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可能有一些他们不希望触及的尖锐或敏感的问题。
在碰到这样的情况时,一个作家可以注入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些问题从现实世界中隔离出来避开,掩饰起来.也许他们可以采取言辞夸张一些情况来缓解 - --当然那是敢作敢为的,生动的,有依据的夸张,而在他们的现实世界中确实也存在过这样情形。所以,其实他们相信这些限制或审查作品对于伟大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我想可能这是芒罗的小说没有采取意识流超现实主义或是魔幻主义等现代派写作手法的原由之一,因为在她写作的环境中她并不曾受到过这些对作品的限制或审查的约束.
首先,芒罗很敬佩和尊重她笔下描述的妇女。她认为她们是非常高尚的,她们的人生经历或一个妇女可以忍受的困苦总是远远多于一个男人。当她们遇到巨大灾难时,女人总是比男人更勇敢面对 --- 我想这是因为她们具有自己应有的接纳挑战能力,她们也是平凡的母亲。这样带来的精神力量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东西。在芒罗的作品中,她试图把自己摆在所描述妇女的境遇,尝试着从女性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这个世界。
但关键之所在的是,她也是一位妇女:她是一个女性作家。在她的书中,她解释的世界就好像是她自己亲临过的那样的世界,这样写实的作品从而深受到广大女性读者由衷地赞赏和喜爱,吸引了广大读者并得到文学界认可.有些事不是你可以做任何事就可以改变的她们的命运的. 但尽管如此,她崇拜和热爱妇女们,在作品中关注她们的命运,这就足够了。
是的,她小说中被提及到的回忆录祥尽地描述她个人的经验和她的日常生活,但其中也不乏描述一些富想象力的轶事。但讲述的依旧是一些平凡人的故事.然后,故事中展现出的忧郁的情调确实是非常准确的,集中写了自己和自己亲人的故事是小说的显著特色,她回想起了自己已经一去不复返的青年时代时所表露出的愁绪也是感人的,芒罗的故事能够深邃地洞悉人们间童年生活的关系,以及加拿大小城生活的实质。” 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目睹了加拿大发生巨大的变化和进步,无论是在生活水平提高或其公民的智力或精神层面上的进步都是显而易见的。
芒罗说,她的理想是写出的故事要非常清晰,看起来仿佛就像透过完美无暇纯净的水那么清澈,这样描写的文字让读者马上读懂故事中所发生的事了。“
对于她故事给读者的出乎意料的清晰感,以及对于她故事所设置的背景,我们都了解。她深刻理解她胸中贮藏的神密写作方式,我们为爱丽丝•芒罗,这位加拿大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感到欣喜和自豪。
- 瞧,当晨曦微微初露,就在你饮一杯早晨咖啡时-----而芒罗已经伏案孜孜不倦地开始了她已经从事了一辈子的小说写作了。
Tuesday, October 15, 2013
【写实的当代短篇小说大师爱丽丝•芒罗】……1
【写实的当代短篇小说大师爱丽丝•芒罗】……1
加拿大作家爱丽丝•芒罗被授予20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艾丽斯•芒罗1931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温哈姆,她现居住在安大略省的小镇克林顿,是出生于加拿大的第17位诺贝尔奖得主,也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13位女作家。“选择她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对她造诣深厚的才能和令人震惊的洞察力表示的敬意和赞美。”
她被称之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文学评论家说:”她的透切精到的讲故事的方式备受广泛地好评,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故事叙述的透明清晰和心理描述的写实主义为特征的基础上的。“
2012年她发表了她的最新的短篇小说集《亲爱的生活》后,芒罗宣布封笔。她没有想到她竟然获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要猜测到谁将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主并不总是容易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芒罗几乎要放弃写作短篇小说了,公众开始期望她认真地写一部长篇小说,”她说,“她尝试了,但终究写不下去,只写了一半就放弃了。她的出版商吉布森告诉她:'他们对你这种想法'全都是错的。“这就像硬要把一个短跑运动员变成一个马拉松长跑运动员那样。 “你就是一个短跑选手式的短篇小说作家,”他告诉她:“如果你写短篇小说,一直写到你生命终结,我都会把它们发表出版。
