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4, 2013
【怀念父亲】........(4 )
【怀念父亲】........(4 )
旧历年过后父亲开始下车间考察是的,接连四,五天,每天穿梭在安装有众多的设备的空间狭窄的车间里,蒸汽四起,空气不流通,象钻进了浴室一样.从五通桥发电厂安装的这台德国制造的发电机运行中我父亲从中可寻找到了许多可供宜宾发电厂安装的那台同样为德国制造的发电机大检修可以借鉴的经验,发电厂安装有许多关键设备的地方,我父亲都走访到了。这对此得感谢瑞秋伯父是他不辞辛苦地陪同我父亲走遍了全厂大大小小的车间,这不是一次走马观花式地巡访,而是脚踏实地的仔仔细细的现场考察,“甚至于到处都飘浮着黑色粉尘的储煤场他们也走到了. 在一层层铺满了厚厚的煤炭灰的通往燃运场的路上也留下了父亲不辞辛苦的脚印。
父亲从1945〜1947年在这座电厂连续工作了3年,虽说他离开这里已有3年了,他在这座发电厂还算有些熟人,只要他们一进车间的大门,真真是”居然还有众人趋前,都要来簇拥着他,把亲切友好的眼光投注在他身上.有些人还亲切友好地向我父亲发问:”走了这么久了,为什么今天才回厂来呢?”父亲很高兴地笑着说:”我早就想回来看望大家,心头一直惦念着大家.这次我就是专门回来看望大家的”接着他很闲泰地笑着补充说道:”我还怕我离开这个工厂这么久了,你们认不得我了呢.”惹得站在一旁的工人大笑起来,父亲多年以后还把这件小插话,作为一件轶事,告诉过我们. 这从一个侧面真切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干群关系交融的朴素的政风.
但如父亲自己事后回忆起的,在五通桥发电厂足足滞留了七天,时间虽然并不算长,但所学习到的东西似乎比曾在这里工作了四年的时间里所学到的东西还要多.在这里受到了众多老同事特别的优待.在旧历年还受到瑞秋伯父设家宴款待;又实际考查好些车间,游览过五通桥镇街道,领略到了当地的风俗民情和过年的浓郁的欢乐气氛;把晤好些熟识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老朋友们,尤其是感受到了他们对他的深情厚谊.
就这样父亲在五通桥发电厂(解放前也称为岷江电厂)七天的拜访考查活动结束了,于此度过的短暂的快乐时光便成为了他一段永远值得回忆的往事.告别的那天的早晨,在寒冷的晨风中,来送别的有瑞秋伯父一家人,及多位老同事和朋友-------父亲在厂的大门口,与大家握了手-----一一告别.怀着一种依依不舍的心情,朝江边的码头上走去.搭乘小客轮顺岷江而下启程返回宜宾.
1950年6月的一天父亲的个人情况发生了改变,,令他感到惊喜的是------他被任命为宜宾发电厂副厂长. 这厂是1938年由中央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在四川宜宾地区内修建的一座老厂,是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解放前,厂里有国民党部、三青团团部,解放后因旧职员大都留用,因此厂里人事关系十分复杂。在建厂12年之后,首次任命一位普通的技术员为厂级的领导干部.而且这是在与基层单位的工人,技术人员充分商量,咨询了他们大部分人的意见后,才任命他为副厂长的,引起了很良好的反应。之后由厂军管会召开的全厂大会上正式宣布了这项任命.与此同时厂里许多职工按他们的技术专长和优点也被补充进厂中层领导干部班子。
为了满足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对电力能源的巨大需求,再加上五十年代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初期,电力工业有了长足地发展,发电厂的建设达到高潮期.各地纷纷兴建大型发电厂.为了应对这种急速发展的形势,1952年 国家决定成立西南电管局负责西南地区境内主电网的统筹管理,规划、建设、运营和电力供应;担负着为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基本能源的重任,西南电管局是西南电网的经营主体和西南电力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继后又在西南电管局之下分设了川南,川西,川北电管局.“那时厂军管会的盛军代表已经从宜宾发电厂调到刚成立不久的川南电管局任局长,他上任局长后,仍然很关切宜宾发电厂的生产情况,不时通过父亲了解厂里发生的种种事情,实事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他全面掌握电厂实际情况,父亲索性定期地写些汇报东西出来寄给他作参考. 川南电管局所管辖的发电厂大部分为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它们分布在川南地区的宜宾,乐山.内江等地.
