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8, 2016

译爱尔兰诗人叶芝« 湖中小岛茵尼斯弗利 »一诗

译爱尔兰诗人叶芝« 湖中小岛茵尼斯弗利 »一诗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I WILL arise and go now,and go to Innisfree,
 And a small cabin build there, of clay and wattlesmade,
 Nine been rows will I have there, a hive for the honeybee,
And live alone in the bee-loud glade.

 湖中小岛茵尼斯弗利 

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尼斯弗利小岛,
 在那儿搭建一座小茅屋,用树枝编墙糊上泥,
 种上几行菜畦,蜂群搭建一排蜂巢,
 独居在蜂群嗡鸣的林间草地。

 And I shall have some peace there, for peace comes dropping slow,
 Dropping from the veils of the morning to where the cricket sings;
There midlight’s all a glimmer, and noon a purple glow,
And evening full of the linnet’wings.

 随着宁静慢慢地降临,我就会得到安宁,
 寂静从清晨的薄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闪烁着一片微光,正午紫光闪亮,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I will arise and go now, for always night and day
 I hear lake water lapping with low sounds by the shore;
While I stand on the roadway, or on the pavements gray,
I hear it in the deep heart’s core. 

我就要动身走了,无论是午夜还是白昼
 我总听见湖水轻轻地拍打湖边的涛声;
不论我站在大道上还是灰暗的人行道
 我心灵深处总听见那湖水声音在召唤。


 诗人简介:(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威廉•巴特勒•叶芝出生于爱尔兰,童年居住在母亲的故乡斯莱戈(Sligo),深受英格兰与爱尔兰文学的熏陶。叶芝荣获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这首诗创作于1890年。全诗共三个诗节,每节四行,采用抑扬格六音步写成,韵式为abab,cdcd,efef. 全诗展示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画卷,构建了茵尼斯弗利小岛的美景。

Saturday, December 24, 2016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18 )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18 )

 (2016-12-24 23:23:29)下一个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18 )

照片为西师校园风景照之一
 
提笔写这一集文章使我回忆起了四十几年前在西师外语系读书时我们班上两位男女同学之间如碧玉一般纯洁的恋爱情谊。这位男同学是我们班上一位读书用功,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他身材高大,和善的性格和他的优裕的家庭背景,引起了我们班的一位女同学的爱慕。在她的锲而不舍的追求下,他们不久便成为了我们班上的一对感情很好的恋人了。

同室有一位张姓同学,他很想向我们打听一下关于这两位男女生之间的恋爱情形,他是那位正处在热恋之中的女生的同乡,虽然他们之间谈不上还有什么乡亲的情谊,但他对于她毕竟还藏有一种格外的关照的念头。尽管他对她没有流露丝毫想追求她的念头,而且还一再向我们申明他希望他的那位女同乡能与他所嫉妒的那位男同学成为一对很好的恋人。但我看得出来,他对她似乎是一位有心的人。

他经常爱说:“有人在西师读书三,四年,一进校来便恋爱上了一个风月俏佳人,读书有什么用?就是把书读好也不如找一个俊俏的女人过日子有用。”有一天当我在去校图书馆的路上遇见他时,他颇觉稀奇地又向我打听那对年轻人的恋爱之事,我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对他说;“要不要看看这本书?我把手上正拿着的一本我喜欢读的泰戈尔原版诗集递给他看,但他很漠然,就好像根本不知道有泰戈尔这个诗人的存在。

那是难怪的,因为迄今为止,他还没有读过泰戈尔诗集。此时为什么我要将泰戈尔诗集递给他看。其中的原因是他暗恋的那位女同学的男朋友是一位研究泰戈尔诗歌方面学术上有相当造诣的学生。他和他的那位女同乡的男朋友在性格上是格格不入的。

那位女同学的男朋友的名气我老早就听说过的,他是重庆人,他父亲在重庆某一大学当教授。他在他教授的学生间很有声望。就是他这声望把一些桀骜不纯,自称有学识的学生征服了,他一登上讲坛,喧闹的教室便立刻地镇静了下来。

大约就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的一天,在午前十点钟开讲现代英语诗歌评论课的一个阶梯形的大讲堂,早被七三级英语专业各班的同学塞满了,为数怕有八,九十人的光景。但因为早前大家都没有上过这种形式的课,对于开课的方式,开课的程序都没有见识过。一直到主讲老师登上讲坛正式地宣布开始讲课。因而赶来上课的同学才不免心情振奋起来了。

