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23, 2017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23 )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23 )
照片为西师校园风景照之一
一九七四年十一月初的一天--------。这个日期我记得很清楚。这一天上午全系的师生得到了通知,要求到系大会议室听系党总支书记作报告,我揣想;这里可能有什麽重要的事情要向全系师生传达。这或许意味着校园内马上就会掀起一场新的政治运动了。
到了会议室,果不出所料得知将要作的报告内容并不是寻常的教育要革命,课程需精简,学制需缩短等等之类的文革时代一般流行的话题而是召开一次动员我们外语系七三级的全体师生赴川西农村去进行为时一个月的开门办学---学农的誓师大会。
在这次召开的动员大会上我们除了要学习毛主席的指示,结合开门办学,即学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学文化科技知识外 ... 我们年级一百多名师生还举行了上山下乡开门办学的誓师大会,表决心要坚决向辽宁朝阳农学院学习,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
待全体与会人员到齐之后,会议开始了。系党总支书记作了近四个小时的报告,首先对东北辽宁的一所不为人知的朝阳农学院作了仔细地介绍,他在报告中谈及到当时的著名的反潮流人物张铁生的交白卷的事情,只是简要介绍了张铁生事件发端的经过,倒也并没有对此发表什麽“高谈阔论”。
还谈及到了辽宁朝阳农学院如何遵循毛主席的教导,反对学生死读书,取消了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搬迁到农村去开门办学,将学生送到贫瘠的农村去锻炼,让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先进事迹。
系总支书记还说,--------“辽宁朝阳农学院和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学生已经开始进行教育改革了,他们学校坚持学生毕业后走社来社去,厂来厂去的道路。他们还倡导作为一个革命的知识份子就必须是手持锄头时能干农活,手持钢笔时能为革命进行写作。”
他并声称沿辽宁朝阳农学院的办学方向办学就是我们学校今后要遵循的革命办学的方向。随后他还特别强调说:“我们从辽宁朝阳农学院的开门办学的这一革命经验中能学习到一些什麽有益于我们开门办学的经验呢?”
“对辽宁朝阳农学院的动员师生赴农村开门办学---学农一事而言,”他继续着说,“我并不认为像有些人诋毁的那样是干了一件劳民伤财的事,的确在一般人看来,好像外语系学语言的的学生赴工厂和农村去开门办学是一种荒废学业,不务正业的行为,但其实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去农村开门办学可以推进教育制度的改革。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那才是教育改革的根本必由之路。”但教育究竟怎么改革,他也没有提出个什麽具体的实施步骤出来。总之系总支书记召开的这次报告会确实把同学们的士气鼓动了起来。
动员大会之后,仿佛在一夜之间教室的墙壁上和教室外走廊的墙壁上贴出了不少表决心愿去农村开门办学的大字报,我粗略地估计可能也有好几十张大字报。这些大字报上有的毛笔字写得好,写得清楚,易认读,有的字写得很难辨认得出来。有的字全靠猜。
有张大字报这样写道:------“我们老师希望我们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当中学的老师,而最需要我们去的地方是到农村最基层的单位--生产队去当一名普及乡村教育的教师,成为一名贫下中农最需要我们的老师,对于我们这些在这个时代长大的人来说,在一个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农村去当一名中小学的老师,这才是我们感觉到最无上荣光的事。”看来,这贴在墙上的充满豪情壮语的誓言的大字报分明是有意思来考验考验我们奔赴农村开门办学的勇气和决心了。
