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21, 2020

苏俄时期汉学家阿克列谢耶夫与天津杨柳青年画(ZT)

 



苏俄时期汉学家阿克列谢耶夫与天津杨柳青年画(ZT

 

俄苏时期最著名的东方学家、现代俄国汉学奠基人阿列克谢夫院士的创作道路。阿列克谢耶夫(1881-1951)在俄国汉学界首次提出中国文明是世界文化进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著作利用了阿列克谢耶夫的大量文献和自传,揭开阿列克谢耶夫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研究而进行斗争的历程。1926年苏联科学院院士。长期主持苏联东方学研究所中国研究室,是苏联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被中国学者郭沫若称之为阿翰林(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1907530日,圣彼得堡著名的汉学家阿克列谢耶夫乘火车由北京抵达天津。随后,乘船顺大运河南下,到达古镇杨柳青,开始他的“年画之旅”。后来,阿克列谢耶夫根据此次经历写就的《1907年中国纪行》,成为国际汉学界的一部名作。正是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1907年的杨柳青镇,以及那时年画的繁荣景象。当时的杨柳青,画工就有6000人,每年可生产2000种年画!阿氏在《1907年中国纪行》中专门写到杨柳青年画:“说实在的,我不知道世界上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民一样用如此朴实无华的图画充分地表现自己。这里描绘了他们多彩的生活,神奇的世界,有讲述传说,寓言,神话的;有进行道德教育,针砭时事的;有漫画,桃符,画迷;还有张灯结彩和披红挂绿的年画。”这样多如花似锦的年画深深吸引了阿克列谢耶夫,他当场大量购买。其时的木版年画十分廉价,即便是一张“贡尖”(当年杨柳青人对专门贡给皇宫的年画的称呼),也不过三分钱。By尹婕)

 

跟随阿克列谢耶夫的指引,冯骥才走进圣彼得堡,见到了几百幅珍藏的杨柳青年画,这让冯骥才惊叹不已。它们历经百年,犹然如新,画面鲜活,人物繁多,色彩华美,有些画上还有数百字的题跋,可见当时杨柳青年画在艺术上已到达了登峰造极的程度。(By尹婕)

 

根据统计,阿克列谢耶夫收藏的中国年画达4000幅,其中包括大量绝版作品,如今全部保存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里,而这批年画是天津艺术博物馆的收藏所无法相比的!阿克列谢耶夫到达杨柳青镇的时候,正是中国木版年画的辉煌时代,不仅品种浩繁,而且制作精美。阿克列谢耶夫当年的个人行为为我们保存了一笔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By尹婕)

 

  

阿克列谢耶夫对中国年画的兴趣,源于一位俄国植物学家科马罗夫。科马罗夫于1896年和1897年两次到中国东北采集植物。他对中国百姓的生活风俗产生浓郁的兴趣,喜爱上了充满生活意趣的年画。那时东北各地所销售的年画大都来自杨柳青,科马罗夫收集的300幅年画中绝大部分出自天津人的手笔。

  

一年后,科马罗夫在圣彼得堡俄国地理学会举办了一次展览,展出这些来自中国的民间艺术品。阿克列谢耶夫被迷住了,决心破译中国年画深邃而神秘的文化内涵。1906年秋季他到达北京,马上开始动手收集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转年,他结识了法国汉学家沙畹,两人于1907530日乘火车由北京抵天津。他们在老龙头车站下车,然后租船顺大运河南下,第一站便是古镇杨柳青。阿克列谢耶夫买了上千幅年画,当时木版年画极其廉价,一张不过两三分钱。这批年画被阿克列谢耶夫带回俄罗斯,如今大部分保存在俄罗斯冬宫博物馆里。

  

1959年,杨柳青画店并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胶印画对外称德裕公画庄,木版水印画对外称荣宝斋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在郭钧主持下,创作出一批反映现实生活、形式新颖的杨柳青年画,较突出的作品有张鸾的《五子爱清洁》和《三打白骨精》,张锡武的《淀上渔歌》,邵文锦的《春风十里桃花香》,沈大慈的《棉花姑娘》,步万方的《四季花开》,何国华的《赶集归来》,那启明的《金粟碧波》等。邵文锦创作的《山鹊山鹊别处啼》成为现代杨柳青年画的代表作之一,被中国美术馆永远收藏。

  

文化大革命期间,画店改名为天津东方红画店。这一时期,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直到1974年,天津杨柳青画店名称才被恢复,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抽调美术专业人员到杨柳青画店成立创作编辑室。一方面组织年画的编辑出版工作,一方面继续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杨柳青年画。创作人员先后到陕西户县学习农民画,到东北地区和天津郊县体验生活。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曾在杨柳青画社创作室工作的钟进平回忆说:历史上杨柳青年画的各个画庄每年都要出新稿,而且绝不互相抄袭,各家都靠丰富的品种、不同的风格、精美的制作走自己的路,用实力赢得市场。我见过的历代杨柳青年画有2500多种,题材丰富,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戏剧、娃娃、仕女、节俗时令等;体裁多样,有中堂、门画、斗方、窗旁画等;风格各异,有粗活、细活、木版套印、木版套印加彩绘等。过春节时,家中贴上年画,立刻就充满了年气、喜气、吉祥之气。

  

提到杨柳青年画,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著名作家、民间文化的保护者冯骥才。他写过一篇《南乡文化记》,南乡有36个村庄,这36个村庄基本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那个地区基本上是口传心授,婆婆领着媳妇,一家人都在炕上画年画,当时有一百多家画店。他曾经带着一个小组,把36个村子排查了一遍,找到了4个艺人,82岁姓杨的艺人,早就不画了,每年把老版拿出来,刷上一二百张,送给邻居,就是为了过把瘾;80岁的老艺人从2000年开始不做了,也没有传人;67岁的那个艺人现在已经住上洋楼,他的手绘五大仙画得很好,但现在改画国画了;最后一个是画缸鱼的,叫王学勤,基本上是杨柳青镇农耕形态的民间年画。而今,杨柳青镇里只有霍家一家仍然是真正的、正宗的传承的艺人。

  

霍庆有是杨柳青年画世家的第六代传人,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利用近30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是目前惟一全部掌握勾、刻、印、画、裱技法的艺人。如今,玉成号画庄已建成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人文景点。20076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霍庆顺、霍庆有、冯庆矩和王文达为杨柳青年画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冯骥才说,中国没有任何一种民间艺术,包括剪纸、皮影在内,像年画这么全面地反映农耕时期的人的生活理想,它不仅是生活,也包括宗教、民间崇拜。年画在中国年文化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使过年变得可视,在那个没有电视的时代,年画基本上就是墙上的电视。以在中国年俗的艺术品和文化里面,年画应该是排第一位的。

  

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年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年轻人的心目中逐渐被高科技、现代化、炫人眼球的多媒体所取代,但作为一种纯手工的民间文化遗产,年画也正在成为更为珍贵的艺术。珍视年画,传承下去,留给后人的,将是更加宝贵的财富。

 

 

By  何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