------“喂,同学们我现在开始讲述印度著名的现代诗人泰戈尔诗歌。诗人泰戈尔离开我们已经有三十几年了。流年轮转而去,但他留存下来的无数美妙诗歌所具有的无穷尽的美感与魅力将在我们的记忆中永存,我们今天讲授他的诗歌便是对他最适当的纪念,让我们永记他那不朽的诗歌。。。。。。云云。“这位老师花费了近四十分钟的时间作了措辞甚为佳妙的泰戈尔诗歌的演讲。

随后他给同学们留下了一段自由发言的时间。经过一段悄然的沉默之后,突然有一人登坛演讲。这人的面貌显得很英俊,身材高大挺拔,大概有二十多岁的光景,穿一件青布中山服,戴一副玳瑁色镜框的近视眼镜。他的穿著虽很朴素,但看他的风度却像一位学者。他在坛上开始就有关如何评论泰戈尔诗歌滔滔不绝的演讲起来。

他极有口才,站在演坛上:针对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生平简介、泰戈尔的代表诗集有哪些、泰戈尔 ... 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等等热门话题发表了演讲,并对泰戈尔爱情诗歌中诗人流露出来的真挚而细腻的情感,谈得那麽恳切,那么动人。此刻正坐演坛下听演讲的他的那位女友眼睛湿润了,脸上绽放出了一丝惊喜的光芒。

他在坛上的发言终如他所愿,获得坛下不少同学的称赞叫好。演讲坛下有两三个同学便同时小声说道:------“他是三班某XX女生的男朋友,他姓刘。我们喜欢听他的演讲!”不过我对这位刘同学也是隐隐佩服的,他公然却还有这样的胆量站在讲坛上在众目睽睽之下侃侃而谈。而丝毫没有一点怯懦的样子。

当年上这堂评论课的大多数同学还没如刘同学那般有勇气站在讲坛上演讲,不忙说到四十几年前的当时仅刘同学一人有胆量站在讲坛上,更不但忙说还是在那样的学习环境中,就是在我们目前的学习条件下,也不尽然会有多少同学象刘同学那样毫不怯场地站在讲坛上发表一通演讲。我希望张同学能向刘同学学习。这就是为什麼后来我要把泰戈尔诗集递给张同学看的原因吧。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我这一举动着实令张同学感到有些难堪,事后我还生怕严重地伤害到他的自尊心了。

不过在校学习的几年期间刘同学与他的女朋友周同学之间的谈恋爱却没有受到什么意外的阻碍和干涉。第一是我们系上的领导没有极力地反对他们谈情说爱。只是经过我们班的政治辅导员黄老师私下耐心说服他们,用教育方法去解决属于他们俩人之间的感情问题。黄老师说你们都是有望的青年从社会基层单位选拔来上大学,这实在是不容易。学校规定在校学生不能谈恋爱,你们不能破坏校规。应当严格要求自己。

但她并没有用开除口吻来威胁他们。而是用很温和的口气劝导他们好好学习,不要白白浪费掉这宝贵的几年学习时间。这大概是系领导旨意黄老师代表他们亲自出马来给他们俩人作思想工作的。我须得先说明黄的这番谈话或许是她要恪尽她作为教师的职责。或许她也觉得这样处理问题要爽快些,免得今后有关领导追究起责任来,她也好有话可讲。不过系领导对于他们是很宽大的,事后也没有对他们施加任何压力。就这样一来,他们俩人的恋爱关系一直维持到毕业。

这是多么出人意外的顺利,自始至终他们就好象生活在一场梦里。他们之中的一位情侣曾是由乡僻地方进城市来读书的学生,就读的还是那座城市较好的大学,而且她本人也是一位有抱负的学生。她自始至终都对校园生活充满希望,怕自己不好好学习,对不住父母和乡亲们。然而,这又是多么出乎她的意料啊!在她进了学校之后,立地知道在这儿竟然会寻觅到自己理想的终身伴侣。


这位周姓的女同学是爱护刘同学的,尤其爱护他在那次上大课时独自登上讲坛发表演讲所充分证明了的出众才华,因此她想一面以温柔之情迷恋着他,一面也要为他做些实事来表明自己对他的一番关爱体贴之心。怎样去实施这一切呢?她名义上鼓动了她的几个闺蜜一起来为我们班男生做些善事,显而易见她是想用做善事的这一方式来掩盖她的真实目的---不让大家觉察出她试图采用此办法来接近他,这倒不是说她为了专门设计计谋来讨好他,而她只是想使他对她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一九七四年的十二月,大约是在下旬的一天吧,那时我们刚经过军训从驻扎在北碚附近的一个部队的军营返回学校不久。那天她们就来到刘同学的宿舍来看望他和另外两个室友。他们三人居住的这间宿舍看上去显得有点杂乱,不太整洁。她们一进门就看见一张皺巴巴的湿毛巾搭在靠近刘同学床前的一张椅子背上,周同学走过去顺手把它揭下来挂在墙上悬挂着的一根尼龙绳上,再将湿毛巾朝下拉伸,把它弄直。

