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5, 2017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35 )


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  35  )

照片为西师校园与大邑安仁古镇风景照片
 就在我们搞开门办学去安仁公社中学上课的第二天上午,我授课的那班大部分同学们不知又因为有一点小耽搁,还没有来上学。他们上课的教室内空荡荡的,一个人影都看不见,差不多已是上午十点半钟的光景了。才稀稀拉拉的有几个同学从学校大门口走进来上学。毫不稀奇,平常就是这样!见此情景,我不由得发出了这样感叹----啊!这里的教室太宁静,太冷清了!

我与郑同学商量了一下,决定转过教学楼去看一看,那里情形好象也差不多。教学大楼内的各处过道,各处教室内也没有见多少人。我下意识地觉得只是呆在教室里等同学们来上课这也许有些不切合实际了。遂便转身从侧面一条过道上走去。我见四下无人,我诧异了。正想找个学校的熟人问一问。正巧一个见过几次面,彼此知道姓名的一位学校员工从对面匆匆走来。

“张干事!”我与郑同学一起先向这位干事打了个招呼便问道:“现在已经是上午十点钟过了,为啥大部分同学还未到校来上课呢?”有,来了好几位了,张干事脸上堆满了笑容回答说,“早晨大部分学生都要下地里去出早工,我看他们上完早工,吃过早饭后才会来上学的,一般他们早晨都会比平时晚几个小时到校上课,这就是我们这所农村学校教学时间安排上的特殊之处。

你们觉得这样的情形似乎有点不大对头罢?”“就是罗!为啥同学们不能提早一点上学呢?”我们两人面面相觑,都有点茫然而无可奈何得回应道。我不经意地问道:“还有那些经常不来上学的同学们,他们家离学校很远吗?”“哈!说到这些学生,走家访,动员他们来上学,真把我们几个人跑够了!“张干事带着一副沮丧的神情说道,”我们把这片乡村东南西北跑了个遍,结果还是两个住得近处的学生请到了。

郑同学笑道:“你这走家访寻学生来上学虽是一桩苦差事,足见你功劳不小!只不晓得那些经常不来上学的同学们,他们住在那些个村子里,要怎样才寻找到他们?”“要寻找到他们并不是一件难事,经常不来上学的就只有那麽几位同学:邓善可,罗学明,江帆,王道民,叶茂新,张澜成,彭向东这几个人。”

“哦!我心里一激动,连忙问道:”为了这几个同学能到学校来上学,难道我们还因为怕吃苦,而不愿去走家访动员他们来上学麽?“张干事沉思了一下,皱着眉头说道:”能否把他们动员来上学,这很难说啦!谁知道呢?我们这里农村的孩子深受当前流行的读书无用论风潮的影响的,要他们改变态度,要认真抵制这股读书无用论风潮的影响,自愿到学校来上课,这事要办得成功的确难度不小,当然我们怎么会对此不要下一番功夫去寻找到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呢?

问题是家在农村的同学平时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来应付生活问题,那吗,他们平时不下田干活去挣工分,而到学校来上课,那又怎么能够保证他们年终的粮食分配和现金收入嘞?“郑同学道,”你说的言之有理,的确事情的发展有其固然之原因,但我们对你的这番对实际情况的估量,实不敢完全苟同。张干事道:“你们苟同我的观点也罢,不苟同也罢,总之,我的估量据实情也相差不远矣!”

郑同学沉思着道:你或者估量得不错。只是有一点,我还要请教。既然你都已经家访过这些同学,你都曾经劝导这些同学来上学,当时你家访他们时竟跑得人困马乏了,为啥仍然不奏效嘞?这次你不妨就把他们家庭地址告诉我们,也让我们象你一样人困马乏一次,试一试走家访邀请他们返校上课呢?张干事点头称赞道:“你们这一提议好象确有道理。若其不然,我就索性把他们各位的家庭地址告知你们,也让你们也如愿以赏,象我一样跑得人困马乏似地将他们劝导到学校来读书。

张干事带领我们走到他的办公室进去后在一张办公桌前坐下,拉开了一张抽屉,拿出一卷文档资料打开,抽出夹在里面的一份花名册,翻开其中一页,手指着上面列出来的几位学生名单说道:”这就是那几位常常不到学校来读书的同学的家庭住址,凭你们的诚意看能否把他们劝导来学校上学。你们的家访这些同学的决心,实获我发自内心的赞佩!我想恐怕只有你们才是摸得够这几位同学的犟脾气的。“

他随即把他们的住址抄在一张纸上递给郑同学。”他接过纸来一看,怎的,原来这几个经常不上学的同学的家都集中住在一个村子里。郑同学向我说道:“他们都住在一个村子里,看来这几个同学的家就很容易找到了!”这是张大人转呈我们的一道圣旨。我们一定遵令照办,把这几个同学找回来读书!“郑同学如此这般开玩笑地说出的这番话不由得引起我们发出大笑声。

