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8, 2012

【岁月如歌---广汉知青生活回忆】(2)--------G--

【岁月如歌---广汉知青生活回忆】(2)--------G--
1969年1月15日是我们动身去青神山区插队落户的日子。一大早,学校大门口便热闹起来,一套锣鼓在不停的敲着,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驻足观看。在校大操场已经准备好了欢送的会场,大会是由校工宣队与校革命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大会的主席台设在操场的右手,预订在上午十点钟开大会.一个长方形的木桌已摆放在主席台上,长木桌后面早就坐了几位代表,操场上为数怕有一百多人的光景.但因还没有到开大会的时间,会场的秩序显得有点纷乱. 此时主席台上簇拥不少同学,议论纷纷的,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的.开始便讨论着说,我们到底是要往那里分配啊,有个姓罗的同学痛痛快快淋漓地说起来了:------哎呀,农村到处都是一样的,不管任随你走到农村的什么地方去生活都是一样的苦.青神农村我没有去过,但是听说到那边去的人回来说位于青神平坝上的南城公社的农村生活比偏远贫困山区瑞丰公社的农村的生活好多了.一个工分值相差十几倍.象一些山区的生产队一天工分才值一角多钱,而位于平坝地区的生产队的一个工分就要值一元多钱.落户在山区这样的贫困的生产队,任凭你一年到头苦干,年终分配收入很少.甚至于要解决一年的口粮都困难.听到此话后,我在心里暗暗地发愁,我们不是就将去的瑞丰公社落户吗? 确那里的农民很穷,一年干下来解决自己的温饱都成问题.住的房大都是破破烂烂的茅草房,根本就无钱盖瓦房. 青神县毕竟还是乐山专区富饶和地理条件较好的农业县,全县有一半是平原地区,而另一半是山区,落户生活质量的好坏也和落户地方地理环境的好坏大有关系.当然同学们都想落户到平原地区去,是因为平原地区的生活条件和年收入都毕竟与贫困山区大有不同了.工分值差别不小.平心而论,这位罗同学在当时--------我们即将由城市迁移到农村的时候,能向大家提供如此的信息,说出如此提糊灌顶的话--------倒不愧是成了我们知青岁月中的一位挚友了.虽然他当时自己到没有必要意识到他的话竟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包含在这里面. 以操场为中心的欢送附中同学下乡的大会主席台已经搭建起来了.可以说是这是我们至文革进校四年多以来,学校向我们行施的最后的告别仪式,也是学校留给我们最后的一通印象.至此之后差不多隔了二十年后我们才重返校园参加校庆.但那时学校环境已大变,旧貌换新颜,已经搜寻不到旧时学校的痕迹了. 时间差不多快是正午了,在大会的主席台布置就绪之后,台下按年级顺序划分出安排出席会议场地, 场地上摆放着长木条椅子.台上的喇叭呼叫要求同学们按台下划出场地出席会议而操场最中央的场地上搭建的主席台上,赫然已经排满了如同会议一样的桌椅,主席台上的五六个工作人员更是来回紧张地忙碌着,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疏漏的地方。虽然这是一种临时性的会议形式,总算是开成了一次动员暨欢送全校同学上山下乡落户大会.开会的同学依次入场进入划出的场地上摆放的椅子上就坐.主持会议的依然是校革命委员会的刘主任,工宣队队长坐在他旁边.我所能记忆的还有几位校革委会和工宣队的成员.和两位特地受邀请从我校下乡落户的县---青神县知青安置办来的负责同志. 刘主任会议开始的讲话,其语言文字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文革时代的风格,于激昂之中带有一种悲壮的感觉,大有一种风萧萧,易水寒,把我们当作壮士送出去就不归还的沉痛的感觉.话语中爱嵌以表沉痛感情的状语,给同学们一种沉重绝叫的感觉.这种语言文字体裁的风格在四十多年后的今日还有着它的历史文物式的记录.讲话的语言文体尽管怎样都带有文革性的,但还是谈论到了很多鼓励同学们下乡好好锻炼提高思想的话语.更换一句话说,便是只要同学们在农村好好锻炼,以后被贫下中农推荐返回城市就业是有希望的.但当时对我们而言刘主任这些话语怎么也同样激发不起我们的一丝一毫的激情,相反我们感觉到他给我们勾画出那种远景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多么遥远的不可言状的憧憬!
