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2, 2017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43 )

 照片为西师校园与大邑安仁古镇风景照片




 我们在此度过了欢娱的两个月的开门办学活动的时光,看看这段令人难忘的日子便很快要告终了,而此时我们的确与这里的社员们已建立起了一定的感情。所以临别之际,大家都感到有些依依不舍,这也是情理之中所必然的事情。安仁镇!安仁公社哟!我们到这里来已经两个月了,岁月荏苒,好象我们才来到这里几天似的。


 这儿农村所见到的算得上是如著名的四川乡土作家李劫人先生曾在他小说中向我们描述的在那辽阔富饶川西坝子上所展示出来的一种典型的盛产稻米的乡村繁荣景象,它也是我们所见到的一个在不足三十年的时间内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富裕之乡。这儿除了公社大院有电灯,有一辆旧解放牌大卡车,还有一群如我们这样的来此开门办学的学生外,一切都是处于文革时代的那种特定的氛围当中的那般。我们在此开门办学度过了差不多有两个月的光景,时光虽短暂,我们的精神在这近六十天当中就好象得到了升华一般。而且这里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社会的窗户”。


 在我们的开门办学活动结束之后,我们的返校行期也已经定了,就在我们到安仁镇赶场之后的第二天,领导小组的刘老师来访问过我们班的同学。他要求我们利用这段短暂等待返校的空闲时间,好好总结一下在这次开门办学活动中同学们所取得的好经验及遭遇到的一些失败教训,以供我们的后继者将要来此开门办学时参考。我们当即采纳了他提出的这一建议,在随即召开的总结会上整个会议在显得相当活跃的的气氛中进行,大家发言踊跃,差不多每个人都有发言。


 -------“我们在田间地头与社员们同生产,同劳动,参加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啦!协助公社中学办起了外语教学补习班,同学们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啊!这里真是一个锻炼人的好地方,对吗?“郑同学随口说道。


 ----“你以为只有你一人才有这样的想法吗?我要告诉你持有你这样看法的同学,恐怕远远不止我们两个同学。你等着瞧吧,持有你这种想法的同学可能多得绝不会让你失望的,哈,哈,哈!不,我还要把在这里发生的一些事情告诉你。这是关于我们走出学校,在学工、学农、学军的社会实践中,在工厂、农村的 大课堂中接受再教育,以打破“教师、书本、课堂”“三中心实行开门办学时,所遇到的是课程要精简,学制要缩短等等之类有关教育要革命的问题----。”


 我继续对郑同学说道:----“我现在记起你曾写过一篇题目为«我们在农村开门办学中如何开展教育革命»的文章来了,它论述了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而且你写的这篇文章总是让我阅读起来兴趣盎然----- ------或许你还发表有别的文章,题目我忘记了,不记得了。此刻我提议我们倒不如索性再顺便把我们在开门办学期间创办的每周发行的那份«开门办学-学农纪事»油印简报一事提出来总结一下。一个月前,你发表在油印简报上的一篇文章我现在还读得津津有味呢。” 


------“我的文章发表在咱们办的油印简报上?”郑同学惊奇地问道。---“啊!我终于回忆起来了,的确好象有这回事。为了把我们这两个月以来,在深入地开展开门办学活动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遭遇到的失败教训好好地总结一下,我确实把自己在这方面的感想写成了一篇文章投稿给«开门办学-学农纪事»简报,之后我就没有很在意这件事了。后来编辑小组特意派人给我送来一份简报,我阅读之后才发现我的文章已刊载在上面了。“ 


-----”还有一件事,因为我们开门办学活动已经结束了,我们在这里创办的这份纪事的油印简报也就停刊了,待我们返回学校之后,这份油印的纪事简报肯定还会跟系上主办的那份油印的刊物«外语系月刊»合并在一起办下去的,因此你写的那篇文章还会在系上主办的那份月刊杂志上刊登出来的。“难道你不知道你的文章还会在系办刊物上发表吗?”我突然问郑同学,他反应迟钝,看来他对此确实一无所知。


 这次简报创刊时,张同学被开门办学的领导小组指定来担任这份临时创办的«开门办学—学农纪事»油印简报的编辑。虽然我们因开门办学结束就要离开这里返回学校去了,但在我们整个开门办学期间起过很大宣传作用的这份学农纪事简报,并未随着我们的离去而将退出历史舞台停刊消失。我记得在那些每期发行的简报上发表了不少同学们撰写的好文章。


 虽然我们办的这份简报要停刊了,但它与文革时期盛极一时所创办起来的为各种造反派组织宣传各自观点主张而大造舆论所发行的文革油印小报不同,随着文革低潮时期的来临,那些文革小报正逐渐退出城市街头巷尾,最终难觅其身影到它们已经部分失掉作用的情形相比,而我们办的简报命中注定的结局要比它们好得多的----我们的简报则将转移回到学校继续办下去。