之后她再走到刘同学的摆放在床右边的书架前,把书架上凌乱放置着的所有书籍依大小顺序,按内容分门别类重新放置回去。同时将散漫无章乱放置在书架上的一把梳子顺书架的边缘放置好,与书籍平行相对着,与书籍保持着一段距离,这样看上去就顺眼多了。同时又将乱放置在一张椅子上的一卷卫生卷纸拿起来摆放到书架上。

当周同学见到室内水泥地板上布满从书桌上洒落下来的废纸,灰尘时。她走到墙角,拿着一把大扫帚开始打扫地面。扫帚扫地发出一阵阵的沙沙响声,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周同学向刘同学发出的求爱信号。最后周同学几乎要包揽刘同学的所有令人烦恼的日常杂务琐事了。

她将刘同学塞在枕头下的所有脏衣服取出来执意要替他清洗,刘同学见此情形,极不好意思地要求她不要帮他洗他的衣服,他一再阻拦她把他的衣服拿到盥洗室去洗,但这都无济于事,终究敌不过她的顽强意志,最后只好让她如愿,清洗了他的衣服。

刘同学的宿舍总算得到了充分地整理和清洁,仅仅费了两个多小时的功夫,周同学与她的同伴们便把这项清洁工作完成了。这对刘同学及他的室友而言算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了。

当然此时刘同学对周同学感到相当满意的,而且他们之间一年多来建立的友情已经成长了起来,如今更是快速地发展成了爱情了。可见延搁了的几年时光,也并不是空费。生活虽然受着限制,但希望是非常葱茏的。他们有这样的自信,在他们度过的岁月中所含孕的感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更加丰富些。

Saturday, December 10, 2016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17 )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17 )

 (2016-12-10 23:01:06)下一个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17 )

照片为西师校园风景照之一
我起心想把发生在文革十年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是在2008年的春天.这不用说是当时的盛行的写个人回忆录的热潮促进了我,但事实上也是我在文革十年中度过的那段岁月,不声不响的在催促我把它记录下来,从而促使我写成了近100多万字的文革三部曲的个人回忆录:----- 《蹉跎岁月—文革大串联纪事》,《岁月如歌----广汉知青生活回忆》,《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我约略记得是把”文革三部曲”的第一部曲《蹉跎岁月—文革大串联纪事》写完之后,而当时恰逢2009年新年就要来临了.一直到2010年夏天,我才开始执笔写成58集,全稿合计约七,八十万字的第二部曲《岁月如歌----广汉知青生活回忆》.那时候我的写作是在断断续续之中进行的,我读过了些当代作家创作的知青文学,不消说是在他们的影响之下想来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知青生活尝试写作出来的.

我起初的计划是想写成二十集,便是从1968年9月返校复课闹革命,到校文革总动员全校同学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于1969年初下乡当知青起,写到1971年初招工回城为止.本来我的那二十集已经是约略写好了的,经过一番思考便停笔了下来.同时我又感觉着第一集与其它十九集仅相隔两年多的时间,觉得时间上有点短;而且也没有写道有关招工到成铁路局分配到客运段当列车员的那段生活,纪事上也欠连续性;于是便索性把它写成了58集.后续写成了的十几集中涵盖我在成昆线上行驶的列车上当列车员的生活.

根据我所经历的过那段文革岁月写成的”文革三部曲(My Cultural Revolution Trilogy)”前两部已经是大抵上写好了的,经过一番修改便停笔了一段时间之后,直到现在才重新拿起了笔开始撰写文革三部曲的第三部曲《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早先写成的8集共约有十多万字的《蹉跎岁月—文革大串联纪事》是作为”文革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曲. 自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下达“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拉开
帷幕,席卷全国以来,当年的八月十八日这天,这就是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第一次接见百万红卫兵的日子.自8月18日接见以后,先后8次接见全国各地
来京串联的大规模的红卫兵队伍: 8月18日、8月31日、9月15 .. 10月1日、10月18日、11月3日、11月10日、11月26日,一共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1300多万人次,每次都造成了巨大的轰动,影响可谓深远。

那年的十月初,我与在成都读高二时的同班同学张同学,文同学两位同学一道挤上了从成都火车北站发车驶向北京的学生串联专用列车. 抵达北京后,有幸于10月18日、11月3日两次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之后我们于几天内一起离开了北京,踏上了全国大串联的旅程.乘火车沿着京广铁路从北到南,游历武汉,杭州,再从杭州乘船沿苏杭大运河到苏州,之后再从苏州转乘火车抵达上海,在上海停留了一个星期之后,又从上海乘上拥挤不堪的学生串联的专用列车南下广州,抵达广州之后才发现那时的广州已经成为了南方的喧哗与骚动的文革运动之地了,它好象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政治旋涡似的,把每一个人都卷入其中了.

