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3, 2015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3 )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3 )

 (2015-12-23 21:04:01)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3 )
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学院)校园内的景色


十月之后我一直忙迫于入学准备之事 ,得闲了才想到要拥有一本编辑好的英汉词典和一本收词多,编辑道地的汉英词典.,因为它们对于我学好英语是有帮助的.父亲有一本年代久远的双解英汉词典.释义有些陈旧.用来参照学习还起作用.如果要正儿八经地将它派上用场,还需与其它词典配合使用才行.

得到录取通知书后,我有一段时间很关注新华书店出售的英语教科书和英语词典及课外读物.每逢有英语方面的新书出售,我大抵要去新华书店看一看.有一天我逛新华书店,发现了一本编辑得很好的英汉词典,词典名称《新英汉词典》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实际收词80,000余个,涵盖了基本词汇,一般词汇,科技术语,缩略语,外来语,地名等).

此外还在有关的词条内收入习语(包括少量谚语)14,000余条.收进的词汇量很大.而且词汇的归纳有序,词义的解释清楚.具体词汇和动词短语大部分都收录了.它是一本独具特色的英汉词典,那时编辑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令人难忘.让我对他们的造诣佩服不已.我的确非常喜欢这样一本认真编辑的英汉词典.我当即花费六元钱买下了这本词典.

我要动身去重庆上学的日子终于到来了,出发那天,送行的朋友不断的来,我乘坐的是夜间十时正从成都火车北站始发重庆站的列车.朋友们送我到无轨电车站,握手告别了.只有我父母亲和我妹妹送我到火车北站,我们乘着一辆无轨电车,向火车北站驶去.九点半钟的时候,到达火车北站,时间已经迫促,没有多作逗留,便与父母亲和妹妹告了别.

我一人携带着行李匆匆忙忙地向车站检票口走去,在忙乱中从口袋里掏出那张硬卧铺免票递给检票员查看,她仔细核查之后,又退还给我,我顺手将它揣进衣服口袋中,就进了车站,经由天桥,便朝停泊在第二月台轨道上的我要乘坐的那列车的最前面的一节硬卧铺车厢走去,我向站在车厢门口的列车员出示了那张免票,他看了看,含着笑容,让我上了车.我将行李安放在行李架上,找到了自己的硬卧床位.

在卧铺车厢右边过道的窗下,安置有可折叠的座椅,行驶途中,可翻下座椅坐下观赏车窗外的风景. 一列火车有6节卧铺车厢,每节车厢有96个硬卧床位, 三层一组,一列客车有12节硬座车厢, 整节卧铺车厢可以安置九十多个乘客的光景.

安顿好行李之后,我坐在卧铺下铺上起初也还感到有点茫然,待列车一启动驶离车站后,睡在 卧铺上的我简直没法抑止脑海中不断涌现出的回忆的浪潮.白天发生的情景还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眼前,我心想到了学校该怎么样开始自己的新生活.我对学校周围一切的事物既感到佰生而又感到熟悉, 我心想抵达学校后受到老师们的欢迎,又与来自全川各地工矿企业,农村和部队的同学相遇,那该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啊!想到这些都令自己难以入眠.仿佛患上了失眠症似的.

我从挂在挂钩上的挎包中取出一本初级的英语教科书出来阅读,但瞧了好半天,也看不清楚书面上的字迹,无可奈何之下,又放了回去.只有在这夜半时分,为了方便旅客睡觉,列车员早已把本节卧铺车的照明灯关闭了.在悄静无声的走廊里,已经闻不到以前由柴油机车牵引列车时散发出来那一股柴油的味道,我为了好奇,曾踮起脚尖走到卧铺车厢走廊的窗前,朝窗外望了望,随即又走回自己的卧铺床位,在床位上躺下,闭上眼睛仍不能入眠.

我感觉到了车轮的震动,整节车厢充满了车轮的震动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餐车传出来的香味,乘客睡眠发出的打鼾声,和一种象是由车窗外吹进来的一丝清凉的风的感触混合在一起谱写成一首小夜曲飘荡在这昏暗的车厢浑浊的空气中.

早晨六点过后,电气机车鸣笛声把我惊醒了.我们的列车已经到达重庆火车站了.停稳在车站第一号月台上.我急忙穿好衣服,往过道走廊上张望.见所有的旅客都起床了,大家都在整理行李准备下车.车厢顶上的电灯也打开了照亮着等候下车的旅客,被安装在车厢半圆形顶上的电风扇在那儿焦急地旋转,吹着凉风.

当列车员打开车门后,我携带着行李随众旅客从车厢内走到月台上,望着那在晨雾出现的山城,这座城市耸立在又高又陡的山坡上,建筑物依山而建,那些仿佛随随便便依山堆迭起来的吊脚木屋,枇杷山公园那些在晨曦中闪烁的树丛的绿叶,还有笼罩在靠江的陡峭山坡上空那一片朦胧的晨雾.让人印象深刻.车站下面建有一座客运缆车站使用由钢丝绳拉着的缆车沿轨道爬行陡坡将乘客运送到山顶上的两路口车站. 再经由此站乘无轨电车前往城里去.

