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0, 2012

【岁月如歌---广汉知青生活回忆】(2)--------D

【岁月如歌---广汉知青生活回忆】(2)--------D





照片:1968年底临近出发下乡之前母亲,妹妹与我在成都祠堂街人民公园的艺峰照相
馆留影纪念


在我们临下乡之前,我母亲就一直很着急,不断到处去向有关人士打听知青下乡落户的政策.她曾专程去一位朋友家咨询,想知道我们究竟下农村还是不下的好,她感到很疑惑,下去了将来真的调不回来怎么办?很想弄个清楚明白.但好像总是云雾层层似的,看不清楚.就这样好像总是在心里纠缠着,苦闷的感觉,时隐时现,感到很烦恼. 这次终竟要离开家,离开父母亲,将要到一个完全佰生,看不到亲人的地方开始独立生活了.母亲对此一直很担心,她对我说:” 你们当真要下乡安家落户了,才觉得心里很舍不得.只要一想到你们离家远行,独当一面地在乡下劳累奔波,为谋生而艰苦劳作,就很担忧地想到你们能行吗?------孩子们在母亲的眼中看来,好像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就如同一朵春天里含苞绽放的花蕾,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她又说道:”最近以来一直在为你们下乡的这件事情感到焦愁.这是关系你们的前途大事.不能拿你们的前途当儿戏.”她叹息地说道.



她认定此事是责任重大的.便决计还须多方咨询.或许谁也不能预定自己的未来走的路是对的或是错的.如果现在就下乡去了,说不定就选择对了.她还是很不放心,征询了很多人的意见,有人建议你家的两个小孩,不如下去一个留下一个,如果突发生什么意外事故,最低限度还留有余地.但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应按毛主席的指示办全部下农村去,否则将来就没有机会从农村上调回城市,安排进工厂工作,就会永远成待业青年,没有前途.我母亲很费了些时日来反复考虑这件事,如果不下乡,恐怕会对我们未来的前途不利.这事谁也不能预测到的. 我母亲最后赞成按毛主席的指示办决定我们俩兄妹全部下农村.她安慰我们下农村好好干,受到贫下中农的认可,将来他们会推荐你们招聘回城安排进工厂工作的.



我妹妹是成都宁夏街中学老三届的初中毕业生.她们学校下乡落户到大凉山的德昌县山区农村.不过母亲为我们的担忧我是始终受着感动的.鉴于德昌离成都的路途太遥远了,我母亲就决定我妹随我下青神农村.俩兄妹在一起,大家互相有个照顾,回家探望父母亲也方便.免得一个十几岁的姑娘长途劳顿冒风险.而且还要随时提心吊胆地怕她在旅途中发生意外.常常一想起这些怎么也不能使她放心.况且下德昌的知青回一趟家不消说是很不容易的. 那时成昆铁路尚未建成通车,她们回成都也怕是只能搭乘载货卡车回来.我到现在还记得她们当时的情形,成都知青由德昌回成都乘坐的载货大卡车沿途要翻越大小凉山,还要沿着大渡河畔走,途中是要经过西昌、喜徳、甘洛、峨边、峨眉、夹江、眉山、彭山、要经过峨边,汉源的海拔一千多米高的山区.抵达成都的时候已经是三,四天之后的光景了.




知青们在成都与德昌,攀枝花间往返穿行,最怕过泥巴山和拖乌山。雨季和冬季里,汽车必须挂好防滑链才敢上山.以前德昌, 西昌到成都全靠汽车运输,而且全是土路,路窄,弯多,速度慢,汽车过后尘土飞扬。从西昌到成都第一天住石棉,第二天住雅安或荣经,第三天才能到达成都。而且雨天公路经常塌方交通中断,出行困难。64年攀钢上马,大量的建筑物资和机器设备靠汽车运进来,中央从河南、安徽、北京等地调汽车队来运输货物,将西昌广场(现月城广场)作为停车场,每天有人指挥停车,广场内每天下午都停满了汽车,每个车队有数十辆车同行,前面一辆汽车挂上“后有车队”的牌子,最后一辆汽车上又挂有“车队过完”的牌子,那时的汽车真多。人们盼望早日修通成昆铁路解决运输难和出差难的问题.



