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4, 2016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7 )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7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7 )

 (2016-06-04 17:28:37)下一个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7  )
照片是西南师范大学校园景色
 
第二学期校方又为我们增添了一些新课程,主课教师没有换,还是李老师担任.最令我们喜欢的是教我们写作课的郑老师,她教了我们一些英语写作的基本知识.这是比较有趣味的一门功课.她把一本很浅显易懂的英语写作教程很祥细地教授了我们,同时还征引了一些辅助性的资料作为教材.这虽然是一种颇为灵活的教法,但于我们,特别是我自己,却有很大的影响.

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又新开设了英语口语和写作这两门课程,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基本知识的培训. 她教授的这些培训课程便是她向我们充分展示她的英语学问.郑老师已是中年,拥有丰厚的英语专业的基础知识,这一方面的学问,是她读大学本科时花费了很多工夫学习得来的..她是教我们专业课李老师的高足,也是李老师带出来的研究生.难怪他们师生俩的教学法有不少的相似之处.

郑老师的授课比较有趣味的还是她教授我们英文基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她在课堂教学时,一再对我们强调学好英语写作打好英文基础,就是为教学科研和将来对外交流做好充分准备的。

第二学期中她教授我们怎样利用英语的基本句型转化来写文章,启发我们把主语,谓语动词,宾语等语法概念同行为主体,行为, 行为客体等现实生活概念区别开来,研究其间的相互关系.这实际上也就是研究各种句子成分之间的转化现象和各种句型之间的转化关系. 由此而来还可扩展成为许多其它句型.在此基础上,为地道的英语写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她还整整地花费了十几个学时来教授我们英语16种时的用法.

她还教授我们如何写学期论文”, “如何写摘要”,“如何写简历”和“如何写个人陈述”。这使得我们对英语的写作知识有了更深一层地了解. 她把英语写作分成描述和叙事、过程说明、比较和对比、因果分析、举例说明、分类法和定义法等等六个对比的方式,并称重点是论说文的写作。中英文写作策略经常是相通的,但同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让英文写作中策略的运用形成了一些特点,与中文写作不甚相同。

如果了解和把握这些特点,就能够有效地运用写作策略来撰写出一篇通顺的文章。英文写作说到底是一门实践课。因此,本课程强调实践与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把“过程-体裁”教学法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希望借此来提高学生的
英语写作水平。 ... 成果教学法认为写作与语言知识(linguistic knowledge)相关,她常常分析点评学生范文,强调为学生提供边学边练的机会。

郑老师这人性格非常的温和,在教学中能够和学生接近而且极善于启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的,就除李老师之外,她担任口语和写作两门课程的教学.她的教学多半还有些新异的创见.------在若大的教室四围的白色墙壁上张贴着几张文革时期的宣传画和几幅标语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装饰. 为了方便 我们学习,郑老师便在墙头上所余的空隙处张贴着经她亲笔书写在白纸上的常见的英语的惯用句型的标语式的张贴纸,以此来促使我们随时都可记住这些惯用句型. 这种办法还是有效果, 日久天长,就可以记得不少的英语的惯用句型,也可以积累不少运用这些英语的惯用句型来进行写作的知识.

郑老师读研时,她的导师是李老师.李先生大约现在也还健在罢?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他正在翻译英国作家狄更斯的长篇小说《双城记》,他的脑子里仍充满着了一股永不厌倦的精神.他的译著极多,他的弟子可以说普遍于四川. 郑老师是他的一名得意的门生.她很尊敬李老师,在我们当时看来,觉得李老师就好象是一位大师似的人物. 我们常常在阅读英语文章时遇见新单词, 在没有字典的情况下,就只有盯着它看,然后结合着上下文来猜出它的意思.李老师鼓励我们这样做.