现在她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芒罗的最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是2012年出版的《亲爱的生活》,今年6月这部短篇小说集为她赢得了第三届延龄草图书奖。除了布克奖,芒罗已经赢得了两次靊業银行吉勒奖(2004,1998),三次总督文学奖(1968,1978,1986),英联邦作家奖(2005年),首届玛丽安•恩格尔奖(1986 )和美国国家图书影评人协会奖(1998)。芒罗还是多伦多的湖区港湾节奖所颁发的$10,000加元奖金的获奖者,她已被邀请出席11月2日举行的向爱丽丝•芒罗致敬的活动. 爱丽丝•芒罗现在已经赢得了所有最令人垂涎的文学奖,她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库切的名字联系起来了。
她82岁了,并且已经把她一生都花费在短篇小说的创作上---一共出版有14部原创的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我青年时期的朋友》,《少女们和妇人们的生活》,《你以为你是谁?》,《爱的进程》,《公开的秘密》, 《一个善良女子的爱》《憎恨、友谊、求爱、爱恋、婚姻》《逃离》,《我一直想告诉你的一件事》, 《丘比特的月亮》, 《石城的远望》, 《过分的幸福》。
爱丽丝•芒罗的作品表面上呈现出它的简明和平静的外表现象,这其实是一种具有欺骗性的假象,透过表面现象,展露出的是一个具有深刻见解力的故事,一个观察的载体和一个更让人们沉迷于其中的智慧的世界,“同行的美国犹太短篇小说作家辛西亚•奥齐克称赞芒罗为当代的契珂夫。“这意思是她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
她故事写作的背景都是放在她居住的乡间小镇及其邻里.翻开她的任何一部作品, 人们就会发现她把故事写作的背景放在多伦多皇后大街上行驶的有轨电厂上,或者放在温哥华基斯兰奴海滩上,或者放在芬迪海湾旁. 芒罗还把大部分故事背景放在她居住的的基督教长老会的安大略省的小镇上,描写在镇上的医生的候诊室里放置着《麦克林》和《城堡女主人》和《星期六之夜》等杂志供患者等待就诊时阅读。
还生动地描述她笔下的人物去联合教堂做礼拜;他们在加拿大轮胎连锁店购物等情节。她把写自己的故事的背景不仅放在她出生之地的安大略省的温哈姆和她后来居住之地的安大略省的克林顿小镇,而且还放在她的前夫吉姆•芒罗开了一家书店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维多利亚.她以前常常在那家书店工作,至今许多人仍然认为那家书店是加拿大最好的书店。
三年前,在多伦多举办的国际作家节上,芒罗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她一直在与癌症进行抗争,但她没有进一步提供有关病况的祥情。
芒罗最近宣布,她已经放弃了写作“我们将简直难以想象如果缺少了她, 由她在加拿大文学中构建的这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将不复存在了。
1931年她出生于安大略省的温哈姆,她童年生活是在大萧条年代中度过的,更糟糕的是,她还是一个女孩,这意味着在20世纪50年代时,她已经20多岁了,那时的女性仍然普遍受人歧视被认为是无用的废物垃圾。她的生活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就只有那样得过且过地过下去。
这位名为芒罗的生下了三个孩子的温哥华的家庭主妇,她疯狂地阅读,并不顾一切地写作。她的第一部作品发表于1968年,是一部由15个故事组成的故事集,,那时,诸如加拿大文学之类东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他们从不动摇对高质量写作的追求,这位82岁的女士从一开始就对此没有发生过动摇,现在对此也没有发生过动摇。
芒罗以一种几乎无法描述的极其认真的精神研究她的人类同胞。在用自己一生的时光一直从事散文的写作。这就是芒罗正在从事的光荣伟大的事业。
Thursday, October 10, 2013
【怀念父亲】........( 6 )
【怀念父亲】........( 6 )
定购的去北京的火车票是第二天早晨八点的快车票,因为第二天一大早就要出发,怕时间来不及,当晚在招待所服务台把客房的账清结了,赶回房间收拾了一下行李,也没有费多少时间,行李只是一口皮箱.到了晚上九,十点的时分,父亲便就寝了,因为第二天要起早床赶火车.从武汉到北京的火车一天有好多趟,从凌晨到深夜都有,早晨八点是一趟特别快车.第二天早晨六点钟父亲就起床了,洗漱完毕,旋即赴食堂用早餐, 只见要去赶早班火车的招待所来自各省的旅客差不多都聚集在这儿用早餐了.
餐毕,父亲立即返回客房拿上行李.为了要去赶这趟早晨八点去北京的快车,离开之前便只得匆匆与他同住一室的外省的技术人员告别. 此时招待所的工作人员也走过来与父亲告别了.他们不断地对父亲说:”欢迎你下次出差来武汉再来我们招待所住宿”. 这些招待所的工作人员待人都很诚恳,都颇有良好的素养,父亲得到了他们很大的帮助.父亲也向他们道谢.随后父亲手提一口皮箱,走出了招待所大门,在街头雇一辆三轮车,父亲不知道火车站是什么街名,只向车夫指了方向,说往火车站. 三轮车搭乘着父亲径直朝火车站驶去.八时前两刻钟赶到车站,下车后,付了车资,向车夫道了谢,携带着行李朝火车站检票口走去.在检票口的检票员查验了车票,也没有费什么手续,和遇到什么麻烦, 就很客气地让父亲进站了.