大会已经进行差不多快半小时了,会议的秩序还是有把握的.会议的程序决定要在十一点钟结束开会.刘主任的讲话结局是并没有什么宏篇大论,他下了一些结论的话语之后,只是说:”今天的动员欢送大会是开得成功的,在这样成功的基础上,应该最后进入本大会的实质性的程序.在我看来,今天我的话已经说了不少了,凡是到会的同学对于今天的大会的宗旨应该是赞成的. 大会的最后,我们要决议三件事情.我看第一件事情现在应该将我校知青办的大部分常务工作移交给青神县知青安置办的同志们负责处理,就是日常事务性的工作移交给他们执行,一刻也不能容缓;第二件事是同学们的城市户口关系一律要从各自轄区的派出所下下来,由本人亲自带到落户的公社知青户口专管办公室去,再将户口关系上上去,并由他们统一管理;同时学校知青安置办将把同学们的人事档案材料用信函密封派专人送交公社知青办存档管理,以利于将来招工单位到公社聘用知青时调阅档案之需用;第三件事是请各落户的知青点选出一名同学负责联络,解决日常事务处理.刘主任这样简单扼要的几句话,真好象是拨云雾见青天,立刻引起了全场一阵骚动的声浪,有的竟高声大叫着:----:我们就选XXX做我们知青落户小组的组长,负责我们的安置工作!” 大会结束后.这也算是欢送仪式完毕了.去平坝落户的同学由工宣队长领队,先出发.去山区落户的同学由校革委会刘主任领队,随后出发.我们是落户山区的,就随后出发了.并要求尽可能两部分的人员要保持联络. 一大早在学校的操场坝上平空地添了几十辆军用大卡车, 而卡车均无帆布车蓬,敞车一溜排着.这些卡车都是成都军区在接到上级的指示后调拨来我们学校专送我们下乡用的,车辆提前几天就行驶到我们学校操场坝里面停车待命. 车身两边都贴着红纸写的大标语:“欢送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扎根农村闹革命。”等用毛笔书写的鲜红的仿宋体大字.由军人驾驶载我们去农村. 来自学校附近地区的工学军政各界,特别是学生的家长们,都有人前来送行,他们聚集在校大门外的空地上,听说有好几百人.在卡车附近都站立着送行的人们 由十几个校革委会和工宣队的代表组成了一个协调小组分头去进行安排同学们乘车这项工作,同时还要处理各种具体的事务.接下来他们便很顺畅地进行按班级分配军车安排载运同学们下乡的工作.他们把乘车的同学按班级分成了若干个乘车的组成单位.安排去平坝上落户的同学乘车先行.这时他们还要忙于帮同学们搬运行李,他们的计划是很周到的,指导也非常细致.经他们这一番部署和指引,使混乱不堪的局面立刻有了改观.这一 协调小组的工宣队成员中有十多位来自我们学校附近的市红旗橡胶厂工人师傅们,他们正满头大汗地在喊着学生的名字和相应的乘车的车号,安排他们上车. 当时搭乘我校卡车随我们下乡的外校知青受到一定的歧视,如首先考虑安置本校同学乘车,有空位置才随后安置他们.的确这一举措使专事安排同学们乘车的工作很认真负责的校工宣队师傅们为我们减少了许多方面的不必要的麻烦. 但似乎这对那些外校同学就不算太公平了,毕竟这可要算是一次艰苦的路程漫长的乘卡车之旅,如安排不妥,这是相当令人苦闷的一段旅途折腾. 家长们则帮着学生把行李往卡车上装。来送我们的人相当多,父母亲朋好友,他们还带一些生活用品前来,塞满了同学的行李.一家长为其子送来毛线衣一件,手电筒,毛毯,蚊帐各一具,实为雪中送炭.乡下寒冷, 毛线衣御寒也济事.这种由同学们及其亲友们组织的自发的欢送仪式之气氛是很俨然的。送行的气势也显得颇为壮观,送别的经过我还有些模糊的记忆。留在我记忆中的那时发生的情景还鲜活地留存在我的脑海中-----我们下农村去当知青的出发那一天恐怕要算得上是我们学校建校以来的第一个盛大的节日.那时候的光景真可说是既悲惨又壮观了. 临行前,学生们与家长们哭成一遍,很多家长坚持上车要亲自把学生们送到落户的地方,按当时政策不允许,因卡车车载有限促使工宣队师傅们很认真负责地执行这一政策,但这样的政策规定有好象有勃于人之常情,看着送别的亲人们无可奈何万分苦恼的表情,后来工宣队也通融放行了, 很多家长就随其孩子们同车前往青神了.但车下面还有一些不随车前往的父母亲友们在千叮咛万嘱咐他们车上的子女们. 临行前,学生们与家长们哭成一遍,当他们回顾起曾与父母亲们朝夕相处的美好生活时光时,厚情可感,这样的分别未免令人感到太伤心了吧. 等校工宣队队长一宣布车队出发,当卡车缓缓起动时, 自然是一阵告别的声浪卷起,全场突然暴发出一片惊天动地的哭喊声,就这样车上车下啜泣声一片。我也是眼睛红红的.感到很茫然.突然间车下响着口号声,车上在零落的应和着。更多的人在拭泪。而这时卡车已开动了,有些同学才爬上车,我们向车下的亲人们挥手告别,向老师们挥手告别、向母校告别,向生活了八,九个年头的省城告别。锣鼓又敲起来了,这时------恐怕快到中午一时顷了吧,整装待发的满载全校两千多下乡的同学的军用卡车车队,一辆接着一辆,缓缓地向校外驶去,驶出大校门前往沙河堡经过成渝公路再驶向成乐公路朝青神县驶去。整整费了大半天的工夫才最后抵达青神县城. 我们的这部车坐着小陶,我妹妹,同班的其他同学和我.乘我们这车的同学们主要是分配到瑞丰公社落户的同学. 小陶同学是一位来自市九眼桥19中学的女生,姓名陶XX,家住九眼桥附近的水津街,她们学校下乐山专区沐川县,那里的生活条件比我们下的地方还艰苦,她自己也是在我校找了亲戚关系,随我校下青神了.按原计划小陶同学拟与我妹妹在到了瑞丰公社后,就要要求公社知青安置办把她们俩人分配到一个小队组成一个知青落户小组.当时车上还有一位母亲陪着她女儿-----一位我校高中1968届三班的女生去落户的.她母亲对她特别地爱护和细心,突然发现她女儿穿的裤子脱线裂缝,很是尴尬,情急之下,我妹妹从随身携带的行李中找出针线,为她缝补上,才算专危为安.随后她母亲为她盖上军用棉大衣,她显出很暖和遐意的样子,这不用说是母女情深实实在在的体现, 转眼间,卡车驶上了公路并开始加速,熟悉的城市落在我们身后渐渐的远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