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20, 2012

【岁月如歌---广汉知青生活回忆】(2)------A




【岁月如歌---广汉知青生活回忆】(2)------A



第二张照片是我当知青时的照片

IN THIS ARTICLE : The life of all those years we spent was like a beautiful lyrical melody –--In memory of my life as an educated youth in Guanghan's rural areas.”


December 22, 1968, "People's Daily" published a front page headline article entitled "We also have two hands,and do not want to lead an idle life in the city ." , the article disclosed in the editor's note on "Chairman Mao's latest instructions." It said: " Chairman Mao has recently taught us once again: It is very necessary for educated young people to go to the countryside to be re-educated by the poor and lower-middle peasants. Cadres and other people in the cities should be persuaded to send their sons and daughters who have finished junior or senior middle school, college or university to the countryside. Let ‘s mobilize! Comrades throughout the countryside should welcome them. "


Meanwhile, in order to gain a powerful momentum, " People's Daily "also edited another two lengthy reports on the same day : one was a brief survey of some of the urban residents and educated young people in Huining County of Kansu Province who had enthusiastically gone to the countryside and settled there ;


another one was a brief survey of the experience which showed that the revolutionary committee of Xixiang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had then begun to mobilize and organize educated young people to go and settle down in the countryside and mountain areas . In the following days, However, a numerous reports were continuously published by the "People's Daily" to demonstrate how the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responded enthusiastically to to"Chairman Mao’s call" to organize educated young people to go and settle down in the countryside and mountain areas .”.

Soon after it was closely followed by publishing Chairman Mao ‘s latest instructions: "... The countryside is a vast world where educated young people can accomplish a great deal. "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以大字标题刊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报道文章,该文在编者按中披露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文章说:“毛主席最近又一次教导我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同时,为了造成强大声势,当日《人民日报》还用很大篇幅组织了另外两篇报道:一篇是介绍甘肃省会宁县城镇居民和知识青年踊跃下乡、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情况;一篇是介绍陕西省西乡县革委会动员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经验。



在其后几天里,《人民日报》等连续不断大量报道全国各地热烈响应“毛主席号召”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情况,紧跟着又发表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农村是一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到那里去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在这之后的1969年许多年轻人因此下乡去了农村。



知识青年这个名字在社会舆论的注目之下又开始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之内.市内各中学已经停课闹革命两年多了,这时学校才通知同学们返校复课闹革命. 就这样同学们收到了校革命委员会发来的要求返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书,大家开始陆陆续续地返校.随着毛最高指示发表,就好象平地突然捲起了一阵狂风,使我们大家心头扬起了不平静的波澜!当时各中学的大权已由工宣队接管,差不多每个班都分配有工人政治辅导员主持班里复课闹革命的工作.我们班的工人政治辅导员是一位来自成都红旗橡胶厂的工人.当时工宣队的工人在我们学校里成了灸手可热的人物.



自1968年12月22日毛的最高指示发表之后,全校立刻动员起来了,我只记得曾在校大礼堂召开过贯彻落实毛主席最高指示的大会. 校革委会主任曾宣读过文件,之后,他还谈到,大家要在校革委会和工宣队领导下,行动起来,学习和贯彻落实毛主席发表的最新指示.随后他又要求各年级分班地深入讨论学习.还记得当时开会时很热闹.会场就在我们学校的大食堂内.那时候的光景真可说是壮观了.全校初高中共六个年级外加上一个文革前的教改班新制九年级,共七个年级, 37个班级,2,000多名在校学生, 教职员工300余人.学校的规模不小.



开会那天整整费了一天的工夫,在校的大食堂兼礼堂,集合全校师生召开贯彻落实毛主席最高指示的动员大会.此时大家的心情自然是紧张而又忐忑不安的.平时高谈主义和理想的心境已荡然无存了.那些自文革开始就周年四季不出家门一步当文革逍遥派的女生们,也都第一次返校来参加上山下乡的动员大会,她们是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和热情而来的.大家已经搞了两年多的文化大革命,在经过这次规模相当大的运动后,此时,同学们之间的派性对立,对判断事物观念上的好恶感,在大家的心里却是不再像以前那样强烈了.



文革一开始我们就批斗的校内的反动学术权威的教师们,现在也总觉得他们也算是好老师,他们就好象一些小说和电影里所描写的诲人不倦的老师一样.他们自从经过这次急风暴雨的运动以后,便完全成为了社会边缘化的人物.关于他们,文革后有不少小说和电影专门描述过他们.但他们在我的记忆中总永远是文革前站立在课堂的讲台前兢兢业业授课时候的形象,传授知识解疑惑的导师的形象.



记忆已经十分朦胧了.全校师生在校大食堂兼大礼堂召开上山下乡动员大会究竟是在那一天,我已经不能确定.我所能记忆的是快要临近年底的时候,而且开会一天的确是礼拜天刚过完的周一.早晨八时半左右简简单单的喝了一碗稀饭,又复用一点泡菜,再吃了一个馒头,匆匆忙忙用完早餐.回宿舍收拾好行李,整理好床铺,从枕头底下抽出日记本略记日记不能成字,在吵嚷的声音中,只听到有复课后临时指定的负责的同学喊:”早餐后,请同学们以班为单位到校大食堂去听由校革委会和工宣队作关于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动员报告.”俄顷,同学们从宿舍出行,前往校大食堂开会.