他提着行李朝一号站台边上停靠的快车走去.火车站甚大,除了宽大的候车厅之外,厅内还兼营食品杂货店.甚整洁, 食品种类也丰富.走进一号站台,见站台边上停靠的快车车窗下挂有”武汉-------北京” 标示牌.便登上了第一节硬卧车厢,车内每一隔间包括六个铺位,分上,中,下三个铺位,在左右两边排成两行相对称而置.父亲有幸购买得右边下铺位的车票,继经列车员验票后,安置在贴着铺位号的卧铺上了. 硬卧车厢的过道不甚宽畅, 过道的一侧有宽敞的车窗,其下 置有一把可折叠的座椅, 翻转坐下从窗外望出去沿途景色一览无余.
八时倾列车准时发车.途中所见多系郁郁葱葱的鄂洲大地的风光,一望绿色原野,无山峦可见.小河道是清澈的流水.农田沟渠遍布,广袤的田畴上好似人工挖掘的沟渠两旁长着青草.见这一派熟悉的原野景色颇有一种从四川大地上移植过来的风景的感觉.观近处铁路路基堤两边栽植的一排一排树在车窗外一闪而过,但那些树木都还在茁壮成长之间.足见这些树林特别茂盛而壮大, 这里田畴交错,沟渠纵横,田野里一片青绿, 青青麦苗在和煦的微风中荡漾,鸭儿在溪边憩息,鹅儿在波光粼粼的水塘中踩水。 完全是一派隽永的乡愁不能遏止的景色.夜在卧铺上睡眠,颇为安稳.夜半时分醒来一次.车已至河南安阳站,作了一次较长时间的停车,天很黑.站上有旅客排队上车,系由此前去河北石家庄,保定和北京的旅客者,人人上车皆有座位.
次日早八时倾快抵达北京,火车开始减速向北京火车站驶去.由车窗望出去,只见整个北京城被笼罩在一片由狂暴的大风从北边沙漠卷过来的黄色的沙尘之中,天空灰朦胧的,火车沿着铁轨向火车站内滑过去,车行颇缓,最后在北京前门火车站大楼前的一号站台前停车. 前门老火车站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天安門廣場東南边的大街上,这座火车站历史悠久.北京人俗称的前门老火车站,它真正的名字叫“正阳门东车站”,只要到过天安门广场的人可能都曾从它门前经过。该建筑位于天安门广场东南角,为欧式建筑,始建于1901年(光绪27年),落成于1906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待列车停稳后,父亲把行李从行李架上取下来,手提着行李,等待着卧铺车厢开门下车.当车厢门一打开,车内的旅客们就开始骚动起来,争相朝车门拥挤着过去抢先下车,但最后秩序变得井然了,大家依秩排队下车. 父亲下车后,抬头见车站大楼上方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多年后他回忆起就是这第一眼看到的这面红底色上镶有五颗金星的旗子是留存在记忆中最温馨的感动.站台正中处有一通道.乘客被引向这一通道,左转,折入一验票口. 父亲经验票员查验车票后,就放行了.他步入车站大楼的候车厅内,在大厅内盘桓了一会,才拾步朝外走到了大街上.
这是父亲第一次踏上北京的土地。父亲看到大街上大部分行人都穿着新的保暖御寒的深蓝色棉衣。很少看到有穿着补丁或衣服褴褛破旧的行人,这就是父亲走出前门火车站后对北京的第一眼印象,这也是他仅首次到访北京后就充分领略到的景观.这一印象一直伴随着父亲离开北京时都还留存在他的记忆中,当时北京是一个拥有两百万人口的城市,不过城市人口主要是由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受过教育的人员,小店主,及占很小比例的从事轻工行业人员组成.
在前门火车站外面的大街上有公共汽车站.可由此乘车去市内.在公车站上排队等候了不长的时间,父亲就坐上了一辆到燃料工业部机关邻近街道的公交车,汽车出发向市内驶去, 但公交车行驶须得绕道,街上交通管制极有条理.市内看不出有什么高楼大厦,多数是破旧不堪,低矮的房屋,市街上有的建筑还是相当讲究,爱用灰黑色,表示着京城皇家的色彩.见市街上交通工具应有尽有.也有人力黄包车,脚踏三轮车载客.火车站离燃料工业部尚不算太远. 燃料工业部离机关招待所很近,对街便是,公交车在与燃料工业部毗邻的街道上停了车.父亲携带着行李下了车.一直朝燃料工业部走去.
父亲自己还是很幸运的.因为原庄则栋前妻年轻时貌美的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鲍惠荞女士的父亲鲍国宝先生曾是解放前宜宾发电厂的厂长,刚解放就被调到北京任成立不久的燃料工业部任修建司的司长,后担任电力工业部一级工程师, 在宜宾发电厂工作时,父亲受到鲍国宝先生的特别器重,他每次出差去北京,都是要去拜访鲍国宝先生.原宜宾发电厂的曾与鲍国宝先生交谈过许多次的很多工人都感觉到鲍国宝先生给他们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始终令他们感到吃惊地是他说话时的语气是多么温柔,而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汇来形容他,他是一个有技术才华的电力工程专家,他不是一个沉默寡言甚至还有些害羞的人。他对工人们很殷勤,常常使他们感受着他的兄弟般的温暖的情谊.