与此同时系上还先后向各年级各班级颁发了一些油印宣传资料,其中有一张是 当时《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农大毕业当农民好》一文,“这是在全国吹响了学习所谓辽宁朝阳农学院经验'的第一号角声的文章 ... 文中,宣扬辽宁朝阳农学院坚持在农村办学,分散办学,教学工作实行“三上三下等经验 。
这是我初次入学以来首次读到的由系转发院革委会颁发的油印资料,刻印的字迹相当娟秀,据说刻字者是得到了院革委会主任称赞的,于是才决定大量油印这些资料,把它们散发下来作为同学们学习的教育改革的资料... 。
大会之后的第二天早上十点半钟左右,正是我们上午十点半钟有二十分钟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班级辅导员张老师也来了。她以她那十分矫健的步伐走进我们教室,向我们亲切地打招呼并笑着询问我们:----------“听了昨天系总支书记给我们作的关于去农村开门办学的动员报告后,你们有何感想啊?” 同学们都说,---------“开门办学就是好。我们要坚持执行辽宁朝阳农学院的开门办学的方针,与传统的旧教学方法决裂,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办学道路。”
张老师是我们班的政治辅导员,当时她的月工资怕是四五十元钱,专职于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她比我们大几岁,文革前毕业于西师外语系英语专业的干部培训班。同学们都喜欢她。她是重庆万州人,中等个子,身材显得丰满,微笑时常常露出一口漂亮洁白的牙齿,与人交谈时脸上总是挂着最灿烂的笑容,同时以一种恳切的目光注视着你。
记得她曾在一次会议上很诚恳地说:“我虽然曾是一名文革前调干生培训班毕业的学员,但我也要向同学们学习,象你们一样要练就一套精湛的教书育人的专业本领,让我们每个人,包括让我们教育的每一个学生的一生都活得更潇洒,我要将我自己的受到保守意识影响的觉悟提高,把同学们的政治思想工作做好,热诚地为无产阶级的教育事业而奋斗。”她就是这样一个待人接物非常诚恳的人,令我们每个人不得不敬佩她。
就在我们年级准备赴川西农村去开门办学---学农之前,那时我们每个年级和我们每个班级究竟发生了些什麽事情,我到现在还记得十分清楚。受辽宁朝阳农学院下乡开门办学经验的启发,我们系要求各年级各班的政治辅导员把《光明日报》以《一所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大学》为题,发表了辽宁省朝阳农学院的经验,简称“朝农经验”的文章找出来要大家再反复地好好学习。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年级英俄语专业四个班奉上级领导的指示停课一周,随即由年级各班辅导员主持召开班级座谈会来讨论如何学习辽宁朝阳农学院开门办学经验,并要求着把这一经验贯彻执行到我们即将要进行的开门办学中去。
最感觉着趣味的是我们班的一个退伍转业军人杨同学首先在我们班召开的座谈会上发言---他的讲话我至今还记得,他说:“我想提醒大家当今我们国家只有4%或5%的年轻人才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而此时我们国家七个农民辛辛苦苦的工作一年才能养活一个大学生。
对于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他找寻着了两个原因来解答:一个是当时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还较落后,一个则是由当时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不发达而导致教育资金短缺所造成的。这也是由我们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所造成的。当时我个人是完全赞成要在农村干艰苦农活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