 回想起当初同学们刚来这里开门办学之时,大家都在考虑着并计划着如何在这里筹办一份油印刊物来宣传开门办学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及遭遇到的失败教训,并供大家在这个交流平台上来展开讨论学习,如何做到不要偏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而又要避免 或减少在今后办学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重大失误而造成的消极影响。大家经开会协商之后,又报经领导小组批准同意,然后才创办了现在这份每周出版一期的油印简报,并及时成立了编辑部,对其内部人员还进行了分工,有的负责采访,有的负责油印出版发行,有的则负责去采购油墨,买油印机和纸张并承若大家都可以踊跃投稿。 


分工虽不同,但大家采取的是集体行动的,如象出版社的同事们那样行使职权,也组织了若干个具体部门,分别担负着不同的职能,来实现一个办好这个出版刊物的共同目标。我就参加了采访和收集资料小组。我通过这次办简报或者搞与它有关的宣传文字工作,这为我们后来到工厂去搞开门办学--学工时为从事进口机器设备英语资料使用说明书的翻译积累了不少经验。


 回想起那时一到周末当大家人手一份阅读到这份刚刚才出版的简报时,每当有同学一阅读到简报上发表的精彩文章时,就会发出爽朗笑声,但我自己明白这是大家经过一番辛勤劳作之后,而对所获得的丰硕成果,发出来自内心深处的对简报的赞叹之声。


 郑同学是简报总编辑张同学中学时的同学。感到令人费解的是,张同学在中学里差不多没有一个朋友,他性情孤僻,为人相当高傲,他不喜欢与人往来,也不主动去找任何人,也不高兴人家来找他。真正地成为了一个离群索居的孤家寡人。不想与任何人保持紧密的联系。不久大家也都不理睬他了。同学们的聚会他也不愿参加,又不愿意参加社交娱乐活动,最后他干脆什麽活动都不参加。他只爱一人独处,躲在家里,独自一人享受着成功读书所带来的乐趣,他因爱读书而受人尊敬,在那所谓“读书无用”的年代,就像有人形容的那样又有谁会真正地尊敬他呢?


 但是的确谁也不喜欢他。他很穷,当时尔等也很穷,建国已经整整二十七年了,老百姓之间的贫富差距不大,而全中国的老百姓之间贫富差距不大的情形也没有见进步多少。一个人穷并不可怕,就怕人穷志也穷,人穷志应该不穷吧,但他有些傲才自持,目空一切,不善交际;仿佛他心里蕴藏着什麽愤世嫉俗的情绪似的。在别的同学看来,他高傲地把他们看成在各方面都远不如他的人,仿佛不论如何与他相比,不管从发展前途上,在知识和才智上,他都胜过他们,在他看来,他们的信仰和爱好兴趣都是低级的,只有他拥有的信仰和爱好兴趣才是高尚的。


 不知什麽原因,他跟郑同学性格上倒很合得来,不但合得来,而且他心里感到苦恼时,更喜欢跟他谈心交流,他对郑同学比对别人更坦率。其实我们班上的同学没有一个不跟郑同学合得来。郑是一位乐观,豁达,健谈,助人为乐的一个同学,他的这种宽厚待人的性格里蕴藏着对同学们一片深挚的感情,与他相熟的同学都知道他这一优点,所以大家都喜欢与他往来。


 虽然张同学有时真有点儿显得性情有些古怪。但他的外表却是极富表情的,身量高,瘦削,脸庞常常修理得很干净,头发乌黑。这位正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年轻的同学,心里自然蕴藏着他对漂亮异性的一种憨厚深挚爱慕之情。他早就对班上的那位被同学们誉为班花,长相甜美迷人的女同学产生了想追求她的念头,他自己虽然对她很是倾心,但碍于面子,羞于启齿,难以直接表白他暗恋她的情愫。他自己虽然有决心要想促进此事的成功,但他明白仅仅依靠自己的努力,绝无成功之把握。


 前景的渺茫,不免增加了自己的惆怅。他设想假如是请郑同学去替自己当求婚介绍人,那又会是出现什麽样的效果呢?不久前,他当真叫郑同学去作自己的月下老人,叫他去说服那位班花让她做他的女朋友。这样一来到不免引起了她的一番疑惑:----“为什麽现在你要去找郑同学做介绍人来撮合我们俩的这番婚事呢?”这个问题真正使她感到出乎意外的有些不甚理解了。她从张同学显示出来的这个好象是不寻常的举动中快活地寻找着某种对自己有意义的吉祥之征兆。