`校大食堂兼校大礼堂, 食堂右侧最前方有半圆形的主席台,成为了主持召开会议和文艺节目表演的午台.九时顷,工宣队长率领校革委会一行人行至食堂欲出席大会.食堂颇宏大,可以容纳两千多人以上,同学按班级为单位,陆续进入会场.人逐渐已坐满,差不多有两千学生拥挤在大食堂里出席动员大会. 食堂里横设着一排一排的长条的座椅和板凳. 座椅是在两边的木柱上放着一块长而厚的木板构成的,在最外面的木柱上编着号码.动员大会的主题是:”学习领会毛主席的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广阔天地去是大有作为的.”已用正楷的仿宋体写在一条红布上,被悬挂在主席台的上方.



我老早就把主席的最高指示学习了.抢在动员大会之前就祥知了最高指示的内容,和一些同学们的情景也约略不同,他们多带有好奇和猜测的感觉而来.其实大家的心情也是很忧郁的,大家平常带着的笑容也不见了.我此时自己的心情也很忧愁,我不知道自己将来要走的一条路会是怎么样一条路.在文革以前我们时常憧憬的大学生活,感觉自己实在是高居在一切之上.好象从那儿可以俯瞰自己辉煌的前程,从那儿可以俯瞰自己幸福生活的远景,从那儿可以看见自己通向未来的路是平缓而又是幸运之路.而现在我感觉到我们的前程就像大渡河的流水是比较湍急的,而又很难被预测.



在食堂外空地上复站满了更多的听众,当在上千人以上.大多系学生的家长,小孩也间有之,但大多数为同学们的亲属.大食堂里的会议台,高出地面几级,但在大众的吵闹声之中突然有数人登台.校革命委员会主人也在其中.这人的面貌很瘦削,且颧骨高耸,大概有四十岁的光景,穿一件青布的毛式中山装,戴一副金丝眼镜.他的穿着看起来是很朴实无华的,但他还是显得风度翩翩的,严然像一位学者型的干部.还有些客人被引上主席台,坐在旁听席上观摩.一切的大会仪式与文革中所经过的相同,开会的方式,开会的程序都是固定的.首先主持会议的人大声朗读毛主席的最高指示之声非常的震荡.朗诵毕,台上那一位校革委会负责人走至台前就坐,手捧中共中央有关知青上山下乡的指示表情严肃地宣读.并声称这个宣读的文件系源于中共中央的某项文件。解释说虽这文件是简明扼要的,但这里面包含有多么鼓舞人心的力量.



这位校革委会主人名字姓刘.他宣读完文件后,就开始即席发言,主席台下的同学们便同时响起了鼓掌声.刘先生的名气我老早是听见过的,之前也经常见到过他.他是四川人,在西南师范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我校教语文.他在学生间很有点声望,学识也丰富,学养的训练有素.他的口才很好,很能发表演讲,他的演说在群众中带有很大的煽动性,群众能很快被他的演说鼓动起来.----“同学们!”刘主任就这样开始先讲了一句话.”我们今天大会的目的是要认真领会,贯彻落实毛主席的最高指示,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并引用毛主席的话:”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到那里去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刘主任的演说,内容是并没有什么宏议大论,他下了一句总结话之后,只是说:”今天的大会是一个思想动员大会,现在宣布由校革命委员会,工宣队和军宣队联合组成我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办公室,从今天起正式开展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希望大会后同学们在校革委会班级辅导员的引导下每班分成小组深入持久地开展讨论学习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和有关的中央文件,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希望产生出积极的思想成果.他接着说:”在我看来,今天我的话已经说了不少了,凡是到会的同学对于今天大会的主要精神我想已经有了深刻的领会了吧,我们最好是赶快行动起来,落实毛主席的最高指示.”



刘主任的演说结束,真好象是"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引起了一陣陣心灵深处搅动的漣漪, 随后仿佛是心中呐喊的声浪在全场中沸腾了起来,有的竟高声叫着:-----“我们什么时候出发去农村?”----“我们下去的地点在那里?”------“我们究竟要在农村呆多久才能返回城里?”大家在此时也把主持会议的刘主任的身份忘记了,忘记了他是校革命委员会的第一把手.主席台两边的栏杆上都站着学生,看见几位负责人走下礼堂,台下便响起了一阵的鼓掌声,一阵的欢呼声.但这鼓掌声和欢呼声中所包含的意味是颇为赖人寻味的, 当时的景象在我眼前浮动着,挥之也不去。



会后便很快行动起来了.由几个校革命委员会,工宣队和军宣队的代表组成了一个知青上山下乡的安置办公室,具体去进行各种事务.宣布了大抵要开展的工作是:1.要求在明年(1969年)四月之前将全校的知青下乡安置工作结束;2.要求在校安置办公室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3.一律严格按照中共中央规定的政策执行,原则上该下农村的一个都不留在城市,病残和有特殊情况的例外,保证圆满地完成任务. 校安置办公室开始准备全校各年级各班的同学分组讨论学习.



这时,讨论对于同学们的前途不消说是至关重要的.在起初刚开始讨论时候,因为大家对上山下乡运动完全抱的是一股文革式的热情,所以在讨论中,大部分同学无论内心世界是怎么样的纠结,或内心是怎么样对未来完全佰生的生活怀有一种惴惴不安的恐惧感, 当时承受的压力太大,怕犯对上山下乡运动参与不甚积极的错误,然而在表面上总是采取一种积极参与的态度.事实上是同学们自己也临到了面对人生选择的重大的关头.平常同学们搞运动,除少数是热心运动之外,大多数是趁此机会湊热闹玩耍而已,乐得大家天天都是在过节日.所以重要的是在于参与与其说是抱着一股热忱干革命,不如说是一种青春期的宣泄而已.随着上山下乡的日期一天天的临近的时候,学校都已经在准备下乡出发的事宜了.有的班次提前开始准备了.一矣大部分班级准备完毕,就只在等候出发的通知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