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9, 2015
闲聊老成都的小吃美食------------( 3 )
( 三 )
1962年初春,国家还仍然处在经济困难之中.那时我还在位于成都南门上的一所初中读书,家住在西门上.我作为一个初一学生,每月“口粮”是二十四斤(当年成都为细粮区,没有配杂粮),因学校离家远,午餐在学校办得最次的中食堂用餐(小食堂为教师食堂,中食堂为学生食堂),学校食堂就餐实行饭票制。每一份午饭收四两粮票.
中午下课走去学校食堂用餐时,大家都不按秩序排队一窝风地往前拥挤在食堂卖菜饭的窗口前等厨师送饭菜出来.送出来的午饭一定是取自于大蒸笼中都早已蒸好,一层层一排排安放在蒸格中的众多铝制的长方形饭盒之中一个盒饭,里面蒸的饭还冒着热气腾腾的蒸汽.每一盒饭得分成十二份,供十二个学生享用.饿着肚子的学生们当然不能再忍着馋唌下去了.
还来不及等其他学生到齐,有人便抢先拿起一把竹片开始划铝盒里蒸的饭,他利用先下手为强之便利,当然首先得从他自己的利益考虑,为自己划下了一块尺寸最大的饭,来得晚的学生就惨了,他最后分得的那份饭小得简直不成明堂了.一块四方形的饭竟成了破冰船的样式,底部倾斜着歪倒在饭盒里.遇到这样倒霉的事,又无处去评理申述.最不济事的是吃下这点饭后,嫌饭的份量太少了,难赖以充饥.
午餐的菜只是一种放很少菜油炒的蔬菜,不是牛皮菜就是莲花白,都是早已炒好留在大锅里,或盛在一个大白瓷盆里,学生要时,厨师立刻从盆里或锅里舀一小瓢出来倒在他或她的碗里.这种少油寡味的菜还供不应求嘞,如果你来晚了,连这样的菜怕你都吃不到了.
食堂大门外面的一块空地上只修建了一个椭园形的花坛,大家就把它权当成一张餐桌用, 花坛边沿一圈尚可挤下十七,八个人坐下来吃饭.大家每每端起碗来吃饭,菜饭均不多,举筷朝嘴里刨几口就吃完了. 然后就端着一只空碗久久不愿放下,还一直在回味刚才中午的那顿简单朴素的饭菜的味道。吃饭的气氛也不热闹,反而感觉冷冷清清的,总觉得吃再多下肚,都还是感到饥饿的.
回想起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之前的年代,成都人特别注重晚餐,每星期晚饭均不同,有炒腰花,炒肝片,冬菜肉丝,盐煎生肉,红烧豆瓣鲫鱼,回锅肉等等,那时当然大家每天都盼望能吃上一顿美食的晚餐, 每逢赶场天,.母亲要亲自到肉店向老板交待要买好的肉用来炖汤,老板说,既这样, 是买回去炖汤的肉,瘦不得,也肥不得,二刀腿子肉就好,老板手拿一把锋利的快刀,手起刀落,用干净利落的姿势割下一块二刀腿子肉,过了称之后,便交给了母亲.
她问道:”肉钱是多少?”.老板用一根稻草绳子栓住这块肉说道:” 三毛钱一斤.两斤, 一共六毛钱”, 母亲便手伸向衣服口袋里去摸了三张一毛钱的纸币钱出来递到老板手上付了款. 老板一面笑容可掬地向她打招呼道:”老师慢走,欢迎再次光临惠顾.”
母亲把这块二刀腿子肉带回去后,清洗干净,放进一只砂罐里,再掺上两瓢清水,放进一两瓣洗干净的生姜和一节青葱,添加进一小勺白胡椒粉,整砂罐煨在桴炭炉子上,等汤炖到一定的火候时, 砂罐中再加入白莲藕和肉一起炖, 当火候到家,白莲藕和肉一同炖粑时,将砂罐中煨 粑了的白莲藕和腿子肉连汤一起倒出来盛在两个大斗碗中, 我从母亲手中接过这盛汤的大斗碗来,一碗接一碗地端过来放在餐桌上,然后再端来一碗素炒藤藤菜.另外,我还从一个木篜笼中顺手舀两大碗堆尖尖,帽儿头的火米饭.端給坐在方桌上首的父母亲.
慢慢地挑选着自己心爱的这款汤菜品,面对餐桌上的丰盛的菜肴大家心满意足地大快朵颐,这餐便饭吃到最后,才呈上很下饭的鸡豆花汤. 再用菜刀将红的,黄的,绿的,藕合色的,各色齐备的泡菜,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放在四小盘中端上桌来,这种尝起来很嫩脆的泡菜是很下饭的一种开胃家常菜.再加上吃这鲜藕炖肉,既清火,又补脾,那倒是再好也没有的食物了。
并非逢年过节,也不是办红白喜事,以两荤两素吃早饭,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成都家境好一点的家庭中不算是一件希奇事,早餐,摆在桌上的,是昨夜特别留下为第二天早餐吃的一大品碗莴笋红闷鸡,一大品碗芋头煨羊肉.两样素菜是今天早晨旋做的,是素炒黄豆芽,素闷小菠菜.为了凑上四菜一汤,家庭主妇还要穿上蓝布围腰下厨房去弄一海碗酸辣蛋花汤出来,大家都喜欢吃这种味道的汤.