总之当时成都到德昌落户的知青回一趟家是很不容易的,全靠搭乘进西昌的运输三线建设物资的载货大卡车往返,回成都还要开后门找司机搭车或在路上拦车,向司机说尽了好话,有时才答应让你搭车,之后才让你爬上没有遮盖的车厢,任凭风雨从头上灌下来.雨水在车厢里流淌.还不消说旅途遥远,车开上盘山公路更加难行,许多路段在抢修后,崎岖不平,一路颠簸,五脏六腑已经开始翻江倒海了。沿途尘土飞扬,更是让人避之不及。 再者沿途公路经常翻修,路况恶劣,路基一直在整修,泥石流的威胁依然存在,一些路段都是木栏围着的,汽车行驶时仅容一辆车通过.车辆行进速度极慢。途经甘洛... 缓慢地行驶。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总算到了峨边,下车时大家已是满身灰尘,疲惫不堪。就这样煎熬三,四天后才到达成都.人已经累得一塌糊涂了.总之行程十分艰难的.当时毛时代治安形势的安稳良好远非现在能比.要不然还有更大的苦难要让你受煎熬.




然而,出乎意外的是就在我们快要出发的一天下午,我母亲突然出城来我们学校找我来了.母亲走进我住的宿舍,带着忧郁的脸色,被忧愁和不快的情绪笼罩着,见面就心情很沉重地告诉我,你妹妹的学校宣布了她们学校是被分配到大凉山的德昌县的农村安家落户,那里是少数民族地区,是彝族最集中的山区了.处于十分落后,偏远的地区,距离成都有一千多公里远.大凉山,这个地方在文革前就已经名噪一时,是树立成都知青模范人物孙传琪、巫芳安的地方.但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感觉到它象征着荒凉和落后.同时又以交通不便而闻名于遐尔,当时成昆铁路尚未建成通车,仅靠一条羊肠小道式的公路要跨过无数崇山峻岭与成都相联系.两地相隔遥远,旅途费时.何况当时已颁布实施的有关知青下乡安置政策是允许跨校投靠亲属落户.我妹妹的学校一经宣布落户德昌县时,在她们的同学当中便引起了一个很大的激动.同学们纷纷跨校找关系.,寻找亲朋好友投靠,尽量想办法联系到离成都近的农村安家落户.这已经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潮流.




母亲很认真地对我说:”不过我替你们俩兄妹着想,大家在一起好互相照顾.我才赶到学校来与你商量.把你妹妹的落户关系迁到你们学校来随同你们学校一起去青神县农村落户.你一定要去找你们校工宣队和革委会反应我们这个要求.她又说:”我晓得这也并不是只有我们才有这样的要求,像我们这种情况的应该不在少数.,希望你们学校领导能全盘考虑我们的实际困难,解决我们的问题.受了母亲的嘱咐,我就去校革委会找刘主任反应我的要求,不管解决这事有没有着落,我还是决心要去.校工宣队坐落在教学大楼的二楼的一间办公室里.与我们住的宿舍大楼遥相呼应,之间恐怕有一百米远的距离.




我走进工宣队的办公室,刘主任恰好也在里面,我见他一幅忧郁的面色,被忧愁和不快的情绪紧锁着,显见严肃得可怕.我不晓得他遇见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我心里感到忐忑不安的.刘主任一看见我进来了,他微笑望着我说:----“你是不是就是XXX?”我说:”你怎么会认得我呢?”他说:”那次我参加你们小组的讨论会,听你的发言后,就记得你的名字了.”我顿感到真是荣幸,好像得到了一种意外的嘉赏一样,把我所带来的一切紧张感受都抛流到大海去了一样.他便和颜悦色地问我有何事,我向他说明了我的来意,希望我妹妹的落户的关系能转到我们学校来,随我一起下乡,他听了之后,经过一番考虑后说:”你反映情况是具有普遍性的,已经有不少的同学和家长来向我们反映了这种情况.我们的宗旨是坚持按中央文件的精神办,但也要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实事求是地解决同学们的实际困难.我个人的意见是同意你妹妹落户的关系转来随同我校一起下青神农村.之后我再向工宣队队长汇报此事征求他的同意就行了.”说完之后,他问我还有无其他问题要解决,我回话:无”.他便向前走一步来握住我右手告别--------握住他那苍劲而温暖的手---使我感到一道暖流涌遍了全身.




我回到宿舍把见刘主任的情况向母亲说明,她听后,心里感到很高兴.这样一来我们学校接受我妹妹随我校下乡的问题就解决了.随后我和母亲立刻一起赶到我妹妹学校去.从她的学校把她的行李搬到我们学校来,她的学校在西城区宁夏街.这是一所初级中学.校舍显得很古旧了.虽然学校处在城市的繁华区,倒一点也没有觉得有城市的喧哗.学校的前面有一座很大的监狱,高高的围墙上耸立着带电的铁丝网,里边显得阴森恐怖. 监狱大门的左边是一带围墙,一直地绵延着差不多有半条街的长度.学校位置在宁夏街的中间,朝前走便是西门上最热闹的八宝街和西大街,学校的左侧于一条小街相通,右边于一条巷子相通.校园内的操场还算宏大,




