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17, 2012

【岁月如歌---广汉知青生活回忆】(2)--------C


【岁月如歌---广汉知青生活回忆】(2)--------C


【岁月如歌---广汉知青生活回忆】(2)--------C



在召开了下乡思想动员大会之后,又经过年级的分班分组学习讨论会,我们虽然经过了这样一番急风暴雨式的思想教育的洗涤,但思想上的弯还是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当时大部分的同学还是诚实的,经过这一个把月速成的思想动员研讨会,同学们多少都受到了这种潮流的影响,大家都认定了只有下乡落户,今后自己才有前途.大都好像迷失了航向一样, 认定非下下乡去不可,否则将来会一事无成.据我所知道的,前程比较好的同学有两条路,一条是参军入伍,在部队入党提干,但这需要具备家庭和社会关系,这多半是军干和高干子弟的特权,一般人是没有甚么希望的.我记得当时一步到位不下乡就直接参军的同学是有的,他们大多数是各大军区,省军区,市警备区负责人的子弟或是省市一级革命委员会三结合领导干部的子弟.我记忆已经不能确定了,我所能记忆的是还包括有各地区军分区负责人的子弟及一部分县人武部负责人的子弟也的确是享受这种特权的.当时同学中的精英差不多都以参军当兵为荣,而终竟担负了这个荣誉的大都是这些特权阶层的精英子弟们.



另一条路是尽全力到处去找关系选择靠近成都附近的农村落户,后者至少可以回家方便些.靠近成都附近的大平原真是一片锦绣河山,太阳光和暖,明朗的,景色葱翠着的稻田就如像一弘清澈的太湖水一样,一直展开到远远的地平线而隐没下去了.膏腴的田畴终年丰收,富厚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至少可以说居住在当地的农民的生活富裕是引起了居于山区和丘陵地区农民的景仰的.因为这是一种不可遏仰的无限憧憬,到这些地方去安家落户是有很大诱惑力的.然而山区农村女孩长相端丽的父母却坚决不允许她们出嫁当地人,她们心受着成都平原农村的牵引,没有一刻是宁静过的,为了自己女儿们的美好生活,千方百计都要把她们远嫁到成都附近的农村来.在当时这是山区农村一种很时尚的婚姻.至少今后丈母娘,丈老人也可以到成都附近农村安度晚年.



在我们那个年代的学校,学生的年龄相隔不大,也就是一,两年上下.在我们入读高中的第一学期中我们班来了一个从外校转学来的同学名叫渙之,他和我同年不同月,要比我大三,四个月.他的身材较高,看来像一个成熟型男.他是道地的成都人.他的家就在南门城里边的文庙后街,在城里这是很有名的地点.这是因为在文庙前街附近有一所很出名的学校叫成都市第四中学(现名为”成都石室中学”)是文革前市属的四所重点中学之一.现 是一所国家级重点示范性高级中学,名人文学家,戏剧作家郭沫若,作家李劼人,何其芳,曹葆华,李一氓都曾在该校就读. 文庙前街朝前走不远就是著名的始建于公元223年的刘备惠陵,它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 ,这就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公园, 园中有青石迭砌的荷池,外有曲水,内有池塘,池水与园林相通, 园内遍种有各种林木,游客可在园内林木森森的林荫路上闲庭漫步.



渙之的性情是很娴静的,他的面貌,言谈举止,都带着一种娴静的美.我初次见他是他刚转学来我班不久.那时的他是一位很娴静的肤色白皙的青少年从校图书馆下楼走来.他穿着蓝卡其布的中山装,内衬雪白的衬衫,是一种很青春活力的样子.留在我记忆中的他始终是他青春的形象.可能是一见倾心的缘故,不久班上便有一位女同学喜欢上了渙之.这不消说这种朦胧的恋情对处在正当求学的青少年时代是很分散精力的.那女同学是真心诚意地喜欢他. 渙之学习是很用功的,白天是不大肯与大家在一起闲耍的,浪费时间干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他也决不肯做,.但因为有了这样的一见倾心,他们不久便同在一个自修小组里复习功课了.这就很容易给他们提供亲密的机会.我到还是记得在夜间上自修的时候,只要那女同学给他一个暗示的符号,他们便先后溜出了教室,趁着夜色在校园内的运动场上沿着跑道散游一个钟头才回来.



礼拜六, 礼拜天学校是休假的,同学们礼拜五下午的课程结束后,总是打扫完教室,寝室和校园的清洁卫生之后,都得以进城回家度周末.休假的时候,他们也总是时常在一道,去不同地方游玩,也乐此不疲,没有厌倦的感觉.到晚上要分手了, 那女同学回家, 渙之送她回到了祠堂街,她总又要回送渙之一程.他们陷入这样的热恋情景差不多快延续到了文革.他们确是相爱.在旁观者看见他们,也有不少人质疑他们这种恋爱关系的,因为当时校方规定在校就读的学生一律不准谈恋爱,对他们恋爱关系的这种揣测怎么也是难免的.那时候的同学们的恋爱观还是很朦胧的,大概都是一种青春性的欲望者.面貌稍微端丽的女孩,他们都会以一种奇异的眼光看她们,他们都好像把她们当成了异样人士一样.