待饥饿难当的一家人都围坐到了餐桌前了.她终于从厨房里端出来了一碗酸辣蛋花汤,小心翼翼地把汤碗放在桌子当中 ,把两样荤菜尽量挪在她的父母亲面前. 她喜欢得合不拢口.酸辣汤和摆在桌上的佳肴散发出的香味使人们的食欲大振,倾刻之间,大家都开始狼吞虎咽的吃起来,但桌上摆的荤菜素菜他们仍是让父母亲尽量多拈来吃.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有时在学校食堂吃中午饭时没有吃饱 ,我就趁午间休息的短暂时间到学校斜对面的靠近川医(华西坝)的小天竺街上的饭馆去吃饭,饭馆还是能保证使你凭粮票就能吃到饭, 分散在靠近川医簧门街的这条街上的馆子,通常分三类,一类就是面馆,一类是饭馆,还有一类是甜食店.一般面馆主要卖素面、杂酱面,三鲜面,清汤面,素面放熟油辣子,一角二一碗,收二两粮票,杂酱 面、三鲜面一角五一碗,收二两粮票,清汤面最相因,八分一碗,还是收二两粮票。再高级的就是素椒杂酱、鳝鱼面,一角八一碗。
这种面馆满成都大街都是,品种也差不 多,但是味道有差别。我常去小天竺街上的一家面馆吃鳝鱼面.那面馆的鳝鱼面的味道倒是不错,很鲜美,鳝鱼也没有腥味,可能是有点生姜末的缘故吧.面条吃起来很有韧性,汤头鲜, 鳝鱼味道真真是很好啊!我有时吃了一碗又一碗,把汤都喝光了.吃完后我感到很高兴,就好象赴了一场盛宴一样.
除了面馆,就是甜食店,那条街上都有,一直从早上6点开到晚上11、12点。清早就卖绿豆稀饭、馒头花卷。花卷分椒盐和糖的,糖花卷上还戳个红点点,另外就是豆酱、油条、粉子醪糟。到中午、晚上,主要就是卖酸辣挂面。鸡蛋西红柿挂面,甜食店外,就是饭店,在我常去光顾的面馆不远处有一家卖羊肉汤的饭馆.这就是所谓成都最大众化的饭馆了.
最相因的就是羊肉汤馆和豆花店。卖羊肉汤的,门口都支个大锅,羊肉羊杂煮在里头,热气腾腾的,一碗羊肉汤用个不大的碗装点羊肉羊杂,撒点芫须,六分钱一碗,肉不添了,汤随便添,盐放到桌子上,可以加。米饭算一两二分钱,收一两粮票。算下来,食顿饱饭就一角多钱。这个店在老文化宫门口有一家,是那一带有名买羊杂汤,羊肉的`地方。我一个人经常去光顾这家羊肉汤馆吃羊杂汤,每一次去都没有让我失望.再有就是豆花店,一碗豆花6分钱,饭钱另算,与羊 杂汤差不多。
这个最出名的就是位于盐市口的谭豆花饭店。还有中档的就是满街都有的中等饭店了,素菜8分,麻婆豆腐一角二,翘荤一角五,红烧肉、回锅肉、粉蒸肉,盐煎 肉、咸烧白就是二角五,这种馆子,也不是一般人天天进得起的,有一等人最多,那些靠拉架架车的,蹬三轮车谋生的脚子大哥,平时几乎都在这档饭店用饭,问他们,都说是平时干活太累了,要保养身体,只能如此消费了,要不然就干不动活了之类的话,他们一个月可能差不多挣得到80元钱,除了养家,都花在进饭馆了。
位于春熙路到青年路的那条路上的耀华餐厅和位于人民南路的芙蓉餐厅。这两家餐厅就是当时成都最高档的餐厅了.耀华餐厅卖西餐,毛主席到四川曾去这家饭店用过餐,,文革期中改名东方红餐厅。我回忆起七十年代末有一天逛春熙路时,曾在耀华餐厅一楼大厅买过冷饮冰琪淋,进去下一道石坎就有一个小天井,围到天井的二楼就是雅间,西餐通常在二楼雅间。
芙蓉餐厅位于人民南路靠近红照壁之处,南边是四川剧场,芙蓉餐厅的店面很大,圆桌摆了几十张。现在包席都没得问题,但那个年代你找不到包席的。老百姓不时兴,也包不起。当官的也不敢包。这家餐厅平时显得很清静,顾客很少,那时够资格来这里消费的人不多.
八十年代中期,我已经在省外贸的一个公司工作了,担任该公司的外销员,有一次,公司为了宴请来访的外商,曾在芙蓉餐厅包了一桌席.对了,快终席时上的最后一道甜点就是汤圆. 芙蓉餐厅沿人民南路向北走过几个街区,就到达了西御街口.记得西御街靠近少城公园有个“王胖鸭”的饭店,是卖烤鸭的回民店,也卖面,他的那个素椒杂酱用牛肉,味道就非同一般。它还买小笼蒸牛肉等等回民菜肴.还有朝东走,见人民南路新华书店旁边,有 一家卖凉面、甜水面的,那个甜水面味道可能是成都最好的了.
Wednesday, November 25, 2015
百年老成都的旧照片记录下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江岸
成都的近一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换的历史.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成都经历过了自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自民国成立再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时期,也是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军阀纷争社会动荡、现代经济较快发展、思想文化流派纷呈的历史时期,对近代乃至当代中国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座城市的社会发展经历过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时期的转变的过程. 近30年来,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加深.
我所展示的百年老成都的旧照片真实地记录下了这座城市所发生的沧桑巨变.岷江的支流府河流经川西平原腹地处,在那里耸立着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成都,那是一片在历史上被称之为”芙蓉香国”的地方,而在那片土地上盛开着的芳香的芙蓉花至今仍被命名为是这座城市的市花.成都市近百年来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城市扩大, 建设现代化的历史.