那时每一学期都没有安排过考试,一直到七七年春季拿到毕业文凭离校的那一天为止都没有参加过一次考试. 这种整个在校学习期间不考试的情况肯定是与1973年六月发生在东北辽宁省的一个名字叫张铁生的知青在参加该年高考中交上一张白卷,并在卷子背面写下一封致领导的申辩信,被树立为”反潮流”英雄,而一举成为的文革时期的著名人物的这一事件有关联的.

张铁生在文革时期成名的原因,是因为他在1973年六月底参加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最后一场理化考试中,张只会做3道小题,其余留下一片空白,考试结束后,他基本上算是交上了一张白卷,他却在试卷背面写了一封“给尊敬的领导的一封申辯信”。他在信中写道:” 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他还诉说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从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仅仅这么几个小时的笔试就取消了他的入学资格,他认为这对他是不公平”的云云……

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新得知此事后,将张铁生试卷背面的信作了删改,指示《辽宁日报》发表,
..... 在“编者按”中该报编辑这样写道:“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接着人民日报也转发了《辽宁日报》发表的这篇报道,霎时间张铁生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风云人物,被封為“白卷英雄” .

张铁生的命运从此改变.. 1973秋,张铁生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并被破例发展为党员。。“白卷英雄”张铁生的出现也影响了1973年大学招生的路线,导致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又被取消,并且将这年的考试,视作是“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回潮”,教育领域的所谓“斗、批、改”运动,又掀起一个高潮。张铁生成为敢于与“资产阶级教育路线”作斗争的英雄,红极一时。他的这封不足千字的信,不仅极大地冲击了当时好不容易开始走向正常的教学秩序,更成为一个巨大的政治事件。

经过张铁生考试交白卷事件的发酵之后,在全国各地的高校实施的考试制度就已经遭到扬弃,“随着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一步深入展开,考试制度便迎来了彻底的蜕变-------这自然就是我们这一届工农兵学员,可能还包括74,75两届的学员从进入学校开始学习之日算起到毕业离校时都没有参加过一次考试.学校当局声称要将旧的高校考试制度与资产阶级教育路线挂钩来进行彻底批判.

开学之后不久由校革委会发起的”学习张铁生,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誓将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的大会就在学校大礼堂召开了.来参加大会的学员和教师人数相当可观,各个系的人差不多都来了.我们全班的同学坐在前几排的位置,大家的表情是很肃穆而庄严的.校革委会主任自然发表了一通讲话.他声称已经表现出反潮流精神的张铁生对代表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旧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并赞扬张坚守住了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阵地.

而且这位主任强调了当前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重要性,他还重温了1966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党中央和毛主席一再指出旧的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包括招生考试制度,必须彻底改革。这种旧的招生考试制度,对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是危害极大的。这个制度不是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而是资产阶级政治挂帅,分数挂帅. 实行这种制度,是严重地违反党的阶级路线的, 会把大量优秀的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和革命烈士的子女,排斥于学校大门之外,为资产阶级造就他们的接班人,大开方便之门………。”

之后各系党总支书记,农民学员代表,工人学员代表,解放军学员代表都说了话.他们主要强调了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 改革旧的招生考试制度的重要性.应该学习张铁生那样的斗争精神.不仅限于教育界,应该超出教育界,将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散会后我们系的党总支书记根据校革委会的指示,布置我们年级的各个班要按这次大会传达的精神认真地讨论,学习, 自觉坚定地贯彻执行校革委会的部署和要求.

自校革委会在校大礼堂召开了这次全校师生参加的学习张铁生,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誓将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的大会之后, 随后召开的全校性的批判大会似乎就不多了,但我记得后来校革委会还召开了几次大规模的全校性的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批判大会,这几次大会我都参加了,而且留下了一些印象.大会是由校革委会联合各个系的党总支书记发起的.地点也是在校大礼堂,时间是下午,差不多全校的师生都来参加了.我们年级几十个人坐在礼堂的前座.人数比起其它的系来不算多,而我们大家的情绪却是很激昂而虔诚的……….
打印 ]
编辑 ]
删除 ]
阅读 (1403) ┆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发表评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