那时当差不多每一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都在质疑考试和成绩的本身的价值的时候,有人认为辽宁朝阳农学院的开门办学经验无疑是中国教育取得的一项惊人的进步成就。有人还认为这种边劳动边学习的方式无疑是有益于教育年轻人如何了解他们社会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接着郑同学继续着说,----------“在我们下乡开门办学过程中要向农民群众作宣传工作,这是落在我们肩上的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在一般人看来好像很轻松,但其实并不是那么一回事。从宣传对象来说,有农民宣传,有工人宣传,有学生宣传。从方法上来说,有口笔宣传,有政治宣传,有文艺宣传,而口笔宣传上有各种各样语言文字的宣传,文学艺术上有各种各样文学艺术部门的宣传。这里须得有不少群众来参与,绝不是少数人参加便能够了事的。”
令我感到吃惊的是,我们班上竟然还有几位同学在座谈会上不满地大声嚷道:“思想改造,思想改造,接受思想改造的意义是什么!”林同学像是遭受到什麽挫折似的在座谈会上勃然大怒地叫喊道:“我已经象任何知青那样在农村努力地干过农活了。我在农村已经呆了五年多了。够了,我什麽时候还需要去那里接受什麽思想改造?我现在应该是在学校课堂上好好学习的时候了,“
而我到显得有点天真,我在这样的冒头仔下边,听到他们发出的这番刺耳的言论之后,承认我自己在思想上并没有作到接受这项开门办学任务的充分准备。好像有少数一些同学知道校园内当下掀起的向辽宁朝阳农学院学习的运动是上级特意精心安排好的一场学习运动。他们似乎意识到去农村开门办学对他们而言就如是一场即将来临的厄运似的,他们也知道无论这次座谈会的讨论结果如何,最后他们都得一定要被派到农村去开门办学的。
就在我们班座谈会的讨论结束之后,我们年级下乡开门办学的行期也早已经定了,为此进行的准备工作在当时也并不显得十分的紧张,但我打算一矣我们去大邑农村的开门办学的活动结束之后,当踏上归程返回学校途经成都时,我打算在那里停留几天回家去看望父母亲,但我为了保密起见,却没有告诉任何人,这在我自然是很明白的,一个月之后,我一定可以与父母亲在成都会面的。一个多月之后,我果然与他们相见了,在他们看来这次会面却可算是一次十分出乎意外的会面了。
Thursday, February 16, 2017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22 )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22 )
照片为西师校园风景照之一
在席桌上,郑同学说,娓娓婉婉的说他这次来参加同学聚会,当然是以同学的友情为首位的,但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请同学们帮他介绍一位女朋友。他甚至还列出了一系列的求偶条件------那吗她最好是住在重庆市内,但也不要居住得离他任教的厂子弟校太远,最好居住在他们工厂附近,找一个合他心意的女朋友,但并不在意女方从事什麽职业。
今后是否选择把家永久性地安居在女方工作单位,或者把家安在男方单位这都完全取决女方的意愿,他本人对此倒没有什麽特别的意见。一方面这要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同时也得照顾男女双方的学习工作。
看来郑同学将自己的择偶条件也定得太高了一点。我个人认为他这岂不是对寻求配偶抱有不切合实际的幻想了吗?这样一来反倒把他自己给限制住了。更使得他的寻亲之路变得越发坎坷曲折了起来。
当林同学听到郑同学想让大家帮他介绍一位女朋友的这番话之后,而她此时立马想到她的一个朋友,名字叫桂萍。她曾是林同学妹妹的一位初中同学。她原籍虽属江浙一带,但她生长在重庆。她的祖父母,父母亲抗战初期随众多的流亡人士一道从江苏南京迁移到了重庆。抗战胜利后,她们全家没有返回原籍地,就留居在重庆了。
她是住在市内离郑同学的教书的学校不远的街区,那地方虽然离市中心不远,但和郑同学他们工厂还隔有好几里路远,有电车公共汽车直达,要不上半个钟头,便可以到达重庆市中心繁华地带。看来与男方对女方居住地须离他不能太远的这一要求还是全然应和合拍的。还有,桂萍,她,迷人的眼睛脸上总带着一种吸引人的魅力。那桂萍女士便是林同学这次特意要介绍与郑同学认识的一位富于情感的美人儿了。