龙泉驿山脉距离成都市区有20公里之远.100多年前,成都只是一个不大的城市,周围满布错落有致的农田.经过近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成都高楼林立,数百座高楼大厦和无数座的立交桥拔地而起,由于环境污染严重,常常阴霾密布.这里居住着约1400多万人.城市规模大于欧洲不少的城市,但在国外很多人从来没有听说过它的名字.
(照片来自网络)
Saturday, November 21, 2015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多伦多故居搬迁记事
我每天都要从谢尔伯恩大街与 布鲁尔大街交界处的塞尔比旅馆大门前经过,我就住在这家旅馆附近,之前也没有引起我对它有什么特别关注.直到上星期的一天早上,我阅读了免费的Metro小报后,我才得知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曾在这家旅馆住过一段时间,见小报刊登的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海明威的多伦多故居正在搬迁.”
1920年,海明威作为一名自由作家、记者和海外特派员,他被派往安大略省的多伦多,为《多伦多星报》工作,在此期间,他曾先居住在位于谢尔伯恩大街的塞尔比旅馆(the Selby Hotel),之后再移居至巴瑟斯特街(Bathurst Street)1599号的一所公寓内居住。
我对多伦多的历史及地理知识知之甚少.因此要我祥细地介绍这座城市的趣闻轶事, 提供历史, 社会和文化背景的知识,我是不能胜任的.我在美国纽约居住了四年之后,才移居多伦多,在这里居住了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了,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要做到全面而祥细地了解这么大的一座城市的历史背景, 数百年历史人物, 曾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拥有的历史文化和历史文物是不容易的.
我认为多伦多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保留历史文化的遗产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功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大家都认为城市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历史的见证。保护好城市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好了该城市的历史记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一座城市的发展演变过程犹如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有其诞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而文化 遗产记录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些文化遗产既包括体现不同时期特有风貌的地上不可移动文物建筑,也包括遗留于地下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生活足迹的遗迹和遗 物。
这些无所不在的历史建筑和文物遗存以其独特性、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性,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发展见证,甚至成为一个城市及城市所在地区的重要象 征和代名词。而多伦多人正是通过精心地保留历史文化的遗产,将过去的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来进行真正的城市建设的. 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建筑物如今还完好保留着.
据报刊介绍多伦多的一座曾是海明威居住过的的具有百年历史的文物旅馆正在被搬迁。
在谢尔伯恩大街和布鲁尔大街 附近的一处建筑工地上一些施工人员正在搬迁海明威曾居住过的塞尔比旅馆,又称之为古德曼旅舍。 这座19世纪的维多利亚式建筑物将被移动到更接近人行道的`地方,待正在现场修建的一座50层的住宅高楼竣工之后,这两幢建筑物将合并在一起。
MOD开发公司的创始人加里•斯威泽说:”实际上我们不得不要移动这幢文物建筑物两次。第一次我们必须移动它,是因为我们要在这里修建一个地下车库,之后我们再将这幢文物建筑物移动回到它最终的安放地,“。
MOD公司正与总部位于芝加哥的百胜凯德置地建筑公司合作开发这一项目。
这一幢房屋原曾属于富裕的古德曼家族,在1912年这幢建筑物成为塞尔比旅馆之前,它曾被当作为一所女子学校. 上世纪20年代海明威作为一名作家为多伦多星报工作期间曾住在这家旅馆里。
1989年这幢建筑物获得到了由多伦多市政府颁发的享有盛名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称号。
MOD和百胜凯德置地这两家公司都已经在利用文物建筑从事其他方面的开发,值得一提的是对约瑟夫大街5号的开发,而MOD公司总裁斯威泽说,塞尔比旅馆将被转换成为居住以及连带有零售商场的托管式的便利设施。
斯威泽还说:“我们把这看成为是将过去的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来进行真正的城市建设的一次难得的机遇,”。
斯威泽接着说:”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多伦多市中心有这么多建筑物遭拆除了,而给我们留下来的这些建筑物应当予以保留。如果这意味着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建筑物能够保存下来的唯一途经是通过整合性地将更高的建筑物修建在这些文物建筑的背后而融为一体的话,那么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了。“
他还说:“我们正在采取一切预防措施。当人们移动这幢文物建筑时,他们肯定不希望有什么东西从它上面掉落下来,而损伤了这幢建筑物。
Sunday, November 15, 2015
闲聊老成都的小吃美食------------( 2 )
闲聊老成都的小吃美食------------( 2 )
( 二 )
天府之国的四川本来离热带很远,但在四川南部随处差不多都可见到长在热带的黄桷树,还生长着荔枝,好些地方如大凉山的西昌地区还生长有木棉树,雪桃,这些热带及亚热带才生长的植物和水果竟然在四川也生长得有.这真是自然景观的一种奇异现象了.
大约就是因为四川物产丰富和山水比较清秀的原故罢,一般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比较起邻近的地区也觉稍有不同. 自然条件优越的四川,一般来说是少有什么“天灾”的。所以,生活在“天府之国”里的四川人,天生就喜欢吃,也喜好做好吃的,也常常研究烹饪技巧。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四川省会成都市街的建筑相当的不讲究,爱用青灰色,这表示着一种地方色彩.尽管当时成都的建筑并不现代化,但已有新式洋房,除了陕西街教堂的钟楼外,旧贡院的明远楼就要算最高地方,它比起可以了望四城的明代遗留下来的老鼓楼还要高.虽说市容不太整饬,但市面上售卖的小吃应有尽有.除此之外,也有省城满人厨师关正兴开办的高档饭馆荣乐园经营的诸如燕菜烧烤席,鱼翅席,海参席之类的高级川菜的宴席.