重庆使我回忆许多生动的往事.我的童年和一部分少年时代是在重庆度过的.我思慕着度过我童年的重庆-----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重庆.我回忆起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父亲曾从宜宾发电厂调往重庆参与了创建重庆电技校的工作,后又于五十年代末期调往川西北参与了创建一座大型火力发电厂的工作.他当年亲身创建的重庆电技校就象他手栽一株小树苗,怕已经长成乔木了.应该是树大根深,满树结果,桃李满天下了罢.

尤其是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赴川西北,居住在荒原上修建的干打垒的泥土房内,白手起家创建了一座火力发电厂, 这座发电厂背靠涪江, 是建在由这条江冲积的平原上的,有一条运煤的专用铁路从厂区内横穿而过,有好些村落分散在它的周围.宝成铁路从工厂旁边经过.坦陈在那片原野上这座发电厂,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经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了.

小时候我曾在坐落于电技校附近的重庆发电厂的子弟学校读过小学.在学校中我有一个极好的朋友姓陈.他和我同年不同月,我比他大几个月.他的身材比我矮一些,看起来就象我的弟弟一样.他父亲是重庆发电厂的一名工人.他的家就在重庆发电厂的家属区,位于我们读书的小学校附近.

小学校前面有一片稻田.这片稻田是被田坎隔开成一块一块的冬水田.在这片稻田最南端有一小块区域就叫着月儿塘,它实际上是一小洼水坑.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我同陈同学,还有我妹妹,一道在这月儿塘边缘栽种了一些藤藤菜,这是一种生长迅速的蔬菜,基本上每周都能有些收获,我们每次收割完之后带回家去,交给母亲,她总能炒出一大盘绿油油的藤藤菜出来,摆放在餐桌上供我们食用.

那一小块湿地就算是我们租用的菜圃,也用不着交什么租金,想种什么蔬菜就种什么蔬菜.也没有谁来干涉我们.我们就这样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拓荒这一小块土地靠自力更生栽种一些蔬菜来犒劳自己,减轻饥饿的威胁.

我小时候的伙伴陈同学性情很驯静,我认识他是在小学一年级读书的时候. 可以说从他的面貌,行动,言谈话语中,看得出都带着一种儿童的纯朴美.他的性格可以说和我是相反的,但我们却是非常亲密,比兄弟骨肉间的感情还要亲密的朋友.后来听说他考上了一所位于东北的大学,攻读电力工程专业.小学校教学大楼的后面是一个运动场,除了安装有蓝球架外,还设置有秋千,有双杠,有浪桥等等体育设施.我们都喜欢在那儿游戏.这些都是发生在童年的往事了.

我携带着行李步行出火车站后,站在火车站的广场上迟疑了一会儿后,便往缆车站走去,我只知道北碚离重庆城区尚有三十多公里,从市内搭乘汽车去北碚的公共汽车站究竟在何处,我也不知道.我走在广场上探问了一位过路的行人才知道要在牛角沱公交站搭乘客车去北碚.我乘缆车到两路口车站后,再转车到了牛角沱汽车站.在车站售票处买了一张去北碚的车票,请车站上的一位服务员引路,我搭上了一辆开往北碚的客车.

不一会儿客车便驶往北碚.公路两旁的风景算不上优美,树木不多,有点光秃秃的感觉.途中经过了一些弯曲的山路,既然时节已逢秋季了,自然是有些秋景观赏的,如象公路两旁的树木开始落叶了,也没有留下怎么很深刻的印象, 但也感觉到一些如象有岭南那般风景优美的地方.离开市中区,行驶了一段路程之后,好象就一直沿着水流清澈的嘉陵江在行驶.

乘三十余公里达到北碚城区.街道很整洁,和重庆市街头完全不一样,比想象中的北碚是要更美丽些的,我没有失望.初到北碚,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设置有投放垃圾的箱或桶.街道显得很清洁.

北碚是一座风光秀丽的宁静的小城,宛如碧波涌现的嘉陵江沿着北碚城流淌而过.那些抗战历史上有名的曾留下著名流亡人士脚迹的用石板铺路的宽畅的街道布局还是如同抗战时期的布局一样,为南北走向.街道两旁设有人行道.并栽植有绿树和建筑有花坛.城市中的大部分建筑是商店,饭店,居民住宿楼和政府办公楼.

北碚现在已经成为了重庆市主要的旅游区了.坐落在郊外的风景秀丽的晋云山可俯视北碚全城.一条又宽又长的美丽林荫公路一直通向北温泉公园. 北碚有些地方也并非那样令人舒畅.那里也有狭小肮脏的街道和难看的房屋.只不过它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可供你游览就是了.

上世纪四十年代,除了陪都重庆以外,北碚曾是抗战时期流亡人士生活的中心.街道上的游人和市民在南方延绵下着的梅雨中游览坐落在北碚街头上的一座抗战剧场,想象着并目睹夕阳晚照下当年剧场舞台上演戏剧所呈现出的璀璨的艺术.这座抗战时期久负盛名的北碚抗战剧场演出的戏剧备受老百姓欢迎,这家抗战剧场曾接待过郭沫若,田汉,夏衍,张瑞芳,白杨,秦怡,赵丹,徐悲鸿,傅抱石等文化名人.在这座剧场的舞台上曾上演过许多名家创作的精彩戏剧.这是一座被人们永久怀念的曾于抗战时期发挥过重大作用的城市. 由北碚街上到西师还有二公里路远.

打印 ]
编辑 ]
删除 ]
阅读 (566) ┆ 评论 (2)
评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