1967年一月初的一天,我从广州乘上到重庆的串联列车,踏上了返回成都的旅程,列车深夜驶出广州火车站后,次日清早,透过车窗,见列车沿着一条清澈的江河前行.江面很宽,水也很深.疑心这条江是不是珠江水系的东江. 清早的太阳灿烂地照在江面上,浮现在江岸远方的浅山从车窗前快速掠过.列车沿京广铁路驶向衡阳,再沿湘黔,川黔铁路驶往重庆.

火车跑了大约三天两夜的光景停止住了,已经到了目的地重庆火车站.在晨雾的昏暗中下了车,借着车站上昏黄的灯光,见月台上聚集了不少人正朝车站外走去,我肩挂挎包, 也随众人一道朝车站外走去.当天我游历了九龙坡去拜访了我童年时代的好友,次日晚上九时,在九龙坡火车站我乘上了驶往成都的列车,在苍茫的暮色中列车沿成渝铁路向成都方向驶去,第二天清早六时列车抵达目的地---成都.就这样我的历时近三个月的文革大串联自然就要告一段落了.

因本人的写作能力有限,写作过程颇费思索,大费气力却很不容易写出文笔优美,有思想深度的文章,描述也未免过于平淡. 这
种局限性势必带来一般传记文学如记流水帐般的单调与乏味。,由此而来,文章便往往会流于形式,落于前人的窠臼.遂多生波折,招致意外的写作困难.但即便如此,我也不愿加些个人的想象进去,把客观的事件主观化起来,从而减少事实的真实性.我希望能写出一部较为真实而可信的回忆录.


外语系七三级英语专业三个班和俄语专业的一个班每逢周三下午同往一间大型的阶梯教室去上专门研究马恩列斯和毛泽东著作的政治课.那间教室是在外语系大楼的四楼上,这节大课由政治教研室的一位张姓老师教授.他年近四十,政治上可靠,对教学工作十分认真,上课之前他总是把先前上的一堂课教学的内容简略地陈述一遍,然后再详细地陈述本堂课要教授的中心问题.他一再向我们强调解释:--关于马列主义主要的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和教训;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思潮等。这些就是我们的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政治课程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课上完后这位上课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給他们一些时间,由老师提问.在当时推进教育制度改革的影响下,老师曾提出此类的问题,鼓励大家来讨论-----比如说, 老师向大家提出了“在当今的时代学习英语是否必要
”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他的解释.他还一再向我们解释说,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该如何回答。

 一位男生说,“我是一个来自川东贫困地区的农民学员,毕业后,我要返回那里去为农民服务。难道我需要学习更多英语来改变我们家乡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吗?他还对此问题进一步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英语在他们工作与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没有相当紧密的联系 .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英语的发音一直是大家最为犯难的事。没有英语的环境,也没有
一个专业的英语教学老师的话,那么你的英语发音就很难保证标准了。英国话和英语文字太精确,翻译成中国文字是一件相当吃力的事. 这样一来,很多人对翻译便失了动力,觉得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从此对英语学习也就知难而退了.

农民只关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没有精力来关心英语学习,他还强调说:”我们还应探讨造成英语教育在农村地区长期停滞不前的根源是什么. 难道说这一状况是由农村的贫穷落后造成的吗?”接着另一位同学很肯定地说:”英语对我们没有用。 我们的时间应更好地用在学习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上。” 他还建议应将英语这门课程列为一门自愿选修课程. 之后他还把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对学习英语的一些负面看法简单地陈述了一遍.他说得很简单,但包括的范围相当广泛.

在这间讲堂的听讲者将近一百多人,似乎对这些发言都还感觉兴趣.外语系党总支书记和各班级的政治辅导员也在听讲.讲完之后, 系总支书记告诉坐在他旁边的一位班级的政治辅导员,希望把这样的讨论会,在每班的讨论会上再作一次,希望日期和时间决定后通知他.那位班级的政治辅导员自然很乐意地答应了.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