然而那时省城内最受老百姓喜欢的小吃恐怕比省内其它地方卖的小吃都要多.如一年四季由小贩挑着担子在城内走街串巷叫卖的小吃担子就有米凉粉担子,荞面担子,抄手担子,蒸蒸糕担子,豆腐酪担子,鸡丝油花担子, 麻婆臊子脑花担子, 鸡丝凉面担子, 红油豆花担子, 酸辣粉担子、肥肠粉担子、担担面担子,马蹄糕担子,素面甜水面,卖合脂,麦芽糖担子,红糖糍粑担子,红糖冰粉担子等等卖小吃担子,这种不占地方的由小贩挑担走街串巷贩卖的方式是一种受人欢迎的经营方式.
这些小贩们挑着担子行走于街头巷尾,敲打竹梆,打着铁片,敞开嗓子大吼着广招徕顾客. 还有小贩挑担贩卖一种叫做 “麻婆臊子脑花”,其为老成都的一种著名的小吃。这款菜肴烹饪过程较为复杂.用料:熟猪脑花一副、杏鲍菇一个、猪肉臊子、姜蒜粒,只见小贩准备好所有材料,将杏鲍菇和熟猪脑都切块, 锅内加菜籽油和猪油的混合油,六成油温下郫县豆瓣酱、豆豉、辣椒面、姜蒜粒炒香出色后,适量加鲜汤或清水,下入猪肉臊子、脑花、杏鲍菇中小火烧五分钟左右,加入青蒜苗后开大火收汁, 水淀粉勾芡(加不加各种精自便,) 最后均匀撒上汉源花椒面即可.鲜嫩,辣,麻,清香的川菜的复合味型都充分体现出来了,如今在整个成都地界的饭店都能见到这款著名川菜了.
这款名菜肴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可能都已绝迹了吧。但在六十年 代的经济好转之后,大约是1964年吧,我却看到位于城中心的西玉龙街的”陈麻婆饭店”有卖过,仍是以大盘陈出,要三毛钱一份,但看上去比五十年代时期卖的味道稍微逊色一些,但仍是非常的美味。一般的人大概已经不记得这一情形了。
夏天有价廉物美的鸡丝凉面和红糖冰粉可吃。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一年的初夏,天气已经很热了,七月中旬的一个周末,我曾带着我的一个亲戚到位于成都市区南郊的武侯祠公园去游玩,到达了公园大门, 我随即前往公园大门口的售票处买了两张门票,见有不少小贩正在那里摆摊售卖鸡丝凉面,为了招待我的那位亲戚吃一碗鸡丝凉面,我就从一个正在那儿招揽游客的小贩的流动摊子上买了两碗鸡丝凉面。
只见小贩从案板上把一块遮盖住凉面的白纱布揭起来,用手抓了两小把凉面放进两只空碗里, 随即放入卷心菜丝、豆芽菜、葱末、面条,加入盐、糖、白醋、橄榄油、粗粒黑胡椒粉充分拌匀,再撒上鸡肉丝、杏仁片、白芝麻,我尝到了这碗鸡肉凉面的复合型味道, 纯天然好滋味的鸡丝凉面。
夏初六月半左右,龙泉驿的水蜜桃上市了。这 种肉嫩水蜜桃,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水蜜桃,以其白里透红,绒毛稀少,果肉多汁、味甜、纤维含量少,细嫩化渣,风味浓。以其香脆可口的独特口味和良好声誉占领了西宁、乌鲁木齐、兰州等北方市场;开辟了广州、珠海等南方市场,并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固定销售网络。这种水果吃起来很爽口。
秋天里值得一提的还有两种美食:一种是煲老鸭汤,另一种是白豆炖蹄花.寒冬时节,小贩们仍是挑担进城来做饮食方面的小生意,最好吃的一种是“卖红油豆花”,把煮得正好的嫩豆花放在木桶里用小棉被捂好了,当顾客来买豆花时,小贩揭开小棉被,打开木桶盖,用勺舀出豆花放在碗里,然后将挑担子的另一端里放置有各式各样的玻璃瓶子,瓶内装有各种佐料----酱油、辣椒油、花椒面、油酥花生和油酥黄豆、大头菜粒、葱花和芽菜放一少量在豆花上,到手时还是热气腾腾的一碗豆花,。
还有一种是“卖红糖糍巴”,把放在所挑的箩筐里放着的一块案板上的糍巴用棉布盖上,售卖时,揭开棉布,把案板上放置的糍巴团用刀切成条块状放在一小碗里,撒上一些炒熟的黄豆粉,再把一些红糖水淋在糍粑上,浸泡着红糖水,还点缀着黄豆粉的糍粑就呈红黄白三种颜色,特别香糯,蘸些白糖吃风味更佳。
还有些卖小吃的是以设摊子的方式经营着,占地较大,排场也大,几乎每占一地都竖起一把遮风挡雨防晒的硕大无比的大油纸伞,卖的小吃也是多得应接不暇,有如茶汤摊子,鸡酒摊子,油茶摊子,烧腊卤菜摊子,蒜羊血摊子,虾羹汤摊子,鸡丝豆花摊子,牛舌酥锅块摊子,和一些带赌博性的糖饼摊子,以及用骰子掷糖人,糖龙,糖狮,糖象等等之类的摊子.这就是当时成都小贩所售卖的各色各样的小吃总汇.纯粹地方风味的小吃,市面上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还有一种更灵活经营的卖小吃的方式,由贫困小市民,有年青,有的年老,有的是满有活力的中年人挎蓝兜售,他们手里各执一个蓝子,追寻顾客兜揽生意.或者在人群中串来串去的卖蓝子中所盛的瓜子,花生,糖酥核桃,橘子青果,糖炒板栗,黄豆米酥芝麻糕,白糖蒸馍,三河场姜糖,菜油浸饱和糖油糕与黄散油酥,红柿子和柿饼,熟油辣子大头菜和红油莴笋片,五香豆腐干等等,还有挎蓝子兜售晚香玉,玉兰花,茉莉花的小贩.另外还有在散布于城市各角落的茶馆里为吸烟客装水烟的小贩.