我们从张干事办公室获得那几位同学的家庭地址,并对他表示了感谢后,离开了他的办公室,我们走出公社机关大院的大门,沿着一条机耕道,朝哪几位同学所属的生产队走去。

正当初冬。秋阳已经迈着留念的脚步离开,但如今,各处仍然寻得见秋天的印痕。这是一个晴朗的正午,太阳似乎微笑着俯瞰着川西平原,到处挥洒着它那怡人的阳光。田野里栽种的麦子和油菜籽长出的细细的嫩芽探出头来,舒展着优美的身姿,仿佛在向勤劳耕耘的社员们致谢。

邓善可,罗学明,江帆,这三位同学住在村子里的北头。王道民,叶茂新两人住在村东头,张澜成,彭向东这两人都住在村西头。而且他们家相互之间靠得很近,相距总不过几个院子的距离。这个村子离安仁镇也不远,有几里路远的距离。

邓善可的家里,虽不似罗学明,有七十多岁的婆婆和江帆家有八十多岁的爷爷,但分别有一个五岁和一个四岁不到的弟弟和妹妹,但邓家恰就没有多余的劳动力,如其在平常日子里,他们七个同学当然每天一早就得随父母下地干农活,除了收早工返家吃早饭,休息很短的一段时间外,一直要干到傍晚才收工回家。根本没有余暇的时间去照顾自己的学习。

在目前这种形势下,即是说你平时白天找上门去,也没有一个同学会留在家里等着你来访,现在他们都在地里干活,因此,大家一走到村东头,不由得长吁了一口气,家访肯定见不到本人的,还是只好打定主意决定到这个生产队社员正在干活的地头去找人吧!

大家不约而同地都向村外的田野走去。路不远,充其量一两里路远。走了大约二十分钟路的光景,郑同学突然叫喊道:“你们没有看见吗?前面田里正干活的社员当中大概就有我们要找的那几位同学了。等我们走近了,这时已有五六社员也在田边闲望,便围拢来看。其中一个就搭起话来道:”今天真是个好日子,你们怕是从成都省城来的吧?“我们旋即回答道:”我们是来此公社搞‘开门办学‘的大学生,才从公社过来,想找这几位正在这里干活的同学,他们的贵姓是邓善可,罗学明,江帆,王道民,叶茂新,张澜成,彭向东。“

另一个人抢着说道:”他们都在这里干活!“”你们找他们到底为了啥?“一个人这样问。”我们想动员他们回学校去读书。“我回应道。一个老年人叭着叶子烟叹道:”也是当今的文明的世道好哟!从前一个穷苦的农家子弟要上中学校读书,谈何容易!今天不讲究这些了。管你啥子人,管你啥子事,都可以报名上学。你们要找的我们队上的那几个不愿去上学的娃,他们好不慎重,红不说白不说,不管三七二十一,为了挣工分就赖在家里不上学,简直无出息,成个啥名堂!说起来,他们总怪接受学校教育无用,读书无用,总怪老师不敢管事,他们不去上学自己总是有理。今天呢?古话说得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你们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话一说开,听得人越多,登时就是一大堆社员围拢过来听他喋喋不休地说着。

就在这时离我们还有几丈远,我们要找的七个同学便象飞鸟似的,放下手中拿着的干活的农具,从地里对直向我们跑过来,一路喊着:“老师,我们要上学!--------!”他们甚至顾不得在地里被其他社员看见会议论他们有失体统,他们已经就如此这般地向我们表明了他们想上学的态度了。

邓善可同学笑着对我们说:“早知如此,我今天也不致耽搁学习了。今天不是亏得你们走来劝导我们返校学习,我们就连学校里那些启发人受教育的信息还未必知道哩。你说学校里没有一批得力的教师,怎么行啦!就为了你们这次亲临田间地头不辞辛苦地来劝说我们返校读书,我也坚决赞成我们七位同学明天即刻回校读书,不再耽搁学习了。只有一点:我父母亲要供家养口,若果我不干活挣工分,只怕家里的经济就紧了点。不过对于人生的感悟,我认为读书比挣工分更重要。老师,你放心!我虽然脑筋迟钝,但这点儿人情世故,我还懂得!”

他们差不多还是保持着淳朴卖力气干农活的农家子弟的形象哩!穿着染成青色的土布制成的衣服,裤子,穿着布制的袜子和解放牌的球鞋。就是短汗衫也敞胸亮怀,并没把钮子扣周整。大脚裤管都高高掖在大腿边上。看在农田里干活的一些大人,四周都伴着一些未成年人和一些妇女。光看那阵势,就叫人感到眼前的事情不比寻常。

---------那时节,学生在教课上得不到满足,在校内便时常爱闹风潮,调皮的学生在校外也时常惹事生非。城里的各处电影院差不多毫无间断地要演文革时期摄制的样板戏和电影。我们这次亲临现场成功地劝导他们七位同学返校读书,对此,我们是感到十二分之满意的。我在这儿不妨略略地把我们在‘开门办学’期间曾经‘三顾茅庐‘将学生请出来上学的这一段亲历过的往事叙述出来以侍读者。

打印 ]
编辑 ]
删除 ]
阅读 (167) ┆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不支持HTML代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