随后事情差不多是全部照着林同学的安排实现了。在初冬的一个星期天的上午 ,桂萍由林同学陪伴一起到市内一家茶馆去与郑同学见面。郑同学先到了那家茶馆。安排见面的那家茶馆就位于通往市区中心的一个无轨电车站旁的一段相当热闹的小街道上。从这儿的车站坐上电车,向南驶去,通过一些破旧,建筑不高的街区之后,走了有几十分钟的光景,很快便到达两路口车站了---------站在这里可眺望到气势磅礴的长江。
她们两人乘坐的电车过了临江门车站一路朝南驶去,不一会儿便停在一个车站口上,由这儿下车往北走,来到那条相当热闹的小街道,寻觅到了那家茶馆,她们是到了目的地了。在这附近要算是建筑得特别讲究的,这便是那家茶馆了。
郑同学见她们两人从外面走进来了,他便迎上去把她们迎接到座位上坐下。这是一间川渝式布置的茶馆。天花板上装置有吹风吊扇,有木地板,哪儿还有小型木桌竹椅子,壁上挂有几幅某一位名人雅士书写精致的条幅。在厅堂前面隔着一道木制的柜台,在其后面,还有一座布置得相当精巧,装上玻璃窗的橱柜,里面陈列出售着各种等级的花茶,沱茶,绿茶,香片茶。。。。,及各种牌子的香烟,和一袋,一袋的用纸袋包装好的炒葵瓜子,花生,牛肉干,芝麻糕,各种糖果糕点等小食。
郑同学人较高,背也是笔直的,面孔稍显瘦削 ,一双浓眉下显得炯炯有神的一双黑眼,一个鼻梁直挺的鼻子,着一身笔挺的蓝色的中山装,骤看上去仿佛有点像时下的某一位影视的明星人物。
他说话却是很和蔼,说话时有一种习惯,爱把眼睛盯着对方的双眼,就像怕有什麽不敬重对方,表现出失礼的样子。这个习惯,细看,与他先前相亲见面时爱双眼直勾勾看着对方是一脉相承的。但总的说来他是一位非常素朴而重礼节的人。
我小时候就受到中国传统的礼节教育,记得长辈传下来的礼节有这么的一项规定:“ 特别是在与人交谈时,目光应该是注视对方,不应该躲闪或游移不定。 ... 交谈时要将目光转向交谈人,以示自己在倾听,这时应将目光放虚相对集中于对方某个区域上,切记. ... 已婚女子同丈夫的兄长交谈时,女方总要始终眯着双眼,以示谦恭之礼。”
竟然想不到而在郑同学家,却依然还将这古老的礼节习惯保留了下来,这在我虽然有点时代错位之感,但也隐隐感觉着分外的亲切。
落座后经过林同学的介绍,郑同学认识了桂萍,他一见到她顿时感到惊异和欣喜不已。有一种和她相逢恨晚的感觉,那时桂萍仅仅二十来往岁,欣长健美的身材,优雅迷人的风度, 长着一张俊俏的脸蛋,在技术工作上已经能够自立的人,对一般社会市侩的风气,却丝毫也没有感染着。一头黑发披肩,着一身蓝色的职业套装,完全呈现出一幅时髦女性的形象。
为了讨桂萍欢喜,郑同学首先去柜台点一壶上等级的香片茶,堂倌端上来一个茶壶,三个杯子,一个沙漏,还有一个空盘子用来装吃剩下的垃圾 ... 堂倌走后,林同学不禁把头摇一摇说道:----“我这个重庆的本地人,竟不晓得重庆有这样的茶铺,卖这样贵的茶!”郑同学把茶壶里的香片茶斟到那两位女士的杯里,劝她们饮一口。品一品这茶味。
他接着把斟到自己杯里的香片茶喝了口说道:-----“要不要叫堂倌再端些糖果糕点来尝一尝?------好嘛,要。那么,盐花生米?炒葵瓜子,水煮花生,牛肉干,包括芝麻糕的各种糖点等小食各装一盘来。郑同学随即招呼一个堂倌过来,向他点了一些小食。
待郑同学刚刚点完这些小食之后,过了不一会儿,一个干净利落的堂倌便端着一个茶盘,从柜台那边飞快地走过来,一直走到他们三人的饮茶桌前,一面把三只盛有糖果糕点的搪瓷盘子,和三只也是洋瓷的盛有各种炒货的盘子,一,一分送到桌面上,一面笑容可掬地向他们三位客人打招呼道:------“欢迎各位来本店饮茗茶,品尝小食,如你们还需要什麽,尽量吩咐,不要客气。”
堂倌走后,郑同学抓起一把炒瓜子,旋嗑旋笑道:------“你们两位稀客就别客气,尝一尝这些炒货和糖点,不消说,味道还是极为可口的。这家茶铺做生意还是挺认真的,无论是白瓜子,炒花生,盐煮花生米的味道都比其他的茶铺高一档次。而且好多年了,没有一样东西走过样。这茶铺能赚到钱也属应该的。
他也顺便称赞了林同学几句,说她这个人就像他们在学校读书时的班级辅导员张老师一样总是把全幅热心肠放在帮助同学身上,而林同学因常助人为乐也会象张老师一样将永葆青春不会衰老。这次林同学为他介绍了这位令他满意的女友,对他本人这种等于雪里送炭的情谊,他就没有言及了。
-------”老郑的话是对的,“林同学听到郑夸奖自己的话后,竟毫不在意地接过去说,” 据我从你们双方的面相来看,我也是敢于相信你与桂萍之间一定存在有一种姻缘关系的。而郑同学的性格与桂萍的性格准定是配合得起来的。慢慢来吧,今天还不敢断言就说你们这次见面之后,双方就一定会保证将来能成功地建立起朋友关系来的。“我相信林同学讲的这番话在当时是谁也不好否认的,但她所讲的这番话也绝不是一种理想化的托词。