清末民国时期城中心皇城城门洞外的空坝上平时就摆了不少卖红油牛肉肺片的摊子,过节时,这类摊子更多了,甚至蔓延到东华门的回回商馆门前,西华门的八寺巷口. 小贩们把一只只相当大的乌黑的瓦盆放在木垫上,盛在瓦盆内,堆尖冒檐,约有上千片的牛脑壳皮.
这种用五香卤水煮好,又用熟油辣椒和调料拌得红彤彤的牛脑壳皮,每片有半个巴掌大,用磨快的菜刀切薄得象一张纸片,把一块肺片摊开,呈半透明状态;吃在嘴里,又辣,又麻,又香,又美味,而且吃一口来脆生生地极为爽口,不用说了,这是成都皇城坝回民特制的一种名小吃,正经名称叫盆盆肉,绰号叫两头望,又被后人称之为牛肺片.小贩们三五成群吆吼着:-------“红油的, 盆盆肉!牛肺片!两个钱三块!三个钱五块!------“还将把找零用的小钱,从枣木制的钱盘上抓到左手上,右手几根指头非常灵巧地抡着,数着. 边上放一只矮脚方桌和几只小板凳,方便食客坐下享用肺片.
我印象中的红油肺片美食,现今卖的肺片的味道当然不能同以前卖的肺片的味道来相比,我脑子里浮现的是一些过去最难忘的美食体验,而且惊奇地发现这些狂喜的瞬间都来自于上世纪70年代。 ... 我清楚记得那时我在街头小贩兜售红油肺片的摊子上曾买过肺片来吃.我一般不讲究坐下食用,竟就直接拿着用一根竹签插好的肺片就张开嘴吃起来;吃后真是口颊留香,好吃得简直无法形容,所以有条件的人是要一吃再吃的。旁边不相识的食客见我站着吃肺片,竟也效仿我站着吃.瓦盆中盛的红油肺片香味四溢,吸引来不少过路人慕名前来购买红油肺片.
Wednesday, November 11, 2015
闲聊老成都的小吃美食------------( 1 )
闲聊老成都的小吃美食------------( 1 )
(一)
成都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城市,30多年前位于成都西门的青羊宫有一条简易公路通向位于郊外黄天坝的132飞机制造厂.它周围满是错落有致的农田. 精耕细种的农田里种植着长势甚好的瓜果蔬菜,粮食作物.青天上翱翔着一行行的白鹭,一派典型的田园风光.如今,这一带高楼林立,宽阔街道替代了那条简易公路,沿途立交桥,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由于环境污染严重,常常阴霾密布.这里居住着上百万人,城市化的规模大于一个县城.这种规模的城市化是当时我们那一代很多人从来都没有预料到的事.
半个多世纪前,如果你在成都街头闲逛一会儿,不管是在繁华的大街上,或是在相当杂沓的背街上,你都会发现一些久负盛名的老字号的饭店.有些老字号的贵庚,享年怕已经有一百多岁的高龄了.这些名不见虚传的老字号饭店,在外表看来,好象房屋有些破旧了.但由名厨师掌勺的这些老字号饭店所做的小吃美食和川菜味道是名不虚传的好的不能形容.
在1959—1961年我国所经历过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这些名不虚传的名小吃完全绝迹了.1961 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开始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第一年,经过这一番调整之后,一直到大跃进结束的1962年,粮食产量才开始回升,经济算是慢慢地好转了起来. 那时候,在我印象中仿佛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吃过这些小吃美食了,这些小吃是我少年时代,最喜欢吃的美食.这些美味小吃,在消失多年之后,由于国民经济好转,才又渐渐地重新出现了.
回忆起来1963年初在市中心文化宫大门口的右手边开了一家卖羊杂碎汤的饭铺,是那一带有名的买羊杂汤,羊肉汤,爆炒羊肝的地方.这家羊杂汤饭馆位于总府街与太升南路交界处. 饭馆的座场在店内安放了几张小桌,围绕桌子四周还放置着四张长条凳.仗着这家饭店名气,它当然生意总是兴隆的.还在店外有梧桐树遮阳的人行道上安放得有若干张小桌和长条凳供顾客坐下来吃一碗羊杂汤.
我很喜欢吃这家店卖的羊杂汤.那时一到冬季成都街头就兴起了一股卖羊杂汤的风潮, 隆冬季节,吃一碗羊肉汤或羊杂汤,全身暖和,可镇舒泰之极。记得那时候我才十几岁.就读于成都南门上的一所初中.因离家远,平时在学校的食堂搭伙.我那时正在经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为吃一顿午饭,中午一下课,大家都争先恐后朝食堂跑,千辛万苦地争夺来一碗米饭,再配上一小碗用很少油炒的莲花白蔬菜便成为我这顿午餐的佳肴了.然而饥饿还得忍受着.这还是五十多年前发生的事了.到现在当然是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了.现在回想起当时饥饿的情形都总觉得很难忘,但我现在实在从心中感悟到了这一切.
而那时候我住在城区的西门上,有时星期六或星期天一清早起来,要骑自行车行十几里路到位于市中心文化宫旁边的那家卖羊杂碎汤的饭铺去吃一碗羊杂汤,来回就是二十几里路.我却处之泰然,决不嫌行路远.每周不管天晴下雨,总有一二天我一定要骑车行那么远的路去那家饭店吃一碗羊杂汤.