学校的操场完全被数十辆解放牌大卡车占满了的,这是军区派遣来的军用大卡车以供载送我妹学校学生去大凉山的德昌落户的.卡车正在进行临时出发前的检验,这是一项需要专心从事的工作,因这便是关系到乘车同学的生命安危的.军队司机的责任感,在我看来,似乎是很强的.他们一直在照料,精心维护汽车.而且每晚落宿前都派有专人守护,防范意外事故发生.结果是他们的军纪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印象.他们已在车厢两边挂上了标语,一边写着”欢送成都宁夏街中学同学赴德昌农村安家落户”,另一边写着”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锻炼成长!”汽车的装扮是很遭人注目,




校内气氛显得凄凄凉凉的.那时我们的心境也真是随着也不免有无限的凄凉,甚至是伤感了.但是我的凄凉,我的伤感,并不是对于我自己一人而言的,宁是对于我们大家不可预知的未来的一种失望悲伤而已.我们走进校园,和我妹妹见了面,与她一起我们找到全面主持学校工作的校革委会负责人,谈了我们的要求后,他很直截了当明白地告诉我们,同意我妹的关系转到我校随同我校下乡.顺便吩咐旁边的办事员替我妹办转校落户手续. 办事员真是出于一片热心,很热情地替我们办手续,开介绍信.他很热情地说:--------“好的,那我就快速地给你办手续.不过你随你哥哥的学校下乡后,不要辜负我们对你寄予的希望好好干出成绩来,为我们学校争光.”看得出他完全是出于一种谅解和同情心.




我们拿到了介绍信和手续,向校领导和办事员道谢,告辞后,走出办公室.一上午过去了差不多快要吃中饭的时候.我们发现情况像我们那样湊巧的还不少,差不多又有同学和家长走进办公室来找校革委会领导,估计是来办和我们一样的事.我们走向一辆停在校广场上的卡车旁,向看守的解放军战士展示了校方出具的介绍信和手续并说明了情况,得到他同意后,我们把我妹妹的行李从军用卡车上搬下来,搬出了学校,在大街上叫住了一辆人力三轮车,车夫一看我们三人还带有行李,连人带东西嫌太重,去东门外路程相隔太远,执意不肯拉客.结果我们加了一大笔车资,他才很勉勉强强的答应了.并说:”我只能忍耐着吃苦了.”叫我们把行李抬上了三轮车,随后我们也上车就坐,乘客的车座,窄窄的刚好可以容下三个人的身子,见三轮车夫很费力地载着行李和我母子三人朝我们学校的道路上艰难地行驶.




离开学校出发下乡那一天终究来临了.母亲是不愿意我们这样快便离家下乡落户的,但我也必须得随同学们一道走,另一方面是校工宣队也决定了我们的出发日期了.母亲大约是看见我忧郁寡欢,她也明白我要离别的难舍的心事.当我们出发那天清早,我和同学们一道从城里乘车去学校集中.我带着父亲帮我准备好的行李,母亲执意要与我们同行,她说我父亲因工作忙不能亲自来为我们送行,她想承担护送我们的责任.我们登上汽车时,母亲戴着一顶她编织的蓝色毛线帽携着我们的行李,也随我们一道乘车前往学校,为我们送行.汽车驶出九眼桥之后旷野的寒风很大.母亲左手拿着我的行李包,右手拉着我妹妹的手.汽车行驶颠簸起来,每每使我妹妹不能伫立,或微微后退几步.母亲便侧身而坐留出一点位置,希望可以让我妹妹也坐下.沿途大家都没有说话,气氛显得忧郁而又沉默.由家离学校大约有十几里路的光景,




汽车行驶到沙河堡时,停了下来,迎接携带着行李早已等候着上车的同学.为他们送行的亲人已不便上车了,只站立在汽车旁边向他们吩咐了一些话语,之后汽车继续前行了.他们的亲友还站在路边上向他们呼唤:-----”志坚,你要记住妈给你说的话.妈不能亲自来送你了,你又要一个人下乡落户跑到农村去住那么久!我担忧你啊.”车上的志坚听着哭了起来,我也禁不住眼泪要流下来了.我听见志坚在说,请他母亲莫担忧,他会照料好自己.汽车开后,见他母亲还站在那里没有动,一直等到汽车远远地转弯了,我们才看不见她了. 志坚在车上还哭了好一会.我也带着泪花劝他说:” 志坚啊!这真是应验了一句古语”儿行千里,母担忧.你当真要好好地照料自己哦.”-----确是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眼中看来,好像是永远长不大似的,只要母亲一想到孩子长大后去远方,就会为此而感到焦愁.不过志坚母亲的悲伤也是始终令我受感动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