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9, 2015

闲聊老成都的小吃美食------------( 3 )

( 三 ) 1962年初春,国家还仍然处在经济困难之中.那时我还在位于成都南门上的一所初中读书,家住在西门上.我作为一个初一学生,每月“口粮”是二十四斤(当年成都为细粮区,没有配杂粮),因学校离家远,午餐在学校办得最次的中食堂用餐(小食堂为教师食堂,中食堂为学生食堂),学校食堂就餐实行饭票制。每一份午饭收四两粮票. 中午下课走去学校食堂用餐时,大家都不按秩序排队一窝风地往前拥挤在食堂卖菜饭的窗口前等厨师送饭菜出来.送出来的午饭一定是取自于大蒸笼中都早已蒸好,一层层一排排安放在蒸格中的众多铝制的长方形饭盒之中一个盒饭,里面蒸的饭还冒着热气腾腾的蒸汽.每一盒饭得分成十二份,供十二个学生享用.饿着肚子的学生们当然不能再忍着馋唌下去了. 还来不及等其他学生到齐,有人便抢先拿起一把竹片开始划铝盒里蒸的饭,他利用先下手为强之便利,当然首先得从他自己的利益考虑,为自己划下了一块尺寸最大的饭,来得晚的学生就惨了,他最后分得的那份饭小得简直不成明堂了.一块四方形的饭竟成了破冰船的样式,底部倾斜着歪倒在饭盒里.遇到这样倒霉的事,又无处去评理申述.最不济事的是吃下这点饭后,嫌饭的份量太少了,难赖以充饥. 午餐的菜只是一种放很少菜油炒的蔬菜,不是牛皮菜就是莲花白,都是早已炒好留在大锅里,或盛在一个大白瓷盆里,学生要时,厨师立刻从盆里或锅里舀一小瓢出来倒在他或她的碗里.这种少油寡味的菜还供不应求嘞,如果你来晚了,连这样的菜怕你都吃不到了. 食堂大门外面的一块空地上只修建了一个椭园形的花坛,大家就把它权当成一张餐桌用, 花坛边沿一圈尚可挤下十七,八个人坐下来吃饭.大家每每端起碗来吃饭,菜饭均不多,举筷朝嘴里刨几口就吃完了. 然后就端着一只空碗久久不愿放下,还一直在回味刚才中午的那顿简单朴素的饭菜的味道。吃饭的气氛也不热闹,反而感觉冷冷清清的,总觉得吃再多下肚,都还是感到饥饿的. 回想起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之前的年代,成都人特别注重晚餐,每星期晚饭均不同,有炒腰花,炒肝片,冬菜肉丝,盐煎生肉,红烧豆瓣鲫鱼,回锅肉等等,那时当然大家每天都盼望能吃上一顿美食的晚餐, 每逢赶场天,.母亲要亲自到肉店向老板交待要买好的肉用来炖汤,老板说,既这样, 是买回去炖汤的肉,瘦不得,也肥不得,二刀腿子肉就好,老板手拿一把锋利的快刀,手起刀落,用干净利落的姿势割下一块二刀腿子肉,过了称之后,便交给了母亲. 她问道:”肉钱是多少?”.老板用一根稻草绳子栓住这块肉说道:” 三毛钱一斤.两斤, 一共六毛钱”, 母亲便手伸向衣服口袋里去摸了三张一毛钱的纸币钱出来递到老板手上付了款. 老板一面笑容可掬地向她打招呼道:”老师慢走,欢迎再次光临惠顾.” 母亲把这块二刀腿子肉带回去后,清洗干净,放进一只砂罐里,再掺上两瓢清水,放进一两瓣洗干净的生姜和一节青葱,添加进一小勺白胡椒粉,整砂罐煨在桴炭炉子上,等汤炖到一定的火候时, 砂罐中再加入白莲藕和肉一起炖, 当火候到家,白莲藕和肉一同炖粑时,将砂罐中煨 粑了的白莲藕和腿子肉连汤一起倒出来盛在两个大斗碗中, 我从母亲手中接过这盛汤的大斗碗来,一碗接一碗地端过来放在餐桌上,然后再端来一碗素炒藤藤菜.另外,我还从一个木篜笼中顺手舀两大碗堆尖尖,帽儿头的火米饭.端給坐在方桌上首的父母亲. 慢慢地挑选着自己心爱的这款汤菜品,面对餐桌上的丰盛的菜肴大家心满意足地大快朵颐,这餐便饭吃到最后,才呈上很下饭的鸡豆花汤. 再用菜刀将红的,黄的,绿的,藕合色的,各色齐备的泡菜,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放在四小盘中端上桌来,这种尝起来很嫩脆的泡菜是很下饭的一种开胃家常菜.再加上吃这鲜藕炖肉,既清火,又补脾,那倒是再好也没有的食物了。 并非逢年过节,也不是办红白喜事,以两荤两素吃早饭,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成都家境好一点的家庭中不算是一件希奇事,早餐,摆在桌上的,是昨夜特别留下为第二天早餐吃的一大品碗莴笋红闷鸡,一大品碗芋头煨羊肉.