这家饭铺面临大街.布置得相当整饬.一到早上六点多钟一开门营业.这儿的顾客就很多了. 生意显得非常繁忙.铺面不大的饭店里却坐满的是人..有些坐在露天人行道上摆设的小桌旁边的长条凳上,也有不少顾客自行站在梧桐树阴下手持一大碗羊杂汤吃喝着. 羊杂汤的饭铺门口.临街搭建了一个砖砌的连二灶,上面安放了两口大毛边铁锅, 灶中烧旺着煤球,翻煎倒滚煮着两大口锅中的乳白色的羊肉汤,而汤中煮着羊肉和羊的内脏.
羊子都是从附近的简阳,双流,新津,邛崃,蒲江县一带地区买回来由农民在山上放养的土羊子.两口大锅内翻滚着的羊杂,羊肉,阵阵香味不断从那两口大铁锅中翻滚着的乳白色的汤内飘溢出,香味老远就向行人鼻端扑来.掌勺师傅面前摆了一块尺许厚的木墩,足有斗筐那么大小..不停手地用一只铁抓子从锅内把一些羊肉啦,心肺啦,肝肾啦,筋巴肉啦,大小肠啦抓起来放在木墩上,几刀切碎,用手抓放在斗碗里,再从锅里舀一瓢乳白的汤放在碗里. 其准确无误的操作流程着实令人佩服.
堂倌便川流不息地从木墩边端向坐在各张桌子旁边的顾客,一面吆喊着:”中二一大份靠上;东三续一小份靠下;西一添汤,就来啰!”这种招牌式的堂倌行业用语一直在店铺中回荡.我就和其他食客一样,就象好久没有打过牙祭一般,闻到羊肉汤的香味,就止不住口馋了.我从西门上这么远骑单车慕名而来.不就是为了来这家饭铺一解口馋,享受一顿羊肉汤的美味吗?我把自行车停在路边,锁住后,我匆忙举步走进饭铺,找了一个空位坐下,一位堂倌过来接待了我,于是我便点了一碗羊杂汤.
不一会儿堂倌就给我端来一碗很乳白色的羊杂汤,汤面上点缀着一些芫须菜,散发出一阵阵清香.汤里的羊杂全是精选出的,又炖得粑,光是这一碗汤便非其它馆子能够煮得出来.我顺手拿起桌子上放置的佐料瓶,倒了些酱油,醋,辣椒油,进一小碟子里面,再挑一小勺味精放进去.用一把小汤勺和匀,我再用一双筷子夹起一块羊杂蘸了佐料之后,放在嘴里一尝,味道果真要得,待堂倌走过来,我请他再给我端一碗羊杂汤和一份爆炒羊肝来,我想既然来了,就得吃过够.两碗羊杂汤和一份爆炒羊肝吃完之后,我叫堂倌过来算帐,两碗羊杂汤共是一圆钱,才五毛钱一碗, 一份爆炒羊肝的价钱也是五毛钱,我总共付钱给了堂倌一圆五毛钱.这餐饭吃得很令我感到满意.
Wednesday, November 4, 2015
怀念父亲-----------( 11 )
按照培训中心早已定下的参观日程,要安排这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力系统的学员参观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丰满水电站.父亲班上的学员大部分是来自电力系统的员工,而有名的丰满水电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学过电力工程的人,对于丰满水电站的建造和运行都很感兴趣,很乐意去参观.
要去参观的那天的天气异常晴朗,恰好是最适宜于出访的一天.尽管当天气温仍然较低,有点冷得令人难耐. 但这丝毫也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参观兴趣.八时倾早餐.餐后学校集合全体学员在学校大门前等候上车.不久在学校大门前驶来了几辆大型公交车.停在它前面的广场上.大家按秩序排队上车.重庆的曹先生,云南的张先生与父亲同坐上一部汽车.
九时倾,汽车由培训中心大门口出发了,经由门口通过的一条公路,驶向吉林市丰满水电站.哈尔滨离吉林市丰满水电站大约三百七十公里, 丰满水电站面临着松花湖,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水电站.父亲和那些从渝,滇等西南地区城市来的学员都是第一次去参观丰满水电站.汽车离开培训中心之后似乎是向着西南方向在行驶.
父亲乘坐那辆车里面又有一位女向导员,人很年青,俄文异常流利,每到一处值得一提的风景之地便用普通话来说明.她对沿途景点介绍似乎已经很熟悉了.介绍地名的历史沿革及地方的风土人情,和谈起名人轶事简直就是讲解得妙趣横生. 其生动传神的讲解常常把他们逗得哈哈大笑.
那几辆汽车过了一条江上架设的大桥后,又继续前行,时候也依然是上午时分. 父亲在车内始终感觉得到同事们温暖的情谊.他坐在汽车上起初也还有点新鲜感, 待汽车在路上行驶了一会儿之后,回忆的浪潮就象突然间开了闸一样,汹涌澎湃了起来.在建国之初的电力工业建设中,自己所曾参与过的差不多每一个场面都交错地迅速地在脑海中闪现出来,但一想到将来还想在电力工业发展上取得进一步的成就,一番艰苦奋斗自然是免不了的.从宜宾不远千里来到这儿,不只不觉地便过了一个多月,时间真的过得好快!
计自早上九时出发,一路上阳光明媚,空气清醇, 汽车路上足足行驶了六,七个小时,于下午五点左右抵达位于吉林市郊外的建在松花江上的丰满水电站. 水电站很大,见松花湖中不断有湍急的水流奔腾而下冲击着巨大的水轮发电机发电;站在堤坝上感觉风很大,只见湖面上雾气蒙蒙.天色阴暗了下来,有点象一个小镇的景色.