后来文革爆发了.他们都受到相当大的文革的洗礼.对突如其来的运动,他们都有一种茫然失措的感觉.运动爆发了大部分教师失去了尊严.学校的校长罢免了,校园内一片声势浩大的运动狂潮,只剩下一些性格软弱,很温和而政治地位卑微的老师尚未受到冲击,好像他们的地位都被降了两,三等级,逆来顺受,苦心惨淡经营的活下去.这成了他们当时生活的最生动的写照.学校由造反派头头掌了权. 渙之是一位文章写作的好手.比起其他同学来写大字报搞大批判要算是略胜一筹了. 渙之与他的女友及一伙趣味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了一个参与文革的战斗队. 渙之包揽主编战斗队的战报,它取名为”五•一六”战报.他们把这份报纸办作为批判党内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的应运而生的文革式的刊物.这份小报上发表的文章包含有各种针砭时事的政论性,随笔,转载等要闻.文章的起承转合的引例大都是毛主席和马恩列斯的语录或文章,这可以说是非常的具有那个时代的特点,但渙之他们却对此感到津津有味的乐此不疲,抱着高昂的斗志,带着极明确的运动意识从事着这项极令人鼓舞的工作.



渙之他们办的报在校园内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应.不久他们又把报纸带进城里去散发了.恐怕是因为小报不甚出名,又是油墨印的,文章要阐述的理论程度太浅,不象清华”井岗山”和川大”八•二六”知名度高的战报那样理论阐述的程度艰深,完全感觉不出有阅读趣味的人是有的.因为在他们兴致勃勃向过路人推荐报刊时,偏偏有人根本不屑一顾.连看都不看他们的报纸一眼.像这样的情况是常常遇见的,千方百计编辑出来,再极用心地刻在蜡纸上,经油墨印刷出来的战报却散发不出去,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都感到挺滑稽的. 当三十年之后老同学们再相聚一起时,一谈起当时的情景, 渙之一形容着,满堂的人便哄堂大笑起来.那时的同学受到的教益之深,对做事的执着程度很难祥细地说出理由来.



分组讨论会还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 就是这样好像有人感到喜怒,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说清,点点滴滴,却又零零散散让人感觉到很无奈.感到如此这般的无保障对自己前程的安排是相当的不完备的同学是有的.这不免使人感到很消沉.这样不规则的变化,时隐时现,一直这样地缠绕了我们好久.我在梦中感觉到就好像这样无奈地熬过了好多年.



一月中旬了.在校工宣队的主持下,全校召开了一次隆重的上山下乡的誓师大会.我所能记忆的是大会的主持者仍然是校革命会的刘主任,一开始他也是发表了一通鼓动性的演说,同学们倒也没有引起什么更大的反应了.但随后他又向大家交代了一些政策,宣读了省革委会的有关知青下乡发放补助费的文件.大会气势陡然高涨.他一再鼓励动员大家都要下农村,并宣布了政策除老弱病残外,一律下乡一个不留,任何人不得借任何理由留在城里,下乡知青的城市户口全部要下到落户的公社.由当地的公社户籍部门专职管理. 当时驻校工宣队还宣布了一些政策,总政策是除了老弱病残,独生子女并不包括在内,其余的同学一律下去,具体政策不太记得清楚了,只记得政策包括有当时国家给每个下乡知青两百元钱的安家费,用于初下乡时购置生活必需品、农具等,这笔钱是由国家分发到公社,再从公社直接拨给落户的生产队的.知青本人并没有拿到这笔钱.其余最初下乡的开始几个月的每月有几块钱,用于补贴插队初期日常生活之用.临行前每人发了一张优待卷可购买一个用于吃饭喝水洗漱,上面印有”知青”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字样的大瓷缸,还可购买一顶蚊帐,一块塑料布和一条背带.看来当时的日常用品还是比较缺乏.



当时由市革命委员会按学校划分下乡落户的地区,我校被划分在乐山专区青神县农村落户. 下乡落户原则上最大满足于同学们的愿望采取大家自由组合的形式,基本都是按文革时期的基本观点,情趣爱好,志同道合的同学自发组成的战斗队的成员来组建的落户的小组.并宣布已经确定了恋爱关系的同学可单独地组合在一起落户.这已经明显地在鼓励渙之和他的女友结合在一起.我见刘主任说了这番话后, 渙之的表情真是再温和也没有了,满脸都堆着笑容,很幸福的样子.这真是从进校以来所未有遇到过的奇事,以一个校革委会领导能宣布这样的政策,而且对于同学间的恋爱关系如此地加以肯定.素来这是校方最忌讳同学间有这种关系的,然而现在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却有这样大反差的变化.得到校方的这一道护身符, 渙之和他的女友还有什么顾忌呢?但遗憾的是爱情进行曲却是在这样的非常艰难困苦的时期奏响是不是演奏的时间选择得是有点很不合时宜的.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只不过是一种校工宣队能照顾双方下乡落户在一起的权宜之计罢了.随后恋人关系的公开化就像燎原之势漫延开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