两样素菜是今天早晨旋做的,是素炒黄豆芽,素闷小菠菜.为了凑上四菜一汤,家庭主妇还要穿上蓝布围腰下厨房去弄一海碗酸辣蛋花汤出来,大家都喜欢吃这种味道的汤. 待饥饿难当的一家人都围坐到了餐桌前了.她终于从厨房里端出来了一碗酸辣蛋花汤,小心翼翼地把汤碗放在桌子当中 ,把两样荤菜尽量挪在她的父母亲面前. 她喜欢得合不拢口.酸辣汤和摆在桌上的佳肴散发出的香味使人们的食欲大振,倾刻之间,大家都开始狼吞虎咽的吃起来,但桌上摆的荤菜素菜他们仍是让父母亲尽量多拈来吃.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有时在学校食堂吃中午饭时没有吃饱 ,我就趁午间休息的短暂时间到学校斜对面的靠近川医(华西坝)的小天竺街上的饭馆去吃饭,饭馆还是能保证使你凭粮票就能吃到饭, 分散在靠近川医簧门街的这条街上的馆子,通常分三类,一类就是面馆,一类是饭馆,还有一类是甜食店.一般面馆主要卖素面、杂酱面,三鲜面,清汤面,素面放熟油辣子,一角二一碗,收二两粮票,杂酱 面、三鲜面一角五一碗,收二两粮票,清汤面最相因,八分一碗,还是收二两粮票。再高级的就是素椒杂酱、鳝鱼面,一角八一碗。 这种面馆满成都大街都是,品种也差不 多,但是味道有差别。我常去小天竺街上的一家面馆吃鳝鱼面.那面馆的鳝鱼面的味道倒是不错,很鲜美,鳝鱼也没有腥味,可能是有点生姜末的缘故吧.面条吃起来很有韧性,汤头鲜, 鳝鱼味道真真是很好啊!我有时吃了一碗又一碗,把汤都喝光了.吃完后我感到很高兴,就好象赴了一场盛宴一样. 除了面馆,就是甜食店,那条街上都有,一直从早上6点开到晚上11、12点。清早就卖绿豆稀饭、馒头花卷。花卷分椒盐和糖的,糖花卷上还戳个红点点,另外就是豆酱、油条、粉子醪糟。到中午、晚上,主要就是卖酸辣挂面。鸡蛋西红柿挂面,甜食店外,就是饭店,在我常去光顾的面馆不远处有一家卖羊肉汤的饭馆.这就是所谓成都最大众化的饭馆了. 最相因的就是羊肉汤馆和豆花店。卖羊肉汤的,门口都支个大锅,羊肉羊杂煮在里头,热气腾腾的,一碗羊肉汤用个不大的碗装点羊肉羊杂,撒点芫须,六分钱一碗,肉不添了,汤随便添,盐放到桌子上,可以加。米饭算一两二分钱,收一两粮票。算下来,食顿饱饭就一角多钱。这个店在老文化宫门口有一家,是那一带有名买羊杂汤,羊肉的`地方。我一个人经常去光顾这家羊肉汤馆吃羊杂汤,每一次去都没有让我失望.再有就是豆花店,一碗豆花6分钱,饭钱另算,与羊 杂汤差不多。 这个最出名的就是位于盐市口的谭豆花饭店。还有中档的就是满街都有的中等饭店了,素菜8分,麻婆豆腐一角二,翘荤一角五,红烧肉、回锅肉、粉蒸肉,盐煎 肉、咸烧白就是二角五,这种馆子,也不是一般人天天进得起的,有一等人最多,那些靠拉架架车的,蹬三轮车谋生的脚子大哥,平时几乎都在这档饭店用饭,问他们,都说是平时干活太累了,要保养身体,只能如此消费了,要不然就干不动活了之类的话,他们一个月可能差不多挣得到80元钱,除了养家,都花在进饭馆了。 位于春熙路到青年路的那条路上的耀华餐厅和位于人民南路的芙蓉餐厅。这两家餐厅就是当时成都最高档的餐厅了.耀华餐厅卖西餐,毛主席到四川曾去这家饭店用过餐,,文革期中改名东方红餐厅。我回忆起七十年代末有一天逛春熙路时,曾在耀华餐厅一楼大厅买过冷饮冰琪淋,进去下一道石坎就有一个小天井,围到天井的二楼就是雅间,西餐通常在二楼雅间。 芙蓉餐厅位于人民南路靠近红照壁之处,南边是四川剧场,芙蓉餐厅的店面很大,圆桌摆了几十张。现在包席都没得问题,但那个年代你找不到包席的。老百姓不时兴,也包不起。当官的也不敢包。这家餐厅平时显得很清静,顾客很少,那时够资格来这里消费的人不多. 八十年代中期,我已经在省外贸的一个公司工作了,担任该公司的外销员,有一次,公司为了宴请来访的外商,曾在芙蓉餐厅包了一桌席.对了,快终席时上的最后一道甜点就是汤圆. 芙蓉餐厅沿人民南路向北走过几个街区,就到达了西御街口.记得西御街靠近少城公园有个“王胖鸭”的饭店,是卖烤鸭的回民店,也卖面,他的那个素椒杂酱用牛肉,味道就非同一般。它还买小笼蒸牛肉等等回民菜肴.还有朝东走,见人民南路新华书店旁边,有 一家卖凉面、甜水面的,那个甜水面味道可能是成都最好的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