当晚便落宿在水电站的招待所.那时临时性的一幢建筑物,每间屋子里面对面放着四张床,在屋底靠窗放着一张长条桌.父亲落宿的一间住着包括他在内的一共四位学员.浴室里面仅设置有漏篷设备,冲浴了之后,便随同其他学员一道前往食堂进餐.菜肴很简单,但营养丰富.仍是以大盘盛出.一切都是北方式,虽感方便,但也颇觉生疏.
本来很想到吉林市上去看看,听说还有二十来公里远,夜间没有交通公具了,也就只好作罢了.夜晚睡得甚好,第二天晨七时起床,时间还是没有按照培训中心的作息时间,起床太早,其他的人都还没有什么动静,怕给电站的行政管理部门的员工添加麻烦..
在食堂用了早餐之后,由领队集合,带队前往水电站主机房参观. 大家在厂大门口等待了几分钟的时间,就有一位厂部派来的工程师过来接待,大家随同他前往电站会议室由这位接待的工程师作了关于丰满水电站概况介绍.还配备有祥细示范图讲解,案图指实,一,一加以祥细的说明.听讲者半系父亲同班的学员.
接下来再由这位接待的电站工程师对水电站未来建设的规划向参观者作了一番简要的说明.展示了一张祥细的规划图,案图指示,也是一五一十地加以祥细地说明. 据云全部计划完成将费十五年,分三个五年计划而执行之,将使丰满水电站成为一座完全现代化的水电站.
据云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丰满发电厂还尚未竣工,总投入资金2.37亿日元,电站机组安装已完成了第一期工程的50%,完成总工程量的87%。工程师表示全部的重建计划 完成后将使丰满水电站成为一座同时还具备防洪的功效.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的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的水电站,.
丰满水电站库区面积554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2米丰满大坝高90.5米,为重力坝,坝体混凝土量194万立方米,大坝全长1080米, 坝宽好几十米.大坝上汽车尚可行驶,因大坝建成后把松花江,拦腰切断,形成了松花湖, 松花湖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人工湖, 丰满水电站库区现为东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湖面很宽,怕最宽处足足有十公里宽,水域辽阔,湖叉繁多,长200公里,湖区面积554,平均水深22米,最深处达77.5米公里.
随后他们参观了水电站的陈列室.陈列资料极为丰富. 陈列着大量的文物、珍贵的照片以及相应的辅助展品,概括展现了丰满水电站从一九三七年建立十几年到解放初期我国的水电事业的蓬勃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这是丰满电力人的创举。丰满水电站陈列室利用丰满电站的企业文化与历史底蕴,将中国水电事业的历史与成就真实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这座水电站 是当时我国最大的水电站,装机容量13万KW,50年代电力工人把它扩大到55万KW。随后在那位接待工程师带领下,父亲一行人还参观了这座水电站的主机房、中心控制室、变电室、开关站等项工程, 主水轮发电机体积较大.看上去显得十分宏伟.因为当初建丰满水电站时工程浩大,而当时的生产力又低下,没有像样的施工机械,主要靠人工完成.劳动强度之大耗尽了当时修电站的劳工们的体力,致使数十万劳工死伤.
参观水电站费时约两个多钟头的光景,结束参观之后大家步行走出主厂房,继续进行下一程的观光之旅.水电站位于吉林市城区东南部,距离城区有二十五公里远. 松花江上建有一道宏伟的拦江大坝,形成了一个宽阔的松花湖.高耸的输电铁塔,清丽的湖光山色,构成了一幅极富神韵的山水画卷.
而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筑坝拦截松花江水形成的大型人工湖修建丰满发电厂时,在这湖区内发现了帽儿山古墓群、修筑丰满水电站死难劳工埋葬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修建这一座当时“亚洲第一”的水电站——“丰满水电站”,却残害了25.5万中国劳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以欺骗为由,欺骗中国人民来完工。这些劳工不分春夏秋冬一干就是几年,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冬天只能用水泥袋抗寒。他们倒下了, 那些可恨的日本侵略者就用皮鞭抽打他们,要他们站起来再干活.
父亲他们一行人肃穆地站立着为这些死难劳工默哀。表达对劳工们的悼念,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记住日本侵略者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阿什哈达明代造船遗址、这是纯明代式的古造船遗址也被发现了,大概发掘者为国内的考古学者.
据有关资料介绍:--阿什哈达造船遗址是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三次领军至此兴役造船的地点。现有两块摩崖刻石,是明朝经略东北,经营吉林船厂的有力见证,现有“吉林明清船厂历史陈列馆”对外开放。
站在丰满水电站的大坝上眺望,它比想象中的丰满水电站是要更美丽些.丰满水电站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座大型的水力发电站,建于1937年日本占领东北时期,是当时亚洲规模最宏大的水电站.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松花江水力资源,极其丰富, 对此令人垂涎的资源,日本侵略者是势在必劫夺之. 耗时5年在松花江上建成装机容量为18万千瓦的丰满水电站.1942年大坝蓄水,1943年3月25日首台机组投产发电。
丰满水电站的整个大坝是建筑在松花江上, 湖汊众多,从空中俯瞰,如一串闪光的珍珠,又状如一条飞舞的蛟龙。它为崇山峻岭所环绕,特别在湖的中心地带被分化成无数的小岛. 大小岛屿一百多座,著名的如金龟岛、五虎岛、湖心岛、蘑菇岛、花砬子岛等 其名为何而来就不得而知了,或许是以民间习俗而得名的吧.
有的岛上有森森的树木,优美的花圃,各种文化娱乐的场所,是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地方.人工湖区的景色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成了天然美的配合.沿丰满水电站的大坝走着,犹如在那儿闲庭信步,目之所承这一派美妙风光,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耳边吹过湖面刮起的微风,父亲感觉着都是一片祥和的闲适之意.
