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15, 2021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50)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50)

 (2021-08-15 07:17:38)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 The Reminiscences of My Workers-Peasants-Soldiers -Students’ Life from Autumn1973 to Spring 1977 (150)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中国的网络文学,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一般人的见解,认为网络文学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30年内的这段所谓的“文学创作艰苦“  的岁月中,中国仍诞生了很多佳作。对这些作品产生背景稍有了解的人能够体会到:孙犁笔下河北的田园风光和赵树理后期崇高题材的小说是“饱含心酸”的。我们还可以领略一下1956年“毒草”小说的创作勇气。

 

但是对于那些渴望品尝西方文学大餐却一无所知的读者,我们能指望他们和我们有相同的兴趣吗?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除了孙犁和方纪的一小部分作品之外,英美的汉学家们不会选择太多这一时期的作品去吸引外国读者。

 

有些西方读者想知道中国在20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到底发生过些什麽,至于中国小说是否符合他们一贯的文学标准并不太在意。如果英美汉学家要为这一类读者编一部中国文学选集,就可以把网撒得更广一点,索性直接选编70年代末期的一些“伤痕”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虽然不太成熟,却很有政治意义。

 

刚刚过去的十年中,可以拿来吸引英语读者的文学作品还要更多一些,比如说赵振开(笔名北岛)的佳作《波动》,阿城的《棋王》,杨绛无与伦比但却极其低调的《干校六记》,张辛欣的数部短篇小说,戴厚英的《人啊,人!》和张洁的《方舟》等等。英语读者有可能会被这些作品打动,觉得他们值得一读。这些作品都是无可挑剔的。

 

如果英美汉学家能够娴熟地翻译并巧妙地推广这些小说和回忆性作品,而且不言过其实地称其为巨著,它们可能促使兴趣广泛的英语读者去看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而且赢得一批有眼光的读者。以上英美汉学家推荐的这些作品,代表性还远远不够。如果我们寻找文学作品是为了文献史实的记载,这份书单可能会开得很不一样。只有当英语读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产生兴趣,并且越来越浓厚,他们才有可能卖力了解他们并不习惯的西方文学传统。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创作经历了从“伤痕文学”到“网络小说”的四十年。中国的文学创作随社会变迁而经历了斑斓起伏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学发展的四十年可以分为前后两期。第一时期自1977年第11期《人民文学》的“短篇小说特辑”头条位置刊载了刘心武的《班主任》。1978年,如卢新华的《伤痕》、张贤亮的《灵与肉》等,述说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一些人对文革的痛苦回忆文章,文学史上称之为“伤痕文学”,而《班主任》被视为“开山之作”。

 

“伤痕文学”之后,改革题材作品大量涌现,从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到柯云路的《新星》,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新星》以反映现实问题、直面社会矛盾的先锋文学形象问世,其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当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收视率。

 

1986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将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交织在一起,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这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不仅赢得文学界的认可,更在读者中引发强烈共鸣,成为当年的一鸣惊人的“爆款”作品。

 

1985年,莫言在《中国作家》发表了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用瑰丽奇谲的想象为新时期文学添加了精彩的一笔,也扩展了新时期小说的创作空间。莫言一举成名,27年后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原因是其作品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文革结束后的“伤痕文学”更多是表达思想、看法、观点,而不是真正在文学本体上进行深入挖掘。事实上,当文学不断进展,进而要求创作真正回到文学本体时,光是表达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已远远不够,“伤痕文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就消融了”。

 

改开后中国文学发展四十年的第二时期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互联网的出现至今。 改革给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富足,还有个体思想和生活空间的扩大。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度地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文学城,《新浪》,《留园》,《晋江文学城》,《谷歌博客》,《谷歌的电子书架》,《亚马逊电子书架》,《PressReader》等网站纷纷问世,并迅速成为文学创作成长的沃土。

 

在“文学城”网站的《海外原创》论坛集合了一大批从国内来国外留学的网络小说写手。他们在国内日益兴旺发达的这样不平凡的时期到海外来留学,想来都各自是有一番抱负,一番决心的。他们所希望的就是努力把自己抱负实现,自己的写作决心坚持到底,把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

 

海外原创论坛网络写手的文学活动期是从国外大学当学生生活时起,那时候他们大都以国外的自然风光与自己的人生的曲折故事作为题材的。这时期他们所写作的东西大概是以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回忆录的形式来发表的,他们艰苦的写作也获得相应的丰硕回报,上乘的作品不断从他们笔端下流出,使文学城的《海外原创》论坛栩栩生辉,知名度大幅攀升,声名大振而闻名于海内外。

 

生活跟写作有密切关系,但也有人认为年龄跟写作也有影响,我的感觉不是这样的,恐怕年龄跟诗作有影响罢。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生活,小说,诗歌当然不能有所例外。情感或者说是写作灵感最为重要。一旦,写作的兴致来时,海外原创坛的网络写手就能在这样最佳的状态下写出好的作品来。

原创的一些网络写手有时写作的情兴来时一部佳作立即挥成,写作灵感或情感来时觉得头脑发热,异常兴奋的时候也有,有时虽有情兴,而搁了数年数月呕心沥血方始长篇小说写成的也有,大概立即挥成的东西是比较动人的,而后来方始写成的偏于技巧,可读性强的作品也不少。

 

自文学城海外原创论坛诞生以来从这里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作家,他们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小说,有的还被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连续剧搬上了银幕,这是十分令人感到可喜可贺的事情。

 

“伤痕文学”之后,改革题材作品大量涌现,从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到柯云路的《新星》,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新星》以反映现实问题、直面社会矛盾的先锋文学形象问世,其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当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收视率。

  

中国文学日益向文学本体回归,更加偏向纯文学方向。更注重创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写实的作品。这是值得文学爱好者欣喜的一件大好事。

 

 

 

 

 

打印 ]
编辑 ]
删除 ]
阅读 (1) ┆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不支持HTML代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