 ----“难道他竟这般无能地只想依靠郑同学来帮助解决自己的终身大事,还要把郑当作自己唯一的救星吗?他这个人也显得太弱智了一点吧!”杨同学呢喃地小声说道。为此她到真有点儿瞧不起张同学了。但她继而惊讶地又想起张同学向她求婚之事。她不由得用手指捋一捋披在自己的前额上的秀发沉思起来,说来奇怪,想了好一阵之后,不知怎的无意间,几乎自然而然地,在她的脑海里蓦然地出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身影-----张同学的形象不断在眼前闪现出来。


 她只是在1973年十月初当七三级新生报到时她与张同学恰巧都分配在一个班上的时候,她才认识张同学的。她对他的第一眼印象是很普通的,并没有留下什麽特别深刻值得留念的印象。然而恰恰与杨同学相反的是,当张同学在新生报道处与这位班花----杨同学相遇时,顿时对她的美貌感到惊异,她给张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仅仅二十来往岁的她,在新入学的外语系同学们的眼中已经有些打眼,引人注目了。她带有的那个时代特有的时髦的气息,却丝毫也没有沾染上那时代社会上流行的那种庸俗习俗。


 她一头秀发扎着两条小辫子,一身草绿色军便服,一张保养得好很白皙的面孔,差不多就和那个时代长相俏丽姑娘那样很爱美。平心而论她在这次开门办学中---在教学方面,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踏踏实 实抓好基础知识的落实,辅导学生完成好各种练习。在管理学生方面,在.教育革命实践方面,她同样也干得很出色。常常看见她在外面奔跑着走村串户的搞好学生的家访工作。那时张同学垂涎她的美貌已经发展到不可遏制的程度,对她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的爱,而这种对她的爱好象深埋藏在他心中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这当然是可笑的。


 但无论如何她是瞧不起张同学的,特别是当她挽起双袖露出雪白浑圆的双臂,安静地坐在那里专心致志地阅读油印简报时,沉郁而若有所思地在思考着什麽问题的时候,也许就已经就引起很多人注视着她了。至于张同学对她表现出来的那种反常的心理状态---时时地关注着她,这就更不用说了。


 杨同学长相的确妩媚动人-----1.68米身高的个子,异常匀称丰满的体态,全身肌肉是充分发育成熟了的,一件草绿色的军便服,紧紧绷在身上,一对高耸的乳房,不消说几乎要顶破了那纺织得结实的化纤棉混纺的面料的军服,而那双乳峰好象就要呼之欲出来似的。她拥有女性健壮凹凸有型的身材,她的过于自信,她显露出的每个姿势就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但这种自信却丝毫不减弱她的举止的优雅和温柔。她的相貌酷似当时的某一位著名的电影女明星,但美女的这一称号对她而言的确是受之无愧的。


 她的秀发呈深褐色,比一般女性的头发颜色稍微淡些;一双差不多是乌黑的眼睛奕奕有神,含有自傲的眼神;她的脸色是红润的,她的脸蛋透露出一种健康的容光。她的嘴略略小一点,但丰满,下唇鲜红-------这为她那张漂亮的脸蛋又增添一大优点。她那张快乐的,充满青春,富于表情,微笑的脸与她靓丽的长相显得是多么相称啊!


 沉默,内向,寡言,有点憨厚的张同学,很少见过这样长相美的女性,所以初次一见到她,他就着迷了,这是完全可以让人理解的。何况这次恰巧又碰上有郑同学为他当介绍人的这样一个绝好机会,让他头一次感到幸福恐怕就要这样不动声色的降临了,他曾幻象着与杨同学相逢时,自己顺便手拉着扬的手呈现出那种相亲相爱欢乐的情景-----他一想到这些情景就完全不能自持了。


 结果传来的是她那无情,无礼,拒绝他求婚的坏消息,这使得他气得嘴唇嗦嗦发抖,-------他为自己已经深深陷入的这场帕拉图式的单相思恋爱就痛苦得不能自拔了。


 在我们毕业离开学校二十多年后的有一天,我在大街上不期而遇地与我同住在一个城市的杨同学相遇了,虽然她已经四十多岁,但她风韵依然,而且看起来比她的实际年纪还年轻得多,然而她的那张脸还是很漂亮的。


 久别之后,我们热情地交谈着叙旧,想起文革时期我们同为工农兵学员的那一段往事,这不仅令我们百感交集,感概万千,那段时间发生的 一些往事还时常萦绕着在我们心头,令我们难以忘怀。随后我附带问了她一句,为什麽当年她要拒绝张同学的求爱?她只是淡淡地回应我说道,她只能作出这样的选择,因为她不想违背自己的信念找一个同为师范院校毕业的同学作为自己的丈夫,然而我却完全不敢苟同她当时的那种择偶标准,当今教师在无论经济,政治及社会上的地位与昔日相比恐怕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吧。


 文革三部曲: 第一部曲----蹉跎的岁月------文革大串联纪事( 9 )
                          第二部曲--- 岁月如歌--------广汉知青生活回忆 ( 59 )
                          第三部曲---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43-待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