有一处临湖的平台,有石栏可慿眺.平台的两侧有石级,可步入湖边乘船游览湖区.父亲曾在这儿慿眺过一刻,湖水在阳光照耀下反射着璀璨的霞光,只荡漾着一些拍岸的微微波浪.游人很稀少,大约因为不是周末和假日,或许也怕是建国初期人们都忙碌于工作,有闲人士不多的原故吧.再加上当时经济上富裕的人们也不多.因此,这样宏伟的水电站在外观上却显得异常肃静,和哈市的繁华相比,这里给人的印象是迥然不同的.
冬天的丰满水库结冰了, 然而也许是电站的水轮发电机发电使水流流动的原因,靠近电站大坝附近的湖水没有结冰,水很清澈。过了吉林大桥不久,公路两侧的树上,就会挂着厚厚的雾凇。看上去如一簇簇“松花”,一条条银柳,银装素裹,洁白如玉,如玉树琼花,宛如瑶池仙境,世外桃园,十分美丽。
雾凇是吉林市特有的气象奇观,与黄山云雾、泰山日岀、钱塘江涌潮并称为中国四大奇特气象景观。它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二个条件:一是气温低于摄氏0下20度,二是风力小于二级,且在早上太阳出来前后很短的时间里才有。看来只有碰运气才能看到雾凇了.当时父亲在那儿没有看到东北的这一奇妙景观. 因为初春已经到来了,大约这也不是观雾凇的季节了.
此时,一位同乡来邀父亲沿水电站大坝散步.经过电站厂房,走到水库边.有一条人行步道十分清洁,岸上有石堤可供憑倚.他们谈到了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历史-----中国电力工业从1882年由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公用电力公司----上海电气公司以来,至1951年已走过了69年的光辉历程.
1882年7月26日下午7时,英国商人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公用电业公司――上海电光公司,用一台容量为12千瓦的发电机组正式开始为15盏电灯供电。新中央电站于清光绪20年(1894年)建于上海斐伦路,装机容量为189千瓦,至1900年发展至576千瓦。到1949年,我国总装机容量为185万千瓦,发电量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第25位。2014年,我国发电装机总容量(中国发电量)已达到13.6亿千瓦,全国的发电量达5.5万亿千瓦时,均稳居世界第一。
此外他们还谈到一些值得人们敬仰的在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他们的功绩是应该肯定的,他们开创了中国电力工业,十九世纪末叶电力工业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工业生产便来了彻底的蜕变.从此以后,落后的生产方式在中国电力工业建立起来之后已经开始遭到扬弃.
四川电力工业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事实. 成立于1909年的成都启明电灯公司是四川电力工业史上的第一家公用电力企业,民族工业的先驱,成都启明电灯公司创建人陈养天,曾入选中国电力百年人物录. 四川电力工业从1909年由陈养天在成都创办启明电灯公司以来,至2014年已走过了105年的光辉历程.2014年四川省电力总装机7874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6170万千瓦,占79.1%;四川盆地生产天然气273.3亿立方米。
故四川电力工业的创始人陈养天的例子不仅证明了四川电力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四川工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的格局. 这个不争的事实给我们这样的启迪: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科技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历史。
松花江! 松花江!东北人民的母亲河啊!当大家沿着一条马路走到了松花江边的时候,同行的一位XX省籍的学员指着前面的松花江问父亲: 松花江象不象黄河?父亲说不象,到有点象长江.-----是长江雄伟,还是黄河雄伟?------- 长江雄伟.听见此回答后,见他脸上呈现出一种失落感,毕竟黄河,长江,松花江都是流淌在我们华夏的大地上的河流,但也是我们大家的母亲河,争论这三条河---谁显得最雄伟,没有实质上的意义,对此最完整的解释是她们在我们心中显得同样的雄伟.就这样在谈笑之间,便可以重温习一遍我们国家的历史了,那时人们的爱国主义之蓬勃发展,绝不是偶然的.
站在松花江大堤上,向远处眺望,实在的, 松花江也是够大的.水流浩浩荡荡,水波茫茫.江水是清澈的,平缓地流淌着,涌现出深厚的流动着的水力的潜能.未来规划将于沿湖边修建马路,还将设公交车为游客出行游览提供方便,吉林市内将建一条横贯大道连结丰满水电站,交通以公交车行之.湖边将多设果树园与菜圃. 湖边还将设若干公园.各公园之间以植树相联贯.要更加意培植树木,让外来游人到访看见这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后,也颇感惊喜.
午饭后父亲与同事们乘船再游湖中的一些小岛,这样风景优美,清静,而又闲适的地方实在是未曾到访过.或许在时季上也有关系吧?已经是初春的时节了,阳光和蔼,空气清醇,这一片闲适的地方不愧是东北一处优美的风景圣地..
尽管路途上汽车行驶就耽搁了一天的时间,父亲一行人来丰满水电站仅参观了一天,但仍受着东北电力系统的同事们恳切友好的接待,他表示非常感谢.在这短暂的一天的访问时间里,他和同事们参观了水电站的大坝,也参观了水电站的发电主机厂房.这座水电站毫无疑问是一座当时中国拥有的先进发电技术水平的水电站.
新生了的丰满水电站的工人,技术员,工程师都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经过建国之后几年的努力,从旧的丰满水电站蜕化而为新的丰满水电站,这是建国初期的人民为了争取经济全面好转而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这对于我们四川的乃至全国的电力战线上的工人,技术人员,工程师们应该是一个很大的鼓励..父亲及各位来访者向丰满水电站的各位同事致以崇高的敬意并祝他们身体健康.下午四时他们乘车返回,结束了这两日愉快的丰满水电站之旅.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