他的人生也有一些波澜壮阔而又曲折的经过, 他也曾经在美国留过学.鲍国宝,广东中山人(1899.5-1978.10),191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随即赴美。1922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动力系,获机械工程师学位。1923年回国。
鲍国宝先生介绍:“ ( 回国后曾任浙江大学教员,交通大学教授,建设委员会处长,南京首都电厂厂长,福州电力总稽核总工程师,广州电力管理处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抗战期间同时担任宜宾电厂、岷江电厂厂长和自流井电厂董事会董事长;抗战胜利后又任广州电厂理事长、冀北电力公司总经理。
1949年后,鲍国宝历任华北电业公司总经理,华北电业管理局局长,燃料工业部修建司司长、设计司司长,电力工业部、水利电力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一级工程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第二届理事长、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担任电业部门的技术领导工作。
鲍国宝长期从事火力发电、水力发电的技术研究及发电厂的设计与管理工作。他是电力工程专家,国家一级工程师。对中国电力工业的初期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1949年7月7日,北平市各界群众纪念“七七”事变12周年并庆祝新政协筹委会成立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晚上8点,大会在49响礼炮声和(仪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开始,大会主席团主席彭真致开幕词。毛泽东和周恩来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鲍国宝是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他曾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第二届理事长;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担任电业部门的技术领导工作。晚年,曾参与并完成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工程分册》的翻译和校订工作。…----(来源:《中国电力人物志》,水利电力出版社))”
他一生专从事电力工程的技术工作,倘若有人把他的经历逐一写出来,尽可以成为一部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现代史.可惜现在鲍国宝先生早已去世,至今他的详略生平介绍也未见诸于在报刊杂志上刊载,恐怕有关他的资料也散失了..但他的后人,在今天已经成为艺术和科技方面的杰出人材,那是很值得人们欣慰的事了.
父亲甫一抵达北京就前往燃料工业部机关看望鲍国宝先生,他与我父亲相识的关系上,由于他的斡旋,安排父亲住在燃料工业部招待所.他也顺便到燃料工业部机关 去报道,递交了留苏培训的介绍信。
在部招待所住下后,父亲就到燃料工业部拜访一些刚解放就从宜宾发电厂调到北京部里面工作的老同事.
早在父亲来北京访问他们之前,他早就结识了一些曾在欧美留学归国的原宜宾发电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听说他们之中有的人在美国留学了几年,抗战开始时才回到国内来.起初生活也是飘浮不定,靠同乡的关系,后来依附鲍惠荞女士的父亲鲍国宝先生,在他所主管的宜宾发电厂谋求到了工程师的职位,他们都曾经历过长途旅行跋涉后,从东部沿海的沦陷区辗转了几个月才抵达宜宾,到达发电厂就职. 聚集在这儿的技术人员来自全国各沦陷区的差不多都有,当时他们还是从宜宾发电厂的一个普通的技术员所干的工作做起。
他们谈起大家当时同住在宜宾发电厂的简陋的职工宿舍里,分享着抗战时期中国的广大的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的人士所度过的简朴生活,并喜欢那样的生活。那时他们在电厂的工作不受长期合约的保护,厂方也没有付给他们高工资。他们与父亲一起在工厂车间内的相同艰苦条件下工作,那些特别,古老而又陈旧观念的罩在他们头上的欧美留学殊荣似乎也被人们遗忘了。鲍国宝先生调任燃料工业部担任修建司司长后,网络了一批人材,他从宜宾发电厂调走了一些欧美留学归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北京燃料工业部工作.
鲍国宝先生是抗战时期流亡四川的首屈一指的电力专家,后来的许多技术专家差不多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到北京后,所研究的主要是大型火力发电厂和大型水电站的建设.至今还尚没有见过有人拍摄过一部专门描写发电厂发展现代史的电视连续剧.如果邀请由已去世的来自新泽西州的美国著名的电影演员詹姆斯•甘多尔费尼来出演的话,因为他尚还健在的时候曾扮演了从1999〜2007年拍摄的86集电视连续剧《黑道家族》中的主角托尼•索普兰诺,这是一个既具极端暴力而又富有暖人心扉的同情心的心境十分复杂的黑帮老大人物。甘多尔费尼是一个极有艺术才华的演员,他的温暖如春的性格也足以让他能担任演出较为吃重的角色,但要他来扮演解放前国民党政府的宜宾地区专员的角色,一定会演绎得微妙微俏.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