川南电管局设在离宜宾几十公里远的自贡市,不临着长江,是一座内陆城市,市区并不甚大.有公路通往宜宾.沿自宜公路而行,途中经过了一些山路,沿途多见是川南丘陵地带的景色,如象稻田和梯田中栽种稻谷之类,散布在山坡上掩映在竹林丛中的农家也没有给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穿过一些乡镇,继续朝南行走去.沿着这条简易公路,蜿蜒前行,便到达了相当壮阔的长江边上,乘渡轮过江便到达宜宾城了.父亲当年经常到川南电管局开会,出行那天,清晨搭乘汽车从宜宾发电厂出发后,那时长江上尚未建有大桥,车行驶到长江上,汽车要搭乘渡轮过长江,沿着这条路要花好几个钟头的光景,才可以到达位于自贡的川南电管局.
1949年底中国的一扇新的开放大门出人意料地倾向性地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敞开了。让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国际形势,我们可以看到当年西方世界是多么危险地接近战争的边缘-----对国际紧张局势的忧虑---苏联对柏林实行封锁和西方对中国革命激烈的反应--------这一切导致了东西方战争可能随时爆发.
自1949年以来中苏友好协会已吸收了22,000,000名中国会员,他们都渴望阅读俄罗斯文学著作,这反映出苏联对新中国文化的影响, 官方已经预见到这一发展趋势,经多年努力奋斗已经培训出一大批能够把俄罗斯的杂志和书籍翻译成中文的作家,来充分满足大众对苏俄文学作品的与日俱增的需求。但无疑解放初期苏联的科技,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实在是给中国老百姓留下太强烈的印象,当时大家都兴奋地谈论着”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之类的话题.苏联的文学,小说,电影和话剧盛行一时,普希金的诗歌到处都有人在朗诵.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对苏联文学艺术的崇尚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父亲曾说:”苏联人民率先向我们人民政府提供他们的技术援助。 “从1949年秋天至1950年冬天数百名电力工程技术专家派到了中国,以各种方式帮助我们建设发电厂和筹建向各區域跨區間輸送 電力電量的調度的电网。其中的最重要的一项援助是派遣若干有组织和配备良好的遏制传染病流行的巡回医疗队到全国各地开展防治工作,并开始着手帮助我们展开公众医疗卫生保健工作。来华苏联专家技术顾问对帮助我们加快战后重建的工作和推动新的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也一直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执行特定援建任务或文化交流当时除苏联以外越来越多的来自其他东欧国家的专家正在受到邀请前来中国访问。“外国的朋友曾经向我们解释说,”中国政府充心希望“任何一个拥有一技之长的外国友人只要能将他的一技之长传授给中国人民,而且能够尽快地充分满足中国人民的日益增长的对工农业产品需求的那一天能早日到来。那么,他们就欢迎这样的外国专家作为特邀嘉宾临时来华访问,帮助开展这样目的明确的援助活动。这就是他们看待苏联及东欧专家技术顾问的观念,父亲被告知,当时有相当多的苏联专家技术顾问,他们住宿在北京的旅馆里等待分配到全国各地。
在解放初期中苏的关系是一片祥和的,虽然还谈不上是做到虚怀若谷,五蕴皆空”的地步,也算是 敦睦的关系了.苏中两国1949年至1959年的友好关系的密月期是源于一个共同反对美国的立场。与此同时,从1949年之后美国军事结盟的外交已开始向台湾倾斜, 向太平洋西进走向更大的军事支持台湾,建立了西太平洋防务体系,派遣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协防台湾, 意在进一步遏制和封锁中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再加上当时才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其社会经济状况极差,极需得到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考虑到这种种情况,当时就采取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
与苏联结成了军事同盟来改变受美国威慑的状况. 广阔的中国领土在战时可提供辽阔的战略纵深,这也成为了诱惑苏联与中国结成军事同盟的因素。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随着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领略的分歧的日渐的加大,最终两党两国关系开始恶化, 60年代末,双方在边界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完全破裂并走向对抗。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