大家热烈地叙了一番旧情之后,谈话的友好气氛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并逐渐活跃起来,出现令人愉悦与欢乐的交谈场面,使男方当时就敢大胆地推测这次相亲的结果对男方是极为有利的---------。隔不了一会儿,郑同学果然成功地向女方索要到了她的联系电话号码,为今后能够再次与她见面约会创造了机会。
她们当天还被郑同学留着在一家高档餐馆吃了一顿午饭,这在郑同学可以说是很难得的招待。原来这位郑同学在西师读书的时候,也正是他经济上比较困难的时候,我们大家对他这一窘迫情况也是知道的。
在学校的时候,这位郑同学,一眼看去,便可以知道他过的是很拮据的生活,平常身上仅带有少许的零用钱,他的生活平时都是过分俭约的,绝不轻易地乱花一分钱,应该花费一毛钱办的事,他只肯花费一分钱。他是一个生活极端朴素的人。
记得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刚开学不久---------一九七四年的十一月间我们外语系英语专业七三级的三个班开赴川西大邑县农村开门办学----学农,那时郑同学在我们班上担任生活委员,由他全面负责安排解决全班同学在学农期间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我们年级学农的基地就设在大邑县安仁镇刘文彩地主庄园附近的几个生产队,住宿在社员的住宅内。每一家腾出一间房让两位同学合住。
白天我们都要下田干农活,在大邑农村为期一个月的开门办学-------学农的活动在当时也进行得相当紧张,公开的欢迎会,讲学会,忆苦思甜大会,差不多每隔几天就有。给我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是:------下乡学农一个月来做的一项工作感觉着很有意思,很有成就感,而且也为之忙得不亦乐乎的就是-------我们将四川美院雕塑系师生和四川民间艺人共同创作的收租院大型泥塑群像的解说词试译成英文。
而此时管全班学农师生生活问题的郑同学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了,他经常在检讨自己的工作,想着该如何转换一下大家每日进餐的口味,而在伙食资金开销允许的范围内作精打细算,尽量从集市上多采购一些猪,羊,牛肉回来改善大家的伙食。这次下乡学农的同学,差不多又是按照每个班级为单位集中借用生产队的房子自办三餐伙食。郑同学对此伙食的开办确实是发挥了他应有的作用。他让大家都吃得欢喜,满意。
经过桂萍对郑同学作了一番仔细观察,她对于他还算相当满意,于是在首次约会之后的第一个周末的星期天,他们便又相约一道去市内的一个公园游玩,以便大家再作更深一步的了解。介绍人林同学在这件婚事上的尽力自然是值得感谢的。经她的奔走和说项,得到桂萍对这桩婚事的认可。
事情的进行,就这样一切都非常顺利,顺利到连郑同学都感觉着稀奇。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麽先前约见过那么多的女士相亲均以失败告终,而桂萍这次怎么会这么爽快就同意愿与他再接触增进了解。他现在仍是一名中学教师,而社会地位也不曾见有明显的改变,怎么反而这样受着这位优质女士的厚待呢?难道当今女士们的婚姻观,是比以前更开明了吗?
不,当时正是文革结束不久,其思想统治开始走向衰落的时候。曾经盛极一时的文革的新文化运动,马列主义的研究和介绍,逐渐受着冷遇而衰败了的时候。郑同学要算是在逆流中一直挣扎着奋勇前行的一名求婚者,而这次相亲约会之后,一切却是出乎意外地进展顺利,这难道不是足够稀奇的事吗?
他能够不感到振奋吗?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毕业多年后大学班里的男女同学们对他婚事竟还这样的关心,这不是他们给予了他无上的安慰和鼓励,这不是他们使他感觉着有强有力的支柱在扶持着他吗?
无论在怎样环境中,他都得拿出勇气和耐心来,更坚毅地生活下去。他虽然早已毕业离开了学校,踏上了工作岗位,他也不应该因早期的婚恋屡遭失败而沉沦下去。我们愿他能与桂萍“拍拖”之后,建立起美满幸福的婚姻,从今之后 就让他们两个人重新开始一种崭新的生活吧。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